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瑰宝留胜迹——慈云岭造像 |
 
千载瑰宝留胜迹——慈云岭造像 将台山与玉皇山之间,有慈云岭,岭上有南北走向的慈云岭路。此路系吴越国开国国王钱镠于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征集民伕,开山劈岩铺成。从此,江湖相通,行人可从西湖南线的玉皇山路,越过山岭,直达钱塘江边,给百姓带来许多便。 在慈云岭巅,有老玉皇宫,由此向南而下,历经七八十级石阶,可见路旁一道仿古的乌瓦白壁的围墙,三面围住一片石壁。走近一看,门楣上写着“吴越瑰宝”四个大字。越过门槛入内,只见江南民居格式的屋檐下,有两龛摩崖造像。这是吴越王钱镠开辟慈云岭路后,在这里建造资贤寺(后称上石龙永寿院)时所雕之佛像。 慈云岭造像的主龛,阔1 0米,高5.8米,深1.5米,龛形横长,龛楣呈弧拱型,共有造像七尊。中间为阿弥陀佛,身披袈裟,右肩袒露,仪态端严,作禅定的模样。背后有顶光和身光,作宝珠形,边缘装饰火焰纹,呈吉祥坐式。右侧是大势至菩萨,左侧是观世音菩萨,都作全跏趺坐式;这两尊菩萨,都是阿弥陀佛的胁侍,合称“弥陀三尊”。观音头戴宝冠,胸挂璎珞,容相丰满,神态端严,右手持着柳枝,左手托物倚放腿上。大势至宝冠高髻,脸形方圆,面相温和,笑容可掬。这两尊菩萨的身后,也都有背光。“弥陀三尊”的两侧为两尊菩萨立像。最外侧的为金刚力士像,戴盔穿甲,右手执长柄宝钺,左手作无畏手相,威风凛凛。龛内上部雕有“飞天”,手举花束,向阿弥陀佛背光飘舞而来。“飞天”外侧为人首鸟身的伽陵频伽鸟,佛经称之为“好声鸟”。龛楣镌有七佛,都作全跏趺坐式,莲花座下,可见祥云冉冉。龛楣左端有文殊菩萨骑狮浮雕,右端则有普贤菩萨骑象浮雕。文殊、普贤之下,各有一侍者,作恭立膜拜状。 主龛北面,有一龛地藏王菩萨造像,龛高2.6米,阔2.33米,深0.8米,正中雕有的佛像作半跏趺坐式,右腿盘曲,左腿踏在莲花上。光头大耳,容相安详。左右各有一尊侍女立像。龛楣镌“六道轮回”浮雕。“六道”乃佛家用语,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牲道、地狱道。此龛之地藏王造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慈云岭造像,为杭州五代吴越国造像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也是最具代表性之石窟艺术,可惜在“十年动乱”时,佛像遭到了破坏,有了一些损伤。关于它的成像时间,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上石龙永寿寺,在慈云岭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吴越王建,旧名资贤,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今额。”此外,在慈云岭造像的左外侧,有一块石碑,题额上刻有“新建镇国资贤遐龄石像之记”12个字,下面则是北宋绍圣甲戌年(公元1094年惟性和尚刊刻的《佛牙赞》一首。《佛牙赞》是赞颂佛牙而非赞颂造像的,碑文内容竟与题额毫不相关,可见是惟性和尚凿去了原有的“造像之记”,改刻成风马牛不相干的“佛牙赞”。而且,从时间上说,大中祥符元年时寺名已改为“上石龙永寿寺”。由此可见,慈云岭造像是吴越王在创建资贤寺时所雕凿,上述12个字的石碑题额,是为造像时的原刻。 慈云岭造像的主龛,是利用山势岩势走向开凿横龛的,以便安排多尊佛像,在雕刻时,又做到精细入微、形神具备,这与天龙寺造像主龛的风格是完全一致的,充分展示了我国五代吴越时能工巧匠的艺术创造才能,真不愧为“吴越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