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昌黎源影寺古塔维修始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昌黎源影寺古塔维修始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今日源影寺塔(资料图片)

  1987年6月15日,是昌黎古城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位于昌黎城西北隅金代建造的古塔———源影寺塔维修竣工。一座沧桑千年、濒临塌毁的古老建筑,经过维修工人4年多的辛勤劳动,恢复了历史原貌,以古朴壮观的雄姿展现在人们面前,重给昌黎城增古壮神,为昌黎百姓及外地游人增添一游览景观。

  历史物证  备受尊崇

  各朝各代  保护维修

  源影寺塔金代的建筑,高36米,占地90平方米,八面十三层实心密檐砖塔。它是昌黎历史的见证,虽历经千年,饱经风霜雨雪和地震破坏,仍巍然屹立,雄姿不减。据史料记载和资料考证,明嘉靖、万历年间,清顺治、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多次维修。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是明嘉靖二十年搞的维修工程,进行了十余年。

  据明万历年间昌黎县志记载,明嘉靖辛丑春三月(嘉靖二十年),有蓟州盘山僧李明贵,曾化募材华,以施助所得,造砖瓦贸材木,重修该塔至庚戌(嘉靖二十九年),历时十年竣工。当时曾立宝瓶于顶,挂响铃于檐,石凡二,一则名载修建始终,一则记名施主。又建碑楼二座,以庇风雨。塔前作一小殿,供佛塔。东为屋楼数楹以门垣,使该塔焕然一新,惊人耳目。由此可见,当时维修规模之大。

  1982年7月,由古塔顶部残砖乱瓦中发现铭文砖一块。铭文为:“大明嘉靖二十年三月初六起工,昌黎县知县李桐僧会任续清崔法深修缮僧渔阳郡人氏李明贵化住耆老高谦王大兴等监造耆老邢盛李尚忠重修”的字样,1986年7月又发现一块铭文砖,上面刻文与第一块铭文砖大致相同。这些遗物和县志所记载的时间人物都相吻合,充分证明嘉靖年间曾对古塔进行大规模重修。

  明万历年间昌黎知县杨于陛重修古塔寺记所载:“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重九日(公元1629年)知县杨于陛曾令杨慧进与李通学等人主持过重修塔寺,以“水自有源塔自有影,各不相假”(古塔旁有一水井)一言垂诸石。”由此可知,当时曾重点修过寺庙殿宇,“源影寺”由此而得名。

  到了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邑人李云起重修源影寺记载:“当时始于孟春,观成于仲夏,估计其所费,大约绳木以千计,砖瓦以万计,金钱总以数百两计。”综上所述,当时维修工程时间不长,工程不大。1982年由收集该塔坠落的铁铸挂铃所见,上面铸有“顺治六年四月昌黎县知县万应泰”字样。足以证明顺治六年曾修过此塔。另外,还收集铁铸挂铃多个,造型不一,有的铃铎上铸有马安、张氏等字样,可能是一些捐赠人的姓名,估计不是一个时代重修时所铸。1985年,在五层塔檐上发现一段檐椽,上面用毛笔写有“乾隆肆拾壹年秋重修”字样。证明乾隆年间对源影寺塔也做过小型维修。

  从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古塔无人保护维修,已被自然剥蚀,千疮百孔。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1953年5月12日和26日,昌黎县人民政府分别向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唐山专员公署请示维修古塔。同年6月4日,河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发文给昌黎县人民政府,指示抢修古塔,并于7月份拨款二千万元人民币(旧币)。因资金不够,只做了小修小补。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源影寺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引起政府和广大群众对该塔的关注和保护。1963年昌黎文化主管部门曾在古塔四周建筑围墙并加了铁门,防止人为破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地震损毁严重的源影寺塔(资料图片)

