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慈寿寺 |
观慈寿寺 刘伟 明万历年间八角十三层塔,北京有两座,一座在南,叫天宁寺,一座在北,叫慈寿寺。游历者一看便知,是同一时代的塔。去年探访过天宁寺,上了香,又拜了佛。今春阳暖,樱花初放,我步行闯入玉渊潭以北的慈寿寺。 明知塔就在眼皮底下,左拐右拐,就是近不得塔前。人寻求目的,都犯一个毛病,以为直来直去便可以走捷径,实际大错特错。你越抄近道,就越寻越远,不过也好,曲径通幽。两位大妈手提拖布,站在公共卫生间门前,我打听朝哪个方向走可以去慈寿寺,她俩抬手指胡同西,朝北转一直行就到。胡同窄小,土得直掉渣,没有几步,见一排青宅突然断开,一株枯干银杏拔地而起,全身上下,不生半片绿叶,原来是一株死去的古树,北京园林处没有将其锯掉,照例保持它的风貌不变。 我常常见到,从古至今,无论地形和建筑如何变化,古刹塔寺附近,一定存活许多古树。现代建筑为古树退让三分,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足以让后人肃然起敬。又不远,墙角边,铁栅栏之中,昂然矗立一株老银杏,树围如碾,高似楼房,新苞绽放。绕过古树,便瞧见慈寿寺的塔尖。眼前的慈寿寺已变成开放式公园,健身器械、运动广场、休闲石椅、林阴小道遍布园内,如果不是风雨飘摇中幸存的玲珑塔,就再也找不到李太后苦心经营慈寿寺的模样了。 问健身的中年妇女,玲珑塔为何建造?她对答如流:明万历皇帝出游,看中此处风水,为孝敬母亲,便大兴土木,立塔建寺,并亲自题名慈寿寺。我知道,她说的与历史不符,这不怪中年妇女,天下母亲一样,都喜欢讲子孙尽孝的故事。事实是,来于后宫妇权斗争,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出身卑微,原是一名宫女,得宠隆庆皇帝后生下万历皇帝,母以子贵,被加封为贵妃。皇帝年小,内外政务全由李太后执掌,虽有权,但总因出身卑贱抬不起头,并常受皇后牵制。宫内斗争复杂,李太后不得不绞尽脑汁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声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造寺院,慈寿寺由此而建。这与那位妇女的民间说法南辕北辙,政治斗争与生活情趣本来就是两码事,民众总希望社会上的事情越简单越好。 原来的慈寿寺很大,殿塔楼样样俱全,可惜清光绪年间一场大火,将寺内建筑全部烧毁,只剩下一座孤单的玲珑塔。塔高六十米,砖砌,密檐实心,有意思的是,塔型与天宁寺塔相差无几,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边角镶石,上层双须弥座,精雕莲花座台,须弥座上浮雕笙、箫、琴、瑟等古代乐器。由于年久风蚀雨浸,许多浮雕已辨认不清,那些木芯的金刚力士像,膏灰剥落,面目全非,也是,施以现代手段修旧,反倒破坏了文物价值,不如保持损毁模样,给后人留下沧桑之感。 我环绕古塔一周,对明清工匠肃然起敬。李太后的政治用心可谓不一般,佛教礼仪不仅是皇权特有的统治文化,同样影响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目的一样,形式不同。再说工匠,实属不易,六十米高塔,无专业起重设备,泥塑砖雕工程浩大,却将金刚莲花绣得栩栩如生。塔周均雕拱夯门和半圆雕窗,上吊匾额,南挂“永安万寿塔”,东挂“镇静皇图”,北挂“真慈洪范”,西挂“辉腾日月”。每层镶佛龛二十四个,供奉铜佛三百一十二尊。 塔是古塔,无论历经多少年战乱,终于保留至今,已经堪称奇迹了。李太后当年造塔的目的是让天下人体会她的意图,百姓却辜负了这位母亲的苦心,但无论怎样,塔没有被李太后带进坟墓,如今成了百姓的休闲场所,也算实现这位皇太后的美好愿望。我回头看,樱花绽放,古柏苍茫,那位妇女正挥舞太极剑,神定悠然地向天空探伸双臂。 来源: 七台河日报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