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白马寺讲解概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马寺讲解概要

  白马寺讲解概要1、车上概况

  ① 名字由来: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金人入梦,白马驮经”。据有关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七年(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绕飞。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大臣傅仪启奏说“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愔,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愔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daruzhi)国(今阿富汗至中亚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佛祖释迦摩尼的白毡(zhan)像,他们诚恳地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扬佛法。永平十年(67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度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还亲自接待了他们,并安排他们在当时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一年后,就下令在这里兴建僧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故,取名“白马寺”。“寺”字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再后来,“寺”字变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到一起,会误以为这个白马是《西游记》里的白龙马。而且,唐三藏俗名陈祎,是洛阳偃师人。其实单从时间上来看,一个发生在东汉时期,一个是唐朝,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了560多年。

  ②历史沿革: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当时的洛阳“宫室尽焚”,“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白马寺作为京师最富盛名的一座寺院,也难逃此劫,几乎被毁坏殆尽;到隋唐,由于佛教的兴盛,白马寺达到鼎盛时期,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德高僧纷纷前来朝拜,这其中就有为中日友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武则天时期,由住持薛怀义大兴土木,白马寺兴建规模最大。当时的山门从这里一直到伊水北岸,晚上僧人关山门都要骑着马去,所以有“跑马关山门”之说;现在,对白马寺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③交代注意事项 ①(告诉游客参观佛教寺院的注意事项:不要抽烟、大殿不要拍照、不要践踏门槛、不要大声喧哗及不讲对佛教不敬的话语)告诉游客游览的时间;(1个小时)。告戒游客尽量不要购买旅游纪念品,尤其是唐三彩。

  2、寺院主要殿堂的讲解

  白马寺门前广场 ① 介绍白马寺山门;(山门及三门的由来:古代寺院多建于深山密林之中,故称山门,也叫三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空、无相、无作是佛教当中解脱的三种途径, “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中国信徒一般都向往从“空”这个途径达到解脱,所以中国所有的汉族佛教寺院山门都是空门为最大)。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现存山门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翻修后的的白马寺山门是三层小重檐歇山顶的,有点像牌坊,这就显得很与众不同,而匾额则出自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之手。我们不难相像,重建者们塑造如此“耀眼”的门脸,是为了凸显这座中华第一寺庙的不同凡响。

  ② 介绍山门前的石马及山门上由赵朴初所题的“白马寺”匾额。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是不是就是驮经的白马呢?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

  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4、钟鼓二楼 ① 介绍寺院的基本格局。大殿沿中轴线南北依次排列,两边为厢房;

  ② 左钟右鼓,这是从方位上来讲,所有汉族佛教寺院都是相同的。

  ③ 晨钟暮鼓,这是从时间上来讲。清晨敲钟要敲108下,(佛教讲人有108个烦恼,每敲一下钟就消除一个烦恼,所以敲钟要敲108下)傍晚敲鼓就没有具体的要求,鼓声的结束标志着白马寺僧人一天活动的结束。晨钟暮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我国南方就有傍晚敲钟的习俗,唐代诗人张继有诗为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5、天王殿 ① 天王殿: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

  ② 弥勒佛:弥勒佛是我们进入佛教寺院后所看到的第一尊佛像。又叫欢喜佛,他是汉化的弥勒佛,是中国化的弥勒佛,其实在印度佛教中,弥勒佛是一个非常高大、清瘦男子的形象。我们面前所看到的弥勒佛是根据五代时期一个叫契此的和尚为原形塑造出来的。这个契此和尚,整日背着个布袋,所以又被称作“布袋和尚”。在他坐化前,说了一句话:“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说完之后他便圆寂了,人们才知道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弥勒佛在佛教中是未来佛,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法定继承人,目前他还是一位菩萨,在释迦牟尼圆寂后的五亿七千万年之后他才能成佛,严格的讲,他的准确叫法应当是“弥勒菩萨”;

  白马寺讲解概要1、车上概况

  ① 名字由来: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金人入梦,白马驮经”。据有关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七年(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绕飞。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大臣傅仪启奏说“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愔,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愔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daruzhi)国(今阿富汗至中亚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佛祖释迦摩尼的白毡(zhan)像,他们诚恳地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扬佛法。永平十年(67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度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还亲自接待了他们,并安排他们在当时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一年后,就下令在这里兴建僧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故,取名“白马寺”。“寺”字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再后来,“寺”字变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到一起,会误以为这个白马是《西游记》里的白龙马。而且,唐三藏俗名陈祎,是洛阳偃师人。其实单从时间上来看,一个发生在东汉时期,一个是唐朝,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了560多年。

