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十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那个念佛的人,当他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将要离开世间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许多的大菩萨们,都显现在他的面前,来接引他到西方去。

  上面,我们讲到‘一心不乱’,说明持名念佛是一种殊胜妙用,也是一种殊胜功德。现在再讲虔诚专心念佛,临终的时候,有一种最深的效果。

  ‘其人’:指念佛已能念到一心不乱的人。

  ‘临命终时’:念佛人,在娑婆世界的苦报已经受尽了,寿命最后一刻,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诸圣众’: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以外,还有观世音、大势至及各位大菩萨和大阿罗汉等。

  一般人生到这个世界上,人生数十寒暑,大限转瞬就到。当最后一口气不来的时候,面临生死关头,这一生当中所作所为,一切善恶的行为,会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显现在眼前:假使一个人在世做善事,自然会得到好报应,就轮回到天、修罗、人,三善道去;如果做了坏事,会堕落到三恶道:造了五逆十恶大罪的人,死后地狱相就会现前;平时如果悭贪嫉妒太重,死后饿鬼相就会现前;假使愚痴暗昧,畜生相就会现前了!

  至于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平常心心念念只专注在一句阿弥陀佛上,念得一心不乱,由于净业所感,必定会获得慈悲的阿弥陀佛,与一切圣众,亲自来接引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净土宗的解释,这是‘自力’与‘他力’二种力量,感应道交所致。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属于‘自力’,靠自己至诚念佛,所产生的力量,自然能见到阿弥陀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无量寿经》,法藏比丘曾发愿说:‘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刹,临命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这属于‘他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

  谈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时候究竟谁来接引的问题。那是由念佛人功行的深浅而作决定。生到西方去,九品莲花为父母。工夫如果深,道行非常高,能够得到‘上品上生’或‘中品上生’的往生阶层,阿弥陀佛会率领观世音、大势至两位大菩萨,亲自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们去。如果工夫差、业障重,是‘下品下生’往生的话,是由‘化佛’,代表阿弥陀佛来接引了。

  《净土圣贤录》记载,一位修净土的大德,命临终时,只有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手执银台来欢迎他。他觉得自己念佛念了几十年,工夫这么差,真是惭愧,向诸位菩萨请求,让他多留一段时间,加劲用功,希望请到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为了满足他的愿望,慈悲应允。最后,终于得到阿弥陀佛亲自手执金台,率领清净海众来接引他去。修行用功,能生死有把握,来去自如的工夫,实在不简单。我们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同时希望将来能够获得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得好好精进念佛才行,工夫到家,时间一到,阿弥陀佛一定会亲自来欢迎我们到西方去的!

  也许有人会问:‘佛身本来是无来无去的,怎么可以会“现在其前”呢?’

  ‘对!别忘了,佛具有三身。法身的确是没有来去的;但是为了广度众生,报身和化身,也会方便的随缘而应现到念佛人的面前的。’

  善于动脑筋的聪明人,又会提出另一个问题:‘阿弥陀佛只有一尊,十方世界修净土,念佛的人太多了,往生西方的人当然也不计其数,阿弥陀佛简直应接不暇,唯一的阿弥陀佛,那里能够同时显现在那么多修行人的面前呢?’

  这样的问题,不无道理。古时的诗人用‘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诗句,来描写天空虽然只有一个月亮,但是地球上的大海、长江、黄河,甚至一杯水,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月亮就会现在水里,都会有月影。同样的道理,阿弥陀佛虽然只有一尊,念佛人,只要诚心的念佛,心净如水,不管念佛修行的人有多少,都会显现在我们的心境中。念佛人功夫到家,临命终时,都会有感应,阿弥陀佛的神通广大,会亲自来迎接,一点都不会有差错的!这就是刚才所说的感应道交,自力、他力打成一片。又好像收音机或电视机,你如果有一台收音机,只要把频道调好,就可收到电台的播音。任何一台电视机,只要转到几号频道,电视台所播出来的,一定可以收到。如果家里没有收音机或电视机,再怎样说,都收不到。这样一说,相信大家都非常明白:念佛,就有感应;不念佛,就算阿弥陀佛在眼前,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说,能不能得到感应,就要看修持的工夫。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那个念佛的人,能够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到临命终时,心境平平安安,清清楚楚,不会胡思乱想,颠倒迷惑,在逝世的一刹那间,就随著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是人’:还是指那个念佛的人。

