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九) |
 
西方的极乐世界中,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众生,他的圣号叫阿弥陀。 「其土」,就是指那个西方的极乐世界。 「有佛」,既然有了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所以说「有佛」。 那尊佛究竟是谁呢?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万德洪名」。 关于阿弥陀佛的圣号,前面解释经题时,已经讲过很多;后面正文里还会有详细的解释,现在就暂时不多作解释。 今现在说法。 现在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也正在极乐世界,为当地的众生宣讲佛法。 「今」,就是现在这个时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讲本经的时候。 「现在」,拣别不是过去或未来。是当释迦佛讲《弥陀经》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正在极乐世界为当地的众生开示佛法,所以说「今现在说法」。 我们更应该了解,所谓现在说法,不只是释尊正在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时称为现在,就是释尊刚出世的当儿,甚至末出世的十劫以前,也可以称为现在,因为那时阿弥陀佛早已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说法了。还有释尊成佛以后只说了四十五年的佛法,八十岁圆寂,离开现在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了。从他圆寂,直到今天,乃至末来,都可称为现在。为什么呢?因为《华严经》及《万佛名经》都说娑婆世界一劫的时间,虽然有好几千万万年,可是只等于极乐世界的一昼夜,这样算来,释尊说这部《弥陀经》时,虽然距离现在已有两三千年,但如果与极乐世界的时间相比较,恐怕还不到莲邦的一分钟呢!可见阿弥陀佛还是一直不停地在说法。 西方的圣境,不只是阿弥陀佛独自在那儿说法,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法力,使得水鸟风树,也同时在那里演说妙法。所以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时时刻刻可以听到法音宣流。《无量寿经》云:「彼国莲华出无量光,光中出无量佛,一一诸佛皆说妙法。」西方极乐世界所开放的莲花,发出无量的光芒,无量的光明中,变化出无量诸佛,无量诸佛同时在那里说法。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所以「今现在说法」,就是说明在西方极乐国中,法音是不停地传播着,阿弥陀佛与无量化佛,同时在那里说法。你们想想,如果能生到那里去,昼夜六时,听闻佛法,环境是如何优美,又是多么大的福报呀! 古时有一位大德,曾经写了一首偈悲叹道:「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当释迦佛在印度出生,出家修道成佛讲法时,我们不知沉沦在那一道中,没有福报能听佛亲自开示佛法。人身难得,现在有幸得到人身,可是释迦佛已经入灭两千多年了,仅有像法存在,想起来,真是令人既懊悔、惭愧又苦恼,深深感叹自己的业障深重,没有福份生逢佛世,无法亲眼见到佛陀的丈六金身,亲自听他开示说法。虽然说,弥勒佛会当来下生,可是还不知要到几千万万年才能出世。我们生在这个末法时代,何时才能亲睹佛身,亲闻佛法啊! 如此说来,我们岂不是与佛无缘吗?如今听到《佛说阿弥陀经》,经中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现在还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停地说法,可以说是现在真正的活佛。我们假使能发愿、深信、力行,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听到阿弥陀佛亲自为我们说法。所以说修持净土法门,是很难得,最好、最殊胜、最方便的,应该好好地把握住,切莫错过! 本经主要是以信、愿、行,三资粮为宗旨。这一段简单的别序,包含了劝导信愿行的意义: 一、劝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从这两句就告诉我们,有世界、有佛,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必须深深信仰,不可怀疑。 二、劝愿─「极乐世界」:有关极乐世界,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那里的境界殊胜、清净、庄严。我们生在这个充满痛苦的娑婆世界,应该有出离心,向往那殊胜的清净国土,所以释迦佛劝我们应该要发愿,希望将来能生到那个世界去。 三、劝行─「阿弥陀」:是标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其中之一就是:所有众生,只要能专心一意持念他的圣号,达到一心不乱,就可以往生。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不仅要深信、要发愿,进一步还要时时刻刻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这一句就是劝我们要力行。 