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沁水县佛教碑刻史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沁水县佛教碑刻史料

  碧峰寺碑刻

  光绪《沁水县志》:“碧峰寺,在县北三里碧峰山,内有千佛阁,寺东有灵泉,又有舍利塔,是密公埋履处。”碧峰寺因有灵泉,又名灵泉寺,其住持洪密公晚唐僖宗时人,乃知碧峰寺始建于晚唐,历代皆有重修,但如此古建竞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被国民党九十三军第十师拆除。碧峰山本沁水名胜,满山翠柏,堆锦叠缘,被誉为沁水古代十景之“碧峰耸翠”。

  一、灵泉禅院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县城北山碧峰寺,现碑无存,铭文录自《司空表圣文集》。由司空图撰文。

  司空图,字表圣。唐朝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市)人,晚唐著名诗人。

  严饬祠宇,非欲侈于自奉也。盖耸系人天,资其趋善之心耳。况帝梦可征,华缘已熟,山川神祇,罔不荐款。故自京邑以及遐裔,胜概相望,皆奠厥居。中条发于蒲,企于艮,杰出而为太行,则天坛不得不冠冕嵩华,争勍日观也。其北川壑会流,盘郁浓粹。自高平西顾,以至灵泉,极矣。泉之为灵,非惟利物。当以滋润所及,不育毒螫也。其院东向显豁,直亘大川,端门洞辟,正延旭日,岂西方之书所谓“震旦”者,此其证乎?缭槛层甍,金雘与泉壑相激。梵磬忏香,禽猿亦知肃敬,真圣贤游集所宜也。且有为无为,于我不碍。弛之则若涸其中,用之则若涌于外。盖克固其源,乃能动而必济也。今禅宿洪密长老,俗姓刘氏,本儒家子,早诣石霜,契其大旨,烦而不挠,简而必周。始自清凉历览至是山,乃创林栖之所。遇太尉李公,驻军高平,首资葺构。远近道俗,莫不归向。今蒲留陇西左揆,尝因题记,亦备赞扬,则密公之道益光矣。凡制经楼、斋堂共一百余间,又示罗汉洁峻之相,以渐化服,而后日集方丈,敷演上乘。自江汉北渡,以至魏晋之交,其俗坚悍难诱,今则悉为佛人矣。且善教童孺者,虽指摘其书,而必以意反复晓谕,当自释然。若编简积于前,笞挞骇于侧,彼将窜匿之不暇,敦有悦而从命哉!律,刑书也;经,诰誓也。禅乃夸劝之宗,先驯其性,而后入人者耳。故其道主隐,其功主博,不可废也。尝念畜役之外以逮佣隶,虽豢养至丰,莫不苦于受制。殊不知羁鞅之劳或能避免,而方寸之内,不形不声,牙蘖牙萌,诧其力者,愈莫能争。以此沦陷死生之域,绵劫不能自脱,其苦何如哉!噫!苟非三世之尊,夷山干海之祖,亲授捩其钳钅丈 ,长老继作,磨昏抉聩,则彼构火以自攻者,虽焦烂而犹未悔也。今乃聚其徒,侈其居,永为一方檀施之会,且俾其人福慧偕殖。然则密公之绩,焉可抑没哉!耐辱居士病且死,不忍其门人惠依、惠海之勤请也,直纪所行,惟以漏略为愧云。

  二、重修毗卢眼光护法韦驼诸殿并宫亭门楼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城北山碧峰寺遗址,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八日立石。碑为石灰岩,高136厘米,宽59厘米,厚16厘米。为圆首,中间镌刻“碧峰寺碑”篆额。由尚五品撰文,清庠生、沁水县人张友夏书丹。现碑保存完整。

  尚五品,字逊躬,沁水县城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乡试举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乡荐中进士,授甘肃大通县知县。

  县治北三里许,有碧峰山,寺以名焉。俯梅川,拱石楼,层峦耸翠,岩壑万重,望之若画图。然旁之山,多榛梏杞棘,兹独宜於柏。环山绕谷,翳日蔽天,如龙蛇状者,皆柏也。寺处山之绝顶,穿林而入楼阁,隐忄典 为一邑之伟观。而地非通衢史氏失载,遂不知创自何许代云。前明隆庆间,卫青州曾记其重修之始末,迄今二百余年,岁月滋久,重以山高气寒,风雨不时侵剥,檐颓壁毁,倾圮特甚。岁之癸未,张子振艺、李君际远、王君正中等,慨然有重修之志。而苦于无资,因择树之颓萎者白诸当事,得银若干。募之四方,又得银若干。于时同心协力,次第建营,先殿宇,次官亭,次门楼,次阶砌,虽余工有志未逮,然大致已焕然可观矣。工竣,请余为记,余既未达于寂灭之昔,且不解夫轮廻之说,殆无以应其请,姑以兹山为吾邑之胜地,且张子等亦与有劳也。故记之,以示后之游观者览焉。

  癸未进士 邑人 尚五品谨撰

  邑庠生 张友夏谨书

  (捐资名单略)

  督工人 监生 王正中银壹两 张振艺银壹两 韩嘉喜 李际远银壹两

  木铎 赵士成银伍钱 马涵芳 张克嶷银伍钱 高云□银伍钱 张作渡 生员 张圣敬 生员 张匡澍银壹两 高宗仁银伍钱 李先畅银伍钱 生员 刘俊闻银壹两 李吉诏银伍钱李彛美 李永英银叁钱

  住持 云空 慧照  徒 普福 寂善 普云 寂福 谷两石

  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初八日 立石

  三、重修大佛殿观音殿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城碧峰寺遗址,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月十九日立石。碑为红砂石,高160厘米,宽77厘米,厚14厘米。碑首为梯形,镌刻“双凤呈祥图”,上刻“碧峰寺碑”篆额。碑身周边刻有花草纹和几何形图案。由张心至撰文,樊耀先书丹。现碑保存完整。

  张心至,字思安,号慕川,山西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乡试亚元。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特聘为沁水县碧峰书院首任山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中进士,授四川叙州府庆府县知县,四川叙州知州,后任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嘉庆五年(1800年)任总纂,重修《沁水县志》。

  樊耀先,沁水县城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拔贡,任山西荣河县(今和万泉县合并为万荣县)、壶关县教谕,升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教授。

  沁居万山之中,其环城左右者,南石楼,西玉岭,北碧峰。而巍然独秀,苍翠照人,则碧峰为最。山有古刹,即以碧峰名。前吴明府莅沁时,余承之西席,遥望而心异之。课读之暇,携朋登览,扪萝越登,路陡峭而纡回,怪石蹲伏,多奇状。山木惟柏,黛色参天,霜皮溜雨,日光云影,逗漏林间,诚胜境也。寺左侧,危楼耸峙,珠宫绀宇,横亘山巅,更目不暇赏。及抵寺大佛殿,位坎背崖,颇少轩翥之致,且屈于地院,更陋焉。南观音殿,规模卑隘,亦不足以壮观瞻,因叹创造之难。前人或屈于力,限于势,固亦无如何也。

  越数岁,至庚寅,余掌碧峰书院。因忆旧游,乘便往观,而规制乃大不侔矣。佛殿移建山巅,砌石级于旧址,层叠而上,前复护以雕栏,镂以绮疏,嵌空玲珑,极经营之巧,而院亦不拓而自广矣。重建观音殿正殿三楹,左右二楹,宏敞豁亮,赫然改观。复于殿背穿门,下砌石堎,上列朱楹,有飞阁凌空之势。凭栏远眺,叠嶂拱翠,梅杏环流,城郭田园,郎然在目,不禁飘飘作天外想。余阅而欣叹者久之,伊谁夙种善根而功德若此。

  辛卯冬,信善王正中,特以碑文请。备询巅末,乃知卢君崇伦,张君振艺,张君匡澍,实与正中共成之。而设法募化,庇材鸠工,正中之力为更多焉。经始于乙酉,告竣于壬辰,与作可不谓难哉!因忆旧制,而叹前人之屈于力,限于势者,诸君能补所不逮,则继起之功安在?不与创始并传。又念成亏迭易,兴感何常。今之有待于后,犹昔之有待于今。余既慕诸君之乐善,而更望后来之善法诸君也。于是不辞而为之记。

  赐进士出身 庚辰亚元 邑人 张心至谨撰

  敕授修职郎 原任蒲州荣河县训导 癸酉拔贡 邑人 樊耀先沐手敬书

  现任四川隆安府经历 邑人 张惟允

  候选儒学训导 邑人 张惟清捐钱八百文

  勒封登仕郎 县主薄 崔景春 率男 主薄 合璞 生员 合珠募捐银拾两

  监生 张太德化银二十一两五钱 监生 李克藩化银二十一两

  监生 王光显化银十两 凤台 李之伦施银三两四钱五分

  当行施银十两 晋丰号施银四两 千总 张遇亭施银二两

  监生 张君弼施银二两 生员 张匡洛 张匡澍施银二两 柳树一株

  生员 张济美施杨树一株 生员 张惟勤施杨树一株

  耆宾 李士□ 李士进施杨树一株 吏员 李纯友施杨树一株

  生员 杜生德 杜生□施杨树一株 木铎 张万善 张万禄施杨树二株

  (以下个人捐资名单略,特将各商号择列于后,供参考)

  山东丰泰号 泰日盛 泰长兴 以上各银一两

  万全号 兴玉号 瑞兴号 成兴号 义兴号

  正兴号 德盛号 西协号 人和号 顺兴号

  文顺号 逢源号 合义号 全盛号 集顺号

  以上各银五钱

  宏太号 公盛号 新兴号 太兴号 三登号

  大全号 广生号 三合号 双源号 协盛号

  正兴号 永兴号 三兴号 全盛号 同仁堂

  长裕号 恒顺号 世兴号 日盛号 广太号

  恒茂号 北广兴 □太号 乾裕号 瑚盛号

  永全号 永顺号 西顺号 天和号 兴盛号

  合盛号 恒盛号 庆裕号 复兴号 晋兴号

  广盛号 永合号 三协号 公顺号 三盛号

  仁和号 恒太号

  总理督工 生员 张匡澍 卢崇伦 监生 张振艺 王正中

  本寺主持 海悟 慧照 徒普福 积修 积福

  时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四月十九日

  玉工 胡有九施银二钱 穀旦

  四、癸卯春恭膺

  此碑在沁水县城北山碧峰寺遗址,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八月立石。碑为石灰岩,高162厘米,宽70厘米,厚22厘米。据考原碑应有砂石高浮雕碑首,现碑为圆角方顶,碑身周边刻有几何形图案。由沁水县儒学教谕张绩撰文,泽州府儒学廪膳生员张契燕书丹。现碑因石质劣,风化严重。

  简命来司沁□,与诸生论文之暇,望碧峰而造焉。见夫形势突兀,气象峥嵘,带环杏水、梅河,鼎峙石楼、玉岭,兼之翠柏参天,怪石匝地,岫云湧出,林鸟迭酬,阴晴殊众壑之表,花木深禅房之间。不禁情来兴往,旷然于荡胸。豁目之余,因忆苏颖滨,求天下奇闻壮观,以激发其志气而学为文章者良不诬也。

  阅乙巳,张子契睢课,徒山寺中,复邀余,因再着谢公履往,与促膝行。近梵刹,山门耸起,周围新筑短墙屟入,见半月亭下添设雨花台,大佛殿前重建韦驮龛,危楼移于僧院之侧,角殿整于神宇之旁。循石阶而上,如步云梯,依花墙以观,俨登海岛。虽土木之巧,远逊天造地设之奇。而废者修坠者举,涂茨丹雘未始不足壮名山色而快登临者之一览也。盼阅时久,偕张子同憇佔毕所询董事及度支所出,张子云,此山系县治左翼,木忌翦伐,寺虞倾圮,前廉赵邑侠为培补风脉,举清梅张君暨门生族叔济诚、堂兄契高,督其事。权舆于戊戌岁,八易寒暑,募缘成此,盖亦几费竭蹶矣。言未讫,首事三张子接踵前来,竭余于寺而征文焉。因叙其巅末,俾勒碑阴,时七月望后三日也。

  沁水县儒学教谕 梗阳张绩谨撰

  泽州府儒学廪膳生员 张契燕敬书

  诰授奉直大夫 员外郎 杨慎典银贰两肆钱

  恩进士 陈其道率姪廪生 绍虞施银乙两伍钱

  原任大同府儒学教授 樊耀先施银叁钱

  岁进士 侯选儒学训导 李殿 银贰钱

  廪生 张契睢□肄业本□诸生银壹拾捌两

  (以下个人捐资名单略)

  总理社首 约正 张清梅 医学 张济诚 监生 张契高仝施银拾两

  住持 慧照 徒 普福 普昙 普瑞 徒孙 觉先

  玉工 李德顺

  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桂月榖旦勒石

  五、碧峰寺残碑

  此碑现在沁水县城沁水碧峰寺旧址大垒下荆棘丛中。2008年7月21日上午(农历6月19日,即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贾志军、侯志根、王治国专程前往北山寻觅,“披荆斩棘”得见。

  此碑于中华民国二十年重阳月立石,碑为石灰岩,碑体下部残缺,长123厘米,宽68厘米,周边刻有八幅文人儒士图(左右各四幅)和几何图案。碑文中“……”符号表示残碑短缺字语。

  碑碣正文

  碧峰寺地居县城之北,各列十景之首。在昔盛时规模宏大,依稀阆苑珠宫,气象轩昂,……胜之遗迹,梵宇之巨观也。考其颠末,虽未识创自何时,而按诸碑面尚有明清两代……人蓦化建筑。闻诸父老,咸云道咸年间,原系本寺僧人经理,自光绪祲年后,僧众……数十年来,栋宇摧折,门窗倾圯,朱甍碧瓦尽剥蚀于朝风暮雨,粉壁丹墙亦黯淡于春露秋霜,……焚香。会期,三门社首轮流经办,惟是会尽一日而所需。一切器物搬运颇属不易,于是三门……自民国庚申年五月开工,连年修饰,于壬戌年十月竣工。计新修财神殿一楹,新塑神像……楼各殿神像,门窗院落全行补修。于是为永久计,乃筹经费住持置备器具,已便寺用。从此……昔比前此之荒凉废寺遂成为袛园胜景。凡游斯寺者,莫不心旷神怡,悠然出尘之思,是以竟……境能移情者也。同人等嘱余作序,余愧无文,情不容辞,是以不揣固陋,聊叙其始末。云尔敢曰为文……

  清五品衔侯选直隶州州判金色双穗奖章长卢监务稽私局秘书、山西陆军第二军粮处忝事己酉科……

  清五品衔金色菊花奖章前教育会会长现任商会会长,山西陆军第二军粮处忝事增贡……

  清五品衔二等教育褒章金色双穗奖章前汾西县书院主讲,本县清查财政公所所长岁……

  总理督工 延椿寿 张凤冈 宁□奎 任家珍

  杜若藻 张宗杰 延鼎三 马士林

  张世培 濂光藻

  协 理 张天锡 牛学曾 李士璋 商显忠

  崔燮臣 续鸿鑫 秦玉书 高良粥

  王家绪 吕凤鸣 牛文林 延□□

  张□□

  中华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重阴月吉日沏石

  木

  泥工 栗经纬 郭□□

  榼山寺碑刻

  榼山寺位于沁水城东端氏镇,山以形似酒榼而名,山顶有古刹,即以山名。唐昭宗亲为榼山寺赐额“大云禅院”。榼山寺约创建于南北朝北魏初年,历代香火极盛,山上风景佳美,历代文人墨客题诗作词,青山留名。可惜一代名寺竞毁于日军炮火之中,现仅余废墟一片。“榼山夜月”曾为沁水古代十景之一。

  一、禅院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宋代立石。碑为石灰岩,碑首为砂石高浮雕“双龙祥云”,碑趺为砂石雕赑屃。碑已失存,此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

