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记》闽清胜迹 |
 
《闽都记》闽清胜迹 由侯官下崎,舟行三十里为闽清县,环县治为儒学、梅溪铺、古井、台山、昭显庙、龙江书院、城隍庙、董公祠、社稷坛、山川坛、德怀庙、黄师雍宅、王溵宅、钟南山、度仙桥、芹山观、普贤寺、贤良陂、积善院、凤凰山、陈祥道宅、陈刚中宅、陈良鼎宅、石竹山、龙津桥、龙王庙、鼎峰、龙门庵、柽峰山、昙口桥、佛迹石、白云寺、陈祥道墓、演溪、仙人坐化石、玉台山、许俭宅、龙爪石、金沙堂、薛丕庙、武功庙、偃草山、钟湖山、留钱山、大帽仙峰、石屋山、龙都岩、圆通庵、朱顶山、白面山。 闽清县 在梅溪南里许,去郡百二十里。唐贞元中,观察使察使王翃请析侯官十里置梅溪场,寻为县。五代闽改称闽清。宋、元、国朝因之。编户九里。其地清溪汇于大江,清浊迥别。屏山耸其前,凤凰南翔,朱顶西舞,广八十五里,袤一百二十里,东抵侯官界一十五里,西抵延平、尤溪界七十里,南抵永福界九十五里,北抵古田界七十里。宋设二乡、领十里,元改二厢、八里、领二十二都。 国初九里今改二坊、五都、统图七,县名梅溪,旧无城,惟东西北创三敌楼。置栅为门,曰迎恩,在县南,曰大西门,在县西北,敌楼在县北。县治创于五季,宋熙宁间洪水为灾,令徐绛新之。洪武九年主簿郑琯重构谯楼、厅事。堂之北有观风楼。正统间毁于火,知县左辅新之。嘉靖间知县彭珥又为增拓。际留仓在中门内之西,阴阳学在县治西,医学在县治东,僧会司在普贤寺,府馆在县治南。 儒 学 在县治东南。宋景德四年,令史温即废廪地创之。洪武初,知县赵起居、沈源茸治之,永乐间知县朱毅移明伦堂于圣殿之北。学之东有射圃。名宦祠在啓圣祠之左,祀宋令史温、王亚夫,元董祯、蔡嗣宗,明沈源、朱毅、余珍、左辅、黄镗、杨珣、刘为,凡十一人。乡贤祠在明伦堂之右,祀宋陈祥道、陈旸、黄师雍、许将、郑自诚、陈阐、萧磐、许份,明许瑢、谢瑀,凡十人。 梅溪铺 在县治南。东达眠石,北通瓮口,梅溪在北和丰坊,源出永福,由县西五里入江。 古 井 在县治南升平坊。宋祥符间,凿泉脉自台山,清洌而甘。 台 山 在县西南,山势平衍。县主山也。 昭显庙 在县西梅川。相传神姓陈,事王审知,有功于闽,民为立庙。宋咸平初,知县李念重建。天圣四年YIN雨为沴,高陵垫溺,庙在其下,水不为害。元符间,民益新之。绍兴元年,赐额“德威”。三十年封“昭显侯”。国朝洪武末,知县沈源建二从神祠于庙之东西。永乐十六年,西庙火。正统六年知县吴清、邑人陈仲愚重建。 龙江书院 在县东里许,傍山之麓。国朝嘉靖间建,祀陈祥道及其弟旸。山之巅有石塔。 城隍庙 在县西。 董公祠 在县西,祀元县尹董祯,至顺中为邑,政清而简,在官六载,民思,祀之。 社稷坛 在城隍庙前。旧在县北,今圯。 山川坛 在德怀庙前。 德怀庙 在县南钟山之阳。神姓陈,宋绍兴三十年封“威惠灵显侯”。 黄师雍宅 师雍,从黄幹学,举进士,官监察御史,论去史嵩之。理宗欲用为侍御史,见沮丞相郑清之。迁起居舍人兼侍读。清之冀其少贬,师雍终不为屈。 