以上已经把《佛说阿弥陀经》的序分讲完。 二、正宗分 (一)广陈依正以启信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释迦佛又招呼舍利弗,并向他问道:「舍利弗啊!你知道吗?那位阿弥陀佛的国土,为什么叫做极乐呢?」按道理舍利弗应该回答,可是这部经是释迦佛不问自说,所以佛没有等待舍利弗开腔回答,便自己接着答道:「那个国土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丝一毫的痛苦,只享受种种快乐,所以叫做极乐。」 从这一段开始,一直到「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段文相当长,共有七百九十一个字,是正宗分。是真正标明本经的宗要。 「其国众生」,那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是指念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 「众生」,梵语「萨埵」,新译为「有情」,旧译为「众生」。不管是「有情」或「众生」,意义都是一样的。一、众缘和合而生:人类是从父精母血,由地水火风四大,色受想行识五蕴等,种种精神物质和合而成为有生命的肉体。二、经历众多生死:我们如今为人,将来死后,还能不能做人呢?那可不一定!若是行善,可能生天,或是在人间;若是做了许多恶业,就会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去受苦,这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六道中轮回不息,所以是众多生死。 以佛教的人生观来看,娑婆世界可以分为佛、菩萨、声闻、缘觉、(四圣)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等十法界。除佛而外,其余「三圣」、「六凡」共「九法界」,都叫做「众生」。这里的众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因众多善根、福德因缘,从清净莲花化生,生到清净庄严的安养乐国,虽然有天道,人道,但都已经成为菩萨、罗汉、声闻等圣人,绝对没有凡夫,三恶道,甚至连名称都没有。 「无有众苦」,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众生,已经获得了究竟清净的安乐,一点点的痛苦都没有,所以说无有众苦。「众」,众多,不是一个。「苦」,逼迫苦恼于身心的。讲到娑婆世界的痛苦,真是太多了。大致分有: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无量诸苦,所以称为「众苦」。可是极乐世界恰恰相反,所以说是「无有」。 讲到苦,娑婆世界的痛苦,是这么多,我们无法说尽。就先讲三苦: 一、苦苦:这个生老病死的身体,是由过去起惑造业,而受到的苦果,本来就是苦了,再加上外来其他一切的苦恼逼迫,可算是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 二、坏苦:俗语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事事物物都无法保持长久,一定会慢慢地毁坏。富贵如浮云,转眼成空。如今的年轻力壮,过不了几年,就老了、死了。人生苦多乐少,即使是快乐,也往往乐极生悲,这是坏苦的必然定律。 三、行苦:行,是迁流不息、剎那生灭的意思。说明一个人,从幼年、青年、到老年,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不停地变迁,由于这迁流不息而生起的一切苦恼,就叫做行苦。就算是修行人,表面上看起来,仿佛脱离了世间人所遭遇的苦痛,实际上,在定中也会感受到精神上迁流不息的痛苦,这也叫做行苦。 欲界的众生都会感受到这三苦;色界没有苦苦,只有坏苦和行苦;无色界只有行苦。可见修持的境界高了,痛苦就跟着减少了。 现在再把八苦简单介绍一下: 一、生苦:佛经所谓「胎狱」,婴儿在母胎中就好象住在牢狱一般。母亲吃热的如沸汤地狱,吃冷的如寒冰地狱,吃饱受迫如泰山压顶,可以说是在母胎中就已经受尽苦楚。一生出母胎,受到外面风吹的剌激,细嫩的皮肤如同被刀刺一般,也是痛苦万分。婴儿呱呱堕地,生下来就哭,注定了一生受苦的命运。 二、老苦:年轻力壮的青少年时代,目清耳明,活力充沛。一旦年纪大了,耳聋、眼花、腰酸、背痛,鸡皮疙瘩,老态龙钟,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那时候,真是苦不堪言,只有身受其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 三、病苦:四大不调。俗语说:「没有吃了五谷不生灾的。」一生难得没病痛,有病就苦,弄得寝食不安,什么事都不能做。所谓「英雄只怕病来磨。」一旦病了,虽是英雄豪杰也害怕,无法可施。一个人生病了,需要别人的照顾,非但自己痛苦,更增加别人的麻烦。「久病无孝子」,常年生病,虽孝子贤孙,也没有那么孝顺了。真正说,不管是父母病了,还是夫妻之间有人病了,能够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实在难得。佛经中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我们平时对病人要发心照顾。当自己没有生病之前,也要好好保养,注意自己的健康,不要随意糟蹋,等病来了,就什么办法都没有了。 