  窃闻当院古基,有砖浮图一所。按碑记所述,云是大魏初年,有高僧迁化于阳城县界。其端氏两县人民,各争欲将和尚于本县建塔供养。和尚神通法力,愿归端氏榼山。塔所抵端氏,县人抬舁得起,阳县众人竟无能动。后至榼山塔,感得山流乳漆,以漆坐亡之身,才漆身遍,顿绝所流之漆。其和尚虽葬塔中,仍七日一遍剃发崇修。寺宇因此而兴佛事,建殿三间。其中绘塑佛像约三五百躯。又至景福元年,伏蒙天恩赐额,号“大云禅院”。及敕度僧七人,各有省牒见在。其诸灵迹,具碑载矣

  。

  二、斋楼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宋朝立石。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傅定基撰文。

  傅定基,沁水县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射策登第。

  粤若助时者教,教重则时平;存像者宇,宇峻则像尊。故教借时兴,宇资人立。其或代之隆替,道之盛衰,亦梵刹所系矣。然而,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山名地灵多矣。若能全佛宇、集僧居,历世而不朽者,盖寡矣。榼山大云禅院者,一居名望,最为胜概。尊基山立像者,取近高明也。号纪以云者,效古命官也。俯晋之东场,观泽之西陲,秦川、沁水合其左,石门、乳窟辅其右。青林凤转,碧涧龙蟠,院宇壮丽,时俗依仰,虽虎丘、鹫岭,无能出其右矣。高僧相继,不记年数。经唐会昌毁灭,烈火生莲;遇周显德摧残,长松负雪。以兹感应、降伏外道者焉。今院主禅师道尚缁流,慈睦法属,行识达乎物理,见性澈于泉源。辟觉路之荆榛广通来者;浚禅门之轨辄大指迷途。欢喜住持,精获戒律,乃至乡邑川原、信心男女,归之者若晨风之奔北林,百谷之臻东海耳。先是,院内旧有斋堂三间,岁时久变,栋宇已坏。居者患其燥湿,游者讥其湫隘,雀穿鼠穴,讵可胜言。往者相乘,弗克厥构,繇是我禅师命诸法眷,佥议同心,内竭衣盂,外化信识。求哲匠于远迩,度良材于小大,鸠工藏事。以月系时,重建高楼五间,四椽以新代故。从下成高,壮观显敞,莫之与京。后映千仞之峰,前临百丈之谿。立柱础于悬崖,架栋梁于碧落。攒栌巀嶭,辟角峥嵘,檐垂而凤翼排云,瓦列而龙鳞出海。光浮绀殿,影射晴岩,足以滋景像于云门,动敬礼于人望者也。俾名流禅子,游憩乎其中。凭危栏而下瞰,草木成文;倚疏窗而平视,烟霞散绮。虽炎风畏日,不能夺乎清凉;虽朝云宿雾,不能闭乎崇高。四壁足以广斋筵,千秋足以庇风雨。非夫山川灵应,法像感通,则无以大斯构也。是知有益于世者,有利于人者,有成于物者,皆为积果,何必舍身弃命乃为修行乎?师以成功,众请刊石,师不得已,而谓余志其年代尔。

  三、功德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元代立石。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僧皈朗撰文。

  详夫莫大者,其唯佛力,特妙者,无若金言。佛力大远八十之劫前,金言妙出三千之界外。实为群机可恬,万汇可凭。迴心者,得空不空之邃身;罄志者,悟无非无之至道由。是人依法诫,法自人弘。本来之实性方彰,去住之真形是显。今有翟氏副都翁父,本居大邺,诞秀端嵠。龆龀之年,拘名紫府。十五余祀,尝效赤心而又绾领军戎,统遏兵旅。其副都神情爽异、气概孤标。弯弓有射鹄之能,拔剑蹱斩蛟之勇。竭诚奉命,曾分三略之名;誓志立功,又继七将之用。而后退辞名职,却返故园。仍芳一敌之声,尚疑三顾之恋。于信不改,与义无疏。播令誉于人伦者,著芳香于井邑。莫不敦心觉路,信志空门。知电影之非坚,想芭蕉之不实。

  尔又闲居十载,每供百人,凡有善缘,匪不奉承。复见当山僧房严翼,佛宇精奇。片云生藓石之间,孤鹤下乔松之际。而乃翘诚宝地,积志金容。始陈绘画之缘,笔写添修之款。于是舍彼百索,装此几尊,抽衣达不有之玄,削食悟本无之妙。

  未余半岁,塑像毕工,才及周年,壁席皆备。时也诸相严丽,一殿光生。不朽之事既园,无怀之音克就。广施庆赞,又供百人士庶临筵。僧尼匝坐,上为国泰人安,下为家眷宁谧。法界生灵,同沾巨善。

  四、榼山大云寺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明成化年间立石。碑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常軏撰文。现碑无存。

  常軏,祖籍为山西曲沃县人,后迁居山西沁水县端氏镇樊庄村。明成化十年(1474年)乡试中举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进士,历官大理寺评事,右寺副佥事,河南按察司佥事。明弘治年初,卒于任上。

  晋之地,有邑曰沁水。去沁邑之东百十里,有山曰榼山。即古端氏县治之地,今合而一于沁水也。其山介乎万山之中,联沁川,接阳、泽。高数百仞,峰峦秀耸,岩壑万重,望之如画图。然旁之山多荆棘杉芑,榼独宜松与柏。抱岗环谷,如龙蛇状者,皆松柏也。

  山有佛寺,处山之顶,绝顶崇台延阁甚宏丽,为沁邑之伟观。诛茅于此,史氏失载,碑具不存,不知创自何许代云。旧传,寺古刹也,小甚。元魏拓拔氏,时有大和尚亡,其氏族尝止崦之山上。山界阳城、端氏之两县间也。和尚戒颇严,翕然为四众所宗,迁化日,力愿归端氏榼之寺。捏而归之,遂化有乳,自山岩出,次第漆身,遍而顿止,盖示其异也。修塔葬后,仍越七日,下发一度,道俗争信,为之创殿绘像,寺由之勃勃其兴矣。

  寺旧无额,因山而扁,曰“榼山”。唐景福始蒙恩赐额,曰“大云”。敕度僧者七人,并惠省牒,遂昌大,为一时增重也。明皇开元二十有五年,时夏洎秋不雨,沁人皇皇。知端氏县尹张侯亦甚惧,祈雩未获。榼倏忽如有龙,隐隐于山峰者。侯以国制,凡灵山必祀,因率僚寀诣寺,斋戒请祷。翌日,合境大雨,高下滂注。邻邑闻风,亦往祈诚,应期立降,秋遂获有年。张侯曰:“佛力也。”首捐俸,命属官各出金鬻材,构殿营像,并刻石铭文,以纪其事。自尔檀施益广且远,而寺视前元魏、景福时,日愈大以肆。

  迨国朝龙兴,寺又几七百年。山之木益辟,土益拓,其基趾益恢恢然廊且大,而殿宇、讲堂、楹椽、像廊,又以岁月滋久,重以山高气寒,风雨不时侵剥,檐颓壁毁,倾圮特甚,且间架亦湫隘。寺之耆僧,曰文潭,曰义朗,商榷欲增广之。

  既而以帑藏金粟告乏,事遂以弗克成,时永乐之二十年也。又五六十年来,帑廪克溢,缁徒川涌,突成巨刹,为邑诸寺之首称主寺。主持师全盛,慨然欲酬前人之愿,虑众心难一,于是立诸僧堂下,而以修废坠告之,佥曰:“可议以克合,将旧增大规模。”于时卜日之良,而大积厥材,大召匠氏,大侈土木。斩板砻柱,础基砌甓,衰白丁,然后次第其营建。先正殿,次法堂,次斋楼,次慈氏,次经阁,次天王、七佛殿与诸钟楼、三门、僧房。不数年鳞次而成,内外焕然一新。其建正殿五间,重檐复甍榱桶栋,宇甚闳壮,则以释迦像安之。南殿五间亲楹欂栌差细,而以护法天王像安之。先是道流论法,宾客接谈,恒病其无所。今建东、西法堂各十间,斋楼五间,慈氏、经阁二所各六间,则又诸佛品经在焉。七佛殿五间,添甍易栋,因故基而增新之也。僧房百十间,因旧而新之,而亦多创建之者。近东南而建伽蓝殿三间,近西南而建牛王殿,以至钟楼三间,咸次第营缮之。度有余材,而又左右建库庾十二间,廋厨五间,以储日用之需。化募建塔一躯,高若千丈,以为一寺之镇。内外偕作,百废具举,其视初之制三倍矣。盖肇工于天顺辛巳之七年,而告成于成化改元之五年也。其殿宇聿新,金碧辉映。虽世所谓虎丘、鹫岭之盛,殆不此过。

  寺之僧欲图不朽,命工刻石,而属笔于余以记。余谓佛之生也,远中国三万里,其没也,距今三千年。其教之兴,传自汉明,笃信萧氏,酷嗜姚秦。及唐元代二宗之间,遂盛行遍海内,大炽于中土矣。肆今教最盛,俗最尚。较之儒、老二家,趋而信之者,盖三之二。自都邑达州郡,构结梵宇者,亦十之六,而精蓝胜刹,居天下于乎亦盛矣。岂其教中所谓佛灭度后,为兴塔庙,舍利弗灭,威灵尚存者乎。今观大云寺,来自邃古,殆今千百年,始聿新殿宇,增辉草木,侈然为晋一方之伟观。而有据山势,带川泽,裒然名刹,其与侍所谓绵绵瓜瓞,事殊而理一也,信乎!遐迩内外,咸归依瞻仰,而释教亦重且兴矣。不可无书,因其来谒记,用是以告夫将来者。

  住持吕姓,为人素服,懃寡欲,亦尝学问,其克成厥事,盖其初志云。于时施资助缘者,则守泽郡卫辉陈侯奎,前御史守济宁郡古番祝侯祥,前知沁水事尹渔阳张侯升,贰尹新郑赵侯庆,继守沁水尹保定李侯冕,佐贰金台蔡侯富,判簿开城杨侯存,赞政鸡泽杜侯浩,儒学生沁滨崔君举也。协谋赞画者,则僧会全晖,本山住持彰显也;同赞其事者,则主院事义方、彰应、远智,并寺之大众僧也。

  五、重修大云寺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约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立石。由杨继宗撰文。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

  杨继宗(?—1488年),字承芳,山西阳城县匠礼村人。明天顺元年(1457年)中进士,历官刑部贵州司主事,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佥都御史巡抚顺天。谥“贞肃”。

  沁水县治东九十里有榼山,上有大云禅寺,叠嶂层峦,螺堆前后;苍松翠柏,覆荫檐阿。沁流绕其麓,清泉出其右,甘冽可用,混涌不竭。东望嵬山,西接琅玕山,北距孤山,□□□□由。端氏在于东北,窦庄列于东南,仙翁山耸于西北,石柱村坐于西南。四方四隅,皆水秀山奇,他方靡及。肇建莫考其初,唐景福间敕赐今额,乃沁阳之胜境也。成化十有六年庚子,比丘全彰,辩号大藏,俗姓贾氏,西大村人;全果,号自然,西曲阳氏;远湛,窦庄窦氏;彰慈,郎必张氏。诸僧戒行拔萃,同行协力,起造画堂二十有四间,壁绘释氏源流;大悲殿五间,内大士诸天像;斋堂六间,厨库各三间,钟楼一所,东西三门二所。越二十年甲辰,厥功克成。请书其事于石。夫立石之意,一以绍前人之功,一以启后人之续,前人之造作,后人之矜式也。功者心之发越,心者功之本源,必有如是之心术,斯建如是之功绩。今全盛辈修行之高,处事之美,礼佛之勤,造作之大,四者皆由乎心,而见于事,此诸僧绍前启后之盛心也。殆见后之人睹斯石而兴起者,其修行也,则效前人之高;其处事也,必踵前人之美。礼佛之心,恪勤而匪懈;造华之妙,革故而鼎新。金容之丽者日益丽,寺貌之新者日益新。榼山恒今古而常存,大云历百世而恒固。久而弥昌,远而弥芳。僧之贤如全盛辈者,又济济焉,而□□则后之人,绍前启后者,愈悠远而无穷矣,又岂如斯之盛而已哉!自今以始,为释于兹者,心有思乎,有思则为善矣。尚当思前人心之善者,以存其心;思前人功之善者,以续其绩。思止于善而已,岂可出其位乎?此为释之道,作善之端,传灯之教也。诚能思而告汝同侪,俾脱俗离尘,洗心涤虑,洁其身,遵其教,同归于善,斯称为释之名也。其于绍前启后之良规,始能知其所自云。

  六、重修观音堂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刘东星撰文。

  刘东星(1538—1601年),字子明,号晋川,山西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给事中、知县、主事、按察司佥事、提学副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吏部侍郎、工部尚书。赐喻祭葬,赠太子少保,谥“庄靖”。

  观音大士者,世所称菩萨是也。其教以清净为主,以慈悲为用。其归也,以无为为宗,其入中国也旧,其浸YIN于人心也深。毋论愚夫、愚妇,举首加额,尊信之而不悖。即王公大人,亦阳排阴慕,儒服禅心若有讬而逃焉。以自适于消遥之墟而不知其作用之异。又其甚者,略窥其旨,未究其真诠。以为念彼观音,力即水火,盗贼不能为之害。故倾赀倒囊,建塔饭僧,求福田利益,而不知其本体之真。而其为之徒者,亦徒知跏跌危座,瞑目灰心,窃近似之迹以乱真。或投身清冷之渊,或垂足百仞之壑,自以为羽化蝉蜕尘埃之外,卒之虚罔不经,疑信相半,又安能有所得哉?

  吾邑有梵刹,曰大云,其创建不可考矣。山之半有禅堂一间,中绘大士像,湫隘不堪,供奉路亦欹险不可上。寺僧辈发心募缘,起正殿三楹,外砌石台,高二丈,广阔丈余。中绘大士三尊,饰以金碧,焕然改观。经始于万历癸未四月四日,落成乙酉九月九日。凿石开道,汲水涂漫,皆寺僧自为之,足称苦行。其庀材饰具,则乡之善士共成之。其姓名籍里,具载碑阴。余缧然在疚,栖心静境,思游于方之外,苦尘缘纠缠,茫无所得。因假息山寺,住持彰瀚,祖祥宗,正为余道其事,丐一言纪之,余攸然而笑,曰:比丘岂以宰官之言为重轻哉,又岂以区区修饰足为大士光荣也哉。大地山河,一切幻想,妙像庄严,历劫不毁,亦恶用是煌煌者为哉!顾由像识心,见性行道,脱去故智,皈依圆明,则西方圣人所为教也,又乌得而废之。余因漫书数语,以记岁月云尔。

  七、天真上人圆寂碑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赵鸣世撰文。

  赵鸣世,明经,山西沁水县郭壁村人。任陕西长武县知县。后谪陕西苑马寺主薄。

  梵刹大云,肇自魏、晋、隋、唐之季,所从来远矣。孤峰壁立,万松耸翠,梵宫隐隐插其中。一带人杰,若毓秀而辈出。往来缙神,不惮巇崄,辄登临之,盖胜境哉。

  远贵和尚,号曰天真,童而托兹法门,其师彰守也。默然赤足,汲水供僧十年。创地藏、阎君等殿,落成俨然化焉。贵效师为善,壹禀真诚,希踪禅觧,云游四十余年。悟云识得一万事毕。旋本寺观音堂,演《华严》,探秘奥,亦复数祀洞见,五蕴皆空,一气归根,澹然自适,了无罣碍。一日,辞诸僧之旧游峰岳寺,促治禅床洗足,正襟敷坐而还乡矣。大蒋招贤寺十余村,争送至古佛庙岭,寺僧共迎之。见其悦色和颜,止少谭吐,曩所称达摩西来,面壁九十,翩翩而逝。则真明心见性,独得衣钵者也。不则累世不一见,胡然彼师徒接踵现化耶?

