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与蒙逊灭佛 |
 
天梯山石窟与蒙逊灭佛 赵旭峰 [摘要]天梯山石窟系北凉王沮渠蒙逊首创,其开凿原因除蒙逊家族信奉佛教、推崇佛教的文化传承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佛教东传以后,佛教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思想武器与统治手段。在北凉王兴佛敬佛的过程中,一度产生过灭佛毁庙事件,其中原因与蒙逊本人不无关系。 [关键词]天梯山石窟;北凉;蒙逊灭佛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15-02 武威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大佛寺、广善寺,建造于距武威城南约50公里的天梯山南麓,即祁连山由东北往西延伸的一条山脉上。山体位置处在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天梯山石窟初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时值东晋十六国晚期,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石窟文化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天梯山石窟及其文化艺术的产生,与汉文化、晋文化、西域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天梯山石窟所在地张义堡,有一个关于石佛寺的古老传说:有一位皇王率兵征战青海,路过西山(冬青顶),遇一山寺,便想入寺讨碗水喝。他进寺说明来意,有一姓张的和尚将一碗山泉清水恭敬地递与皇王。皇王端水欲饮,忽见水碗中映照出一尊石雕佛像。皇王十分惊诧,抬头观望,看见东面太阳刚刚升起之处的山崖上有一大佛面南而坐。太阳升起之后,石佛便隐入山中,杳然不见。皇王认为此为祥兆,便用心记住了石佛显现的方位,然后打马而去。后来皇王凯旋而归,回朝后召集大臣商议礼佛之事,广招能工巧匠,在石佛显现处开窟造像,并且把当初显佛的山寺题名为石佛寺。 此说虽属传言,但非捕风捉影。据《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载:“南凉王傉檀伐沮渠蒙逊大败,蒙逊乘胜进围姑臧,傉檀畏蒙逊之逼,乃迁都于乐都,留大司农成公绪守姑臧。”据《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八》记载,公元411年,即北凉永安十一年,傉檀又伐蒙逊,其时蒙逊新居凉州,国力强盛,傉檀败走。“蒙逊进围乐都,傉檀婴城固守,以子染干为质以请和,蒙逊乃还。”由此可以推知,传说中的皇王或许就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传说中的皇王是不是北凉王蒙逊,无从考证,也并不重要。但历来被史学家争议的凉州石窟几经专家考证,最终论定确系蒙逊在天梯山开凿的石窟无疑。 据北魏史学家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北凉录》记载,先是蒙逊有凉土,专弘事佛,于凉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像,千变万化,惊人眩目。蒙逊为何要在凉州城南北里崖中开凿石窟呢?原因并不简单。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潮流是其宏观因素,蒙逊家族方面是其内在原因。东晋晚期的十六国时期,佛教文化早已从西域渗透到河西走廊而后传入中原地区。就前凉而言,传播佛教已成为当时凉州统治者的政治传统,而这种传统是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演绎传承的。自汉设河西四郡,开辟丝绸之路开始,河西人民不光通过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引进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垦技术,使河西走廊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繁荣景象,更主要的是借丝绸之路的开通,接纳和吸收了西域文化和农业技术。也就是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佛教的传播铺设了一条通畅大道。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在当时统治者的积极倡导之下,凉州一直是西北的佛教中心。 不仅如此,早在西晋时期,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大师竺法护于西晋太康元年(286)在长安所译的《光赞》、《渐备》二经早已在凉州地区流传,同时,当时的凉州也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高僧和译经家。