四、死苦:有生必有死。人生几十年,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岁,最后还不是死路一条。佛经形容人死的时候,四大分散,那种痛苦,仿佛螃蟹落汤。最可悲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人生在世,争名夺利,可是一口气不来,一生成果:名誉、地位、财富、儿孙眷属,什么都没有。「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世间所有的身外之物,死的时候,什么都无法带走,唯有业障、罪过,却紧紧地缠着我们不放,随我们去轮回受报。所以常有人到临终前,才感叹为什么不早点学佛、不早一点念佛,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五、爱别离苦: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的。世间最亲爱的人:父母、儿女、夫妻、朋友,平常相聚在一起,如鱼得水,其乐融融。有时为了家庭生活,为了战乱,为了种种的意外,非分手不可,尤其是当一口气不来,死别,更是令人断肠、情何以堪。可是有生就逃避不了死。虽然别的宗教有长生不老、有不死药的说法,那绝对是骗人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死的生命。人生在世,不管如何恩爱,终有分别的一天,没有谁能例外。学佛的人,在情感方面要努力勉励自己,对自己所有的眷属,这一份至情虽然免不了,却应把一份普通的感情,加以净化,到了最后的那一天,才不致于太痛苦。 六、怨憎会苦:对冤家仇敌看不惯,视为眼中钉,最怕相逢,偏偏从早到晚碰在一起。「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是令人最苦恼的事。 七、求不得苦: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得到的东西或人,偏偏得不到。所谓「欲壑难填」,真是很难受的。 八、五阴炽盛苦:人身是由色受想行识五阴(蕴),这五种因素集合而形成的。这五阴就像一团火一般地炽然焚烧着,这许许多多的身心烦恼,使得我们苦不堪言。 以上这八种苦,是我们对外在的环境,所遭来的各种痛苦,大致是从身心、社会、自然等各方面所引生出来的。这八苦可说是一切人类共同感受得到的;前面所讲的三苦,是三界一切众生所共同感受的。 以上介绍的三苦和八苦,唯有娑婆众生才有,生到极乐世界去,任何一样都不会有。所以说:「无有众苦。」大家希望脱离这种种苦痛,唯有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就需要一心诚意地好好念佛。 但受诸乐。 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只有享受种种的快乐。 前面我已经把三苦和八苦讲过了。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所逃避不了的种种苦楚;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是不是也有这些痛苦呢?没有,他们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大家如果诚心诚意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将来被接引到西方去,不论是自身所感受到的「正报」,或是外在所受用的「依报」,一切都是殊胜妙乐,没有丝毫痛苦。所以说:「但受诸乐」。 讲到极乐世界的快乐,实在太多了!不是一时可以说得完的。现在归纳为八种来加以说明: 一、莲华化生乐:前面讲过,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生」苦,在母亲的胎中,就如同关在牢狱中,小孩子一生下来,就呱呱啼哭。呱呱堕地,象征了人生痛苦的一面;西方极乐世界是「九品莲花为父母」,莲花一开就出世了,没有胎狱出生的痛苦。 二、相好庄严乐:娑婆世界的众生有「老」苦,年轻力壮时,个个好象生龙活虎,年纪大后,痛苦也跟着来了,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腰酸背痛,跑起路来力不从心,跑不动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青春常驻、容光焕发,相貌庄严,没有形态衰老的痛苦。 三、身心自在乐:人生有伤风感冒形形色色的「病」苦;极乐世界的众生不管是身体、心理都是非常健康、非常自在的。 四、寿命无量乐:有生必有死,就算是彭祖活到八百岁,终究是逃不了「死」这一关。人在世间,一旦呜呼哀哉,死亡的这一刻来临,领受到无常的痛苦,真是令人心碎;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既然是无量寿,自然能永住世间,他的人民,跟他一样,也得寿命无量乐,不必受到生死无常的痛苦。所以说,大家希望长寿,就要多念阿弥陀佛。 五、海会常聚乐:人生除了生、老、病、死这四种大的痛苦以外,还有跟亲爱的人「爱别离苦」,不管是父子母女、夫妻、兄弟姊妹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或是三五好友,常聚在一起,都是最愉快的。一旦要分离,当生离死别的时候,必然心如刀割,痛苦万分;如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可以获得海会常聚乐。