  余游大云,高其品识,窃不忍以超脱湮灭也。弟子绍江乞余言,于是述其概云。

  八、禅僧万松圆寂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王廷玺撰文。

  王廷玺(1585—1648年),字伯符,号王屋,山西沁水嘉峰镇潘庄村人。祖籍为河南怀庆(今沁阳市),元朝末年,其始祖王诚为躲避战乱,迁居山西沁水嘉峰镇郭壁村,后又迁居潘庄村。王廷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入庠生。学识超群,闻名州县,但屡试不第。明崇祯七年(1634年)选送国子监读书,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授山西蒲州训导,后为陕西洛南教谕。以子王度登进士居官,赐封刑部员外郎。

  禅僧讳祖调,姓霍氏,邑之西曲里人。弁岁为沙弥,披缁于榼山凌虚室。山多白松,故号“万松”云。僧生而敏慧,有智略,甫受具即志宗风不墮,野狐道似古大慧辨才者流。寺固应副院,而僧独秉戒律,卓有梵行,好亲近宰官。诸文士四方挂锡者,辄顶礼请益焉。以故胸中多所领悟,数住持本刹,惟公惟肃,毫无染指,比丘有不律者,治以梵坛,法不少贳,即忤众勿之恤。其交游,率里中右族。本刹营缉诸务,多赖克举。卒归功檀越不自予。至纠集量度,悉出匠意,以能称。先是何令君视篆,时司僧会者难,其人众咸推僧,僧固辞不可已,乃振锡而起曰:“禅不碍律,律何碍禅?吾自行吾平等法耳。”慨膺厥任。凡籍簿案牍,奔走将迎,悉以身肩事,悉犁然就理,缁素俱悦。比竣役结庵山畔,二六焚修瞻诵,殆无虚日。余舌耕暇辄过其舍,与谈浅深《波罗密》行及三身四智之旨,应辨如流。卒归本性。盖亦究心像教者,嗣后老不任事,薰修益力。一夕,忽语侍者曰:“吾去矣。”因诵七宝弥陀跏跌而逝。殡之日,其释孙隆珦,持所为入灭状,请记墓道石。余念夙雅为,欷歔者良久,遂题其封曰:古有吏隐,尔以禅吏,其行虽殊,而道之契。累累者封,亭亭者树,非灭非生,无去无住,呜呼!斯亦足以藏万松之舍利。

  九、天外楼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张道浚撰文。

  张道浚,字子玄,号深之,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初,山西沁水嘉峰镇窦庄村人。张道浚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张铨,赠兵部尚书,谥“忠烈”。因此,张道浚诏赐锦衣卫指挥佥事,后升指挥同知,南镇抚司佥书,赐飞鱼服又升指挥南镇抚司掌印。

  胜地因人名哉:雁荡以有康乐,鹅湖以有子静,辋川以有右丞,盘谷以有昌黎。使非数子者,将轶之书外耶。岂无奇怪迂诞之士,图霜绡厌丹壑,然竟不数传,遂使山灵向贵人乞势,可笑也。余谓何长瑜不为谢方明损名,蔡廓不为刘穆之失誉,士既宜然,山亦应尔。昔余泛舸南下,自金陵讫会稽,所过名山泽与友人二三辈,赋诗酌酒,流连竟日。登览之余,因记其处,若钟惠、虎丘、南屏、苕溪诸胜,或溪谷幽深,竹泉清冽,兰芳被径,茶雨盈除,使迁谪者几忘酒酣耳熟时矣。

  壬午冬,杪放远归里,将营终老。大云寺,少时旧游处也。当肩舆偃蹇其上,则衰木横斜,芜菁蔽塞,惊鼠生 鼯于空窟,走风雨于颓墙。洒然泪落,喟叹之久,徐至方丈,扶栏凝眺,则水流呜咽,木脱萧零,井里村市,不殊旧时;或鬓发上指,心神若开,如秋声朝气,不能自息,衣裳巾珮,维藤云萝月,仿佛布散直可握招摇坐斗匡矣。固忆在南中,欲以跏跌终一身,求爽垲豪峻之地然不可得,不意此日便如苏门吹台也。感今怀昔,乌能已乎。无何主僧以方丈倾圯,鸠工葺缮。工竣,请余为记。

  十、重修佛殿钟楼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立石。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张道澄撰文。

  张道澄,字心水,号清之,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拔贡,授四川县令。清顺治年间,历官江西南康府推官,梧州府通判,湖广常德府通判,常沙府同知,贵州都匀道,陕西驿传道,广西左江道,陕西临洮道副使。

  昔释迦牟尼,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虚无寂灭,是以耳根而成正觉。今人妆严佛土,起恭敬心,是以眼根而作佛事也。然佛以耳根成正觉,谓色见于耳邑。且无色,而世人以眼根作佛事,将谓声闻于眼。声复何声乎?爰知世间声色无主,了不可执以为真实也。今夫取土垦形,加以金饰,殿而奉之,群相膜拜,曰佛也。是以色见佛,但见其色,佛则无有故。见色者,当以耳见。耳根圆通,是生慧静,色所不住。以是见佛,是名见佛。以是造佛,不为佛造也。以是布施,是不住相。不住相者,得福甚多。于是,知佛之功德,不可思议也。举心动念,与如来俱如天无云。仰首见日,如镜无尘。开函见面,是故不舍六尘于烦恼中而得解脱,即佛即色,即色即声,即性即眼,即眼即耳。即众生,即如来;即幻相,即实相;即善因,即妙果也。榼山佛殿与钟楼,其始创迄今,修治者三,载在山志。兹复补圮葺坏,不事揣事募化,不动十方,而获多宝,则布施者将永离劫苦,得如意珠也。

  工起于顺治壬辰年,落成于丁酉岁,实为性朗、慧光、若愚拮据之力。勒石记事,征言于余。余因是以告诸住持,住持合撑发大欢喜,而受是言。

  十一、榼山创修准提阁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立石。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张道湜撰文。

  张道湜,字子礎,号涣之,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乡试举人,顺治六年(1649年)登进士,历官翰林弘文院编修,湖广荆南道,陕西商洛道,直隶天津道副使。著有《史鉴节录》、《诗草录存》、《样署清谈》等存世。

  大云,古名刹也。方居吾邑之乾,远五里。不幸不处痛都孔道,游辙罕至。幸而林壑占胜邑,先达未遇,率藏修于此。说者谓“分山林之秀”云。

  余于明季戊寅,从比部文阳王先生游,同职方司李两叔兄少参,共读书于寺之定慧院。院,故寺僧兴硕、永祉所募建,结构甫就,丹垩未施,工以兵燹寝。门外隙地三分,左邻道,道邻绝壑,弗未治也。

  余致政瀛海归,策杖游旧地,松风萝丹,水镜山光,不殊二十年前观。而两上人幻化且久,径草深可没踝,屐影历历印苔藓中。寺僧始为余道:“形家言,院趾高而露,不利居人。”余指门外地曰:“可阁乎?”僧曰:“夙心也,少其费。”余即命工师相地拓基。地固狭,取道于屋之下,为屋三楹,上为楼,奉准提像。偏西为厨。颜洞曰:“法云真际。”扁楼曰“准提阁。”经始于康熙四年四月,阅两月而工竣。殿阁对峙,局势整完。始信僧所述形家言匪诳也。山惟松柏,景与夏宜。余从此过庭之暇,拉二三朋侪,携酒罍、茶铛登绝顶,箕踞长松下。眺诸峰峦,如螺如髻,沁流蜿蜒,如练如虹。诸村落炊烟缈霭,出树杪间;野渡舟泛,若轻鸥漾水。酒酣耳热,划然长啸,响震林谷。倦则掩关下榻,无择梵老庄骚,朗呤默会。睡意偶至,一枕黑甜。或梦蝴蝶,或听钧天。此时此境,非复人间世矣。

  回念浮生百岁,石火电光。乳臭十年,智足觅枣栗。长攻举业,句栉字比。学邯郸之步,效夷光之颦。志在逢时,容为悦己几于呕出心肝一行作吏前膻饵后鼎镬爱名念隳于索瘢,任事权分于掣肘。因忆昔人解组投簪,凿坏挂檄,宁曳尾而逝,不牵鼻以游。非有激乎!言之幸双亲未老,遂我莼鲈,俯仰陈踪。居然蕉鹿脱复,攒眉蹙额,问舍求田,为子孙牛马。是恶怀苦趣,竟与百年为始终。

  于戏!云出岫以无心,鸟倦飞而知止。余庶几可解嘲矣。至于山寺之胜概,与金倦之法力,则有诸名公之记及本叶之文在。余不敢赘一词。止记建阁之由及落成岁月,为后来读书者劝。山灵应可释岑寂之憾矣。共记费镪壹伯捌拾余两。经始之日,析城卫侍御澹足来游,乐于替成,捐三金为犒工费。余以偶然发心,勉力独创,此外未尝向人持钵也。是为记。

  十二、大云寺创修定慧禅院碑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清康熙年间立石。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张道湜撰文

  张道湜,字子礎,号涣之,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乡试举人,顺治六年(1649年)登进士,授翰林弘文院编修,改湖广荆南道,调补陕西商洛道,升直隶天津道副使。著有《史鉴节录》、《诗草录存》、《样署清谈》等存世。

  岁戊申,不佞佐予叔修《榼山志》,今昔名贤碑记,得遍览焉。寺补葺已见于拓拔时,唐景福始赐额而开山。年岁铺金姓名,则无碣可考,相与咨嗟叹息。意古人乐善而不近名,抑或岁久湮没也。山之东隅有禅院,盖寺僧兴硕、永祉所募建。先长兄司隶公以“定慧”名之。正殿三楹,左右翼以斗室。殿外为台,宽丈许,横三倍,台下砌砖为屋,方广如之。东西为房各六楹。仪门正出,嵌石作踊道至廊,抵屋两掖循级而登台处。山之东北尽处,下临绝山献 ,目界以天为际。自艮于兑,万壑千峦,视如培嵝。沁河中流,曲折蜒蜿。两岸皆村落,春花铺锦,夏云生峰;霜树明霞,寒林耀日。隐楼台于烟雨之中,听波涛于枕席之上,盖寺之最胜处也。创始于有明之庚午年九月,落成于乙亥年七月,土木之工粗毕,彩画未施,兵荒相继,闾左萧然,未终厥役。

  崇祯戊寅,余读书其中。两上人数与坐月清谈,每指门前隙地未修,不敢勒石以告成功,然捐金之善男信女,犹有籍可考也。寺有山田数顷,僧徒应差徭。明末军务旁午赋额日增,率取办于主持。人避比席如陷,相率糊其口于四方。而兴硕、永祉又相继示寂,方丈室闻其无人。募缘尺籍,或作覆瓿用,或饱脉望腹,遂杳不可问矣。

  大清定鼎,除繁苛政,以示休息。一时,邑大夫多贤者保护佛法,除僧差免杂派,而缁流稍稍复业。感故宫黍离之悲,乘年谷丰稔之岁,昌觉游荆楚,永哲、隆翀走大梁,昌文五载主院事。一时如大佛殿、天王殿、钟楼、天外楼、法堂,缺者修,坏者葺,倾欹者坚整。适余由天津致政归,缅怀聚散,凭吊废兴,独输金百余,建准提阁于禅院仪门之外。刻文于壁纪其事。邑绅士慕义无穷,争来瞻仰,复积斋供之。余踵事丹雘,而两上人在生时未了之愿,始有成绪矣。

  岁己酉,子姪德檠、棠、臬,亦读书其中。隆翀、昌觉以碣石未立,绍介以请。翀为兴硕首坐,觉则永祉高足,盖不忍没其师之劳也。余因语儿辈曰:“苏文忠有言,‘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我以为天下事,由论而作,由作而成,大抵皆偶然耳。”以为吾意之所期,未必其无中阻。及夫时会,适逢唾手成之,又出于寻常意计之外。如禅院之未修,不过寺畔一荒丘耳。两上人不辞拮据,持钵醵金,积数载之辛勤,仅成殿宇。当其筑椽初兴,使有人进而言曰:“子未能终厥事,两上人必愠于心。”方余之藏修于兹也,借禅林一榻地。风雨吚唔,居然穷措大使。有人进而言曰:“子,他日赞其成。”余亦且怍于色。迄今三十年,危楼对峙,镜光旙影,辉映诸天,两上人偶然始之。余不佞,偶然绩之。若合左卷,易昔人之所难,不可谓非天假之缘也。第前此捐金姓氏,不得与两上人并垂不朽,未免为胜事之阙。方之榼山,悬崖峭壁,顿成绀宇珠林,拓土诛茅,岂一手一足之烈?今竟泯泯不传于后。语云:“大德不德。”经云:“如来不著色布施起。”视今兹之役,不犹赘乎。然终无以应隆翀、昌觉之请,因取是言勒之石。

  十三、修凌霄阁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寺院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清嘉庆六年(1801年)《沁水县志》卷十一艺文编,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张心至撰文。

  张心至,字思安,号慕川,山西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乡试亚元。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特聘为沁水县碧峰书院首任山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中进士,初授四川叙州府庆府县知县,后任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嘉庆五年(1800年)任总纂重修《沁水县志》。

  榼山大云寺,古刹也,群峰拱翠,万松插天,而飞檐危榭,更耸天外,奇观有雄伟绝特之概。余家居山之麓,图画天开,宛如屏障,烟云风雨,倏忽变化,皆可得之几席间,诚快事也。夫人情疑耳信目,亦或贵远贱近。生平足不出闾巷,一丘一壑,得以坐卧其间,私心窃据为名胜,而于海内灵区奥域,懵然无所见闻。即间有好奇者,目所未经,而以管窥蠡测之见,缪疑一切陋已。至若旅客遨游,纵心登览,及返斾桑梓,每侈谈异乡山水之秀,而于眼前佳境习焉不察。天地灵淑之气,湮没于庸耳俗目者,正复不少。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余于榼山奇秀,固已领略有素矣!

  岁庚子,宦游西蜀,侧闻青城峨嵋之胜,秀绝寰区,窃愿往观,以涤尘虑。而鞅掌公务,匏系一官,有志焉,终莫之遂,继因台湾不靖,拨运川米。余奉檄督舟南下,历滟澦,下巫峡,过夏口,越金陵,及抵京口,停泊江干。而平昔所闻金山者,乃得一纵目焉。上江天之阁,登妙高之台。九江云物,三楚风烟,诵渔洋佳句,俨然在望中杯底也。南望青螺浮翠,林木郁葱,或曰此焦山也。因复携友登临,曲折俯仰,探奇搜异,而南徐北固诸名胜,环列目前,凭眺欷歔,不胜慨然有今昔之感。然而是二山者,产于通都大邑,为圣天子巡幸之所。以故桂殿琼宫,朱甍碧栋,掩映江流,以增山灵胜概。盖天产也,而人事实居八九焉。

  若榼山者,不假雕饰,天然秀丽,虽僻处乡曲,未获与金、焦二山著名宇宙,而清泉碧山献 ,怪石奇松,盖亦灵异所钟,未可以为近而忽之也。山之天外楼东,旧有僧舍一区,逼近钟楼。甲戌钟楼灾,延及僧房,俱成灰烬。嗣后钟楼重建,而僧舍旧基竟成赤地。寺僧修惠、慧祥等谋之大众,相地度形,是以有春秋阁之建。阁计七楹,高数丈。下层曲槛回廊,与天外楼相接。上层塑关帝像,而文昌、奎星、火星诸像,皆附焉。天外楼,固山之胜景也,上拂浮云,下临沁渚,凭栏一望,莫不飘飘欲仙。而兹阁更高出其上,鸟革翚飞,直凌霄汉。登高远眺,百余里之景物,皆供一览。斯诚足以增诸天之壮丽,助佛地之光辉者矣!

