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普鲁克墩佛寺世界上最小的千年古佛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普鲁克墩佛寺世界上最小的千年古佛寺

  张鸿墀

  普鲁克墩佛寺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小的佛寺,其保存之完整、壁画之优美、雕塑之精湛、佛堂之典雅,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它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佛国于阗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

  大约1500年前,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也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使一棵巨大的胡杨树訇然倒地,茂密的枝叶刚好罩住了一座小佛寺。年复一年,从沙漠里刮来的风沙渐渐在倒枯的树边堆积,裹挟着落叶,直至完全将小佛寺藏匿,成为一个沙丘,红柳等沙生植物开始在这里安家,参差的枝条掩藏了所有的本来面目。

  斗转星移,被沙丘封藏的佛寺没有看到世间的沧海桑田︰当时这里可能是西域蓖摩国的中心,不久蓖摩被于阗国吞并;此后,吐蕃又占据于阗约70年;从8世纪中叶开始的宗教战争,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灭亡了于阗,摧毁了佛教,就像《突厥语大词典》描述的那样︰“如潮水而至,攻陷了大小城池,佛像庙宇全部捣毁”。近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纷至沓来的外国探险家开始对新疆古遗迹疯狂劫掠与扫荡,在这个于阗古王国的地面上已经找不到一座完整的佛教建筑的踪影。

  世界上最小、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保存最好的古佛寺

  一名放羊的牧童惊醒了沉睡中的佛。他的惊讶惊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博士。他赶到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乡东南约7公里的一个被称为“托普鲁克墩”(维吾尔语意为“许多土堆”)的地方,涤扫尘土,使佛寺重见天光。

  小佛寺位居“许多土堆”中一个沙丘。沙丘东西长40米,南北宽20米,最厚的流沙覆盖深达3.3米。沙丘上生长着旱地植物芦苇、骆驼刺、红柳等,当地村民常在此放牧。巫新华博士等将小佛寺命名为“托普鲁克墩佛寺”。

  巫新华博士在他发表的考古调查报告中称︰托普鲁克墩佛寺是全世界目前所发现的最小的古代佛寺;是中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迄今所发现佛寺中保存最为完整、佛寺壁画保存面积最大、壁画及佛像保存状况最好的古代佛寺;也是塔克拉玛干地区惟一一处保存完好的佛堂建筑形式的古代佛寺建筑。

  他认为︰根据现存的佛寺建筑遗迹和壁画可以完全复原佛寺原貌,这是至今仅有的一处遗址。

  巫新华与和田地区文物管理所艾再孜·阿不都热西提等人对佛寺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发掘。佛寺坐北朝南,规模很小,平面呈方形,由木骨泥墙构筑而成,其中东西北墙残存高度约1.3米,南墙现只残存有木骨,估计是进出佛寺的门。整个佛寺南北长2.25米、宽2米,面积只有4.5平方米。

  佛寺的建筑方式为木框架加木骨泥墙,四墙一门,四内壁均绘有精美的大乘佛教壁画。此外有壁画残块120块。佛寺中央为一尊佛像,残高0.65米。颈脖以下保存完整,胸部以上毁坏,露出了木骨,木骨上捆绑着芦苇,作为塑像的骨架,木骨头部削成尖状,这可能是为安装佛头而制作。

  南墙的小门,目测宽不足一米,体胖者进入恐需侧身。站立在佛寺正中,佛像与人只有咫尺之距,难以想象千年前的古人如何面对佛像行膜拜之礼。为何建得如此之小,目前尚只能猜测为富裕人家独自建造以供家人供奉。

  建筑、雕塑、绘画三者完美的结合

  新疆大学的王功恪教授对小佛寺考察后认为︰托普鲁克墩小佛寺不仅小得出奇,堪称举世罕见,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小的佛寺,其保存之完整、壁画之优美、雕塑之精湛、佛堂之典雅,均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佛寺北正中的佛像,身体较宽,细腰,双肘外撑,小臂置于双腿上,手残,估计原手应施禅定印。佛像可能着通肩袈裟,衣纹呈平行阶梯形,单薄贴体,显露出健壮的躯体,胸部下垂的衣褶略显细密,裙摆很短。双腿较宽,结跏趺坐于莲座。莲座上亦施有彩绘。

