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城遗址上的旃檀寺 |
 
虎城遗址上的旃檀寺 常人春 平安大道西端(民国期间称“西黄城根”)南侧,北海中学的西南面,即北海公园万佛楼西墙外,曾有琉璃门,门西侧即元、明两代的皇家动物园,以养虎、豹为主,故谓之“虎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尚有“虎城胡同”的地名。如今这里已成为现代化的楼群,无旧跻可寻。 据文献记载,远在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年),皇家就在这里建筑了高大的兽房,养有狮子、大象、老虎、豹子,均以铁链拴在脖子上,用木桩拴住。因建于皇城之内,恐惧逃脱伤人,为安全起见,只在这里豢养了三年,就迁往昌平芹城(今秦城)去了。 明代,除在西城墙北建立象房外,还在此处建立了“虎城”,主要豢养老虎,诸如华南虎、东北虎,又有“豹房”,豢养金钱豹。另有“百兽房”豢养獐狍野鹿、猿猴、熊猫等各类野兽。成为北京最早的动物园,但只限皇室上层欣赏玩乐,并不对庶民开放。 虎城内饲养人员,包括驯兽艺人、兽医、勤杂差役不下百八十人。他们为了讨好皇室,平日俱进行驯兽活动。最有趣的是,每逢阴历年的除夕之日,组织群兽“辞岁朝拜”。管事的自扮“山大王”,高坐殿上,令驯兽人,引各兽上殿朝拜,籍此厚赏驯兽人、兽医。但有的猛兽时常不听指挥,甚至冲出来伤人,所以此举两年而止。”原本计划训练成功后,奉请皇帝来此“巡幸”,受百兽一贺,以获嘉奖。不期猛兽野性难改,如若勉强行事,恐落无功有过。为自我解嘲起见,改为人戴面具,身披彩衣,扮成獐狍野鹿,狮虎熊豹,以兽骨为笛,吱吱咩咩为乐,表示是山中的“小妖儿”进洞朝贺。同时,从除夕夜至正月初五,由扮兽的更夫,两人一伙,一人敲梆,一边打锣,绕园而走,表示“巡山镇邪”。实际上,驯兽变成了“驯人”,成了虎城内部的新年娱乐活动。(说实在的,古人真会玩,今天动物园的职工,恐怕想不起来用这种扮兽拜年的活动自我娱乐)。 据说,有一次驯虎者被虎咬伤,虎城内所有差役与宫内太监共同研究对策。有一当过兽医的太监出了一个损招,让饲养的差役,每于投食时掺以少量的水银,说是可以“抑其威势”。其实,水银有毒,日久,其兽必伤肠胃而亡,所以,明代,皇家动物园饲养的虎豹俱都是“短命鬼”。 提起明代的“豹房”,不能不联想到正德皇帝荒YIN的故事。据《明实录》载,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皇帝朱厚照建造豹房。公廨、前后厅房、左右厢房、歇房。但不是为了豢养动物,而是供其YIN乐。正德皇帝竟然迁出宫禁,在此厮混。玩弄“童男童女”,不理朝政。正德皇帝南巡至老臣杨一清家,见一名家童杨芝,生得白皙俊俏,便赐名“羊脂玉”,带回北京,放于豹房。正德七年(1512年),又添建豹房二百余间,并把有姿色的少年都集中于此,与教坊的乐工在此排戏。从此豹房变成了为皇帝作乐的教坊。引起朝野上下的非议。正德皇帝成了“唐明皇第二”。 新建的豹房区内还有一座腾禧殿,由于殿顶是黑琉璃瓦,故称“黑老婆殿”,正德皇帝巡幸山西时,见到晋王府乐工良的女儿姿容婉丽,甚为喜爱,于是带回北京,就住在黑老婆殿。成为明宫教坊的乐工。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虎城迤南,将原有的殿宇拆毁,改建为“清馥殿”。延至清康熙五年(1666)在其旧基础上又建立一座藏传佛教的弘仁寺。在该寺修建的过程中,康熙四年时,把京城西南鹫峰寺里的旃檀佛像移至寺内供奉,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旃檀寺”,藏语为“大悲寺”。 