  其总理则修惠、慧祥,而普惇、定悦、定志、定增、定永、觉洪、慧禄,或持钵募缘,或鸠工监理,合力齐心,终始无懈。肇端于丙午,落成于丁巳,共费银一千三百余两。慧祥、定志诸禅师,踵余而请曰:“工竣矣,愿丐一言志诸石。”余以补偏葺敝,其劳尚不可没,况立志肇造,辛勤十年,非大众同心共济,固不能成此妙果,又乌容吝惜笔墨,俾无量功德,不传于百千万世也耶?固追溯夙昔所经,平心较量,欲一破疑耳信目、贵远贱近之习。而且欲在寺缁众,睹目前之楷模,振继起之志气,其所望于将来者,更深且远也。于是不辞而为之记。

  十四、修大云寺碑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抗日战争时期,寺院被炸,碑无存,铭文录自清嘉庆六年(1801年)《沁水县志》卷十一艺文编。由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张心达撰文。

  寺之工起于戊子三月,止于壬辰八月。钟楼而外南殿、佛殿,以及栖神诸宇,其营建而补葺者,为楹共四十有五。钟楼建于劫灰之余,木石亦皆新置,规模壮丽,视昔有加。南楼所用虽画廊故物,而上插飞檐,下承曲槛,回廊婉转,直与天外楼相接,则亦非复前日之旧矣。其于释迦大殿则又易其墙壁,新其栋宇,一维久远,是计而至诸栖神之所,又于其破者补之,败者易之,剥蚀者采之用,免凋零倾覆之患焉。计工之费,共银一千五百六十五两有零。其首以募缘疏引,请于郡伯王公者,寺之僧定乾也。始事之日,庀材而持钵者,住持僧修德,而外修岐、修集、修仁、普錞、定乾、修惠、普铉、定永共九人,而相与有成者,则惟住持修德,及修岐、定乾、修惠、普铉、定永,益以惠相,慧相卓锡高邑,诸僧请以还寺,实止七人也。工竣之月,住持修德将记施金诸姓氏于石,而过余求记,余曰:“师亦知工所由成乎?”僧曰:“皆诸善士施舍功也。”余曰:“不然,天下固不可无济事之赀,而尤不可无任事之人。当钟楼之甫毁也,僧徒众盛年谷顺成使于旅焚之余,即有鼎新之计,楼之成,无待异日也,而其时人各一心,心各一意,故虽世守倡于上,众僧分募于下,欲一楼之,克复其旧,而亦不可得而安望其余耶?及师于承乏无人之会引为己任,同心者与之共工,异志者听其自去,有无黾勉拮据经营。数年之间,烬残烟灭者固已鸟革翚飞,翼然于白云缥缈之内,即前之毁而未复危,而欲倾陈而无色者,亦皆焕然一新。使珠宫贝阙画阁重楼永与碧

  山献 ,青松相为辉映,是岂诸施舍者,吝啬于前,而慷慨于后哉!盖勤敏者有功,因循者罔效皆事之,必然而不可移易者也。”僧曰:“子言固然矣,此遂可志诸石乎。”余曰:“使不以为然,邑之掺觚而染翰者不乏人也。第往求焉,皆有以应也,若其然也,方将以师等为后人劝矣,又何不可之。”有僧起而应曰:“诺”。

  十五、地藏殿记

  明·孙居相撰

  窃闻幽明之分虽殊,善恶之报则一。何也?盖为善之人,生既获之以福矣,及其终也,往生净土,受诸快乐,又有我佛以荐引之,此所谓明以善报,而幽亦以善报也。至若为恶之人,生既遭之以祸矣,及其亡也,堕落三途,受诸厄难,则有冥王以主治之。此所谓明以恶报,而幽亦以恶报也。伏观明孝慈皇后勤善书集,则知冥司果报之说,信不诬矣。是以自古及今,凡建寺宇,则必绘此十大冥王,列于地藏菩萨之次,以其四生六道之科,劝善惩恶之事,益于我佛相为表里故也。

  兹者榼山大云禅院,自大魏初创立精舍,历世相承,或修释迦绀殿,或造经藏斋楼,应有堂庑,无一不备。惟是十王法像,间缺岁久,欲建无能。时有大德比丘义莲,俗姓杨氏,乃古端西之名家裔也。立志孤高,早年脱俗,形识达乎物理,见性澈于泉源,檀越诸人,罔不敬服。一旦谨启诚心,誓愿建塑地藏菩萨、十大冥王圣像。既而内竭衣盂,外化信识,募匠鸠工,无少或懈。于是改构堂宇,绘饬尊仪。经营于宣德庚戌(三年,1430)之春,落成于大岁壬子(七年,1432)之夏时也。神光俨伟,金碧辉煌,足以资景丽于梵宫,而勤敬信于人望矣。俾缁流俗子,游观于斯者,孰不有以兴起善心,杜绝夫恶念,而悉遵夫如来之觉路哉。是知莲公胜事之举,其有功于佛者深矣,有利于人者多矣。此皆善果所积,即修行之实也,奚必捐躯殒命而为修行乎?今功告成,法春缁属,佥议刊石,特请余志其年代尔。

  ——辑录于田同旭、马艳主编《沁水历代文存》

  十六、榼山浮图赞

  朝议朗上骑都尉行端氏县令张不孤撰

  雁门解庄书

  董嘉议一心供养

  榼山浮图者,史籍不载。时人所称,盖缘情而窃号,亦因山而作记。雕龙绮殿,既隐璘于岩阿;落雁荒阶,尚槯残于岭岫。观其远刹埋伏,年塼溃泯。雨露 氵丽 ,共凄凉于法性;狐免为穴,更哀矜于见闻。顷以龙见而雩,灵山必祭。属县寮采,尽往祈诚,乃馨腹心,应期降雨。怀音食椹,尚闻歌于黄鸟;以得报恩,庶不昧于玄功。爰因谘议,同为构造,宝相周设且类;堵波之制,灵容湛肃,眇疑阿育之初。方矩若仙,圆穹似尽。迥侵日观,俯荫云门。疑似雪而恒明,望如冰而不液。风吹宝铎,共天籁而齐音;气满长空,与烟霞而一色。大称万岁,少限千年。将劫石而常存,同桑田而不变。乃名铭曰:

  其一:因空秀质,逼迥垂芳。远标胜迹,共荫无疆。

  其二:大雄归寂,群灵集秀。有履福 ,愿登仁寿。

  丞卢先超

  主簿夏侯贤

  少府陈庭璋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岁次丁丑十月辛丑朔二十九日已巳,雕镌既毕,共赞嘉声

  ——辑录于田同旭、马艳主编《沁水历代文存》

  法隆寺碑刻

  沁水旧志记:“法隆寺,在县东关,宋时建。”它是沁水境内较早的佛教寺宇,其遗址现已荡然无存。

  一、法隆寺重建佛殿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城东关法隆寺,寺在金末曾焚于战火。于元至元年间兴工重修,至正二年(1342年)方竣工。现寺已毁,碑无存,铭文录自《山右石刻从编》。由元至元年间沁水县儒学教谕吕本撰文,法轮习法沙门碧岩行愿书丹并篆额。

  本县儒学教谕 吕本撰

  法轮习法沙门 碧岩行愿书并篆

  佛之为圣,圣之蔑以加也。巍巍然崇不可企,茫茫然深不可测。天地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智慧悲慈,破暗救苦,我佛之功也。其本西方圣人,生于王宫而垂教后世者也。至后汉明帝,夜梦金神兆应,乃迎佛于天竺。以白马驮经像届洛阳,敕于鸿胪寺安置,厥后始有佛寺之名也。佛法既兴于东土,然而京都郡邑,名山胜境,莫不建寺焉。自是构殿日隆,遗像日著,金碧光辉,张显其圣迹矣。沁之县东有寺,名曰法隆院。去县百余举武,依山面水,诚佛境之为最也。□□普通院,经兵火之余,佛殿舍厨,俱各焚毁。据有住持朦胧交待,前后接踵,目睹遗址,皆且且焉。至元十八年,有德温普明大师,自法眷中来,而增之稍大其居,暨将方丈厨室修葺颇完。时有志于佛殿,夫惜其未兴功而化。德温之门徒,曰行潮,曰行能。其行能者,戒行严谨,博学寡欲,僧中为最。一旦谓潮曰:“佛殿匪建,精蓝未葺,福善何以仰,缁侣何以依?”潮曰:“然!”于是同声协赞,特发虔诚,遂施于乡人之□□者,鸠工聚财,费出浩瀚。经始于延祐五年夏,至是岁九月,营构方成。檐栋高敞,其广六楹,如□斯飞。其貌郁郁,其势峨峨。然费广易乏,谋大难成,理之必然。嗟夫!功未毕而緍钱不继,事乃即寝。岁月绵邈,二十余载。荐营弗克,惟能力虽不足,而心每慊然。后迄至正二年春正月,以致畜积颇饶,复继前功。卜吉日,命工匠日用之所需,瓴甓之所费,皆破己资。始于孟春,成于仲夏。丹垩分明,绘画鲜好。雕甍彩□,焕然一新。足可以助禅门之□赫,增释氏之光辉。岂不为本僧□勤且能乎?今之来此者,崇游壮观,乐趋清幽,莫不启善惩恶,严恪而瞻礼者也。属予为记,于是乎书。

  至正二年八月□日

  行潮 行能 □□ 翔山 □□

  沁水县典史 张智

  儒学□□□□□□□□□

  晋宁路沁水县尉 赵璋

  承仕郎 晋宁路沁水县尹 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 元□善

  将仕佐郎 晋宁路沁水县主簿 翟德

  承仕郎 晋宁路沁水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 马兜的

  段□珍 王□仁刊

  嵬山寺碑刻

  光绪《沁水县志》:“嵬山,县东一百里。有寺,山巅有塔,数十里皆见之。”其山与榼山隔沁河东西相峙,皆为端氏之镇山。嵬山寺始建年代不详,重建碑文称嵬山寺“乃榼山之法,枝同一院。”历代曾多次重修,后来嵬山寺完全败落,至今瓦砾一片。

  一、重修寺宇功缘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嵬山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九月九日立石。碑为石灰岩,高170厘米,宽73厘米,碑身周边镌刻缠枝花草纹图案。由邓时忠撰文。现碑存端氏镇申家庄村,保存完整。

  邓时忠,名镛,山西沁水县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乡试举人。历官山东历城、陕西清水知县。

  沁邑进士 邓时忠撰

  佛之为圣,圣之蔑以加也。巍巍然崇不可企,茫茫然深不可测。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智慧悲慈,破暗救苦,佛之功也。其本西方圣人,生于王宫,而垂教于后世也。至后汉明帝,夜梦金神兆应,乃迎佛于天竺,以白马驮经像留洛阳,敕于鸿胪寺安置。厥后始有之佛寺而为名也。佛法既兴于东土,然而京都郡邑,修寺造像弥满,天下名山胜境,莫不建塔印经焉。自是构殿日隆,遗像日著,华宫崇室,广集僧众,妆严佛像,巍然高大,谓之沙门。其后历代相继而兴者,迄于晋、宋、齐、梁,其道尤盛。捐金万缗,舍身布施,慕之者有无量之福。然而吾夫子之道,万世不易之常经,百王之大法,治国泽民。而其梵语真言,设济幽显,超生度死,以修来世之福,诱群迷而识心达本,化众类而明理见性,其功亦愈大矣。

  兹者沁邑之东,有寺号曰嵬山,顶有浮图,佛圣甚灵。峰高巍峨,岚风摧倾,唯存旧迹,遇旱而四方庶士,祷雨而无不感应,因以奏朝。宋雍熙二年,敕谏议大夫恩善端氏,令重修宝塔,敕嵬山寺“普安禅院”;复差文林郎,创修正殿九间,造罗汉五百躯,是寺大兴也。依山面水,万木森罗,幽而且静。乃三宝应供之地,寔万民祈福之境;真佛所游之处,是圣贤隐形之方。其寺乃榼山之法,枝同一院也。而后僧衰寺废,每有主持,朦胧交待,前后接踵,目睹遗址,皆且且焉。自于国朝洪武初年,有文旺、文镜等稍以补葺。南北二殿颇完,绝粮顿工。厥后僧徒凤尊谓众曰:“殿颓匪建,舍倾未葺,福善何以仰,缁侣何以瞻?”众曰:“然。”于是同声协赞,共发虔诚,各分郡邑,弗惮劬驰,遐迩宰官贤士众善之家,普匄聚财。费出浩瀚,鸠工募匠,营构水陆正殿五间,罗汉地藏十王殿六间,南北二宇,东西两廊,禅堂、方丈、护泫、伽蓝,共六十余间,塑造佛像,彩画水陆诸天圣众。重修三门,创建钟楼。经始于天顺丁丑之岁,落成于圣天子成化丁酉之春,方以周完。檐栋高敞,其广六楹,如凤翚斯飞于碧汉;琉璃万兽,瓦落千矗,似龙鳞出水于云霄;丹垩分明,绘画鲜好,雕甍彩棁,金碧辉煌,焕然一新,足可以助禅门之烜赫,增释教之光辉,岂不是众僧勤且能乎?今之来者,崇游壮观,乐趋清萧,可不以启善惩恶,严恪而瞻礼者。兹有苾蒭、俊茂,谓大众义琮曰:“既以功圆,若非勒石于悠久,泪没十方施舍之福德,俾后檀信起非善之心。”由而故属于为记,于是书耳。

  时成化龙集岁在己亥菊月九日

  兴工本县承事郎 张

  迪功郎 陈

  将仕郎

  僧会晖碧天

  榼山住持 讲经盛道隆等百十余僧

  榼山寺沙门族性宗书篆

  本寺兴工缁众 义琮 义瑄 义完 义原 义能 义俊 全成 全茂 全学 全安 全怀 全童 全泽 全仍 全幹 全晓 彰谧 彰弘 彰彦

  监寺 全文 全悟 全演 全侁 全左 全良 全径 彰韵 彰昶 彰稔 彰雄

  立石僧 俊无 极茂 秀峰

  鹿路南石匠 豆志方 刊

  二、嵬山重修普安寺山门碑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嵬山寺,现无存。由刘伯龄撰文。

  刘伯龄,凤台县(今晋城市泽州县)人,清朝曾任刑部贵州清吏司员外郎,诰授直奉大夫。

  三晋南隅有沁水,介万山中,长虹如带。县治东偏,耸一名山,曰“嵬山”。上下周围约五里许,翠柏苍松,蓊丛满径。虽远逊乎华岳,而幽沵意外,迥然则出。其殆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也乎!游览诸前辈,佥谓舍此高山,又何仰止焉。镇斯山者有普安寺,北坐、西坐大殿,古佛参巍,栋宇宏敞。相对长白山祠二十四诸天,到其中别不具论。创建知其始,历元逮本朝,皆为重修。山之巅有浮图,祈祀祷雨者,响宣□灵。相传唐宋间,奉旨敕建。至乾隆十六年,风雨侵YIN,基壁负重,顿致山门倾圮。焚香顶礼,不知觉路之何以;瞻仰归依,欲向法门而无自。闻者见者,莫不叹息。二十年后,寺僧性闻,发猛愿募化,庀材不避艰辛。讵前因方种,乃于中道而平山迁化。赖在寺众僧,奋发前图,勉证后果。谋始于乾隆三十六年春,落成于乾隆四十年冬。不仅铢两悉程,不计旦夕,五载忧劳,山门如故矣。乙未仲冬,友人庠生韩君光祖造吾庐,而请一言以志诸石。余不佞,数年来鞅掌簿书,笔墨久置高阁。然修山门,胜举也,不觉忘固陋,慨然起曰:“善哉!”毗芦遮那万法以度人为宗,檀波罗密多方而营建称最。故曰:衣开士扶梵刹于将倾,十地高人接津梁于再造。圣师斋躬以负土,童子布发而淹沧。繄惟典型具在,仰亦因果不爽。兹者二十年名山一缺,谁来出没?惟衰草空烟,而非诸君子不足以勉性。闻诸僧也,第沵山穷谷中,忽焉而庙貌威严,谓非冥莫中有所使之者,不可佛法之灵顾不大哉?余固知神功不可掩,人功有可传也。遂口嘉而乐道之。不然余又何敢以三寸毛锥,向如来饶舌也耶?谨记。

