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芎山和福仙寺 |
 
兰芎山和福仙寺 郭庆祥 兰芎山是上虞的一座名山,位于百官与梁湖的交界处,以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传奇的人文古迹而闻名浙东。南宋诗人赵友直曾到这里游览,赋诗《瞻兰芎山》: 兰芎围绝嶂,图画望中悬。 几度令人羡,登临学葛仙。 赵友直,字益之,号兰洲,上虞人,南宋进士。他出身书香门第,度宗咸淳元年(1265)与祖(赵必蒸)父(赵良坡)同登进士第,一时传为佳话。他爱好山水、诗文,这首《瞻兰芎山》是他在游览兰芎山时所作,诗中有画,极富情趣。在诗中,他对兰芎山的自然景色作了生动的描绘,并对兰芎山的人文古迹表示了羡慕之情。 “兰芎围绝嶂,图画望中悬”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兰芎山优美的自然景色。由兰芎等类的药用香草所围绕的山峰绝嶂,远远望去,就像是悬挂在空中的一幅美丽图画;这幅美丽的图画,自然天成,令人赏心悦目。 兰芎山的得名,与山上生长着兰芎等药草有关。一提到兰芎,人们往往会想到兰花。兰花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草本植物,由于它早春在叶丛间抽茎开花,花色淡雅清香,所以叫做春兰。但是,兰芎的“兰”,却并非春兰,而是秋兰,这是一种药用的香草。屈原在《离骚》中就有“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这种用来佩带在身上的秋兰,就是药用的兰草。这种兰草有香气,所以王逸注:“兰,香草也。”兰芎的“芎”也是一种药用的香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芹菜,秋天开白花,全草有香气,地下茎可入药。这种药草又叫“川芎”。兰芎山就因山上生长兰芎等类香草而得名。 兰芎山不仅自然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葛仙公”修道炼丹的人文古迹。相传三国时,有一位“葛仙公”曾到这座山上隐居,修道炼丹。诗中所说的“几度令人羡,登临学葛仙”中的“葛仙”,指的就是生于汉末、名扬三国的葛玄。 葛玄(164—244),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苏丹阳)人。他出身名门,曾祖在西汉末年任荆州刺史,后因王莽篡位而弃官归乡:高祖葛浦庐因起兵响应绿林、赤眉起义,有大功,刘秀称帝之后,封其为车骑将军,不久升迁骠骑大将军;祖父葛矩,在东汉任安平黄门侍郎;父亲葛孝儒,“历大鸿胪,登尚书”。葛玄自幼聪悟,在父亲的教导下,好学上进。不幸的是,在8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凄凉悲苦的生活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但却使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到13岁时,“经传子史,靡不该览”。但他并没有向“学而忧则仕”的方向发展,而是选择了一条入山修道炼丹的道路。之所以作此选择,是因为他从父母双亡的事实中领悟到人生的短暂,为了求得长生不死,在方士的影响下,他离家出走,遍历名山,“遐求异人”,专心修炼。到十五六岁时,葛玄已“名振江左”,也就是说,他在长江南岸的江东地区,已非常出名。当时,朝廷征辟他入仕做官,但被他拒绝了。他说:“蔬食被褐,枕石漱流,吾所乐也。岂能以此而易彼哉!”葛玄后来被尊称为“葛仙公”,他游历浙东名山,到过天台山、会稽山,还在上虞的兰芎山上隐居过一段时间,在此山修道炼丹。 民间传说的“神仙”,不免带有神奇的色彩。在《中国历代名道》一书中,就有关于“太极仙公”葛玄的神奇故事。相传,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有一个会稽商人外出经商,乘船归家途中,突然见到一所庙宇,庙主向他招手致意,他叫船夫把船摇过去。庙主对他说:“听说你要回会稽老家,烦请你带一封信给在会稽山行游的葛仙公。”商人欣然同意,庙主遂将书信掷入船中。奇怪的是,书信一落入船中,便如“钉拔不动”。商人辞别庙主,乘船向会稽进发。在会稽山下,果然找到了“葛仙公”。“葛仙公”用手指书,书信便从船里飞出,进入他的手中。原来,这位接信的“葛仙公”,就是葛玄。 由于兰芎山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色,又有“葛仙公”修道炼丹的人文古迹,所以成了令人向往的一座名山。兰芎山海拔326.3米,山路漫长,蜿蜒曲折。主峰上有一个福仙寺,此寺初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原先,这里曾是葛玄修道炼丹的一个“仙庵”。到了晚唐时期,在此庵的基础上加以扩建而成“福仙寺”。这一寺名,很有意思,它表明:这既是一个佛寺,但又包含纪念“葛仙公”曾在此居住和修道炼丹之意。可见,中国的“佛”、“道”二教,并不相悖,而是相融的。这个福仙寺,从晚唐至今已有1140年的历史。其间,几经修缮、扩建和重建。例如:在元甲午(1354)年,僧道顺改创法堂山门;明万历(1573—1575)初,寺的规模逐渐扩大;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光绪十五年(1889)续修。 福仙寺也有颇为有趣的传奇故事:相传,明朝的兵部尚书、理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1472—1528)和户部尚书倪元璐(1594—1644),曾先后在福仙寺中“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地孤身苦读过,结果都考中进士,做了大官。这无疑为福仙寺增添了耀眼的光彩。看来,此寺的规模在明万历初之所以逐渐扩大,不是没有原因的。 现今的福仙寺,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废墟上重新修建的。寺前有一个用高大的石制牌坊形成的山门,上面刻有“福仙禅寺”四个大字。进了山门,可以看到气势宏伟的三个大殿,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走近大殿,可以见到殿外香烟燎绕,殿内红烛高烧,一派佛门景象。自然,要见到建在兰芎山主峰上的这个福仙寺,需走一段曲折而漫长的山路,绕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头。记得唐代诗人常建有这样两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游兰芎山见福仙寺的过程,也可以叫做“曲径通幽”吧! (原载2009年1月11日《上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