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深山幽兰炳灵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深山幽兰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兰州近郊,坐落在永靖黄河三峡炳灵湖畔古“丝绸之路”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内,距离永靖县城约35公里处,实有“深山藏古寺”之神韵,是中国著名的十大佛教石窟寺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兰州出发,到永靖县城,在导游带领下,从刘家峡大坝乘艇过洮河口,看看千岩壁立的洮河与黄河交汇,二龙戏珠的峡口壮丽景观,不一会儿,眼前便豁然开阔,汽艇驶进炳灵湖。湖光水天一色,坐在快艇上一眼望不到头,在这海拔1800多米的高峡平湖上飞驰,那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受令人十足、过瘾。但见微波荡漾,一碧万顷,远山朦胧,岸柳成荫,湖畔人家,炊烟依稀;湖面上,舟楫穿梭,艇船飞渡,鱼帆点点,鸭鸥翔集。这就是被称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的炳灵湖,水面辽阔,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库湾多,水质好,无污染。据导游说,炳灵湖湖岸线长55公里,湖容量57亿立方米,流域面积为166平方公里,水面积达20万亩,现网箱养鱼面积已达5万立方米。

  汽艇逆流西行,经过烟波浩淼的刘家峡水库湖面,再往西拐进峡口,两岸山峰越来越近,到炳灵湖首端,河水湍急,便进入神奇的黄河三峡——炳灵峡。抬眼仰望,只见北岸万仞绝壁临水而立,奇峰异石,雄奇挺拔,多姿多态:有的像宝塔,有的像高楼,有的如驼耕田,金蛇过山,青蛙观天,“万笏朝天”,龙虎相斗,金猴偷桃,达摩面壁,连绵的山峰与奔流的河水,勾画着一幅绝妙的炳灵山水画卷。在这片被黄土高原所包围,突起于炳灵峡北岸的连绵峰林就是著名的炳灵石林。炳灵石林方圆足有几十公里,属红色砂砾岩,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传说这里形成石林的石头最早是大禹“导河积石”是搬来的。传说归传说,但这些红砾岩经过几千年的风雕水刻成了今天神奇鬼怪,百态多姿的丹霞地貌却是事实。现如今,群峰林立,摩肩接踵,气象万千。整个山体如经刀削斧劈,峰顶形态各异,似人似兽,若有若无,目移景变,令人惊叹不已,浮想联翩;山脚浪涛汹涌,水花拍岸,艇来船往,汽笛声声,回荡山谷,壁立的群峰与如镜的水面形成直角,使人俯仰难观其全景,左右顾盼难觅其真妙。在那群山簇拥之中,有两座壁立千仞,云缠雾绕的山峰紧紧相依,亭亭玉立,这就是传说中的“姊妹峰”,大家都拿出照相机,竞相拍照、留影,纪念。

  靠岸,下艇,穿过姊妹峰脚底,沿姊妹峰侧支流而进,绕过一道山峦,就进入大寺沟口,便见在石岸陡峰险峻的峰壁上,石窟龛群层层相连,鳞次栉比,栈道凌空,雄伟壮观,大佛背靠石壁,慈祥而坐。摩崖石刻、雕塑彩绘,栩栩如生的显示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悠久和古丝绸之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栈道上,游人如织。

  炳灵寺石窟是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各代,已有1600多年历史。炳灵寺历史上曾几易其名,北魏前称“唐述窟”,唐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改称“炳灵寺”。“炳灵”是藏语音译,为“十万佛”、“万佛峡”、“十万弥勒佛州”之意。通常包括炳灵下寺、炳灵上寺、洞沟三个部分。远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抱罕(今临夏市)建立西秦政权(公元385—431年),统治达47年之久。东汉末年佛教传人中国后,西秦统治者广弘佛教,炳灵寺便成为西秦境内的佛教胜地。梁《高僧传》记载:西域禅学大师昙摩毗来到西秦国都袍罕,“领立徒众,训以禅道,西秦奉为国师。”(在炳灵寺169窟题记中可得印证)。晋代名僧法显在西行前往印度时,曾在这里驻留,169窟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墨书题记(即“建弘元年”墨书题记)。

  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炳灵上寺整个石窟,踏着木制的悬崖云梯,拾级而上,看到了被唐代名将李靖称之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炳灵胜景。据导游介绍,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216座,石雕、泥雕佛像882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浮雕佛塔76座,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绝壁上。特别是169号窟内,保存的大量西秦壁画和题记,是我国石窟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题记,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北壁上的《文殊菩萨问疾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副维摩诘经变图。研究我国历史、美术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我国现存石窟佛像中最珍贵的一尊,她丰腴柔丽的身段和毫无忧愁的面容以及飘逸华丽的衣着,可以想象到唐朝的繁荣景象。171龛高27米的摩崖释迦牟尼大座佛,面带微笑,端详和蔼,上半身用石雕成,下半身用泥塑成,不愧为雕塑的集大成者,传说为文成公主进藏时随带的工匠雕塑成的。

