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寺中说连横 |
 
玛瑙寺中说连横 张科 2008年12月18日上午,“连横纪念馆——台湾文化展”在杭州玛瑙寺揭幕。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连方,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等出席开幕典礼。 连战简要地介绍了连横先生坎坷的一生,阐明了台湾与大陆之间不可分割的历史与文化联系。 王毅在致辞中表示,连横纪念馆和台湾文化展在古朴雅致的玛瑙寺正式揭幕,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很有意义的创举。连横先生的一生,以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爱国主义为己任,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来到连横纪念馆参观台湾文化展可以感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大家庭;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我们的共同家园。 连战的亲属、两岸各界代表出席了开幕典礼。台湾的一些政要赠送的花篮摆在主席台的正前方,现场播放着《外婆的澎湖湾》等歌曲…… 一 在杭州北山街上面葛岭路15号,有一个玛瑙寺。这个古雅的寺院如今纪念着一个人。 一个被称为“台湾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人——连横。 玛瑙寺原名“玛瑙宝胜院”,后晋开运三年(946)创建于孤山玛瑙坡,因此得名。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迁至现址。历史上玛瑙寺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存的旧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遗存,2005年春节重修后开放。寺院依山而筑,有厢房、亭、楼、阁、廊等,泉水沿着溪石汩汩流淌,是一个充溢着江南古典韵味的园林庭院。 2009年新春佳节,再访玛瑙寺,是为了细致而从容地看看“连横纪念馆”的陈列内容。一进大门,来到第一进庭院,只见绿荫匝地,一棵树干极为粗壮的古樟树直插云天,据说已有1600年树龄。这里设有一个“台湾自然环境厅”。第二进庭院东西两侧的厢房已作为“台湾文化历史厅”“台湾原住民文化厅”“台湾传统工艺厅”“台湾现代工艺厅”“台湾人物志厅”,展示台湾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人物风情。 来到玛瑙寺最北也是最高的一座建筑前,倚着一座假山拾级而上,便是“连横先生事迹厅”了。进得大门,迎面就是连横的半身铜像,背后大幅立屏上赫然写着连横向往杭州湖上生活的诗篇: 一春旧梦散如烟, 三月桃花扑酒船。 他日移家湖上住, 青山青史各千年。 连横纪念馆揭幕那天,连战和夫人连方瑀,一跨进这一楼的大门,就在连横铜像前三鞠躬,表达对先祖父的敬意。 那是2006年之春,西子湖畔姹紫嫣红,繁花似锦。连战和夫人一行游览了西湖美景和名胜古迹。在离开杭州的前一天,连战、连方瑀和他们的女儿连慧心前来玛瑙寺。连战的祖父连横,字雅堂,曾在杭州住过一年多时间,连战的父亲连震东也来杭州陪伴父亲连横住过一个夏天。连战知道这些事,他还会背诵祖父那首“他日移家湖上住”的诗。可是以前查来查去就是查不到先人住在哪里,这次终于找到了。在先人旧居,连战看得非常仔细,因为眼前的景物,人虽非,物仍是。山门“玛瑙寺”的匾额依然是当年的旧物,连战感到“非常非常亲切”。他欣然题词:“桃花流水杳然去,僧佛自在天地间。” 当天中午,楼外楼铺着红丝绒台布的大圆台上,中间是异彩纷呈的鲜花,依次上桌的是迎宾冷盘、宋嫂鱼羹、西湖醋鱼、龙井虾仁……连战在出席杭州市委的欢迎宴会上,向王国平书记提出,想在玛瑙寺建一个祖父连横的纪念馆,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当场拍板,全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二 春风,又一度吹进了古老的玛瑙寺。