  ‘终时’:人在逝世前的一刹那间,一口气不来,身上的暖气渐渐冷下去,第八阿赖耶识将要离开躯壳而‘舍报’的时候。

  ‘心不颠倒’:一般人常常东想西想,心神不定,但念佛工夫深的人,心境平静,心地发光,会产生一种智慧,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感应,就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即得往生’:‘即’,随时,表明时间很快。佛经上说:一般人死时,当中有个过程,这过程就是‘中阴身’,念佛的人,不必经历中阴身的阶段,在一念之间,随时就能往生到极乐国去。所以《观无量寿经》说:‘如弹指顷,生极乐国’。

  一般人,平时没有修持、念佛、持咒,到临死时,问题就大了,杂念纷飞:世间生离死别,夫妻儿女的情爱放不下,血汗挣来的财产舍不开,颠倒妄想,惊惶恐怖,手忙脚乱,痛苦无边。所以学佛的人,修持、念佛、持咒,就是为最后生死关头有个好去处做准备。

  当人临命终时,会轮回到什么地方去,是不是可以看得出来?根据唯识学家的说法:人临死的时候,观察生理的现象,第八识与暖气从身上那部位离开,就可以了解死后将到那一道投胎。古德有一首偈:‘佛顶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在两膝,地狱脚板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人死后将往何处去,以为大家作为参考。

  一、生佛国:识从顶门而出。(从脚先冷起,暖相至头顶而尽)则会往生西方去。

  二、生天界:识从眼部出,眼睛最后冷,则会生到天上去。

  三、生人道:人身死后,上下冷起,暖到胸部,识从心出,则会投胎做人。

  四、生鬼道:腹部后冷,识从肚子出,则会堕到饿鬼道去。

  五、生畜道:两膝后冷,识从膝出,则会堕到畜生道去。

  六、堕地狱:从头冷起,暖气至脚板底,识从脚板而出,会堕到地狱去。

  依据古偈的说法,所有有修持的念佛人,临终都是神识从顶门离开,往生极乐世界的。如果在世间做过五逆十恶,为非作歹,当然会从脚板离开。所以学佛的人,时时要警觉,刻刻要修持,才不会堕落到三涂去。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看到别人死,我们感到非常难过,不是为别人难过,而是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死。这首诗给我们很大的警觉。佛教古德也有句话:‘常将死字挂心头’,学佛人常常想到死之将至,就不会放逸,会注意修行用功。每个人就算能活到八百岁,最后还是必须走上‘死’这条路。佛教对‘临命终时’一切的处理,非常重视。现在引弘一大师‘人生之最后’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以作警惕。

  一、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身体都放下,专心念佛,一心求往生。假使寿限已经尽了,一定会生西方;假使寿限还未到,念佛可以消除恶业障,病就会好。相反的,如果病重了,不念佛,反而东想西想,不但不能往生,寿限还未到,色身乱糟糟,心理影响生理,岂不是更痛苦,病也不会好。

  有一次,弘一大师病得很重,很多人劝他求医,他不肯,写了一首偈回应大家对他的劝说:‘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阿弥陀佛的医术最高明,不懂得求他,真是愚蠢;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好比是不死药、是仙丹,不懂得服用,真是错误得厉害。

  弘一大师说:病重得将要死时,要将自己所有心爱的衣物,布施给人家,自然有无法计算的功德,千万不要舍不得,身外之物死也带不去,还要留恋什么呢!

  对于病重的亲人,当他的神识还清醒时。应该请善知识来对他说法,尽力安慰,让他了解人生本来就是无常,死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才是最究竟的。

  二、临终时:许多富人,当老一辈人临终时,急著询问遗嘱及谈杂话,经过这一吵,本来是修净土的,可是为了家产及人事,就会牵动情爱,阻碍往生的机缘。所以当亲人临命终时,千万不能问及遗嘱,遗嘱应该是健康时书写好珍藏著,临死时,谈遗嘱及闲话,是令病人痛苦的根源。

  临命终时,除非病人自己要求沐浴、更衣,否则千万不要忙著为他沐浴、更衣。一个人病重时,身体一定很痛苦。根据佛经的说法,当命将尽,第八阿赖耶识将离开身体的时候,就像乌龟脱壳,难受极了,现在再急于要为他移动、沐浴、更衣,是徒增他的痛苦,会令他产生嗔心。本来可以往生西方的,嗔心一发,会有堕落恶道的危险。