除了阿弥陀佛以外,还有诸大菩萨、阿罗汉,海会中诸位圣贤等,聚集在一起,共同用功,听闻佛法,没有恩爱别离的痛苦,当然是最快乐的。 六、上善俱会乐:刚才讲到跟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的,相反地,谁也不愿与冤家仇敌相处在一起,偏偏是冤家路狭,时常碰面,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种「怨憎会苦」,让我们心里恨得痒痒的,怪难受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大家一团和气,没有怨憎会遇的痛苦。 七、所欲随心乐:人生在世,会有「求不得苦」的经验。小孩子想要吃糖吃不到,会伤心得痛哭流泪。成年人更是免不了有想要一件东西,要得到一个人而得不到的苦恼;西方极乐世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要求任何东西?可以随心所欲,绝对没有所求不得的痛苦。 八、身心寂净乐:娑婆世界有「五阴炽盛苦」,身心受到许多的烦恼、痛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莲花化生,心理清净,没有任何烦恼,是非常殊胜的。 故名极乐。 正如上面所说的,阿弥陀佛的世界是不受众苦,只有诸乐,所以叫做极乐。 现在我们再以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来作比较:三恶道,时时刻刻都在受苦,根本连一丝毫的快乐都没有。人和阿修罗又何尝不是苦多乐少呢!有人说,佛教总是这样悲观消极,你们出家人看破红尘,出了家过清淡的生活,可能是痛苦的,我们在家人可不同呀!儿孙满堂,荣华富贵,有坚固的经济背景,有高等科技的物质享受,真是快乐逍遥,那里是痛苦呢!可是世间是无常的,富贵如浮云,而今是荣华富贵,如果不懂得珍惜,不久可能就会一贫如洗,乐极生悲,在快乐的背后,痛苦往往接踵而来。所以说人生实在是苦多乐少。一般人认为生到天上,就永远快乐了,其实也不尽然,天上的快乐只是比人间多一点,痛苦少一点而已。诸天虽然说是乐多苦少,但那里的快乐,并不能保持长久,到了天福享尽,五衰相现的时候,还是会堕落,也会有「坏」苦的。唯有西方极乐世界,是纯粹的快乐,没有一点痛苦,可谓「究竟常乐」,因此,才称为「极乐」。 宋朝的遵式法师(别号慈云忏主),曾经将此土(娑婆)与彼土(极乐),两个世界修行的难和易加以比较,以十种的苦和乐,互相对照来说明: 一、此土有不常值佛之苦,彼土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如今正值末法时代,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当来下生弥勒佛还没有出世,我们想要生值佛世,亲近佛陀是非常困难的。没有佛陀在世的世间,人生是痛苦的,不知修行,不懂忏悔,不肯念佛、学佛,经常在阎浮世界头出头没,轮回不息没有了期。就拿大岷区来说吧,共有多少华侨,又有几个人来听经,来念佛,来修持佛法呢?所以说生在娑婆世界,见佛、学佛不容易,是痛苦的。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同了,莲花一开,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常亲近佛陀,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可以依教奉行,那真是最快乐的! 二、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佛法难闻,亲闻高僧大德说法的机会尚且难遇,更何况是亲闻佛陀说法,更是难上加难;可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切流水、一切鸟类如鹦鹉、舍利等,甚至连树林等一切自然景物,都在那里宣说佛法,试想想,在那种到处都可听闻佛法的环境,是何等地快乐! 三、此土有恶友牵缠之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个人生存在这世界上,是不能没有朋友的,若是不慎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整天跟他们在一起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弄得倾家荡产,名誉扫地,苦不堪言;如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大家都是向善、向上、精进不懈,诸上善人生活在一起,只有共同研究佛法,一起行善,自然是身心愉悦。 四、此土有群魔扰乱之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招引我们走上不正当途径的都是魔障。俗语说:「学好三年,学歹三日。」行善非一朝一夕的事,娑婆世界中,魔障随时随地会来扰乱我们的身心,一不小心,就会被它们所引诱,沉迷在不正当的娱乐中,时刻想念而不能自拔,不肯上进;在西方极乐世界,得到诸佛的保护,念念保持清净的觉心,远离一切不正当的嗜好、行为与娱乐。大家要学好,不希望染上不正当的嗜好,就得赶快求生西方,做个正正当当的佛弟子。 五、此土有轮回不息之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娑婆世界有六道轮回的痛苦。