寺内花木葱郁,“连横先生事迹厅”四周的几丛蜡梅花盛放,金灿灿的一片,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其中紧邻展厅的那一棵,挺拔遒劲,枝丛特别繁茂,号称“西湖蜡梅王”。 在“连横先生事迹厅”挂着两帧“连氏宗祠”的装饰画。连横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属漳州市所辖龙海市。清朝康熙年间,连家祖先连兴位移居台湾台南,落户在郑成功驻过军的兵马营。1878年(清光绪四年)元宵节第二日,这个家庭的第7代子孙连横,在兵马营一所有着“高高的果树和极深的古井”的连家大屋里哇哇坠地。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连横刚17岁。清军战败。清廷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求和。愤怒的台湾人民,组织起来英勇抗日。但很快被日本帝国主义镇压下去了!第二年,连横便离开台湾回到了祖国大陆。 他畅游了江南,尽情领略祖国的壮丽山川,接着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俄语。后来他母亲让他和沈少云结婚,才回台湾。沈少云知书达礼,恭良贤淑,两人感情甚笃。 连横是个以撰写《台湾通史》而出名的爱国史志学家。1914年连横应清史馆馆长赵尔巽之邀来到北京。见面后赵尔巽聘请他做了清史馆的名誉协修。连横在清史馆提出的第一项建议是极力主张《清史》要增加《拓殖志》,记载海外华侨的光辉事迹,并且自告奋勇愿意承担编写《拓殖志》。 在清史馆,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清廷的台湾档案,这为他后来编写《台湾通史》,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年冬天,连横返回台湾,继续埋首撰著《台湾通史》。他于1908年开始,用10年工夫搜集有关台湾的中外文献、档案、传闻,经过反复鉴别、筛选,爬罗剔抉出来,再加以梳理,仿照司马迁《史记》的体例,撰写成我国第一部台湾史籍《台湾通史》,全书于1919年分上、中、下三册在台湾出版。《台湾通史》记录了台湾从隋朝初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将近1300年历史。同时也记载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台湾的历史,并且详细叙述了大陆人民开拓台湾,与台湾同胞抗击荷、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战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连横在《台湾通史》自序中写道“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激励台湾同胞抗日激情。《台湾通史》出版后,备受海峡两岸中国人的赞许与推崇,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称赞《台湾通史》中的爱国思想是“民族精神之附,为必传之作”。 我在玛瑙寺的“连横先生事迹厅”见到了由两岸和平基金会以手稿真迹的形式,重新编排发行的《台湾通史》,封面素淡雅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时,连战赠给中共中央的第一件礼品,即是其祖父连横的《台湾通史》。 在展厅我还看到了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的手稿,黄卷楷字,端正秀雅。这使我想起他在1918年完成史稿后所写的一首《〈台湾通史〉刊成自题卷末》诗:“三百年来无此作,拼将心血付三台。马迁而后失宗风,游侠书成一卷中。” 这是我国第一部有规模的台湾史。史学家连横在自己的史著中和中华民族同呼吸,伟大祖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才华智慧,所以我想他的《台湾通史》是永生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连横在游览西湖时,曾作诗几首,他特地将其中的一首《西湖游罢以书报少云并系以诗》寄给了在台湾的爱妻沈少云。