  ②历史沿革: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当时的洛阳“宫室尽焚”,“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白马寺作为京师最富盛名的一座寺院,也难逃此劫,几乎被毁坏殆尽;到隋唐,由于佛教的兴盛,白马寺达到鼎盛时期,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德高僧纷纷前来朝拜,这其中就有为中日友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武则天时期,由住持薛怀义大兴土木,白马寺兴建规模最大。当时的山门从这里一直到伊水北岸,晚上僧人关山门都要骑着马去,所以有“跑马关山门”之说;现在,对白马寺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③交代注意事项 ①(告诉游客参观佛教寺院的注意事项:不要抽烟、大殿不要拍照、不要践踏门槛、不要大声喧哗及不讲对佛教不敬的话语)告诉游客游览的时间;(1个小时)。告戒游客尽量不要购买旅游纪念品,尤其是唐三彩。

  2、寺院主要殿堂的讲解

  白马寺门前广场 ① 介绍白马寺山门;(山门及三门的由来:古代寺院多建于深山密林之中,故称山门,也叫三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空、无相、无作是佛教当中解脱的三种途径, “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中国信徒一般都向往从“空”这个途径达到解脱,所以中国所有的汉族佛教寺院山门都是空门为最大)。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现存山门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翻修后的的白马寺山门是三层小重檐歇山顶的,有点像牌坊,这就显得很与众不同,而匾额则出自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之手。我们不难相像,重建者们塑造如此“耀眼”的门脸,是为了凸显这座中华第一寺庙的不同凡响。

  ② 介绍山门前的石马及山门上由赵朴初所题的“白马寺”匾额。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是不是就是驮经的白马呢?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

  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4、钟鼓二楼 ① 介绍寺院的基本格局。大殿沿中轴线南北依次排列,两边为厢房;

  ② 左钟右鼓,这是从方位上来讲,所有汉族佛教寺院都是相同的。

  ③ 晨钟暮鼓,这是从时间上来讲。清晨敲钟要敲108下,(佛教讲人有108个烦恼,每敲一下钟就消除一个烦恼,所以敲钟要敲108下)傍晚敲鼓就没有具体的要求,鼓声的结束标志着白马寺僧人一天活动的结束。晨钟暮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我国南方就有傍晚敲钟的习俗,唐代诗人张继有诗为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5、天王殿 ① 天王殿: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

  ② 弥勒佛:弥勒佛是我们进入佛教寺院后所看到的第一尊佛像。又叫欢喜佛,他是汉化的弥勒佛,是中国化的弥勒佛,其实在印度佛教中,弥勒佛是一个非常高大、清瘦男子的形象。我们面前所看到的弥勒佛是根据五代时期一个叫契此的和尚为原形塑造出来的。这个契此和尚,整日背着个布袋,所以又被称作“布袋和尚”。在他坐化前,说了一句话:“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说完之后他便圆寂了,人们才知道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弥勒佛在佛教中是未来佛,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法定继承人,目前他还是一位菩萨,在释迦牟尼圆寂后的五亿七千万年之后他才能成佛,严格的讲,他的准确叫法应当是“弥勒菩萨”;

  ② 放生池:原先是白马寺的放生池,现在有硬币的话大家可以做一个游戏,飘起增福,沉下添寿。

  ③ 毗卢阁:中间供奉着毗卢遮那佛,它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像,又被称作大日如来佛;两边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他们分别掌管着智慧和法理;

  ④ 我们再看佛像面前的水杯,这是在告戒白马寺的僧人要时时刻刻心静如水;

  ⑤ 对联: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佛教讲究“佛缘”,有缘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⑥ 凌霄抱柏:这棵树是由两棵树组成的,这棵细的是凌霄花、而粗的是圆柏。

  佛像的手印:一,说法印。主佛垂目,微笑,手肘弯向胸口,十指如柔软花瓣般在胸前交扣成说法印。这一手印,就像是解开一个绳结的模样,代表了佛陀作为一个老师的身份,讲经说法时的一个手印。解开的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绳结,而是我们内心的心结。每天提醒自己身心宁静下来,去掉烦琐尘世所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看待外界时多出一份宽容和慈悲。

  二,施无畏印,屈手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了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所以称为施无畏。

  三,禅定印。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在密教中,这种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用,称为“法界定印”。

  四,降魔印,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于使魔王惧伏。因此此印相称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为触地印。在密宗中,这是金刚界曼荼罗内阿閦佛之印相。

  五,施无愿印,是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前五篇文章

《玄奘西游记》:34弥勒佛真相

广济寺里的“读书僧”

广福寺与我

广东佛教碑刻

观天、种茶:僧一行在外海茶庵

 

后五篇文章

白云禅寺:一座古刹演绎千年传奇(上)

百年古刹灵山寺

碑碣: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史书”

藏民族传统信仰和生态环境保护

藏式传统建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