  诰授直奉大夫 刑部贵州清吏司员外郎 管理督催所事 凤台县 刘伯龄撰

  龙泉寺碑刻

  龙泉寺位于沁水龙港镇杏峪村。始建不知何年,碑文记载金大定年间,金世宗亲敕赐题名谓之“龙泉”,使其声名大扬。

  一、大明冀南路沁水县龙泉院重修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龙港镇杏峪村龙泉寺旧址,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四月立石。碑为石灰岩,碑高207厘米,宽80厘米。碑首为砂石高浮雕“双龙祥云”,中间镌有“皇图巩固圣寿无疆”篆额。碑趺为砂石雕赑屃。碑身周边刻有折枝牡丹图案。由丁伯通撰文,明庠生、沁水县人景云书丹并题额。现碑保存完整。

  丁伯通,乡贡进士,凤台县(今晋城市泽州)高都镇人。历官甘肃庆阳府推官。

  乡贡进士 高都 丁伯通撰

  邑庠生 景云书并题额

  河津县石匠 张玘 张英 薛福增张锦 刊

  环沁水山皆奇兀,风气磅礴,雄于中州,云徒缁客,往往栖于其中。县西二十五里,有院曰“龙泉”。是院也,在杏谷水之源,朝霞山之东,龙山之西。夕阳半松林中,磐石间山谓之朝霞者。故老相传,以为峰峦耸出,黎明得阳,故曰“朝霞”。谓之龙山者,亦以其山势崒嵂,蜿蜒萦曲如龙之状,故名。山之上有涌泉泻出,其味甘,其色皦而如练,水萦纡下山,流入杏谷水。山西陂有古松数百株,环植山扉间。每夕阳远射,蓊郁婆娑,千汇万状。入者须从山麓间迤逦而转,寻径而入,至磐石始得禅院,真幽人访隐之处。元大定四年,奉敕赐题名谓之“龙泉”者,亦以龙山之涌泉而得名也。今百余十年,廉隅离蝢,圆像剥陨。本寺住持本万、一峰和尚,里人景氏之子守兴,大章和尚之徒也,与其徒明昌、祖庭和尚,里人郭氏之子也,师徒共谋,同心协力,乃循故基,斫削山石,增大其规,建正殿三间,妆塑佛像,左右墙壁绘以诸天;南殿三间,妆塑释迦、补陀诸像;前殿三间,妆以四卫士像;左右廊庑建僧楼三十间,禅堂三间;正殿后建危楼五间,上藏经书,壁绘八十四龛,妆十冥府;三门外建危楼数寻,悬巨镛以司晨昏;又引泉流于殿前钟水为池,以便绠汲;且发清趋上,环植松竹诸木,其色苍然,其声璆然;又于涌泉上建龙王殿三间,妆以龙神,于是百所弗规者皆具焉。经始时实成化乙酉春,而于己亥夏始集其事,既而明昌因邑人景思翔等,以事实抵余,请勒石志之。余哀其志,既为之作记,复缀之以诗,俾并刻于石,以示诸守者焉:

  龙山之势郁嵯峨, 矫若潜鳞吸大河。

  寒泉冷冷奔清波, 蜿蜒而下山之阿。

  古松郁郁草有傩, 参天蔽日森媕婀。

  梵宫巍矣栖遮那, 碧色辉映清且多。

  清晨散彩乘羲和, 竹木杂沓势委蛇。

  白马远来经咒驮, 樵叟牧儿行且歌。

  大禹凿开昆仑涡, 突然如涌行巨鼍。

  天丁六甲挥神戈, 除邪斩魅伏百魔。

  骞然云树萦女萝, 昙花满座飞婆娑。

  山灵倾意不敢他, 呜呼百祀孰可磨。

  承事郎 知县 张澄

  蒋仕郎 主簿 张铎

  典史 晁敬

  儒学教谕 苏政

  训导 王志

  僧会司官 全晖

  住持 全盛

  太学生 席宣 张锐 刘杰 陈恕

  省祭官 崔璘 刘勤 吉瑜 刘谅

  邑庠生 徐旻 景爵 王贤 崔举 崔誉 张纮

  校尉 景琦银五两 吉序银一两 樊成银一两 李谦银一两

  修正殿施主 高荣银五两 景廉银五两 景贵银五两

  妆塑观音 景艺男景朋 景彰 景会银五两

  修钟楼施主 景得春银五两 景清银三两 景韬银三两 景哲银五两

  高玘银二两 景普增银三两 景璘银一两 景冕银一两 樊兴银一两 景廒银三两 景秀银二两 景柰银一两 樊俊银一两 樊鉴银四两 景忠银三两 景勉银一两

  妆塑天王施主 景玘同男景班共银一十两

  印造五大部经 樊允男樊聪父樊本母李氏共银一十两 樊璞男樊扬共银十两

  铸塑诸天罗汉施主 景胜银五钱 景郁银一两 樊玘银一钱 景幹银三两 景洁银四两 景辛银一两 景万银五钱 景仲仁银一两 景旻银一两 景志银二两 樊刚银三钱 樊广银五钱 樊旺银一钱 樊清银二两 樊外郎银一两 樊胜银二两景旺银二两 景端银五钱 景琰银一两 景太银二两 景坚银五钱 景浩银一两 景禄银三钱 景凯银五钱 景素银五钱 景斌银二两 芦旺银五钱 芦景银一两 景宗银五钱 景孝银五钱 景谧银五钱 景山银五钱 樊谦银五钱 景铎银五钱 景彪银二两 景斌全银五钱 景锡银二两 景耀银五两 景铅银二两 景满银五两 景盈银三两 景怀银二两 景定银五钱景銮银五钱 景允银二钱 景昌银五钱 景敢银五钱 景然银五钱 景庆银五钱 景锐银二两 景鉐银一两 景记银五钱 景才银一两 景贯银一两 景范银五钱 景公安银二两 景献银二两 景润银三钱 景沉银三钱 景鹤银五钱 景公宁银五钱 景弼银三钱 景迪银一两 景琏银二钱 景夫银三钱 樊拳银七钱 樊茂银一两 樊冲银一两 樊宣银五钱 樊恭银二两 樊厚银二两 樊温银二两 樊恕银二两 卫有银一两 高贵银三钱 高刚银一两 高良银五钱 高嵩银五钱 张马李孟资银二钱 樊雄樊志一钱 樊因银三钱 高福银一两 樊锡银五钱 樊沉银五钱 樊弘银五钱 景俞银三钱 景进银一两 樊锐银五钱 卫贵银三钱 卫政银一两 任浩银一两 任通银一两 任郁银一两 任幹银一两 任福银一两 任有银五钱 卫海银五钱 卫能银三钱 卫才银三钱

  募缘僧 明玉 明悟 清浩

  成化十五年己亥夏四月吉日 助缘善人维那头 景福贵

  本院造碑监寺清选 立石

  二、敕赐龙泉寺记

  此碑在沁水县龙港镇杏峪龙泉寺旧址,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五月立石。碑为石灰岩,高192厘米,宽86厘米。碑首为砂石高浮雕“双龙戏珠”图案,碑趺为砂石雕赑屃。碑身周边刻有缠枝仙草、莲花、牡丹纹图案。由李从高撰文,柳遇春书丹,卫天民篆额。现碑保存完整。

  李从高,号西河,沁水县人,明嘉清二十八年(1549年)乡试举人。

  柳遇春(1522—1596年),字时芳,号柳泉,一号三峰,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人。明嘉清二十五年(1546年)乡试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谒选铨部,授巩昌别驾,历官奉直大夫,同州刺史。

  卫天民(1522—1576年),字志伊,号心田,沁水县城人。明嘉清三十四年(1555年)乡试举人,历任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县)、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通判,滨州(今山东滨县)镇守。其诗、文、书、画名扬三晋,尤长乐府小词。

  重修钦差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陈按验照

  得凡天下寺观田地,多被民间豪富侵占、盗卖者,告发送远充军,若僧人售价一体同罪。

  己酉科乡进士 邑人 西河李从高撰

  丙午科乡进士 邑人 柳泉柳遇春书

  乙卯科乡进士 邑人 心田卫天民篆

  沁邑之西二十五里许,寺名曰龙泉者,水秀山名,天下称胜,禅林之所聚,士夫之奇观也。有僧号碧峰散人,气象雄伟,德量深厚,身入浮屠,心通儒道,而于阴阳风水之理尤精通焉。嘉靖辛卯岁,邑侯征其贤,荐扬于藩司,转闻于朝宁,遂拜天官之命,掌沁邑僧会司。入官之初,事上接下,动止有法,而野禅山僧畏惮,取则悉归其掌幄。人皆曰:“僧会称职,邑侯之知人也。”

  莅官几二十载矣,一旦幡然悟曰:“知止不辱,见几不迷,与其有荣于其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与其联属于士夫之途,孰若优游于禅林之境。”遂挂冠纳印,致政请休。荣归之日,慨龙泉寺之圮坏也,于是谋诸同侪,谋诸乡老,相与面方正位,聚材饬工,除修补残缺、润色木朴外,创建三门一座,并诸天殿、罗汉殿、地藏阁、天王殿、龙王殿、伽蓝殿,碑楼一座、钟楼一座、牌坊一座、水房三间,及僧房二十五间,不三载而厥功告成。自外观之,第见大势严正,廉隅整饬,以栋宇则峻起,以檐阿则华采,远之则有望矣;自内观之,尤见像貌森俨,侍卫环拱,以金碧则辉煌,以物则彰施,近之则不厌矣。凡若此者,孰非碧峰散人综理营建之伟绩也!予嘉其见几之明,治事之敏,因述此,以为记,使后之士大夫游观于斯者,倘垂青于石刻,是故颂碧峰散人之功为不衰。

  文林郎 知县郭廷桢

  将士郎 主簿 李琚

  综理 庠生 陈洁

  助缘僧 净坤 净宾 洪昶 洪霪 德弘 洪禄 福德

  洪爱 洪淡 德玉 德能 德圣 德贤 德才 德忠

  德深 广修 德孝 福桂 福经

  太学生 牛汝麒

  (下列名单略)

  大明嘉靖三十七年岁在戊午夏五月吉日

  前僧会司 僧会 碧峰散人净文

  监寺门徒 洪肇 洪法 洪恩 道隆同立

  玉工 阳城 史仲科 史仲儒镌

  福胜寺碑刻

  福胜寺位于沁水中村镇蒲弘村。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历代多有重修,是沁水境内始建较早的寺院之一。

  一、重修福胜寺记

  此碑在沁水县土沃乡蒲泓村福胜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三月立石。碑为石灰岩,高184厘米,宽86厘米。碑身周边镌刻缠枝花草纹图案。由张之屏撰文,柳遇春书丹,卫天民篆额。现碑保存完整。

  张之屏,山西沁水嘉峰镇郭壁村(今郭北)人。明隆庆一年(1567年)乡试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任河南禹州(今河南禹县)知州,升礼部员外郎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司参政,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

  柳遇春(1522—1596年),字时芳,号柳泉,亦号三峰,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乡试举人。历官山东宁海知州。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赴南京游太学,补陕西同州知州。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复游惠济寺。隆庆五年(1571年)谒选铨部,授巩昌别驾,驻河西。万历十一年(1583年)授奉直大夫。

  卫天民(1522—1576年),字志伊,号心田,沁水县宣传坊(今县城宣化巷)人。幼年聪颖,入私塾,日诵百言,过目不忘。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补庠弟子员。嘉靖十六年(1537年),诗、文、书、画出类拔萃,名扬三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乡试举人,初授直隶河间府(今河北间县)通判,后任河北真定府(今河北正定)通判。山东滨州(今山东滨县)镇守,颇有政绩,誉为龚遂之风范。

  乡进士 邑人 建斋张之屏撰

  陕西巩昌府通判 邑人 柳泉柳遇春书

  直隶河涧府通判 邑人 心田卫天民篆

  沁水西四十里许,为蒲弘里,村后有寺,号曰:福胜寺。有僧名普雨者,以去岁秋九月,讬帅君文冈嘱余曰:“福胜寺,村之胜也,圮坏良久,师祖福盖尝修之,愚僧雨亦复修之,前后工完,碑记尚虚,无以昭成绩而垂不朽。”余辞谢。后数日,复偕至,言愈谆切。余曰:“览山川者知形胜,见营缮者叙功德,余道逖路殊,未尝足历而目睹也,空言何以信后?”帅君揖而前曰:“先生辞之是矣,无以过与?顾吾帅氏,世迩兹土,少读于寺,壮而与知其详,试第言之可乎?且福胜昉自何代?相传在宋治平之初;建自何僧?则东京相国寺曹智密,由来所以为远也。北枕傲北山,南面舜王坪,阜山雄其左,丹坪峙其右,景之所以为奇也。院中古塌,圪立其上如米,其馨如兰,松柏之林,砻密如盖,地之所以为灵也。圮于至正之二年,火于嘉靖之六祀,渐次修理,功缘落成,事之所以可纪也,兼众美定。大功独□□载耶?”余忻然而起曰果若君□□文为不徒矣。

  夫形胜天作,营建人谋。兴事者僧,翊相者众。假以转化之名,而阴为自利之计,僧之各□□为好施之义,而实肆虚张之谋,众□□也僧处矣。众诚矣功立而无述,余之□□详考正殿五间,重修在嘉靖十二年壬辰后二十六年丁未复命,工□治则祖福、独契、玄真为之综理,门徒普登、院主祖宾为之协赞,义民谭义为之广捐家赀。四十年辛酉,命匠塑圣像三舍加以金饰,菩萨、观音润以绚彩,则普雨洞达梵旨,为之劝课,院主普登、洪训为之辅翼,义民帅承恩、郑文道为之同心施财。工若成焉,寺若完焉,惟天王殿尚仍其故,众望攸系,不可不为之一新也。乃祖福并门徒普雨复转缘帅、郑二氏暨诸乡丈,各厚施金粟,重起天王殿三间。始自隆庆辛未春,历夏秋而告完。法轮耀彩,佛日呈空,金壁朱丹,前后辉映,伽蓝设于殿,傍水陆陈于院后,钟楼列于东庑,山门树于亩丘,东西僧房,星罗棋布,合之凡四十余间,视昔殆兴废改观矣。如景益奇,如地益灵,远近游者,无不称善。大司徒疏菴王公乘兴西驱,登眺宴赏,题咏镌石,炳炳数十联,非赞其胜而扬其功乎?余奚敢以不文辞?