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连横还写下了“他日将偕隐西湖,悠然物外,共享天机”等语,表达了“他日移家湖上住”的强烈愿望。但当时连横正在为编纂《台湾通史》收集资料,青史尚未写成,他的安家于西湖青山旁的愿望自然也未能实现。完成了“男儿铸史”的重任后,连横开始考虑安家西湖的愿望。连横的外孙女、台湾女作家林文月在《记外祖父连横先生》一文中说:“这个愿望在1926年春,由于携眷旅行杭州,几乎得以实现。” 那年初春,连横夫妇来到杭州,应友人邀约,寓居于葛岭山脚下的玛瑙寺内。连横在玛瑙寺研究整理文史资料。当年,连横的儿子连震东(连战父亲)正在日本东京留学,他后来利用暑期放假来杭州玛瑙寺与父亲连横、母亲沈少云团聚。连震东是连横的独子。1929年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毕业后,任职于《台湾民报》,1931年受到中国国民党元老张继的提携,前往西安,致力于建设西北。行前,连横话语深长地对连震东说,要想使台湾从日寇手中解放出来,首先要使自己的祖国强盛起来。你已经毕业,应该去祖国大陆效命。后来,连震东与经济学家赵兰坪之妹赵兰坤结为连理。赵兰坤出身沈阳名门世家,善于理财投资,让连家的财富迅速增长。1940年连震东全家迁往重庆,抗战后回台,历任台北县县长、建设厅长、民政厅长、“国策顾问”等要职。 从玛瑙寺出大门,穿过一段青石铺砌的逼仄小弄,就是碧波粼粼的西湖了。据连震东回忆,当时,父母曾带他游览于六桥三竺之间。每到一处,连横总要为连震东讲解其中的历史文化。连横对杭州的人文古迹相当了解。居住在玛瑙寺内,连横还完成了他的一部诗集《宁南诗草》。因为1926年杭州风云变幻,很不太平,1927年连横携家眷返回台湾。 当时,日本侵略者为了彻底实行奴化教育,正在台湾禁用中文汉字,不许讲闽南话,并要求台湾学生一律使用日语。连横返台后则在台北开设了一家雅堂书局,专卖汉文书籍、中国文具,而不卖日本书籍和日本文具。连横还用两年时间,有针对性地撰写出《台湾语典》,对于台湾通用的闽南方言,寻根探源,旁征博引。 连横,处处表现出大气凛然的民族气节! 三 连横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而且也是资深报人、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曾任职于《台澎日报》《台南新报》《鹭江报》《台湾新闻》等报。早在1902年就在厦门创办了《福建日日新报》。 《福建日日新报》一时办得很有声色,连横不断在报纸上发表排满的文章。那时候孙中山正在海外大力发动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革命,南洋的同盟会人士见到连横的表现,派人专程到厦门找他商量,想说服他把《福建日日新报》办成南洋同盟会在福建大陆的机关报。 连横满心欢喜。这天他正在理发店里理发,没想到清朝政府先下手为强了。一大群清兵悄悄接近了连横理发的理发店。多亏有人抢先赶到报信,他才赶快顶着半边没理好的头发逃出理发店。 清朝政府查封了《福建日日新报》。连横只好又和妻子一起回了台湾。算来他在厦门办《福建日日新报》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却是他真正以实际行动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活动的开端,所以不能不在他的思想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迹。 辛亥革命时连横正生病。民国初建,第二年早春他一能走动便高兴地拖着大病初愈之身,立即第四次回到祖国大陆。他再次游览了江南,以后留在南京做了华侨联合会机关刊物《华侨杂志》的主编。 1913年,连横离开六朝古都的石头城南京,去了北京。接着,访问了塞外重镇张家口。以后沿平汉路向南游,游罢汉口继续访问了九江、芜湖、安庆等地,再远出关外到东北,访问了奉天(现在的沈阳)、吉林,并且留在吉林主编《新吉林报》。连横主编《新吉林报》时,我国南方已经开始响起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声浪。为了唤起北方同胞的共同响应,连横曾在《新吉林报》上频频撰文抨击袁世凯的时政。也正是因为这样,《新吉林报》才被袁世凯查封。 