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圆明园”——且停寺 |
 
深山里的“圆明园”——且停寺 本报记者 谢晓燕 本报通讯员 焦红星 且停山谷“且停寺” 穿过长寿岗,沿着西北方向的一条公路到达一个叫做寺沟的小村庄。村子之所以叫寺沟,是因为寺在山上,村在沟里。穿过村庄,向后山驶去,便是去且停寺的路了。远远的看见山上的石塔耸立在山巅之上,傲视群山。南北两座山相互环抱,南山坡下耸立的石碑映入眼帘。从石碑字迹模糊和石材剥离的程度上,就可看出石碑年代的久远。据看寺的居士说:这里有元朝、明朝、清朝的石碑,保存基本完整。 且停寺周围都是山谷,其北为且停山。 村民告诉记者,此寺之所以叫且停寺,是因为一个太子在此经过,人困马乏,在此曾做暂且停留。 且停寺,元代以前称梵云寺。相传是梵王太子想在此修行,因而建寺。梵王太子指的是释迦牟尼未出家求道前的身份。从元代及明清碑文上分析,最初很可能是为纪念释迦牟尼求道而修建的。 其实,且停寺的历史很悠久,从有关资料和碑文可以知道,从营建之初至今,经历了元、明、清、民国等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大的修缮。 早就听说,内丘深山里有一座且停寺,被誉为邢台的“圆明园”。偶得一机会离开城市喧嚣,来到了位于内丘县南赛乡的且停寺。 “白话碑”里故事多 且停寺建于什么年代?有人说是宋代,还有人说更早,但至今没有发现相关的证据和记载。而《顺德府志》说,“且停寺建于元至大年间”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且停寺内还保存着许多古代的石碑,其中有一块元代的白话圣旨碑很有意思。 且停寺圣旨碑说,告诉你们这些官员,这里的和尚和修行的人们在“公道顺德路内丘县西山有的梵云寺洗肠院洪水院等寺”由“囊吉祥吉祥潭吉祥”三位高僧“把持”着。皇帝已经免去寺院一切商税地税,这里的园林、碾磨、店舍、铺席等等寺产都是和尚的,谁也不能侵占。 这块白话圣旨碑虽然能读出大概的意思,但这石碑的背后还有很多谜让我们不解,为什么且停寺会引起元代皇帝的注意?元代的且停寺僧人都有什么样的事迹?这些有待我们去发掘。 历经风雨风采依旧 历史上的且停寺规模有多大?从碑文了解,当时,且停寺不仅有很多土地,还有高大的殿堂,有山门、梵王殿、石佛殿、穿心殿、钟鼓楼、南老母庙、龙王庙、慈云桥、东西厢房、登云桥、戏楼等建筑。这些建筑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很有特色。 最为称奇的是,在且停寺内有内丘人津津乐道的“白果树”。树身八人合抱,树冠覆地一亩有余。民间有:“坐在树上打牌,四人打,八人看,卖麻糖的在上转,东枝上敲锣西枝听不见”之说。 村里有一80多岁的老人对这棵树记忆犹新。他小的时候,经常在这棵树上玩耍。可惜的是,被一把火烧掉,现今只留下了一个大树根。文革期间,这里高大的殿宇受到了破坏,只留下了殿堂的基石、戏楼基址和5根合抱石柱,其中的两根石柱上雕有滚龙。现如今,在且停寺遗址内还可以看到元、明、清时期石碑12通,石碑上记载着且停寺历史。35米长的慈云桥,桥下溪水潺潺,桥栏板上雕刻有杨继业碰碑、苏武牧羊、嫦娥奔月等不同内容的戏文和典故,雕刻艺术精湛,价值极高。 寺里还有一奇观,那就是“马刨泉”,就是太子的白龙马刨出来的泉,人们在泉水下游砌了一口石头井,让泉水流到井里,奇怪的是这口井永远也灌不满,从井里引出的水流到百果树下就断流了。 历年来,且停寺作为名胜古迹,引来很多文人为之咏歌,写下了近百篇关于且停寺的诗文,这些诗文读后都会引起我们对且停寺的美好回忆。2005年,内丘县在举办扁鹊文化节时,来这里考察的专家学者说且停寺是“藏在深山中的邢台的圆明园”。 来源: 邢台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