王溵宅 溵,字孔哲,景泰间以国子生知巴县,为政慈惠节俭,三年,卒于官。邑人归其丧,立庙祀之。 钟南山 距县里许,上有盘谷岩。旧传有二人裹粮入山,憩草屋下。忽一人自外至,袖中出芋数枚,拨落叶煨以相啖,迟明遂失其处。但见木叶盈尺,题诗其上云:“偶与云水会,不与云水通。云散水流后,杳然天地空。” 度仙桥 在钟南山下。旧传黄天谷访徐、葛二子于此。国朝洪武二十年,知县沈源建亭共上,天顺四年教谕马能重修。 芹山观 在钟南山之左,称仙源道观,元末废。国朝初重建,旧传白玉蟾炼丹处。 明徐《过芹山观》:“草树无尘月已新,烧丹曾有白真人。云封石洞仙源杳,流水桃花岁岁春。” 普贤寺 在护仁里。五代梁贞明二年建。有放生池,又双溪堂在普贤寺前,景泰三年建。 贤良陂 县东升平坊。邑人陈旸拜石得泉,人获灌溉之利。旸尝应贤良科,故名。 积善院 在县南。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右丞许将读书处。 宋许将诗:“为爱山居乐,山居倍忆家。菊黄来日蕊,梅白旧时花。水阔离情剧,霜晴别路赊。前林回首望,空指暮天霞。” 又《中秋玩月》:“爽气来天末,清光满域中。共怜今夕魄,不与昨宵同。漏永泠泠露,庭虚瑟瑟风。玉台高下影,犹在广寒宫。” 凤凰山 在二都。山势如凤凰展翼,故名。 陈祥道宅 在凤凰山下。祥道微时与其弟旸卜宅于此。祥道举进士,旸应贤良科,乡人号其岩曰“起傅”,祥道尝著《礼书》一百二十卷,旸著《乐书》一百卷。 陈刚中宅 刚中,祥道从子也,建炎进士,官迪功郎。论恢复,大忤秦桧。未几胡铨劾桧贬昭州。刚中啓贺,有曰:“屈膝请和,知庙堂御侮之无策;张胆论事,喜枢庭经远之有人。” 又曰:“知无不言,愿借上方之剑;不遇故去,聊乘下泽之车。”桧闻益怒,遂与张九成等七人同谪,差知安远县。适有岭寇,刚中尽瘁抚定,冒瘴客死,□葬浙江西湖风篁岭。妻削发为尼。刚中谪时过吉州石材庙,神以梦觉隆祐太后得免金寇者。刚中题诗云:“古庙新刚应,论功名石材。能形文母梦,忽讶佞人来。海市为谁出,衡云亦自开。乞灵如见告,逐客几时回。”卒不如愿,悲夫! 陈良鼎宅 在县西南六都。鼎,嘉靖间岁贡,需选铨曹,大驾南巡,良鼎伏阙下,抗疏切谏,上震怒,命廷杖谪戌,系司寇狱。后有旨释放,隆庆初,诏录言事者。良鼎已老,不复出。 吕《送陈太学归闽》:“圣孝重山陵,龙兴发汉京。诸臣多国是,抗疏独诸生。慷慨忠君志,萧条去国情。不须悲放逐,韦布自垂名。” 徐中行《赠陈太学云》:“千官扈从汉江行,展礼山陵自圣情。总为垂堂危万乘,却教止辇让诸生。精诚不为雷霆折,肝胆仍逢日月明。世庙谏臣征欲尽,客星犹自卧孤城。” 石竹山 在升平坊。山之中有灵坛。 龙王庙 在县东龙津。宋宣和三年敕建。政和六年赐额“显利”,元泰定初重修。 鼎 峰 在县西梅溪。环流其下。 龙门庵 在鼎峰之阳。宋邑人林正卿诛茅构庵,为游眺之地。黄幹记略曰:“山折为二支,东西迎而相面,俯而相就,卒而交亘,以相入海。溪之水沿山而流,若往而俯,若低而觞,若停而溜,莫知其所自出,如是者十余里,然后耸为双岩,泻为三滩,崖束滩驶,崒嵂澎湃,露怪呈奇,不可名状。” 