  老僧祖福徒普登、普雨,俗家俱上五泉人,姓广氏谭义,字有□,在北王东里。帅承恩,字君宠,号东庄,荣寿官。郑文道,字朝先,俱本里。帅君讳尚忠,字从夏,号曰文冈,承恩孙也,补增广生。输力输财各不同,而诚心乐善则一,故详书之如左,其余功德施主,咸列于碑阴云。

  皇明万历二年岁次甲戌春三月吉日

  文林郎 知沁水县事蠡吾 朱大化

  迪功郎 舒城 孙□泽

  将仕郎 丹阳 汪□朝

  本寺主持 祖福 门徒 普雨 仝立

  儒士邑人 樊宗智总理

  玉 工 窦世宽 窦世亮 仝镌

  二、创建观音暨塑妆诸位圣像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中村镇蒲泓村福胜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冬立石。碑为石灰岩,高196厘米,宽76厘米。碑首为方形。由张之屏撰文,窦学孔书丹,刘东星篆额。现碑保存完整。

  张之屏,山西沁水县嘉峰镇郭北村人。明隆庆元年(1567年)乡试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任河南禹州(今河南禹县)知州,升礼部仪制清吏司员外郎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司参政,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

  窦学孔,山西沁水县窦庄村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乡试举人,历官陕西华州知州,例授奉直大夫。

  刘东星(1538—1601年),字子明,号晋川,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给事中、知县、主事、按察司佥事、提学副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庄靖”。

  县治西四十里许,蒲泓村有寺,曰福胜。盖自古□相国寺曹智密遗舍利佛脂骨简风气□聚处,函而藏之□□于其上以表扬于后而寺所繇建焉。迄今异香□风袭人,令人闻之心慕,足称一大奇矣。于万历六年十月初五日,重修其山之岭火章荟蔚寺之殿阁廊庑已备载绪记矣。后寺僧洪慈同寺众,僧祖宾、祖□普登、普学、普珣、普记、普随、普云、洪训、洪千、洪谈,并合寺众僧,复建观音中殿三间,塑绘之功尚未,竟有僧普登,门徒洪志者,蒲泓里朱家庄人也。生而聪慧颖异,了悟如来大觉无差,不业儒而能□文,不居肆而百工之技通焉。一旦崛然起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茂德罔功,碌碌何为。于万历二十年八月十□日,缮心练性暇化诲数十同志者,捐赀输粟,转化十方,施主各随意施财,克咸厥功,塑昆卢佛三大士、菩萨、罗汉诸天闫君等众,妆绘金饰躬自为之,厥功告成。托邑庠文岗帅子谒余请记,余曰,不隐功,不虚伐斯谓之记,若有何功伐而可以记,帅子以若功告,余欲然曰,余身浮屠,而口楞严者不知其几,神会三心而翩翩羽化者果何人哉!不过树功立伐,令释氏教绵绵垂不□而已,余函力修葺令殿宇整饬,过之者肃然动礼拜之思;圣像森严,观之者翻然起慈航之念,其有功于释氏人矣。余故记诸俾,用志不忘,因以共襄其事者之姓氏并列碑阴,传不朽也。

  宗泒终南山昆卢庵曹洞宗枝 又定净宗道资福真法得正□□义祖普洪,性玄妙,学隆才能,爽智广志,心高明□觉如□□□因□□

  赐进士出身 亚中大夫 奉敕抚治兼分守商洛等处地方 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前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 邑人 临碧张之屏譔

  乡进士出身 奉直大夫 知陕西华州事 邑人 恒斋窦学孔书

  赐进士第 吏部左侍郎 前真定府巡抚 邑人 晋川刘东星篆

  (捐资僧众名单,字迹不清略)

  皇明万历二十五年岁次丁酉冬中……

  三、福胜寺住持比丘慈泉记

  此碑在沁水县中村镇蒲泓村福胜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立石。碑为石灰岩,长84厘米,宽63厘米。此碑镶嵌在寺正殿西墙壁。碑身周边镌刻几何形图案。由比丘性仁自记并书丹。现碑保存完整。

  比丘性仁,号慈泉,沁水蒲泓里人。俗姓张氏,父守福,母高氏,以万历二十九年辛丑二月二十四日戍时诞生。室中光晃皎如白练,移时乃没,父母异之,知非尘俗人也。性不茹荤,且多病,病垂危者,数遇化缘苾刍抵家门辄随与俱去,父母辄提抱而归以为常。年五岁疫病且笃,父母不获已,祝发于福胜寺修德本师之门,遂初愿也。

  戊午,本师西往,年十八矣,第精研书写,解会音乐,每出应佛事,齐偶咸逊谢不及,独香林大师见而愍之曰:仁有此心力,何不移之禅宗经教也。于是汗下若久寐初醒。天启丁卯,闻高平仙井里,叶巅大师开讲妙法,趋听一周,豁然知禅机经义,共贯同源,非二门也。及归极力修证,不敢暇逸。

  崇祯壬申,值流寇盘踞山刹,遂避地阳城润城镇之无梁殿者六年。戊寅归刹,悯兵燹之后,孤冤无度,发心讽法华经百期,放施食百坛,以资普利。庚辰岁饥,复至阳城,同开福寺云安道兄共居者二载。壬午,朝五台于清凉寺,度生和尚受具戒。癸未,参少林二十七代心悦和尚,升堂入室,嗣法机缘。顺治甲申,居阳城之海会寺,时妙宗大师提唱宗旨与比丘,众二百人参禅公案大畅宗风,自是正讲《般若经》,于鹫峰禅院,又讲于开福寺,副讲《法华经》于云峰寺,证戒坛度弟子百有余众。暨归本刹,广集禅侣,讽大方广佛华严,提唱从容,录百则,朔望颂律,以报师恩。又念刹中旧日僧寮五十余楹,仅留十分之一,缁属四十余众,止存师弟二人。此而不事增充,何以宏招法胤。乃募缘修茸,首建观音殿,次及钟楼、山门爰立,又于天王殿内安金佛,及二菩萨法像,又创塔院一区,左右伽蓝护法,中间浮屠耸出,与天王殿相对。又成佛殿一院,殿西静室一院,东西堂房各三楹。

  康熙甲辰,弟子玄洞以诬受刑,又遭盗,累复于阳城卫侍御护法华园,焚修五稔已。而玄洞返刹,又募修东楼房二各三楹,高楼三级,垩墁殿垣,功虽未能大备,较之焚圯后,焕然改观矣。戊申,弟子恳请还刹,未三载,玄洞辞世。因创普同一区,大司寇东谷白公记焉。今年癸丑,俗寿七十有三,僧腊三十有二矣。

  偶忆生平,以实为本,利生为务,清净为业。持诵金刚乐师往生咒数各千万,兼阅二严杂《华湼盘》诸经殆遍,悉以回施法界,利济众生,心镜如一,冤亲平等。虽阅历刀兵、瘟疫、饥馑、盗贼,甚且曲爰诬罔,陷身牢狱,皆付之往习业报,未尝少堕,精勤唯是,法器先归,嗣人分析身老矣复禁足山门。今我不述,则无以贻示来者,因勒贞珉,而赘之以偈,用垂永永云。

  即说偈曰:

  慈者道之本, 泉者水之原。

  寻源而探本, 故号为慈泉。

  夙昔学初禅, 精勤利用壮。

  独立捻持门, 首窥无尽藏。

  台山少室地, 行脚春复秋,

  谭经共传戒, 普为利生谋。

  四大本无住, 木石亦何工。

  了此色相缘, 万法咸归空。

  面壁坐九年, 金身现千劫。

  虽云显化权, 不离有为法。

  欲见无生生, 须于无住住。

  爵蜜等中边, 如来不诳语。

  办办青莲华, 如如十方照。

  华开莫待释迦拈, 拈处恐教迦叶咲。

  大清康熙癸丑冬曰 比丘性仁自记并书

  玉工 史续 镌

  少室重续曹洞正宗法派

  玄悟通真本,

  明圆觉湛澄。

  果能兴益永,

  教海自常隆。

  门徒 玄洞 玄魁 玄极 玄微

  孙  悟续 悟□ 悟□ 悟觉 悟□ 觉亲 妙慧 妙宪

  曾孙 通达 通润 通暹 通法 通教 仝立

  四、福胜寺照文师祖证道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土沃乡蒲泓村福胜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一月立石。碑为石灰岩,镶嵌于寺殿墙壁,由徒侄孙觉理敬识,徒圆伦、徒孙觉思、觉慈敬刊。

  沙门先三师祖,上明下镜,字朗曜,照文其号也,沁水上阁村人。俗郭姓,母郑氏,以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十一月初八日子时降生。母未孕时,夜寐梦一人从西方来入门,方面、长发,身披黄衣,头戴金冠,手持锡杖,携一幼童揖曰:“此余子也,依汝以养之。”言毕而出。其母惊慌,不觉汗下,醒时枕卧皆湿,速坐,语其夫,夫曰:“余亦如所梦。”次早白其姑,姑甚异之。其母自此多病,昼夜不宁,如斯者数月。及其异香满室,人佥疑之。己而降诞,体肥面方,胸宽腹阔,头顶旋螺。父母提抱之甚重,及长,喜蟠坐合目,手常托膝,有苾刍持钵,造门看眼而视,辄于家人多与之,相士见而奇之,曰:“此子有罗汉相,非同庸俗人也。”后又多病,病且笃几不起,父母甚忧之。忽一日,福胜寺本琏大师闻知,系俗后胞叔父抵家探问,父母泣而悉语之,乃至榻前视之,颇有笑容,病觉渐愈。琏曰:“兄有二子,此子望吾而笑,甚爱我,可嗣我为徒。”后数年,遂投礼于本寺琏公大师,素性聪慧,梵典音乐,咸贯通行。年中岁,窃见殿宇禅室倾圮,修葺孔亟,因募诸四方,大檀那渡南北二湖省,历荆湘二处域得金粟若干。归而鸠工庀材,重新修山门、头阁,妆塑文昌、毗卢、药王,计上下二十二楹,暨大门内神像,外照壁,一切花墙,砌路,现有碑志。

  越道光二十三年,亲出己赀,重新修后院三大士三楹,内外妆饰,并补葺东西角房,护法殿,以及东西各禅室上盖下墙。内有后院西禅室未修,大殿阶石未砌,不觉病已沉重,恐继修无人。因痛心垂泪,临床切嘱徒孙理,重托以修工云,言毕遂辞世,而西往矣。继徒圆伦同理不才,因奋心竭力,缵承先志,重修西禅室上下六楹,大殿阶石数十丈,皆先三师祖之遗命也。是为记。

  附以偈曰:

  我慕先师祖,心境本空明。空明因名镜,朗曜无纤尘。

  常照此经文,句皆金石声。西来无量藏,讽诵竭心精。

  行年到中岁,化缘兴工程。渡湖南北省,足履荆湘城。

  归而工告竣,□此利与名。焚香兼默坐,参禅听鸟鸣。

  间翻《贝叶经》,闷习笙管音。不谈人是非,不闻世外情。

  常依菩提树,修真养性灵。气尽金身现,飞锡归太清。

  徒姪孙 觉理敬识

  徒 圆伦 徒孙 觉思 觉慈敬刊

  时清同治二年端月吉日

  鹿台寺碑刻

  鹿台寺位于沁水张村境内鹿台山,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记:“鹿台寺,又曰香岩寺,汉置,地处太行泽州端氏地,天竺僧人东京授经,择地鹿台藏(佛)经,造香岩寺,又曰鹿台寺。”鹿台寺是沁水佛教圣地,其各气可与榼山寺相伯仲。其处地峻高,盛夏积雪不溶,被誉为沁水古代十景之“鹿台积雪”。

  一、重修山门外院碑记

  碑在沁水县张村乡鹿台山香岩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立石。碑为石灰岩,圆首。由清庠生、沁水县人张同文撰文,清庠生、沁水县人史宗延书丹。现碑保存完整。

  县治西南二十里外有鹿台山,邑志艳其景曰:盛夏积雪,且其地林木深重,人迹罕到,每日夜静,然有声自空而来。久之,渐被林端,铿铿锵锵,宛然宫自宫,而商自商,列在十景洵沁城之大观也。山之阳有寺曰香岩,创自有宋,历元、明以迄于今,代有高僧主之。缺则补之,香灯之供无间焉。延及国朝,有禅师法讳炳,号清如,奋然兴起。以为因陋就简,非所以妥神圣也。因率其徒惠阔、惠□、惠和一等募诸四方,宵行露宿,不避爪牙,四方人感师之苦行,各捐赀财,以成其美。由是大兴土木,增其旧制,院分上下,房列东西,辉金耀碧,视前已恢恢乎改观矣。所惜者外院未修山门,未起诸大师相继涅槃。呜呼!是岂数到难移与抑或成终者之别待其人乎,当斯时统领大众责□银师矣,何期山高风急,摧折甚易无之,鸟鼠为灾,岁不尽丰,补修之外毫无余积。所以终银是由之世未敢轻言兴修,兹轮至浩公和尚,管院几二十余年,庚戌亲谒敝馆,徵疏□余曰山门外院,先祖师有志未逮,每念遗嘱,坐不安席,今欲借众檀越之力,以了先祖师之愿。敢求一言以示其倍,余嘉其志,因激之日能如是,是诚无愧香岩之领袖,故不辞衰老,搦管而为之疏。今大工告竣,师复嘱余为记,勒诸贞珉,以彰诸善信好施之德。且曰是役也,虽□余以□其成而经管筹画,使前后相称,高下得宜者,余师兄湲实与有力焉。余曰大工之成,心资善谋理固然焉。而让美不居弗掩人善如浩师者真沙门中见者也。因□其巅末而叙之。后之居是守者□□心继继绳绳,勿苟安,勿怠惰,庶兹寺之果□以不□而兹山之景,亦与之永傅矣。

  邑庠生 张同文沐手敬撰

  邑庠生 史宗延沐手谨书

  大清康熙十四年岁次乙卯孟秋月上浣穀旦 香岩寺仝立

  二、重修千佛殿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张村乡鹿台山香岩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十二月立石。碑为石灰岩,圆首镌刻“游龙祥云”图案,碑身周边刻有“万字不断头”图案。由清乾隆九年(1744年)贡生、候选教谕沁水县人李天培撰文,清儒学廪膳生、沁水县杏峪南坡村人李建侯书丹。现碑保存完整。

  沁邑环山,北有碧峰,南有石楼,东榼山,而西坞岭。而鹿台一山,尤西南之巨观也。层峦叠嶂,上薄云霄,巉岩峭壁,下临涧谷,古木参差,石泉碧澄,四时佳景,日不及赏。至若盛夏积雪,沁人肺腑,更属宇内奇观。其山之阳,有寺名曰香岩。由山门而进,为天王殿,为观音,水陆院傍列两廊楼阁。今之落成者,千佛殿之,创建万历十二年,厥后殿宇倾圮,湮没蓁芜,殿壁荡然无存。主持僧会司清如大师者,立志重修,以妥佛像。前嘱序于余,托钵而化士人矣。今栋宇嵯峨,金碧辉煌,东西两廊,焕然一新。庚午岁经始,鸠工庀材。甲戌岁,塑像黝垩。庚辰岁,又请朗鉴和尚领众持锡托钵募化。辛巳岁,金佛画像,鸿功告竣。虽其徒惠朗亦曾勤于募化然亦未有成,而清如大师十数余年,劳心竭力,寒暑无间者有独至矣。以故檀越不惜财,诸僧不爱力,而灵境福区顿现鹫岭琳宫之盛,永衍阐教大宗之传。今岁冬,余羁旅山左,大师与余手札复请余序寿诸贞珉。余维佛倡教西域,自汉明帝遣使之天竺,求得佛书,历晋、魏、齐、梁,以迄于今,凡王公大人以逮士庶愚贱,无不敬礼而尊奉之。释教之流传中国,由来久矣。兹之箕裘而堂构者曷志乎。盖人而不为释氏之徒则已,人而既为释氏之徒,则忠其事,而不忍祖师之殿宇摧残废坠也。固宜余之志,此非有取尔也,为其徒而忠其事,固应志也。即不为其徒,而能捐资以助人,忠其事亦应志也。是为序。

  甲子科副贡 候选教谕 李天培沐手敬撰

  儒学廪膳生员 李建侯沐手谨书

  (捐赀名单略)