据说,这尊旃檀佛像是用旃檀树木雕刻而成。旃檀树是南亚非常名贵的树种,红色的叫“赤旃”;黑色的叫“紫旃”;白色的叫“白旃”。因为它香气浓郁,有治病驱蛇毒的功效,而且树材又纹理细密,适合雕刻。所以佛经中对它评价极高。 据佛经记载: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乔萨罗弥国,因为国王优填思念如来,于是如来佛的十六大弟子之一的大目犍连(他是具神力)就率领三十二个工匠上天,让其每人临摹一相,将具足三十二相的释迦牟尼佛用赤旃檀木雕刻而成,高五尺。这尊旃檀像在玄奘游学为标准佛像后,我国信徒也模仿优填王典故制作旃檀像。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自印度取经求法归来,带回七尊印度原像的复制品,其中就有三尊旃檀像。 至于来到北京的这尊旃檀像,从何而来,已无从考证。但它肯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孔庙石鼓同起于周代。清康熙帝《御制旃檀佛历代传祀记》所载,该像在西土(印度)1280余年,后由龟兹(今新疆库车)传入凉州(甘肃)、长安、江南、淮南、汴京,北至燕京后,曾在圣安寺、万安寺(白塔寺)、庆寿寺(即西长安街双塔庆寿寺,1954年,因展宽马路被拆除)、鹫峰寺(即卧佛寺,在宣武门内,已拆除),最后,于康熙四年(1665年)才供奉于弘仁寺正殿。塑像至此共2710年。在中土(中国)辗转也有一千余年。确实是一件极其珍贵的佛教文物。据《金鳌退食笔记》记载“旃檀佛扣之声铿匐若金石,入水不濡,轻如髹漆。晨昏寒暑,其色不一。” 当年,弘仁寺规模宏大,殿巍峨。坐北朝南,山门东西两旁各有一栋木牌楼,寺前有一座戏楼,坐南朝北,与山门遥相呼应。从山门往北依次为三座石桥、天王殿、钟鼓楼、慈仁宝殿、大宝殿。在慈仁宝殿与大宝殿之间还有一座藏式佛塔,塔前有石碑。 弘仁寺是藏传的喇嘛庙,佛事活动频繁。每年旧历正月初三日祈建驱邪除崇的“善願日”大法会,举行“跳布扎”(打鬼)活动。届时,清廷官员、大小臣工“翎顶辉煌”前去观礼。成为晚清新年期间的一大盛举。 可惜,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为对义和团火攻西什库教堂进行报复,借口旃檀寺内为“拳匪窝点”,遂纵火焚毁。佛像下落不明,有说被大火付之一炬;有的说是被人趁火打劫盗走。但无从考证。好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奉旨按照旃檀寺佛像又仿制了一尊,供奉于贤良寺,可后来也不知下落了。有幸的是清乾隆帝改建雍和宫时,派养心殿造办处的工匠又仿旃檀寺佛像造了一尊,至今仍保存在雍和宫法轮殿内。 劫后,弘仁寺成为废墟,当时,清政府几经内忧外患,国库空虚,无力重修。民国初年尚有孑然而立的藏式佛塔一座,日后,亦任其坍塌了。 旃檀寺虽然被毁,可是旃檀寺这个地名可留下来了。例如:爱民街,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大红罗厂街,因旃檀寺在其东,旧称“旃檀寺西大街”。1965年始改今名。民国初年,旃檀寺旧址为模范团驻地。1923年。冯玉祥将军调京就任驻军检阅使的时候,检阅使的衙门就设在旃檀寺旧址。当时,著名的抗日将领张自忠任冯玉祥卫队团第三营营长,他即带领一家人住进了旃檀寺旧址,为旃檀寺这个地名扬了名声。 出自: 《西城追忆 》 2007年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