回望永宁寺 |
 
回望永宁寺 周游 寻访永宁寺正值麦子拔节之时,有人指点绿野间突兀的一堆黄土———那就是永宁寺! 永宁寺在如今,只留有遗址,一千四百多年前,在一场大火中它被化为灰烬。 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胡灵太后,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宣武帝时,她以生太子元诩而进为充华嫔。其地位虽不高,但深受皇帝宠爱,作为太子的生母,身份自然非同一般。宣武帝驾崩、元诩登极之初,她地位飙升,被尊为太妃,进而再尊为太后。在当时,儿皇年仅五岁,一切还不由她这个做母亲的拍板?“临朝听政,犹称殿下,下令行事。后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魏书?宣武灵皇后胡氏传》) 胡灵太后一生尊崇佛教,执政之初即以大兴佛事为务。她要建一座永宁寺,选址在繁华的洛阳城内,北距宫城前门仅一里之遥。开工之日,她亲率文武大臣来到现场奠基,以示重视。她知道这个名称的寺庙在朝廷中的地位。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都中有一座,建于显祖献文帝时代,一直是朝廷崇佛的重要道场。但在胡灵太后看来,它太小了,作为皇家庙宇,太没有气派了,现在她要重建。一切都按最高标准进行。选定的地址在宫前阊阖门南边里许的御道西,周围星聚着太尉府、御史台、国子学等众多的重要建筑。据《周书?寇隽传》记载:“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我们知道白马寺山门以内的面积不过四十亩,而永宁寺的面积达到九十八亩,还不包括四个寺门之外的广场。寺院的东南西北四面各建寺门一座,其中南面的正门最为雄伟。“门楼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洛阳伽蓝记》)。这个高度,几乎比现今少林寺的山门还高出十倍。可以想象,出入这么雄伟的寺门,当时的善男信女会怀着怎样的虔诚之心。 寺院格局一般都是围塔而建。塔,是寺院的核心,永宁寺木塔也不例外,它位于永宁寺的中心位置。为了建造永宁寺塔,动用了京师数万人,张熠、郭安兴都先后参与过这件事。“永宁寺塔大兴,经营务广,灵太后曾幸作所,凡有顾问,(张)熠敷陈指画,无所遗阙,太后善之。”(《魏书?张熠传》)“洛中制永宁寺九层佛图,安兴为匠也。”(《北史?郭安兴传》)这座佛塔“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洛阳伽蓝记》),虽然没有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但它是木塔,不是铁塔,木塔竟然达到了四十五层楼那么高,足见它的建筑技巧有多高超。塔顶有金宝瓶,宝瓶下有承露金盘,金盘的四周皆垂金铃。复有铁链四道,引向佛图的四角。链上也有金铃,大小如一石瓮子。九级佛图共悬挂金铃有一百三十只之多。风吹铃鸣,悦耳之极。至于朱漆门户、绣柱金铺等装饰,自也不在话下了。总之,“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同上)! 我曾参观过山西应县木塔,那是我国现存的最高木塔,通高六十七点三一米,五层八角,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一零五六年)。不过,如果拿它与永宁寺木塔相比,它不但晚建了五百多年,而且它的高度也只是永宁寺木塔的一半。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永宁寺木塔高四十九丈。如果用现在尺度来折算,北魏那时的四十九丈相当于今天的一百三十六点七一米。胡灵太后是这座木塔的创建者,自然非常得意。熙平二年(公元五一七年)夏天,她带着七岁幼子元诩登临此塔,凭高远眺,“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同上)。我猜想,她或许会想起她的前辈文明太后冯氏。冯太后治国很有魄力,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孝文帝太和改革的基础,但她能建起永宁寺这样辉煌的伽蓝吗?孝文帝为她造的那座报国寺像啥啊,差远了!也许这塔过高,皇宫隐秘可能会被游人看见了,这可不行!于是,胡灵太后下令:寻常百姓不准登塔。 胡灵太后害怕百姓登塔看见皇宫什么隐秘呢? 胡灵太后虽崇佛修庙,但是六根未净,生性YIN荡,喜欢美男源源不断地“杠上”。据《魏书?宣武灵皇后胡氏传》记载:“时太后得志,逼幸清河王(元)怿,YIN乱肆情,为天下所恶。”“郑俨污乱宫掖,势倾海内;李神轨、徐纥并见亲侍,一二年中,位总禁要,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YIN于朝,为四方之所厌秽。”除了上述“奸臣”,胡太后还曾“逼通”杨华。据《梁书?杨华传》记载:“杨华,武都仇池人也。父大眼,为魏名将。(杨)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杨)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悽惋焉。”《南史?王神念传》亦有类似的文字记载。帝制时代,后妃只能永远属于皇帝,即使皇帝驾崩,这种归属依然不会改变。尽管如此,胡灵太后冒天下之大不韪,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力,诱奸裙下之臣。元怿、郑俨、徐纥、李神轨和杨华均因健美而打动胡灵太后YIN心。不同的是,元怿、杨华知道与胡灵太后偷情有违帝国的道德与法律,但又畏于胡灵太后的权力,不得已而为之。而郑俨、徐纥和李神轨都是一介小人,当他们发觉胡灵太后好色之后,就兴高采烈地爬上胡灵太后的床榻。遗憾的是,郑俨、徐纥和李神轨这三人无德无能,仗着侍寝有功,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专权乱政,导致危机四伏…… 话说回来,寻常百姓不能登塔,但是名人可以应邀登临。