如今我们有幸,生而为人,如果能够修持十善,将来会上生天上,若是作恶,将来就会下堕三恶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如果能往生西方,在那个经中提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的佛土,可以远离恶道,不受轮回了。 六、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人生在世,一不谨慎作恶,难免不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受罪的危险;假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连三恶道的名称都听不到了,当然更不可能生到那三恶道中去了。 七、此土有尘缘障道之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我们生在娑婆世界,为了生存,免不了被种种外境所牵制,为了生活需要,会被尘世所束缚。譬如说:如果有时间到佛寺来听法,对人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好的启示,可是为了应酬,为了生活奔波,抽不出一点时间来,那就是障碍了我们的道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所需随时涌现,要什么就有什么,不需要经营,每个人都能一心一意地学佛、修持,自然是快乐无比。 八、此土有寿命短促之苦,彼土有寿与佛同寿、更无限量之乐:人生无常,生命短促,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人能活到七老八十岁,已经是长寿了,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终有离开的一天;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与阿弥陀佛同样,具足无量、无边,没有限量的寿命,自然是非常快乐的。 九、此土有修行退失之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娑婆世界的众生,有时发道心,非常精进,可是一旦逆境现前,受到一点小小的剌激、打击,稍有不如意的事,就会退失道心;如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经常在定中,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一点退转的念头都不会产生,永远都是向上精进的。 十、此土有佛道难成之苦,彼土有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生在娑婆世界,要学佛,要成佛,真是谈何容易,修成佛道,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真是渺渺无期,太遥远了。有福报可以得人身,有机会听闻佛法,学佛修道,若不慎堕落恶道中,那将是万劫不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那时,所用的功夫,所有的修持,一生就能圆满,只有上进,没有堕落的生活,对修持所下的工夫,得到一定成佛的保障,当然是最快乐的了。 以上这十种,正是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下了一个注脚。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释尊又称呼舍利弗,说道:「舍利弗啊!在极乐世界,我们先从地面的园林中来欣赏:你看看吧!那一排排的栏杆,围绕在树林外,那透明的罗网,笼罩着树木的上空;那树木都排列成行,这些,总共都有七重,一重一重的互相间隔着,而且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等四种宝贝结合而成的,既整齐、又美观,真是好看极了。因为具有这些殊胜的妙境,所以我们称它为极乐世界。」 「七重栏楯」:栏楯,就是栏杆。横的木叫栏,竖的木叫楯。世间的栏杆是用石头、水泥、铜铁做成,用来保护花木的;极乐世界的栏杆,是用四宝建成,庄严环境用的。 「七重罗网」:罗网,连缀宝珠,用线或绳编织成的器具:极乐世界是用金缕珍珠串织成的,四周挂满宝铃,五光十色,笼罩在树木的上空,美观极了。 「七重行树」:行树,一行一行的树木,排列得非常整齐。 这一段是形容极乐世界住处的庄严。指出极乐世界是以宝网庄严天空,以行树庄严地面。 「四宝」:金、银、琉璃、玻璃合称为四宝。金是指黄金、白金,大家都非常熟悉。银是白色的,比黄金次一等。琉璃是一种青色的宝石。玻璃,像水晶一类的宝贝,并不是现代所用的那种玻璃。 上面所列举的栏楯、罗网、行树,总是用四种宝贝所构成的。就拿行树来举例说明:有的纯以一宝为一树,或二宝为一树,乃至三宝、四宝为一树。或者:金根、银叶、琉璃花、玻璃果;或是:琉璃根、玻璃叶、金花、银果;或者是:银根、琉璃叶、玻璃花、金果;真是光华灿烂,庄严无比。那些栏楯和罗网,也与行树同样,是以四宝交织而成的。 「周匝围绕」:周偏、匝满,围绕四边。整个极乐世界,不管是行树,不管是罗网,不管是栏楯,都是以四宝交织围绕着,看起来非常巧妙而平衡,布置成一幅天然的图案画。那种神妙的林园之美,并非娑婆世界的设计师,所能想象得到、所能设计得这么完美的!这一些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愿行所修成的。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是承上、结下的词句。