柽峰山 在鼎峰之西北。通尤溪,上有柽树,根分而枝合,大数十围,荫蔽数亩,有鹳鹤栖鸣其间。 昙口桥 在县西宣政里瞿昙溪口。永乐九年知县朱毅重建,构亭其上。正统间毁于寇,成化五年知县左辅重建。 佛迹石 在昙溪旁盘石上,有巨人迹,故名。 龙爪石 在县西十二都。其石穹然,下为澄潭,紫云时见,相传祷雨于此,有龙悬一足石上,大雨随至,立祠祀之,匾曰“紫云堂”。 白云寺 在十七都贺恩里。山势高耸林木蓊郁,白云吐吞,其上。中有仙峰巨石。宋景祐三年建,今为第一丛林。 明徐熥《过白云寺》:“寻僧到白云,便觉远尘氛。古道少人迹,流莺处处闻。泉声归涧寂,田色过桥分。坐听疏钟起,空林正夕曛。” 陈祥道墓 在贺恩里白云山之东。 演 溪 在县西十四都,源出尤溪。 仙人坐化石 在演溪中。宋张圣,永福人,貌绝丑,采薪山中,遇异人,啖以苦桃,绝粒。素不知书,忽援笔作字,言人祸福,事后多验。尝演法水中,坐化巨石。傍有潭最深,曰“九龙潭”,游鱼群聚其中,虽潦涨溢不散,乡人以为异,多祀之。 玉台山 在九都。唐时有杨姓者,炼真于此,乡人筑台祀之。旁有井,产蜥蜴,祷雨数应。山中石鼓,叩之辄鸣。 许俭宅 在九都。俭游朱子之门,三世不分异,人称真儒。丞相郑性之匾其堂曰“孝友”,林翊为记。 金沙堂 在金沙里,宋绍兴二十九年建。国朝正统四年重修。 薛丕庙 在护仁里名山之上,逸人薛丕居山中,或传其为仙,乡人即所居庙祀之,正统八年重建。 武功庙 在仁寿里龙源。宋绍圣间,朝请大夫萧磐在梧州值风涛,遥望江浒有庙,默祷之,云中有三人出,风遂息,磐感灵贶,拜谒祠下,神果三人,曰感应,曰灵应,曰威应,皆紫袍金带,号将军,俨然如舟中所望者。遂录其封号以归,即所居主山之后祀焉。 偃草山 在十八都。旧传永福张圣者,宋绍兴间为白云寺头陀,尝因饭牛,见仙人围棋山颠,跣追莫及,遂仆于地,滚而下、复滚而上,所经草尽偃,铲去复生。 钟湖山 在十五都,大江之西。与侯官梅埔联界。下有钟潭,潭蛟龙出没,人不敢近,其东有湖,泥如浦溆,环生芦荻。旧传其水应海潮盈缩,岁旱祷雨于此。 留钱山 在县西南十六都。唐乾符间,一夕雨钱山上,有声铮铮然,及旦视之,以亿万计,树木皆折,故名。 大帽山峰 在县西十一都,接永福界,峰之巅,相传有鼓声,或月一鸣或岁一鸣。 石屋山 在县西十都。山巅有石屋并棋局,相传仙人居之。 龙都岩 在县西孝顺里。高数百丈,常有云气缭绕岩上,或闻仙乐之声。 乌石岩 在县西旧宣政里,嵚崯峻峭,邑诸山皆俯视之,唐薛秘监行祠在焉。 圆通庵 在宣政里。又有兴福庵,宋开宝三年建;泗水庵,宋景德四年建。 朱顶山 在十七都。唐乾符中,山有池锡者,家畜一鹤,每旦辄飞鸣回翔山间,至暮乃归。因号其山曰“朱顶”,林曰“白鹤”,至今子孙家焉。 白面山 在十九都。有岩壁立,其色白,望之隐隐如人面,下有温泉,涓涓不绝。又县东北贺恩里有二泉,皆温,可澡浴,为亭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