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菩提达摩来到洛阳,一见永宁寺就啧啧称赞:“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通。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继而“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达摩周游世界,见到的寺院何止千万,但他认为这座寺院天下第一,简直不得了了。 不过,无论如何,我无缘攀登此塔了。如果你能登上此塔,就会发现此塔共有九层,每层九间,皆设三门六窗,涂以红漆。你还可以看到,每扇大门上都排列着五行馏金铜钉,森然而庄严。你还可以看到,佛塔的尖端有巨大的镏金铜制的宝瓶,闪烁着黄灿灿的光芒。 那么,这个宝瓶究竟有多大呢?据《魏书》和《洛阳伽蓝记》记载,孝昌二年(公元五二六年)有一场大风暴。这场在北地百年不遇的风暴刮得简直是惊心动魄:毁屋拔树,宝瓶也被刮落,竟然“入地丈余”。我们由此可见宝瓶是多么大和多么重了。胡灵太后命人挖地三尺也找不到了。这本是一件大可琢磨的奇事,从小跟着姑姑学佛,并且据说还颇晓玄理的胡灵太后却没有加以警觉,只是“复命工匠更铸新瓶”而已。 由于胡灵太后推波助澜,佛教迅速发展。据统计,神龟元年(公元五一八年),洛阳城内有佛寺五百所;到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五三四年),竟然激增到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十六年间,僧寺增加,超过一倍。各州郡更是遍地开花,此时佛寺已有三万多所,僧尼达二百万人。永宁寺是建筑规模最为宏伟豪华的皇家寺院。对胡灵太后大规模营建永宁寺的奢侈现象,李崇曾经上书劝说“省永宁土木之功”(《魏书?李崇传》),他认为:“诚知佛理渊妙,含识所宗,然比之治要,容可小缓。”(同上)但并未被胡灵太后采纳。任城王元澄也上奏称:“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魏书?释老志》)继而陈述了佛教过热的危害:大修寺塔,广占田宅,侵夺百姓,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于时民多绝户而为沙门”(《魏书?李紕传》),逃避调役,后继无人。神龟二年(公元五一九年)八月,胡灵太后率群臣临幸永宁寺,并且兴致勃勃地登上九层佛图。事后,崔光上《谏灵太后登永宁寺九层佛图表》,认为胡灵太后身为人主,不可轻举妄动,否则上行下效,无法制止。张普惠也上书谏胡灵太后不可过于推崇佛教,不可临幸京师近郊佛庙。对于这些谏言,胡灵太后虽然准奏,但是胡灵太后根本就不想限制佛教,故虽屡下诏令,仍无改观。 与此同时,因为不满胡灵太后重用奸臣,大权独揽,孝明帝密令虎踞晋阳的尔朱集团首领尔朱荣进兵洛阳。尔朱荣喜出望外,立马起兵,但是走在半路上就听到孝明帝已驾崩的噩耗———胡灵太后鸠杀了亲生儿子孝明帝,另立了一个三岁的黄毛小孩作新君,如此一来,她就又可以稳坐江山了。然而也正因为这样,刚受过风暴侵虐的永宁寺就悲惨地要遭受兵燹之灾了。尔朱荣带着虎狼之兵挺进了洛阳。这一年是北魏武泰元年(公元五二八年)。这个有着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等一长溜头衔的博陵郡公打的是为孝明帝复仇的旗号来找胡灵太后算账的。他说:“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洛阳伽蓝记》)。所以,他率“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同上)。于是,这铁马五千就像洪水般涌进了永宁寺。永宁寺虽有僧房上千间,但被这些北兵一驻扎,顿呈拥挤之象。人叫马嘶,庄严肃穆的世外圣地一下如同街市般喧闹。这些人进进出出,佛图上的百余只金铃便一天天地减少了。幸亏驻扎的时间不长,因为胡灵太后只会弄权,耍耍低档次的阴谋,而毫无应变之能。当尔朱荣大兵压境时,胡灵太后无可奈何地落尽秀发,躲进庵堂以求佛祖保佑。尽管如此,胡灵太后还是被尔朱荣沉杀于黄河。事成之后,尔朱荣率部退出了永宁寺。 尽管永宁寺寄托着胡灵太后美好的愿望,但它无法保证自己永宁,也保不了它的建造者胡灵太后和其他祈求它保佑的人的平安。三年之后,又有一桩惨剧在此上演了,主角仍是皇族对尔朱家族。平心而论,当尔朱荣撤兵回晋阳老巢时,朝柄在握的他们还没有下定自己取而代之的野心。他们立了一个新君,即孝庄帝元子攸。他们视其为傀儡,没有想到孝庄帝意欲独立行使皇权,拼死一搏,设计诛杀了不可一世的太原王尔朱荣。这样感情用事不计后果的人怎会善终?于是,一度象征朝廷荣耀的永宁寺便成了叛臣关押孝庄帝的监狱。 就这样,永宁寺塔不自觉地见证了北魏的“晚年”。永熙三年(公元五三四年)二月的一天,洛阳城上空乌云四合,忽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永宁寺塔被雷电击中了,立即燃起大火。那火先是从塔的第八层燃起,很快蔓延开来。火舌被狂风裹挟着从上面落到寺院的阁楼僧舍上,四处火起。洛阳居民(当然包括僧尼)纷纷前来救火,朝廷也派出一千名御林军火速赶赴现场。眼看着大火势不可挡,眼看着佛国瑰宝、精美寺院就要付之一炬,有三位僧人毅然投火自尽。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某种规律使然,永宁寺烧成废墟后仅数月,北魏就解体了。 现在,我盘桓在永宁寺遗址上,默默地思考,如临北魏的时空。永宁寺及其佛塔早已化作一堆黄土,一片渺茫。看世事变迁,感受沧海桑田,我能说什么,惟有伫立在这里沉思,久久地走不出历史……其实,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社会在重复和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从这点出发,历史上出现的一切不合理其实都是合理的,无论是胡灵太后,还是永宁寺。 【责任编辑 王永盛】 出自: 《厦门文学 》 2009年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