  佛像身后依墙壁绘出大背光,背光外缘分别塑出花边、束莲、联珠纹和变形莲瓣,内缘用绿、白和赭色绘出弧形背光圈。背光右侧尚保存有壁画。壁画分两部分,下部一立佛,形体较大,头顶有馒头状肉髻,卵形脸庞,脸部微微侧向左侧,额际有白毫,眉眼细长,鼻梁较高,小嘴。双耳下垂及肩。颈部有二道肉纹线。身着赭色通肩袈裟,颈下部露出火焰宝珠,双肩宽厚,左臂下垂,右手上举于右胸前,手指微微弯曲,掌心朝外,施无畏印。头后有圆形头光和身光。上部为上下二身小佛像,上面一身头部已毁,身着通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下面一身立佛,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支,腹部系带,袖手,结跏趺坐式。二像均绘有背光。

  从塑像的样式和壁画技法看,佛像的造型与上世纪初在和田地区洛浦县西北50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热瓦克佛寺塑像非常相似;壁画风格也与热瓦克佛寺以及1993年在和田地区于田县220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喀拉墩佛寺壁画接近,如用墨线勾画佛像,再涂以赭、白等色,脸部及身体不见用晕染的方法;壁画多用白色和淡绿色。热瓦克遗址被认为是2~3世纪的遗存,喀拉墩遗址被认为是3~4世纪的遗存。巫新华博士认为,该佛寺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为5、6世纪。

  从小佛寺窥探佛国于阗

  大约在距今3000年左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阗建立了国家。在西汉时期(距今约2000年),尉迟家族称王,统领于阗。佛教传入于阗的具体时间,学术界尚无定论,约在公元前后,因国王尉迟家族虔诚信仰并极力弘扬,在于阗境内大力修建佛院、庄銮佛像,彩绘壁画,佛教在于阗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于阗成为佛教的圣地,境内塔寺林立。同时,大批的大乘经籍从于阗弘布到中原,成为中原大乘佛教的策源地。无论是晋代高僧法显的《佛国记》,还是玄奘名扬天下的《大唐西域记》,以及藏文本的《于阗授国记》,对于阗佛国都着墨甚多。

  隋唐时期分别在洛阳和长安从事绘画创作的“大小尉迟”更将于阗佛教绘画技艺带到中原,“于阗画派”吸收了印度、中亚的晕染法,融汇中原绘画的线条,又加入于阗本地的成分,形成独辟蹊径的绘画风格,深远地影响到我国佛教艺术的发展。

  8世纪中叶开始,喀喇汗王朝和于阗王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1006年,于阗被喀喇汗王朝所灭,伊斯兰教在于阗国地域传播盛行。千百年来的政权更迭、宗教变迁和战争的洗礼,古代于阗的佛寺遗址几被夷为平地,能保留下来的大多是满目疮痍的断壁残垣。这对研究古代于阗佛教及佛教艺术留下了诸多遗憾。

  托普鲁克墩佛寺则是迄今和田地区发现的保存状况最好的佛寺遗址之一。佛寺遗址形制、壁画与所出土文物对研究与了解古代和田地区佛教、民间佛教信仰、佛教塑画技法,以及于阗与河西走廊、中原、西藏等地的佛教传播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生动的实物例证。

  在小佛寺遗址的西面约500米的地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冲沟,宽约30米,由泉水汇集而成,水量虽不大,但常年不竭,当地人称此为“达玛沟”。这里曾是西汉之际西域绿洲小国蓖摩的中心区域,其后为于阗国所并。巫新华博士认为︰达玛沟地名,实际上源自印度古代语言梵文“ Dharma ”,即汉语的“达摩”和古代和田语表示地点的词缀“ Kho ”,意为“佛法汇集之地”。达玛沟正确的汉语译名应该是“达摩沟”。达玛沟北部为自 20 世纪初以来,和田地区所发现佛教遗迹分布最为广泛之地,陆续发现大量魏晋至唐代的佛教遗迹,出土了大量可印证于阗乃至西域南部历史的珍贵文物。

  托普鲁克墩佛寺的发现对于了解古代佛国于阗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通过它走向消失的于阗佛国,探询古代于阗曾经的辉煌文明。

 
 
 
前五篇文章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南岳庙会文化的旅游价值研究

南岳衡山旅游宗教文化的调查报告

南传佛教佛塔的类型和演变

绵山佛教文化及其景观介绍

 

后五篇文章

“唐卡”艺术样式缘起浅析

【北京香山碧云寺】西山一经三百寺,唯有碧去称纤侬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玉器青铜器和佛造像

访古览胜戴兴寺

古代石造像艺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