就是说:上面所标出的那些栏楯、罗网和行树,境界非常殊胜,绝不是这个娑婆世界的任何景象可以比较的,所以那个完美的环境,称为极乐世界。 以上「七重」、「四宝」、「栏楯」、「罗网」、「行树」,那不只是为庄严环境而已,而是具有深刻的含义: 「七重」:表示三十七道品所分的七大类(七科):(1)四念处,(2)四正勤,(3)四如意足,(4)五根,(5)五力,(6)七菩提分,(7)八正道分。 「四宝」:是表示四德:(1)常,(2)乐,(3)我,(4)净。 「栏楯」:是表示自性纵横。我们本自具足的真性,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好象栏楯一般地纵横无碍。 「罗网」:表示我们本来具足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清净的真如佛性是包罗整个法界,就好象宝网把宝树遮盖住。 「行树」:树有树根,表示自性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只是迷而不觉,如果能培养善根,用功修持,找回本来的真面目,将来必定能大觉大悟。 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本来具足一切无为功德,正如西方极乐世界,殊胜的境界,包括了具有种种的庄严乐境,一切的宝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释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啊!西方极乐世界,不只是陆地上有栏楯、罗网,种种的庄严,还有七宝所构成的水池,池里蓄满了具有八种功德的水;水底纯粹是用金沙铺成的,一点点尘垢都没有。」 上文是约「依」「正」庄严,总括地解释极乐世界的名义;从此以下,是详细分析,个别说明「依」「正」庄严受用的妙境。现在先说明宝池,也是殊胜无比的。 「七宝池」: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池,不管是蓄水池、游泳池,大都是用土石等所砌成的;而西方的莲花池,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七宝所筑成的,所以叫七宝池。 「砗磲」:是一种大蚌壳,就像是大颗珍珠之类,可是,现代也有一种矿石叫砗磲,具有灰白色的花纹。 「赤珠」:赤红色的珍珠。 「玛瑙」:质如水晶,内含脑冻,有赤、白、灰多种颜色,都是非常珍贵的。 《无量寿经》里,描写七宝池的面积:小的有十由旬(里数,一由旬小的有四十里,中的有六十里,大的有八十里。)大的有二十由旬,三十由旬,甚至百千由旬。也就是说,最小的宝池,也有四十里或五十里这么大,甚至增大到二万四百八十里,好象大海一样,一望无际。砌成七宝池的材料,有的是用一宝,或者二宝,乃至七宝,或者用七宝混合而成,好比行树的建造一样。这种由八宝筑成的宝池,是所有念佛人往生的处所,也是他们沐浴的地方。不但面积大,数量也是不可计算的。在极乐世界,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试想想,它的境界是何等的殊胜。 有池必有水,其中的水与人间普通的水不一样,它具有八种的好处,所以叫做「八功德水」。八种功德水是什么呢? 一、澄净:澄清洁净,不像世间的水,污浊垢秽,非常骯脏。 二、清冷:不寒不热,不像世间的水,北方遇到严冬就结冰,逢到酷暑水分蒸发,干燥得让人受不了。 三、甘美:甘甜美妙,像甘露一般,不像世间的水,咸苦恶臭。 四、轻软:轻扬柔软,不像世间的水,凝滞沉重。 五、润泽:滑润而且充满光彩,不像世间的水,陈腐枯涩。 六、安和:安静和顺,不像世间的水,汹涌洪水泛滥,会造成灾害。 七、除饥渴:止渴充饥,不像世间的水,有时不净,反而饱胀生病。 八、养善根:增长善根,启发智慧;不像世间的水,泛滥成灾,淹溺人物。 因为七宝池中,含有以上这八种功能和妙用的圣水,无论是食用,或是用来沐浴,都是其益无穷,所以称为「八功德水」。 「充满其中」:「充」是充足,永远不会枯竭。「满」是盈满,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有时会干旱缺乏;有时会泛滥成灾。但是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八功德水,从来没有干涸;也永远不会外溢,而造成灾难的。 《弥陀经》对七宝池中的水,只说明八德;而《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更形容池中的水,完全是由柔软的七宝化合而成的圣水。这种水,据说是从如意珠王所产生的,并分布成十四水柱,当每一支水散洒到花树之间,都会发出七宝的妙色,同时也播放出微妙的法音。 我们再看看《无量寿经》,经中说:宝池的德水,具有三种殊胜的妙用: 一、随意变化:沐浴在宝池中的诸上善人,如果只想将足浸在水中,那池水的深度,就刚好浸到足为止;如果希望水到腰部;或者将全身泡在水中,池水都能够随他们的心意,升降到适当的位置。至于冷暖的温度,也是随心调节,使得整个身心,都能够自在舒畅。水本来是无心的,没有思想,竟然能随意变化,真是不可思议! 二、演说妙法:池水环绕着整个乐国,缓缓地回旋流着,发出轻微自然的妙声。那分明是:念佛声、念法声、念僧声,演说寂灭、无常、无我、波罗密声……听了那微妙的法音,无不使人产生清净心,对于无上菩提道永不退转,水本无情,竟然能够演说妙法,岂不是非常不可思议吗? 三、精进道业:诸上善人在七宝池内沐浴以后,有的安闲地端坐在莲华上;有的在地上讲经说法;有的听经、有的诵经授经;有的念经;还有的参禅、念佛、有的甚至各显神通地在虚空中讲经、坐禅、经行……,在那种环境中,还没有证得四果罗汉的,因而证得四果;受到法水的沐浴,未发菩提心的,因而发菩提心;没有证入不退转的菩萨,也同时证得了不退转。