连横接着又办了《边声》报,继续在《边声》报上发表文章抨击袁世凯。结果刚办了3个月的《边声》报,又被袁世凯查禁了。 祖国大陆钟灵毓秀的万里关山,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时时刻刻都在熏陶着他,充实着他,激励着他,培育着他。连横后来能成为“台湾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正是因为他曾随处饱吮过伟大祖国母亲的乳汁! 连横还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有一本他所著的《大陆诗草》。这是连横“剑花室诗集之二”,是他将其于大陆游历时所闻所见所感写成的128首诗作(包括游览杭州西湖时所作4首),挑选其中的91首汇编刊行。“连横先生事迹厅”陈列着《大陆诗草》的手稿。 我在展厅还看到连横的《台湾诗乘随笔》的手抄稿,为连横描述台湾的历史及风土的文章,共238页,应为连横在撰写《台湾诗乘》之余所作。《台湾诗乘》,共六卷,辑录了他所能搜集到的古今吟咏台湾的诗作。 宁南,指的是台湾的台南。《宁南诗草》手稿也在展厅展出。该书收集了连横自1914年至1926年期间创作的200余首诗作。 他的《剑花室诗集》《剑花室外集》卷一和卷二等诗作,共915首。诗集以“剑花”二字为名,那是因为他晚年自号剑花。 连横热爱吟诗、作诗,曾筹组多个诗社,如“浪吟诗社”“栎社”“雾都三诗人”等,他还有一批经常往来的诗友,其中很多都是“南社”的诗友。 很多人知道连横博古通今,善文工诗,但却不一定知道他爱好灯谜。连横的这一雅好来自他父亲的嗜爱。 由于父亲嗜爱灯谜成癖,直到晚年仍乐此不疲,经常带着他射灯谜,在耳濡目染下,连横练就了猜灯谜的好功夫与浓厚的兴趣。连横认为灯谜是一种雅俗共赏、可以启发智识的艺文形式,不仅搜集了许多民间的灯谜佳作,更与苏孝德、赵云石等人以谜相交,以推展谜艺为乐。 我默诵着连战的诗句踱出展厅,走下石阶,眼前就是一个用四方形青石板铺砌而成的空旷的方地。上面放着二十余个“磉鼓”,这“磉鼓”原来是以前大殿殿柱的垫石墩。现在大殿早已不存,这些亘古的“磉鼓”和寂静的大殿遗址,除了使人撩起阵阵的历史沧桑感外,还让你感动于它的残缺美,并因此想到了人生。 是的,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连横这个人。 连横原名连允斌,字武公,少年时候号葛陶,后来改为雅堂,这些名号中以雅堂最为知著。他的全部著述由后世统编为《雅堂全书》。文集也叫《雅堂文集》。 《雅堂文集》收他的各类文章78篇,再加上《台湾漫录》《台湾古迹志》《番俗摭闻》《诗荟余墨》《啜茗录》等几种著作。此外还有一部《雅堂先生余集》,收了他的《大陆游记》一、二两卷,以及《台湾赘谈》《读墨十说》《中国文字学上的古代社会》等几种著作。 他一生孜孜著述,还校订过38种前人关于台湾的著作,合刊为《雅堂丛刊》。 连横这个人,对台湾文化的建树确乎是贡献多多。 整修后的寺院按原样布局。我从大殿遗址走到东首,见有重建的两层仆夫楼,宏丽中又透出些许秀逸。楼前有一小亭,称“仆夫亭”。仆夫楼旁一泓泉水淙淙流入莲池,这便是仆夫泉。粉红的、朱红的山茶花开得闹盈盈的。“自喜轩窗无俗韵,亦知草木有真香。”闭上眼,仿佛可见窗前剪影,那不是连横在仆夫楼中正伏在桌上疾笔奋书?他高瘦清癯,戴一副近视眼镜,一派清正儒雅的学者风度…… 1933年,连横夫妇回祖国大陆定居。因为连横的大女儿连夏甸已经在上海安家,并为连横添了一个小外孙女。1935年的春天,连横夫妇动身去西安看望儿子、媳妇,并游览关中胜地。直到这年夏天回到上海。1936年连横因患肝癌,于6月28日逝世于上海,终年59岁,差1岁而未及花甲。是年,连横的孙子在他过世2个月后出生,依连横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致胜之意义,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光明希望之象征”,取名连战。时隔72年后,连战亲自在杭州玛瑙寺为祖父纪念馆揭幕而显得格外高兴。 我流连在玛瑙寺的楼亭园林之中。这里没有嘈杂的人声,也没有喧嚣的市尘,只有隐隐青山、寂寂古寺,虽然听不到晨钟暮鼓的梵音,却能读到一个使整个中国都引为自豪的人物的不朽史卷,体悟他所凝聚的生命的精彩! 出自: 《文化交流 》 2009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