仅来自龟兹的高僧鸠摩罗什,在凉州译经就有17年之久,驻锡凉州期间,翻译了大量的佛经,成为北方佛经翻译的奠基人。前凉张天锡时,曾专门设置译经道场,建立寺塔,礼待路过凉州的高僧。因此,凉州高僧辈出,如著名禅师释贤护,译经大师竺佛念、释宝云、智严法师、宝云、道泰、僧纯、法盛等。从鸠摩罗什到前凉张天锡,再到北凉沮渠蒙逊,可以看出凉州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译经道场。东晋著名高僧道安的《凉州译经录》专门记述凉州的译经活动,可见凉州的佛教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北凉沮渠蒙逊世家好佛,尊崇佛学。蒙逊的母亲车氏乃西域龟兹国人氏,龟兹又是一个佛教国家,蒙逊母亲从小就受到佛教的教育影响,成为一个忠实的禅教弟子,特别推崇信仰六道轮回学说。从家室的角度讲,蒙逊不可能不受到其母亲的影响,那么,蒙逊敬佛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即一方面出于孝悌之道,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手段,更何况在大的历史潮流的挟带下,不论从哪个角度说,蒙逊作为一个王者,没有任何理由不发扬这种佛教传统。那么,沮渠蒙逊在天梯山开凿石窟自然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因此,从天竺传经过来的昙无谶一到凉州,就受到了蒙逊的特别礼待,并请他在凉州定居译经。据史书载,仅昙无谶等九人在凉州所译经卷就有82部300余卷之多。这一时期,许多外来僧人也长住凉州,参加译经和弘法活动。张掖沙门道进、凉州高僧昙曜都在天竺僧人昙无谶门下研讨佛学。当时的著名高僧释玄高来到凉州后,同昙无谶一样受到蒙逊礼遇,请他在凉州弘扬佛法。从许多例证来看,当时蒙逊弘佛法,崇福业,敬禅僧,推禅法,想到在水边崖际开凿窟室是禅修观像的最佳之处,于是蒙逊在州南百里大造佛像,用以宣扬佛教,笼络民心。 历史上有两件关于蒙逊灭佛的事件,也跟天梯山石窟的进一步开凿有着直接的关系。唐代高僧道世编撰的《法苑珠林》记载: 北凉河西王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于山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六年,即公元429年,遣世子兴国攻枹罕大败,兴国遂死于佛氏,逊恚恨,以佛事无灵,下令毁塔寺,斥逐道人。逊后行至阳述山,诸僧候于路侧,望见发怒,立斩数人。尔时,将士入寺礼拜,此像涕泪横流,惊还说之,逊闻往视,至寺门,举体战悸,如有犯持之者,因唤左右,扶翼而进,见像泪下若泉,即稽首礼谢,深自尤责。登设大会,倍更精到,招集诸僧还复本业焉。 依上文所述,当时北凉王沮渠蒙逊在州南天梯山开凿的石窟已具相当的规模。由于世子兴国的战死,蒙逊忽生怨恨,杀僧灭佛,捣毁寺塔,驱逐僧人,这也在情理之中。据《高僧传?译经中?昙无谶传》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闻昙无谶有道术,遣太常高平公李顺前往征之,并称若不遣谶,即便加兵。沮渠蒙逊惜而不遣,又魏之强大。”“至逊义和三年三月,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逊忿其欲去,乃密图害谶,伪以粮资发遣,厚赐宝货。临发之日……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秋四十九。”由此可见,天梯山石窟的开凿与蒙逊灭佛都跟他的政治统治有关。还有一些史书也记有蒙逊灭佛的事件,进一步说明当时的佛教跟统治者的关系。后来沮渠蒙逊见雕在山崖上的母亲石像流泪,翻然悔悟,从此更加敬佛信佛,天梯山石窟也由此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发展与完善。蒙逊死后,牧建继承父业,继续开凿石窟,宣扬佛事,直到北凉灭亡。虽然最初主持开凿天梯山石窟的天竺高僧昙无谶被蒙逊暗中所杀,天梯山石窟也只能成为一个历史见证,但由此引发的一些历史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后人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编著.武威天梯山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郭承录.武威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北魏?崔鸿编撰.十六国春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梁?释慧皎编撰.高僧传?译经中?昙无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丝绸之路》2010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