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新疆石窟艺术的特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新疆石窟艺术的特色

  新疆石窟艺术创立于公元三世纪左右,自公元四世纪以后进入蟹荣期,一直到公元十四世纪,由于伊斯兰教取代了佛教而开始衰退。目前饯遗存的石窟有三仙洞、克孜尔石窟、克孜尔东哈石扇、森木赛姆石窟、玛扎伯赫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托呼拉克艾肯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吐和拉克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胜金口石窟、雅尔湖石窟、吐峪沟石窟等。这些灿若星辰的石窟群落,可以划分为龟兹石窟群和高昌石窟群。概括地说,新疆石园艺术具有五大特务.

  新疆石窟壁画的题材之丰富,可以说是第一大特色。就目前遗存的壁画来看.主要有佛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最多,如鸽王焚身济焚志、忍法龙族心救毒蛇、尸毗王割肉贸钨、熊王舍食活贫民、蕸子孝道父母、象王堕身济国王、须阉提太子割肉活父母、须达拿太子布施无极度、萨唾那舍身饲虎、金色王布施最后餐、四兽争相供焚志、独角仙人负女返城、恒伽达太子欧亡往阁世、琳猴以身作桥、幼象助狮搏莽、雄狮奋身救猿、鹤荫灭火、鹿玉代孕鹿烹,六牙颤象献开等等。其中:“八国王争分舍利”,是新疆石窟壁画小经常描绘的题材,多出现在洞窟后殴涅架对面的兔壁上。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画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人情味,包含深谨的哲理,鲜明的教义。新疆石窟中的佛本生故事取材f‘泛、内容丰富,现可识别的有七、八十种。保存之多,居中国石届首位。其次是因缘故事种类也较多,构图和布局部位多与佛本生故事相同,但内容则侧重表现佛舶伟大神通力和众生对佛所作的种种供养。

  在佛传故事中可分两类:一类描写佛的一生传记,将候从降涩到涅梁过程铺陈出来。另一类着重讲佛成退后诸方说法教化的圣迹,即所谓的说法图。在佛传故事中、突出了降魔成迈和鹿野苑韧转法轮的内容。表现弥勒菩萨于兜率天宫说法的场面也不少。少数晚期窟还给出了列佛相干佛的壁画。总之,新疆石窟壁画中的题材,反映的是小乘有部思想内容。

  新疆石窟艺术的第二大特色,表现在对空间总体设计上.如:(一)在前室正壁安置佛像,左右画众弟子听法,上有位乐飞天。(二)在前室的左右两壁往往绘佛传。(三)在前室纵券窟顶上,布涡了菱形方格,在每格内绘不同的脚本生故事。随着佛教信徒的增多.这种本生故事画渐渐被因缘故事画所代替。(四)在前殿中心往左右甭道的两壁绘有天王像、供养人像。(五)在中心柱后壁多为焚棺因和八国国王分告利固。(六)在后室后壁绘涅架像和涅架经变故事画。从这些布局结构来看,往往在明亮、宽敞的前室,描绘释边牟尼的前生与在世时的故事和形象,在阴暗、低窄的后室,则画释边牟尼死时和死后的情景。这种根据洞窟建筑的前后、高低、明暗、曲沂等造型—k69变化特点来进行总体设计,使壁画与建筑所体现的艺术效果有机地组合,成为统一的整体。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突出了石窟艺术的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新疆石窟艺术的第三大持色,表现在人物造型上。在新疆石窟中绘有不少全棵、半棵的佛陀、菩萨和伎乐形象,有的端庄肃穆,有的妖媚娇羞,千姿百态,曲尽其妙。这些人物造型多是以当地人民的形象塑造的。如所绘人物头因、颈组、鬃际到眉问的距离长,横度也宽,五官在面部所占的比例比较集中,达正是唐代玄奖所描述的龟兹人形象。在石窟中还给有不少龟兹装供养人,这部说明画家创作人物倪时基本是以西域古代民族为模持的。就是佛像画的菩萨,也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特征做为造型依据的。这些菩萨头戴各种宝冠,身穿理珞,或著披巾,眩下着裙,胸踩莲花,虽然身上的装饰不象莫高席那样一派珠光宝气,倒也显得清华飘逸。新疆石窟壁画塑造的菩萨,既不同于印度,也不同于敦煌。其持点在于没有大弧度的头、脑、臀部的三道弯式,也不象敦蝗画那样过于收敛。人物形象往往画得较为庄重、朔静,具有一种稳重感,在人物的形体上,可以看出,没有印度画中那种大幅度的出胯、扭腰、赂带粗野味的造型,而是轻柔的收腹,徐缓的展肢,在柔和轻软的曲线结构中达到饱满的效果。人物头部、腰和胸的动态也是细微的,轻盈的,即使有些快节奏动作,但并不组犷,在通畅中达到一种活泼的效果。 新疆石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十分注意面部表情的刻画,尽管在外形上具有不同程度的一种模式,如园形的脸蛋、色形的眼目、高高的鼻梁、小小的嘴巴等,但是.在眼睛上的描绘则是多变的。其中有对眸的、有斜眸的、有车掩眸的,还有侧视将眸子藏于眼界的深处,因此表情备异。服腔的结构形式,有的象一条鱼,但不是白眼;有的如鱼俯游而下;有的呈弓形;有的色尾上翘;有的鱼尾下垂。这些结构的变化又与不同的脸形有机的统一起来,呈现出干变万化的美感*在供养入画象中*有身着双领对襟大衣,腰束宽带,足登简靴的龟兹供养人、回鹤供养人、蒙古供养人*此外,还有铝袍宝苹的贵族,穿带盔甲的武士.以及各种服饰的诸国王子,内容是很丰富的。