  1976年唐山大地震,这座庞然大物虽未震倒,但破坏严重,顶部塔体断裂,塔身严重倾斜,成为危险建筑物。为了保护古塔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昌黎县文教局向省文化局请示,拆除古塔。同年12月31日,河北省革委会文化局以(76)冀文字第13号文发至昌黎县人民政府,同意拆除古塔,拆塔费用由当地人民政府解决。当时因地震刚过不久,都忙于抗震救灾,拆塔工作无暇顾及。直到1982年2月26日县文教局才向县政府请示拆塔经费,县政府拨款一万元。县文教局责成文化股负责拆塔工作。同年6月28日县文教局与西沙河公社建筑队签订合同。规定由7月1日施工,8月底完成。随后,建筑队搭好拆塔脚手架。但因工人们怕塔里有大蛇,顾虑重重,迟迟未动工。7月初拆塔即将动工前,县文教局又一次用电话请示省文物局,7月6日河北省文物局电话通知昌黎。拆塔暂停,省里最近派人进一步勘察。7月7日省文物局派孙宝纯、王宇文、李士莲由唐山地区文化局陆国泰等同志陪同前来勘察古塔,并传达了副省长徐瑞林同志的指示,徐副省长说:“一座历史古建筑,来之不易,拆掉就无法恢复了,只要能抢修就要抢修,还是慎重为好。”

  7月20日,根据省文物局有关人员的调查和勘测,决定对古塔进行抢修,同时又派来省古建筑研究所周月姿等同志前来调查了解古塔损坏情况。7月23日,源影寺古塔重新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一来,一座判了“死刑”的古建筑,在有关领导的关注下,得以起“死”回“生”。

  古塔维修  领导重视

  精心施工  民众支持

  徐瑞林副省长的指示传达到昌黎,县政府组织落实,责成文教局负责修塔,那么有谁来具体指挥施工呢?最后担子落在“老文化”张鹏起的肩上。老张当时已五十多岁,———他从五十年代初就从事文化工作,曾任我县第一个农村文化站安山文化站站长。1954年,他被调到县文化馆,后来又当过电影放映队队长和礼堂经理。1973年秋,他被抽调到大黑水汀水库指挥部当工程调度员。1982年因工作需要调回县文教局文化股。他虽然已五十多岁,但工作起来认真负责,不怕辛苦,善于学习钻研,博学多才。因此,没有比他再合适的人选了。老张接到任务,二话没说,立即走马上任。

  维修工程又交给了西沙河公社建筑队,工程技术指导高丛林。1982年10月20日,开始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先搞了“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车、平整场地)和材料准备。

  1983年3月,维修古塔正式动工。在一无技术、二无资料、三无经验的困难条件下,老张同志开动脑筋,大胆实践,边干边学,严格遵守“恢复原状和整旧如旧”的古建维修原则。坚持了三个第一的精神,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节约第一。老张按要求和规章办事,整个工程搞得井井有条,质量一丝不苟,完全合乎古建维修工程要求。省古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士莲来工地指导工作时高度赞扬了老张同志的工作精神和工程质量。

  由于工程坚持了安全第一的原则,四年多的工期内,未发生一起工伤、偷盗或其它安全事故。1986年6月2日下午五点半左右,我县遭受一场罕见的11级强暴风雨袭击,风速最高达31米/秒,县城西公路旁一搂粗的大杨树有的拦腰折断,有的连根拔掉。然而地处风暴中心的古塔脚手架及工程主体却安然无恙。暴风雨过后,很快恢复施工,未受任何影响。主要是因为雨季到来之前,就对脚手架进行了加固处理和安全检查,做到了有备无患。

  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老张同志带领工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施工用具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能借的就借,能代用的就代用,以这种勤俭办事业的精神,为国家节省了近万元开支。

  源影寺塔维修工程,在我省古塔维修建筑上创出了路子,取得了经验,受到省文化厅的重视。1984年8月25至30日,省文化厅在我县召开了古塔维修现场会。各地、市及部分县文物保护机构的领导、专家8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文物专家董增凯对维修工程给予充分肯定。各地与会者参观工程后都交口称赞。

  1985年10月,我县文教局文化股被秦皇岛市文化局评为“古建筑维修先进单位”,受到市里的表彰。因维修古塔成绩突出,张鹏起同志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系统先进个人,参加了1985年12月26日至1986年1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物、博物系统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维修古塔是为了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是为昌黎人民办了一件好事。因此,深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984年8月9日和1985年12月25日,县文教局先后接到两封未署名的群众来信,。第一封信中说:“古塔修建是全县人民的心愿。感谢操劳修塔的负责人,感谢修建工人。为了表达一点心意,今寄人民币壹拾元,请在这酷暑之日给修建工人买冰棍消暑。”第二封信写到:昌黎古塔是昌黎的象征,今得以修复,感谢备致。这是一件顺乎民意、发展历史文化、有利子孙之举,群众为之高兴。两封热情洋溢的群众来信,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修塔之心情。全体施工人员备受鼓舞和教育,干劲更足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外,住在古塔附近的老中医王力华将自己收藏多年的古塔照片和古塔脊兽献给文教局;原籍昌黎城关现在天津四十二中任教的马志民老师,闻知家乡修塔,主动把他保存多年的1942年拍摄的昌黎古塔照片寄来;昌黎一中一位老教师,关心修塔,经常在课余时间到工地观察维修情况,还主动出主意,献计献策;一些久居古塔附近的老坐地户,经常向主持修塔的老张同志介绍古塔的有关情况,盼望早日修好古塔。