  大清乾隆二十七年岁次壬午季冬嘉平穀旦募缘

  戒衲僧会司 惠炳 侄 惠远 徒 惠垣 惠均 孙 惠广 惠隆 惠法 惠毓 惠霞 同立石

  三、香岩寺中院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张村乡鹿台山香岩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6年)十二月九日立石。碑为石灰岩,圆首镌刻“双龙祥云”,中间刻有“中院碑记”楷书题额。碑身周边刻有花草纹图案。由秦西金城三龙山人,俗名忠宏撰文,清庠生、沁水县人柳芳生书丹。现碑保存完整。

  是香岩寺焉,知非上帝初劫行修而得超登处也,盖古之今之也,鹿台山统宗东南,归结西北,似莲花朵而瓣瓣于八方也。所谓西竺而东土,东土而西竺,莫考其始,莫测其终也。观其旧趾亦曾大兴佛法,广度恒沙之众。迨后进退消长,故而毁坠倾颓,有所不能免。而先甲后甲终则有始至和尚惠炳,非天产佛子于此山之东曲萃村中,幼而淳朴,长而慈仁,洎而削发,被缁持戒,笃行不倦,真荷担如来者为佛所护念,乃遣使远来而行募缘成千佛殿,并左右东西禅房。未得圆周轮转,不行炳怀郁郁如系一石,经数年而积诚感通引起募缘,蒙佛威神明类盍籫化行遐迩,而佛之金身始得显焕也。然而和尚穰□□道途刻无宁晷盖极为苦恼也。为佛事,而劳其身,而忧其心,善因果熟,慈尊护念而所往通所谋遂,种植成熟有不期而至头头具足之嘉,原此之故而乃于庚寅年,兴修中院大殿,南殿,钟、鼓二楼,继修东西庭房六间,左右禅居一十二间。至乙未年,过往通衢,乃获悉备,无绽而臻焕然叶然圆满果足之庆,永为方隅中福庇也。我与和尚有阿僧祗劫之契而为之叙《波罗蜜》,故而彰往察来后之接踵者,当知苦行行修是不漏因果,为僧若此自应得如是福德也。

  此叙文取老庄意根金刚诸经,故其词简而该,千百世之后,而一遇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鹿山盛景幸天然,

  不遇当人妙不传;

  我绘本来真面目,

  不移一步到西天。

  秦西金城三龙山人,因忍辱《菠罗蜜》故而寓此方,法名:三立无极阿修罗,俗讳忠宏谨撰

  邑庠生 柳芳生沐手敬书

  我寺祖庭自盘停寺洪蜜一宗,迁此峻壑深林,世守勤俭。传闻洪蜜祖师,以惠惠衍序想取惠迪吉之意也。孰敢背移然法讳易重,兹因两院工竣,余亦垂老,因立募缘碑记。余而壁无几,非敢创作,又不忍终于混淆。自先师讳模,以下遗定讳傍五言四韵,后世遵守。师徒祖孙庶几可考,命坦书石,勿替此命,惠□炳自序。

  木火土金水, 心田日月长;

  言文共士口, 人玉见衣香。

  草贝山大力, 系巾生佳黄;

  耳目身手足, 行走至西方。

  (捐赀名单略)

  时大清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臈底望九日

  募缘住持僧会司 惠炳

  徒 惠坦 惠均 惠塘

  孙 惠钵 惠铪 惠签

  曾孙 惠洪 惠流 惠江 惠油

  侄孙 惠钅广

  曾孙 惠海

  玄孙 惠忠 仝立

  四、鹿台山香岩寺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张村乡鹿台山香岩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七月立石。碑为石灰岩,圆首,碑身周边刻有几何形图案。镶嵌于原寺大门内墙壁。由清勒授修职佐郎、原任曲沃县儒学司训、沁水县人李秉枋撰文,柳茂中书丹。现碑保存完整。

  柳茂中(1759—1820年),字建章,山西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人,弃儒业在河南睢阳佐理商务,为巨商富贾。为清政府捐输军饷,赐封中宪大夫。

  鹿台为沁水名寺之一,其山自坞岭,蜿蜒而来,至邑之南乡,峰峦突兀,耸然特立,陟其巅则,远览无穷。凡一方之所有无不在指□间寺居其下,高旷幽邃不畏暑侵,邑志列其景曰:“鹿台积雪”良不诬也,又按《山海经》所志,鹿台山有鸟状如雄鸡,具人形,名曰凫。溪为近今所罕见,虽《山经》所载其舆图,不能悉考,而山之得名,由来已久。居斯土者类多附会其说,环山皆罗树,间以松桧,望之蔚然深秀,居其寺者,每于风雨时,闻柯叶作声,与檐铃响答,此诚地之至幽而可为。浮屠居欤一日,其住持鉴一上人旨予言曰:此寺之创,不知何代,碑记久湮,无可考。吾先师清如,睹其阝贵 多,撤而新之。院分上下,房列东西,世尊位其北,大士位其南,规模粗就,颇费经营,所憾者南殿伏崇阶之下视之过卑,且外多隙,地势近逼仄似非所宜圆寂之时,不胜惓惓,兹欲徙前数武易之使高,而钟鼓楼及山门并重修之,庶几焕然改观。于吾先师之志,亦有合焉。但工多而费繁,非得檀樾之助不可,请为序其由来,以告诸四方之善者捐资成美。余思夫释氏,从西竺一秉流入中国,其学兴吾儒异前贤论之详矣。独是为其徒者,能尊敬而护持之,即为法门所深许。今鉴一大师,守戒谨严,率苾芻晨夕读梵经无间日,又矢愿为此举,以承先志,可嘉也。视吾儒不守学规,放荡礼法之外者不相悬万万哉。想其茧足所至,必有谅其□。而乐助之者,于以裒多益寡,赞成功德。鹿台之名,赖以不朽,岂复叹石船渡海,蚊力负山,为希有之事。是为序。

  勒授修职佐郎 原任曲沃县儒学司训 邑人李秉枋敬撰

  诰授中宪大夫 柳茂中谨书

  (捐资名单略)

  龙飞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孟秋吉旦 阖寺僧 同立石

  五、重修鹿台山古佛香岩寺即神师庙龙王殿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张村乡鹿台山香岩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立石。碑为石灰岩,圆首。由清泽郡儒学庠生王之瀚撰文,比丘上人清静高僧书丹。现碑保存完整。

  盖闻创修庙宇,君子之功,乐善好施,仁人之量。沁邑西南二十里外,有山名曰“鹿台”,岩峣矗峙。在众山拱绕之中,迤而东则,千峰罗列,万山环抱,岗峦起一府分为无支数派。极目岭畔,遥瞻山巅,屈指而数,其间山名有夫妻之岭,卧牛之山,有栏杆之岭,以及笔峰横岭,榼山之峥嵘,磅礴卓卓,称名胜者,皆起秀于鹿台。鹿台之形,盖三叠焉,每叠之高或数千仞,其广者或数千亩,最高之处有突兀魁奇成形之状,首若鳌昂,背着虎耸,登临观看,则山光兢秀,苍松丸丸,逢春则万紫千红,各色俱备,盛夏积雪,别一天地,列在十景之首。夜静时,侧耳细听,若有仙乐之音,忽远忽近,继续之声不绝,适足动人之闻。山之北有香岩寺,寺凡三院数十间,廊房宽阔,游客可以栖止数十人,比邱寺僧梵修颇尚清高。其寺创修自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历年久远,殿宇倾危,金碧有黯澹之虞,梁东有颠危之势,若不早为修葺,风雨飘摇,木崩瓦裂,不免坍塌之患。前清光绪年间,僧会司宪老禅师在日及徒惠畹,徒孙惠日、惠旭,欲起而振新之。不意师徒相继荼毗去,土木有告成。迨至寺僧惠腥、惠□二人,掌院管事。谨遵先祖师之遗嘱,存心修理。寺中工果运动,鸠工庀材,早为预备完全。于是募化秦北、秦西四社,欲籍四方众檀越之力,以彰诸善信士之功德。屡次修造,功成未立碑。今岁庚午,勒石刻铭,徵序于余,余嘉其志,自愧腐浅无文,遂援笔而为之疏,尚望四方善士,随心倾助,量力施捐。俾颠危者,易为巩固,黯澹者复为辉煌,寺庙从此更新,圣神灵式凭□□不朽之功,必感无疆之福。所愿后之僧人为释氏之徒,自当忠释氏之事,万勿颓惰,自甘各安为僧本分。何患寺中不能富足昌盛也哉!是为序。后有博君于阅斯碑者,休以浅陋见笑。

  前清泽郡儒学庠生 王之瀚沐手敬撰

  比邱上人 清静高僧忠诚沐手谨书

  清邑庠生 秦北村长 李慕藩捐赞助工

  信士 侯建忠代为筹捐

  肖庄东西社

  芦坡大社

  张村大社

  冯村大社

  林邑 李复来玉工

  大中华民国二十年岁在辛未新正上旬吉旦

  募化 僧 惠腥 徒 惠服 徒 惠膜 徒 仝立

  清禅寺碑刻

  清禅寺位于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据碑碣记载约创建于明朝天顺年间,明嘉靖年间和清乾隆年间曾重修,现庙宇已毁。

  一、万岁碑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清禅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立石。碑为石灰岩,圆首上镌刻“双龙祥云”图案,中间镌有“万岁碑记”楷书题额。碑身周边刻有缠枝花纹图案。由明庠生、沁水县人王三锡撰文。现庙宇已毁,碑砌在清禅寺遗址旁水池上,保存完整。

  佛氏之教,千古之时无闻焉。□□明帝遣使之天竺而其说始流于中国矣。稽其□□□经□然大要以灵无为宗慈□为念而稽其术者曰沙门。宋、齐、梁、陈、北魏之间,崇尚渐谨,而梁之武帝尤甚,虽尼于屋城兴济于事而卒无以□。天下之久于圣人,天中至正□域盖其法矣,以惑人而其势亦未以朴,以朴成也。是故韩子之于□周、陈、张、朱之于宋。盖尝□佛而力诋之,而当时之浸迷者愈炽失逮□□。

  天顺间,明兴以常道,经纬天乎而佛氏之徒亦未减于□也,两山偏入诵法向应有僧传衣钵于上,遂创为□□□而得以厕诸名刹。□越成化节馑□至□□□之僧徒聚散修忽敞□不□者几四五十载矣。迩来□□□□悯数岁之□□□□□□□颓巨起而言于众曰:□等躬承圣教□何弗为之所乎?所艰渚财费□□□寨村民王角亦酷好佛法,遂捐家资,夫率村民之为善者悉出金帛。併其□之所藏□□□余緍,于是命永鸠工创佛殿三楹,绘佛□尊,菩萨数座,□凡门廊诸壁莫不穷极佳丽。□视昔之所建者大相远矣,因请□为之志。予素非善文者,佢辞弗获得,以竟王氏之请亦以嘉才之能,敬承其道也。文 钱才虽能为佛氏□□而独□思中国之以又安者非佛氏之所可及也。□佛□□敬而可以入安中国而亦何深□于诸儒,自佛氏之教立中国而夷犾矣□□□禽兽。矣此所以得罪而圣贤而为之关也,与悲□出此入彼者,既不知崇者正□□间有知之□□孝尝深明彼道之非以□天常于彼迴流尽之际者,其□深矣,先儒有曰□其人□其书画虑其居明先王之道以□之其庶乎,教立而道明矣,□□徒也何足以真□此吾惟授此以深□夫学圣人之道,而入于佛者也,是为记,以□云尔。

  岁嘉靖壬寅秋七月

  邑庠生 □王三锡撰

  张□□□艮五钱又南殿砖瓦居全

  书写人 王……

  胡□ 德丘□拾

  万岁碑李朝仙于嘉靖□年二月初二□□□□□□到王阿李氏同男□□□□□□□□□,东至天河,南至河,西至滴□,北至□,四至内土木相连又□□□□□□□□□,东至河,南至堐道□□,西至大岭,北至沟,共作价白银玖两五钱共……募捐僧道□施银拾两,并门徒德潮施银伍两三钱□□明……

  德□施银三两五钱德□□□圆□木银两圆保

  德宽施银二两五钱圆□ 圆□ 一两圆 圆诸……

  二、南阳清禅寺碑

  此碑原在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清禅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十二月八日立石。碑为石灰岩,圆首,上镌刻“单凤祥云”图案,碑身周边刻有几何形图案。由 溪后学韩抡元撰文并书丹。碑为两截残碑。现庙宇已毁,砌在清禅寺遗址旁水池上,因字迹不清,供参考。

  盖闻过厝思敬,人有同心;补缺修残,畴非种德。今寺沟清禅寺之佛殿,稽考残碑,立于嘉靖壬寅七月之秋,因明末世乱,日渐消磨,然遗址破像犹有存者。迨乾隆三十八年□□□,有南阳村善士永盛王公居岩于寺左,每睹殿宇颓毁,法像剥落,时兴慨叹,意欲更新,而赀力乏。越数年,屡积砖木,择于四十八年二月兴工,不□□□意工程浩大,半涂几止,因谋□□。邻友善士郭公顺玉、刘公建林、郑公新太、王公法禹、琚公璞玉、苏公自立、王公王烈、王公师殷、马公存良、李公□□□山、王公羙仁、公咸曰□□□□吾等倾勷厥事焉。因而檀越十方募项数十余金,始成佛殿三间,法像三尊,菩萨罗汉一堂,焕然一新。美哉!今日之窝复□当年之雷音兵矣。□□□序于余,余本不文,因不辞固陋,略叙大概,以志不朽云。

  溪后学 韩抡元谨撰丹书

  今将十方善士姓名布施使费一应列后

  (捐资名单略)

  修理大殿,堆塑佛像,金妆一堂菩萨、罗汉,共使钱壹佰贰拾肆仟肆佰伍拾文

  总理善士人 王永盛率男开宽净捐钱六十三仟□□□

  乾隆乙巳嘉平朔八日榖旦

  丈八寺碑刻

  丈八寺位于沁水十里乡东峪村,创建于北魏时期,因寺内有丈八高石佛像而名,清嘉庆、道光年代曾两次重修,现寺毁佛存。

  一、东峪丈八寺重修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十里乡东峪村,于清道光四年(1825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石。碑为石灰岩。由清儒学廪膳生员、沁水县人原三多撰文,清儒学副生、长子县人李德辛书丹。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民间抄本,供参考。

  □□□□之前邑美弗彰,奠为其后虽盛月佳,前后相承亦綦重矣。东余丈八寺,于嘉庆十二年间兴工,社首柴公耀先见寺殿宇□□□基荒芜,山门狭小,目观心伤,因在本社照地捐资,四方随心募化。上则新起玉皇、关帝两殿,下则重建钟、鼓二楼,铺院表墙工亦□奈天不假,社首则相继而亡,以致神像未塑,彩饰未施,半途而至,适慨也事。南社首柴公学增等,在伊本社捐钱,将关帝殿塑像完成。北社社首原世兴、张明发、李生枝,在伊本社捐钱,将玉帝殿塑像完成上色,报其庄严华美,而下仍未尝。后于□素工亦觉真不称也。维住持海亮等不惮勤劳,苦为募化,在本东社随意捐资,境外日夜募化,复将钟鼓二楼、山门彩画新鲜,戏楼瓦补坚固,工酬神恐湮众善,因谒余为序,以告文云耳。

  本邑儒学 廪膳生员 原三多顿首拜撰

  潞府长邑 儒学副生 李德辛沐手敬书

  南社共收布施四十五钱七百

  共出丹青匠 三十二钱

  共外花费 十三钱七百

  北社共收布施三十二钱零七十

  共出丹青匠 三十一钱

  共外花费 十千零八百

  大清道光肆年十一月十五日 立

  二、清风寺修补庙宇彩饰神像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十里乡东峪丈八寺,于清道光九年(1830年)十一月四日立石。由清廪膳生、沁水县人原三多撰文,清庠生、长子县人李林彰书丹。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民间抄本,供参考。

  雨峻山原名清风寺。因沁邑之古封而实作镇东余者也。其庙宇之创建历有年所矣,因山势崇巍,风雨易浸,修补之工亦不一次。至今椽檩零落,砖瓦飘解,更有甚于前者矣。去岁,维首等欲只补造之工,而一社三庄稍有异议,因邀下三社之人从中公论,将寺边地界指明,书立执照。而社遂勃然兴曰,是工不可不兴矣。爰是照地捐资,将寺中殿宇、僧舍揭补重新。今岁,又将十王关帝神像彩画新鲜,此固众人之资财,究属首之心勤也工。工已竣矣,谒余为叙,余故略数浅言,以垂久远,以表众善之不没云。

  本邑 廪膳生员 原三多薰沐撰文

  长邑郡 庠生员 李林彰沐手书丹

  总维首 文希曾 李蒲通 侯九快 文化南

  梓匠 陈瑞阳

  玉工 李安兴

  丹青 张永太

  (捐资名单略)

  大清道光九年岁次乙丑十一月初四 仝立

  惠济寺碑刻

  惠济寺位于沁水县嘉峰镇武安村,创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二十六年曾重修,现保存完好。

  一、泽州沁水县武安惠济寺修造安禅圆满碣记

  此碑在沁水县嘉峰镇武安村惠济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九月立石。碑为石灰岩,长60厘米,宽52厘米。由退隐住持清碧撰文并书丹。现碑保存完整。

  切以如来设教,方便度生修福,是人天之正道。造经尔佛祖之慈航度□,一众生心心作佛,有舍身弃命者,为法亡躯而齐成佛果;有捐沙施珠者,听法闻经而共证菩提。古圣先贤尚然如斯,何况凡夫,曷不修之者耶?