  从“天桥”下来,过黄河第一桥,便可参观炳灵睡佛。五间宽大的雕梁大堂内,侧卧着一尊大佛,其态端详自若,睡意浓浓。据寺管会人员介绍,该泥塑睡佛建成于公元512—515年的北魏延昌时期,原16号窟,现搬迁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泥塑卧佛身长8.6米,是我国目前现存的北魏时期的惟一一尊卧佛,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一度时期因战乱藏于洞窟,2002年,修缮完好,与游人见面。

  从下寺再沿着沐沐流淌的小溪行进,一路上溪水潺潺,清风拂面,悬崖上多是山花野草,有时峡谷荫天蔽日,有时蓝天白云呈现,似有山羊咩叫,又有鸟鸣喧幽。我们踏沙涉水,入进5华里,便到了曲径幽深的炳灵上寺。上寺坐落在大寺沟内,四面环山,别有洞天。因为这里很少有游人步至,因此当我们到时,受到了几位和尚的殷切相待。布施后,一位姓潘的和尚,给我们介绍了寺中的情况。寺内有大佛洞,始建于隋代,内雕塑有1尊4米高的弥勒佛像,神采丰满,不愧是隋代造像遗风。明万里年间,这里曾建立密宗院,清康熙年间又修建了藏经楼文殊殿、护法堂、十六尊教堂、尊音神堂等。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该寺嘉杨隆珠活佛被敕封为护法禅师“呼图克图”称号,是康熙册封的18个活佛之一。卓玛殿始建于明万里年间,因兵乱屡毁屡建,现内塑有绿度母塑像、二十度母为外围,布达拉山为背光,神采奕奕,为艺术珍品。还存有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刊印的大藏经一部60余卷,是佛教经典之精品。寺内现存的唐卡画、千手千眼观音、坛城图、文殊菩萨等画卷,制作精美,色泽绚丽,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绿度母唐卡画系九世班禅所赠。整个上寺环境优美,四周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每年四月十五,五月五,游人、焚香者从四面八方簇来,是佛教活动胜地之一。

  在潘喇嘛的带领下,我们相伴探幽揽胜,领略了洞沟石窟壁画。由于保护,这里很少有人深入,加之山路崎岖陡峭,一不小心就会有掉下悬崖的危险。走到中途,同行的几个人大都耐于危险便涉足不前了,同行者中范先生是搞绘画艺术的,在他的百般恳求下,揪着野草,攀着树枝,一步一步登上了摩崖石洞。洞与洞之间有小道畅通,我们一一细看了其间的壁画石雕,在他的指点下领略了其中之奥妙,颇受深感。投宿炳灵宾馆已是傍晚,歇去一天辛苦,才真正感悟到: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之士而能达也!此句话之深意。

  炳灵寺石窟的石雕、泥塑和壁画,是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的过程中,以崭新的姿态,用简洁明朗的手法,所创造的生动活泼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工艺精湛,造诣极高。特别是16卧窟,因保存完整,向世人展示了罕世瑰宝的艺术魅力。该窟塑造了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南北壁正立的大立佛。这些塑像造形凝练,神态生动,手法简练,比例协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石窟塑像充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才技法,它以简练的手法,高超的技艺,雕塑出了众多的动人的艺术形象,是炳灵寺石窟艺术的巨大成就,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炳灵寺的壁画,保存至今的数量虽少,值却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难怪范文澜先生在他的《中国通史》一书中认为:炳灵寺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驾齐驱,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刘家峡大坝建成蓄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国务院拨专款修建了石窟防护大堤。1982年,甘肃省文化厅又拨出专款修建了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方便了游人。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浪花轻轻敲打着石窟的裙边,聆听着炳灵石窟道不尽的千年沧桑,然后化作一首首动人的歌,唱给生活在黄河两岸的千百万黄河子民们夜夜思念,梦萦魂牵,来此顶礼膜拜,一览佛光净地深山幽兰炳灵石窟艺术之无穷魅力。(聂明利)

 
 
 
前五篇文章

浅析唐卡颜料的调制及运用

浅析拜占庭镶嵌画与敦煌壁画的差异

佛教与三藏简史

香积寺食神天下

兴衰起伏白塔寺

 

后五篇文章

神秘《弘一等人书法册页》考辨

神秘妙音寺

圣轮法师眼中的茶与禅

十二圆觉菩萨名号及其著名艺术遗存

试从苏诗兴象变化看苏轼的生命境界——以《游金山寺》为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