水本无知,居然能令人精进道业,真是不可思议! 苏东坡曾有两句诗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正是对这西方圣境确切的写照。无论是听到的水声,像是宣说佛法,或是见到的山色,就像是见到法身佛一般。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水池的底下,纯粹是用金沙铺满的,一尘不染。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池,都是些沙石和污泥而已。 对于八宝池,《弥陀经》上简略的说是「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无量寿经》讲得比较详细,更是另有一番风光。经中说:「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或有二宝、三宝、四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观经》也讲到:「黄金为渠,其下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 一星期为七天,经中讲到「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为什么要强调七呢?以佛教的意思来讲,七的含义是代表「信、进、戒、闻、舍、慧、愧」等「七圣财」。 一、信:不管是对佛教或是其他的宗教,信仰都是首要的条件,有信仰才能产生力量。佛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要求得到佛法中的功德宝藏,必须具备深切的信仰心。 二、进:精进。「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也就是我们学佛所必须具有向上的干劲。例如修持净土法门,应该每天念兹在兹地专心念佛,将来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所以精进也是学佛的一种财富。 三、戒:戒律。「戒为无上菩提本」,不管出家、在家的佛弟子。希望能成佛道、证菩提,第一条件必须持戒。持了戒,心行有所规范,学佛才有受用。 四、闻:就是听闻。佛法难闻,试看看,菲律滨有多少华侨,今天虽然是星期天,又有多少人能来听闻佛法呢?实在是非常有限!学佛所为何事?学佛有什么好处?这一些都得从听闻佛法中才能了解,所以说,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 五、舍:隐秀寺的金字招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就是「舍」。学佛者助人是尽心尽力,毫无所求的,千万不要有一种时时刻刻记挂着某人受过自己的帮助,甚至还希望他有感恩图报的念头。能做到没有「施」的「人」,没有「施」的「物」,以及没有「被施」的「对象」,这种「三轮体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舍」。 六、慧:学佛的人要勤修「戒、定、慧」三学。平时我们持戒、参禅,为的就是要开智慧。人生在世,不管是为了生活奔波,还是希望精神方面得到富足,这一切都需要智慧。无论是世间的事业,或是研究出世的佛法,都必须靠智慧,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前途! 七、愧:惭愧。也就是羞耻心。「惭」是对自己,「愧」是对别人。净土宗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一个人要是时常怀着羞耻心,才不敢胡作非为,时刻反省,对自己的行为、修持、学问、道德都感到比不上别人,这样才能上进,才能在道业的修持上有成就。 佛教的圣人,不以金银七宝为财富,而是以这七种道德修养的标目为财宝,所以叫「七圣财」。大家都希望发财,世间的金银珍珠,固然是宝,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圣人,以这七种人格修持的圣财,做为我们最珍贵的财宝。 奉劝各位,学佛要成为正信的佛教徒,不要糊里糊涂地迷信。信佛首先要能启发信心,如法持戒,凡事循规蹈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想要深入佛法,更得常常听闻佛法,才会有进步。做好事帮助别人后,要能够舍弃曾经助人的事,不要时刻记在心头。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事业,都需要以智慧为指南,分辨该做与不该做,更要怀有惭愧心,时常觉得行为、品格、道德不如人,才能勇猛精进,注重修持,自然会有光明的前途。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的四周,有四通八达的阶梯和道路,这些阶梯和道路,都不是用普通的砖头或水泥筑成的,而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等,四种宝贝所合成的。在池阶上面的高楼重阁,也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七种珍宝来装饰的,真是富丽堂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