  新疆石窟壁画中还有一种为人喜爱的飞天形象。飞天就是佛经中的香音神。传说他们生活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天宫楼阁里,因而有天宫伎乐或伎乐天之称。这些或持乐器、或撤香花、或朗然起舞的飞天,同菩萨一样是依据女性的特征塑造的。在克孜尔38窟,可以看到两例描绘的‘天官伎乐团”,出现了五弦、阮咸、风首望径、横笛、荤菜、排筋、答腊鼓、铜钱等乐器。舞伎中有的舞动班珞彩带,有的击掌合拍,形象逼真,棚构如生。在《娱乐太子因》中也可以见到朗朗起舞的乐女,扭动身躯的菩萨弟子。他们的优美体态和善于表达内心感情的动人手势,富有强烈地动感相韵律,表现了古代西域的精湛乐舞。

  在库木吐拉新发现的新1、新2号窟中,可以看到更完整、更新颖的艺术珍品。如新2窟顶部上的壁画,以对舞的形式,把菩萨人物分为六组。每组有一位菩萨或手持珠串,或执莲花,每个人物均以手势体现各种舞姿。这些柔婉秀美的人物相情调优雅的舞蹈,使人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意翅。综观新疆石窟的人物形象,多是装饰与人体互为补充,人体的线条以舒展见长、被削9线条以飘逸见长,披帛与系带的交结,都在人体结构的某些关键部分,如在肘肮之间,下腹深处。或在胸乳部分。人体的比例较长,动作轻柔而优美,都是在舒展飘退的线条中感觉到的。人物形象欧似究相又不是梵相,虽有胡貌特征,又具温良文雅的情调。没有感人的媚劲,却有朴素含蓄的情态。这些都是古代西域画家把本地区人物特征进行了高度艺术概括和提炼的结果。

  新疆石窟艺术的第四大特色,表现在绘画风格上。综观各石窟的壁画,基本上有三种方法,即凹凸法、平涂法和线描法。这三种画法都以“屈铁盘丝”式用笔、用线,这是古代西域传统的绘画技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于图画家尉迟父子的评价是:“时人以跋质那大尉迟,乙僧为小尉迟,画外国及菩萨.小则用笔劲紧,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

  新疆石窟中作画,一般先用线勾描,然后在肌体四周用土红色多次晕染,将中间空出.用六个大小不同的圆圈和几个圆锥形来塑造人体的大块体面结构,用以显示肌肉的结构相凹凸立体感。这一面法“远望服晕如凹凸,近视即乎”,所画人物.给人以“身若出壁”、呼之放出的真实感觉。

  另一种则是用乎涂法,一般用来表示面。在描绘山峦时,往往以石青、石绿、黑、白等色涂底,再用线条勾出山峰。乎涂法也绘人物的服饰和飘带,很富于质感。此外,有些壁画则充分发挥线描的功能,来表现肉体的质感相量感。其特点是用笔紧劲,显示出肌肉丰满的弹性,而后薄晕轻施,使人物如象牙胶洁白光润、莹试柔和。新疆石窟壁画中,往往是多种手法混合歧用,如:用凹凸法多报绘肌肉强劲发达的男性佛陀、比丘,而用线描法绘肌肤洁脱饱满的女性苔萨、位乐等。新疆石寇壁画多用原色,如石青、石绿、朱砂、土红:等。底色多用五色,人物棵露部分多用较亮的肉色。

  新疆石窟壁画艺术的第五、也是最突出的特色,还应该说是菱形相画。菱形方格的纳沟,粗略看来,似乎很相似.仔细看就不尽然了。几乎每个洞窟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菱形方格的结构多出现在前室的券顶上,是以菱形力,6为基本单元的四方连续的图案化的结构。菱形往往给人以坚实集中苟融洽之感。

  新疆石窟的菱形不是用斜线,而是用了起伏变化的须弥山的山形曲线来构成的,所以显得十分活泼。加之色彩舶变化、明暗的结合,使人们内心引起一种深度变化的印象。在每个菱形格中,描绘了许多佛本生故事,衬托着奇花异木、飞禽走兽,更显得离奇变幻,充满了神奇色彩。这种菱形格画.非常富有装饰性,是新疆石窟艺术的突出特点,在世界佛教艺苑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总之,新疆石窟壁画艺术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大都披着“神灵”的外衣,不过它们仍然是现实人物的形体。历表现的内容,也是当时西域生活的折射。正因为这样,才给人以“控侠若对神明”的感觉,才能使壁画艺术摆脱浓郁的宗教神秘气氛,引起现实人心灵中的共鸣。新疆石窟艺术与敦娱石窟一样,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明珠,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的瑰宝、丝绸之路艺苑中的奇菇。

 
 
 
前五篇文章

新疆石窟文化

新疆石窟壁画中的历代乐器——汉晋时期的乐器

新疆石窟壁画中的历代乐器

新疆石窟壁画中的乐器与维吾尔音乐之关系

新疆石窟壁画中的乐器研究

 

后五篇文章

新泰大生寺佛塔地宫出土珍品

休宁齐云山有无“石门寺”考

寻访百国兴隆寺

寻访高曼寺

寻访千年古刹安国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