  兹有本寺住持洪法,雅号性空者,乃本堡席氏善门之子也。父讳恶,母赵氏,蚤年舍送出家,礼本寺先太初师事之,未及一二载,师早圆寂而逝矣。蒙师祖建法幢恩抚成人,习善才之行,参德胜上刹,体大用为师,究明心地了达。性空正僧中之法器也,于嘉靖丙申年间,同姪福俱前诣南京,印造华严大经八十一卷。次岁还至本山,安禅会众,诸方命具眼衲僧振锡来降。画则披阅上乘,夜则参禅慕道。自此一期胜事,而有始有终,十分愿心,而尽善画美。唯有佛前香桉悬心未获圆备,迄今嘉靖丁未年,兰秋性空住持同监寺洪忍、福行、广阑,阖山海众齐心募化十方,贵宦长者诸上硕德善人各舍爱赀涓,辰命匠造大供棹三张,迨补修方丈创立门楼、油彩绘画悉完,勒石为志。

  时皇明嘉靖廿有六年岁在丁未闰菊月住持洪法立

  退隐住持 净讲 净然 净藕 洪传 洪收 洪训

  监寺 洪忍 福行 广阑

  合山海众 洪现 洪教 洪慈 洪相 福田 福在 福童福崇 福喜 广西 福辇 广利

  上刹当代住持 净体施同钱四百

  退隐住持 清碧书撰

  木匠 狄守安 贾怀□

  石匠 张世斌镌□

  白云寺碑刻

  白云寺位于沁水县端氏镇佛堂头村。光绪《沁水县志》记载:“熊耳山,县东六十里。由佛庙岺向东,两山并峙,高插去霄。其东一山有白云寺。”白云寺创建于元魏时期,是古代沁水境内创建最早的佛寺之一。

  一、置请法宝藏经备为叙记

  此碑在沁水县端氏镇佛堂头村白云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立石。碑为石灰岩,高约200厘米,宽约75厘米。碑为圆首,碑首镌刻“万善同归”楷书题额,碑身左右两边刻有缠枝仙草纹图案。此碑铭原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撰,由清道光年间雷化雨书丹。现碑保存完整。

  赐进士第 嘉议大夫 吏部左侍郎 晋川刘东星为成施功

  赐进士第 山东布政使司参议 海虹张五典为道善德

  赐进士第 南京福建道御史 文林郎 孙居相为造藏主

  夫余看经者乎?本末非一也。至理绝言以听,表真智忘形而识。外虽无言象之思,谓不食无记之断,空若湛海波停,猷森罗昭著。阳春寂寞,万卉芬芳。人人具十,身德相法,法含一阳。造化由烦恼,有无在熏习。送悟盖圣人,得而受用无方,天地施而育物。无作既不泯,俱利之兹化行,岂一家之治?然三教而诱引为善,是以各门秉化不同。释氏有性相禅讲之,别儒道行纲常千差之说,虽三门言路多端不同,乃千经九达王城无二。是以大觉尊出自西域,光现周朝,时佛增辉,无相门大开东土梦感汉帝处法轮常转,调御师非言而开言特为利生,大如来无法而演法觉悟群迷。观世人尘劳没溺见生民业海渊深,妄认五欲而坚牢不朽,贪峦四山而虚中作实,既不返本还源,何得明心见性?不求出难脱苦,无由兹因瞿昙。大圣悯物兴悲,舍金轮之宝位难净饭之皇宫,居雪山而成佛,请祇园而说法,利生愿,重方便,多门经设三百余会,法演最上一乘,普众生流传华夏。自汉至唐八百余载,总历群籍七千卷轴,受持盛者无出藏经,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视深敬俱威王之余勣。帝宋、金、元、明,今朝天顺以来,先师续修二殿,建造楼阁,千佛诸色既备,众议书藏。然恐道意之有疏虑,忧山野之无能幸,遇道者良贤才相逢,寺僧廷让,运同化薛青山共财,施白金参求相公书抄,赴任刘爷为成给船标银两钱帛饯吴行去。后数载,未能回信,寺僧众送广显独步南京取藏,蒙贾、张、王三晋进士次山教令书,奉南道直隶御史孙爷处察院封愖,给付太监管公进花船送藏到寺。命诸山之上士请十方之禅流稽柜检阅藏龛。既已为人天之眼目,作佛法之栋梁。黄金桥阴司中之报应,白玉阶极乐国之庄严。往古来一切归投大觉,天上人间孰不知供养,世尊庶获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众者居院之。本末索余而为之记也。荣学愧面墙文非吐凤焉,无迁纪事之能乏有遁没空之善,督言尤切,空让弗容。姑徇邑人之情难逃识者之诮,敢以荒辞用刊翠琰复缀之,以诗示诸之为□□□矣。

  时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岁次丙午南吕望日

  道光十有一年孟夏推选雷化雨书

  (捐款名单略)

  二、重修白云寺正殿碑记

  从来万事万物,俱有消长之理,宁寺庙也,而独无消长乎?沁邑白云寺,古建神庙俱全。当康熙君临天下之始,树木丛茂,往来兹土者,莫不叹为名山圣地焉。无如山场遥远,住持难以照应。四壁近庄者,偷盗不艾,然后放话,将山场采砍,斧伐锯扯。每日人不计数,虽为一时之兴闹,寔为兴之中败之基也。由今以观,山林之美已尽,而山之性体犹然。巍巍两山中,媲乎太行; 高高在上,昭乎日月。睹其山之分派,盘旋有文而有理;聆其山之风籁,巅峨可畏而可爱。且登其山而东西南北,一望百里之遥;居其山而春夏秋冬,不失四序之正。因思古来建寺,择地选山,真有令人形容不尽者耳。不意民居军寥落,于雍正二年(1724),在寺僧人有经事于他乡,不知火从何来,竟将神庙俱焚,仅存经房而已。窃思神与人一理也,庙已一火焚为赤土,神无所棲,未必有择地而去。幸至雍正八年(1730),合寺僧人共举长老,化缘四方,善土各家,出心捐输经书,筹著费用尽心,而今工果而能完备。殿宇重建,神像复新,神自然归于本位,住持亦有所依。神归于位,威镇山河,虎豹迹远,邪魔隐避。居者僧人,而坐茂树以谈经,不畏不惧;四方居民,安土乐业无恐,共享太平之福,安得不咏歌佛祖之默佑之哉?

  西曲里邑人张九皋书

  古记白云寺山场地界

  熊耳山高翠峰巅,万涧湏来总相连。

  大师至此堪修炼,自今佉坐白云山。

  东至圣公古塔存,塔东坡下涧远深。

  东南亦有旧古道,正南源上七倾坪。

  木盆涧下三岔口,道人坪后马头根。

  顺岭分水常古道,更有石板在内中。

  寺南古记佛堂庙,前转石后古柏林。

  岭至上下而绎路,三教堂内有云峰。

  雍正乙卯年(十三年,1735)冬月志

  —白云寺正殿碑

  ——辑录于田同旭、马艳主编《沁水历代文存》

  尉迟佛庙碑刻

  佛庙位于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创建年代无考,清嘉庆年间重修。

  一、重修佛庙并舞楼碑

  此碑在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尉迟庙,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二十三日立石。碑为石灰岩,高197厘米,宽74厘米。碑为圆首,镌刻“二龙祥云”图。由阳城县人潘镗撰文并书丹。现碑保存完整。此碑铭中书有两次年代,待考。

  当思天下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是既有以创修于前,必有所以□走于后,此古今来之,王成善事者,寻流溯源,不忘其所自始也。有固然耳,即如尉迟村北大庙之西,有古佛庙,殿宇卑狭,神威显赫,不惟一乡之托庇,抑亦四方之所敬礼也。但历年既久,风雨摧残,瞻拜之余不无遗憾。其时壁玉吕公与大信吕君等,好事念殷欲事修理,村中诸公亦欣然乐输,共勷盛事。于是择吉选时,鸠良工庀名材,先将佛庙重新焉。其次舞楼逼仄亦重修之,山门颓坏亦辅葺之,未终二年,而功已告竣。佛庙之卑狭者廓大之,舞楼之逼仄者宽广之,莲宫法像,金容再焕,歌台门亭。栋宇增辉,妥神灵而壮观瞻,岂不诚一方之盛事也哉。

  自兹以往,神获凭依,人沐神庇,群生享安居之乐,士习诗书农服先畴此户成可采之风。请予为记,惜予不能文,特直叙梗概,俾当时之好善乐施,经理始末者,不至湮没而不传后,后之君子亦将有感于斯云。

  阳邑 潘镗谨撰并书

  嘉庆十三年五月廿三日

  捐金姓氏列后:

  合成典 施银三两 李永保 施银乙两五钱 赵焕章 施银六两 赵建棣 施银六两 刘自復 吴九祥 赵炳成 王者明 上各银乙两

  李培兴 王增功 裴永亨 延隶力 杨柟 上各银五钱

  吕大恩 三十七两二钱 外施银五钱

  吕法魁 银二十两乙钱五分 外施银五钱

  杨大德 施银乙两 吕文学 银十九两 吕应基 银十七两零五分吕晋玉 银十四两二钱五分 吕万财 吕门牛氏 张培力 上各银十一两五钱

  吕壁玉 银九两五钱二分 吕朗玉 银九两三钱 张培猷 外施银五钱张永库 吕大来 吕文常 上各银七两九钱

  吕大俭 银七两七钱半

  吕大信 银七两七钱半 外施银六钱二分

  吕大银 银八两八钱五分 吕大宽 吕大成 吕大本 吕大升 吕文禄 吕大行 张大有 赵友 上各银六两三钱半

  吕大文 吕文福 吕文太 吕大良 上各银六两二钱

  吕应有 吕大乾 张培烈 赵铁 上各银四两七钱二分

  吕文贵 吕得和 吕得金 吕士魁 上各银四两六钱五分

  吕堆玉 吕应忠 张廷贵 外施银三两

  吕大林 吕大言 吕大恒 吕大坤 张守学 吕子宽 吕永贤 吕名山 王培成 王培兰 王聚山 上各银三两一钱七分

  张培喻 吕存功 孙太法 吕得金 吕得顺 吕永明 吕大兴 吕大官 吕大悦 上各银三两乙钱

  张培谟 吕得年 上各银二两 申得财 施银乙两五钱 刘守存 吕大宝 吕大斌 上各银一两二钱五分

  梁建海 张学诗 张学魁 刘守宝 刘守银 马存仁 申得应 吕应星 吕应孝 吕大仁 吕大荣 吕大喜 吕大武 吕大玉 吕大财 吕应直 吕爵王 上各银乙两

  樊景川 施银乙两二钱

  吕继周 吕闯关 吕玉魁 上各银六钱二分

  吕应顺 吕大旺 吕大韦 何随 段有孝 陈进财 上各银五钱

  樊小雨 银三钱七分 吕大广 吕存义 上各银五钱

  吕万春 施地三亩半

  总理 吕大来 吕大俭 吕大银 吕壁玉

  吕晋玉 吕大恩 吕大信 吕得和

  分理 张培功 吕大宽 吕大官 吕万财 吕堆玉 张世英

  吕大兴 吕大本 吕文福 张学诗 张培猷 吕文学

  画工 李永保

  木匠 栗起瑞

  玉工 原禄

  庙官 吕存功

  收卖柏柀银乙佰六十五两七钱九分

  社分捐银乙佰六十七两乙钱五分

  募化布施银七十四两八钱二分

  屡年祭祀存银七两四钱四分

  以上各收银四佰一十五两二钱

  匠饭小工作银未入总内出

  买一应木植银九十九两二钱七分砖瓦银五十九两二钱九分

  石灰银乙十三两乙钱九分

  木匠工银六十五两七钱石匠工银四十六两七钱乙分

  油画工银五十六两乙钱二分

  钉并铁器银十两七钱三分

  碑石并抬工银五两 一应杂用银五十八两五钱九分

  以上共出银四佰乙十四两六钱

  辅底短数银六钱

  清嘉庆八年岁次癸亥仲冬吉旦

  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沁水县胡底乡管头村,创建年代不详。

  一、管头社创修观音阁计

  此碑在沁水县胡底乡管头村,立石年代不详。碑为石灰岩,高67.5厘米,宽37.5厘米,碑身周边刻有缠枝花草纹图案。现碑保存完整。

  不瞒天,谷麦共银四十六两三钱八分折。

  菩萨尊神,修真于普陀,身居于紫竹,慧眼圆明照鉴天下,杨柳枝洒乾坤而滋润,八难以消除,普度群迷,拔济三灾,寻声救苦,赴感随心,功德巍巍,慈仁荡荡,神恩施于大地,圣德庇于万民,村村意秉虔诚,家家心存恭敬。况我乡之中,屡现祥光瑞气。有社首善士田珄,统合社人众,卜地兴工,因财力不继,工不能告成。有四乡善士,绢施余财,同成圣事,以致庙宇辉煌,金身闪灼。神不负善,必有余庆。名列于碑文,垂之于不朽。

  孙自珍施银玖钱 陈对生施银伍钱 朱起龙施银肆钱 张斌施银叁钱 苏广居施银叁钱

  毕玉施银叁钱 焦子实施银叁钱 田进忠施银贰钱 樊琢施银贰钱 李生春施银贰钱

  郭正元施银乙钱五分 陈本生施银乙钱 余海施银乙钱 马金魁施银乙钱

  赵光荣施银乙钱 陈德隆施银乙钱

  (辑文中除注明出处外,余者皆选自贾志军主编的《沁水碑刻蒐编》)

 
 
 
前五篇文章

青山古刹磨心山

青龙寺考古

浅谈吐蕃时期建筑的形式与风格(1)

钱绍武:寺观彩塑

千载瑰宝留胜迹——慈云岭造像

 

后五篇文章

清末民初的正定古迹老照片

曲靖旅游名胜——爨龙颜碑

让心灵休憩的地方——游天台山有感

融汇多民族智慧的惠宁寺

儒、佛、道三教发展历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