  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政府各有关部门如:计委、城建、电力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又得到昌黎二中、县公安局、交通队、消防队、昌黎镇政府、县自来水公司、县图书馆、文化馆、当地驻军及古塔附近的群众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给予的支援。国家、省、市文物和古建专家也多次亲临工地指导施工。

  雄姿重现  古城增辉

  碣石添彩  百姓赞美

  源影寺古塔维修工程,从1983年3月动工到1987年6月竣工,历经四年零四个月(因冬季停工),实际施工时间是1074天。

  整个工程使用木材27.5立方米,钢材7.65吨,烧制青砖10680块,小青砖9000块,红砖31000块。自制各种异形砖和构件3361块,磨制青砖10224块,雕刻花砖214块。更新塔檐飞椽3360根。为加固塔身,外层制做钢筋箍7道。安装了由正定南门外生民五金铸造厂制造的风铎(挂铃)104个。安装自制的戗兽、套兽各一百多个。塔顶安装了根据辽金时代古塔塔刹造型,自行设计、由我县农机修造厂制造的重1吨零33斤的铁铸塔刹,古塔更显雄伟壮观。修塔用的青砖是我县虹桥砖窑烧制的。使用的青瓦是抚宁县七里涧农民茹景山等烧制的。同时还从蓟县邦均窑厂买了部分青瓦。全部工程共投资13万元,其中省文物局拨款11万元,县财政投资2万元。

  在维修工程中,发现一些文物和遗物,除上面谈到的铭文砖和风铎外,1982年在古塔顶部发现铜佛造像一尊,高7厘米。1985年11月27日,在塔身二层檐下发现张仓卧佛佛像一尊,长12、宽5.8、高4厘米,重650克。刷金铜造像装于锡制函匣内,外面曾套有木质函匣,因年代较久已腐朽解体。锡制函匣长18.5、宽7.5、高7.2厘米。匣盖为推拉式,一端带有小了吊。匣内底部放有宋代铜币七枚,分别为“熙宁重宝”、“建炎通宝”、“元丰通宝”、“庆历重宝”、“元祐通宝”、等,铜钱之上复盖棉絮,棉絮之上铺有黄色织锦一块,佛像置黄锦之上。佛像呈向右侧卧身状,头枕方形花顶枕。右手托垫头部,左手放于身上,握黑色念珠一串。上身袒露,下身覆盖夹被一层,被面为金黄色,衬里为珠红色。纹理曲折起伏,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赤脚外露,头顶梳有发吉。佛像呈闭目欲睡状。神态自若,形象逼真,造型优美,做工精细。造像与铜质底盘铸在一起,底盘背面有阴刻涂红铭文,内容是:大明嘉靖二十六年春季月昌黎城之北水岩寺住持长老净释发心造张仓卧佛一尊铜匠高聪。

  从张仓卧佛铭文的时间看,正值明嘉靖修塔之际,尚未完工,水岩寺住持长老为纪念修塔,赠张仓卧佛铜像,表示尊重。据久居塔下的老年人讲,早年源影寺和水岩寺的和尚关系密切、互有来往,赠佛像就是证明。

  张仓卧佛铜像的发现为研究源影寺古塔的维修历史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源影寺古塔修复以后,参观者络绎不绝。一些原籍昌黎久居异乡的人,纷纷前来观赏早就熟悉的古塔。外地游人也来访古揽胜。同时还吸引来自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旅游者和文物爱好者。

  2002年源影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前五篇文章

博山和博山能仁禅寺

避暑山庄内假山的艺术特色

阿宗珠巴法王传略

《南通州广教寺法乳堂碑》碑文

俄藏西夏文草书《孝经传》正文译考

 

后五篇文章

大云寺及壁画《五戒本生》

法显与中国古代中西交通

梵天净土 桃源铜仁

高原奇韵 雪域风情——西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与风格(下

海棠山摩崖造像中文殊菩萨的造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