  病房里,应该供奉阿弥陀佛圣像,让病人看,并为他助念。助念时,如果人多宜轮班,相续不断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或快、或慢,必须按照病人的本意,可以让他好好地相随默念。

  按说,一般念佛都要用法器,用引罄、小木鱼去敲,以弘一大师的经验,他认为人病重时,神经衰弱,稍微受点刺激,会感到心神不宁,增加精神上的痛苦,以音声助念,比较合宜。不然就敲大钟、大引罄、大木鱼,这些法器的声音宏壮,能使病人生起肃敬心。

  三、命终后:不可立刻移动,必须经过八小时以后,才能浴身更衣。尤其暖气从顶门出的人,更是切勿乱触动,使他痛苦;命终时不能哭,应帮助念佛;殓衣、棺木、坟墓,也不要太奢侈,对亡人不利;荐亡以念佛为主;开吊宜用素斋。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世尊又叫舍利弗:‘舍利弗!我真正看到念佛有这样大的利益,所以才告诉你们一心念佛的这种言论。如果众生听到我讲关于念佛法门有这样大的功德的话,就应当要赶快发大愿,好好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我见是利’:我,是释迦牟尼佛的自称。我见,是‘佛眼’亲自所见到的利益,也即是《金刚经》内提到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之一。有首偈颂:‘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就是说明五眼名称及其功用的。凡夫的眼睛称为‘肉眼’,只能看到有限的范围,稍微隔著一张薄薄的纸,就无法看透过去,因此是有障碍的;天人的眼睛叫‘天眼’,跟肉眼比起来,已经大不相同,不会被任何东西所遮盖,是无所障碍的,不用说这讲堂的一切都能看得见,就算是隔著一道厚厚的高墙,或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通达无碍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六通之一的天眼通、千里眼。不只是天人能有‘天眼’,用功修行的人也是可以证得的,所以说‘天眼’是由福业或定力得来的。一个具有‘法眼’的人,对世间一切法的差别相都能观察,并能分别得很清楚,说详细一点,就是能通达一切众生的因因果果,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时机,以种种法门去化度众生,这是菩萨境界,也可以说是‘菩萨眼’。‘慧眼’是二乘人(阿罗汉)的境界,能通达‘诸法无我空性’的道理,但是对于一切法的差别相,却看不见。修持必须到达真正的境界,才能得到‘慧眼’与‘法眼’的效果。‘佛眼’是最高的境界,就像一千个太阳,能观照一千个世界,虽说观照的世界不同,但是是从同一个光体照出来的,所以叫做‘体还同’。世间一切法,虽然体性都是同样的,但是在众生的眼中却是各种不同的形式,唯有觉悟的佛陀,以佛眼观照,对一切法相同的体性,看得清清楚楚,观察入微。由此证明‘佛眼’是无所不照,无所不知的。从凡夫的‘肉眼’到最后的‘佛眼’,必须靠著一步一步的修持,才能慢慢达到最高的境界。为什么在这里要讲五眼呢?大家应该了解,五眼是佛眼的境界,释迦牟尼佛以最高的佛眼观察世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讲到离开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个西方极乐世界,一般人是不会相信的,所以佛告诉我们,他是以佛眼亲自所见,看得清清楚楚,是不会骗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清净不可思议的国土,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建立的。

  ‘是利’:利,可作为‘便利’与‘利益’两种解释。念佛有什么便利呢?学佛修行,研究佛法、研究教理,就要阅读大藏经,老实说,缺乏国学基础,没有高深的佛学程度,根本看不懂大藏经,岂不是学佛很难,当然就不便利。再说参禅、打坐,修禅宗,盲修瞎练也不成,首先要有个安静的环境,也需要善知识的开导,否则走火入魔,是很危险的。想修密、持咒,必须经过上师的灌顶、传法,才能依法修持,上师是可遇而不可求,修密,真是谈何容易呀!所以说,修其他法门,不管在时间或环境,或是个人的根机,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没有那么便利,唯有修净土宗,念佛法门,对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只要深信切愿,不管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环境,随时都可念佛,一旦往生西方,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永不退转,那不是很便利,很稳当吗?

  谈到利益,可分自利与利他;自己一心精进念佛,念到了家,工夫完成,心佛打成一片,将来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就是获得自利。既往生极乐国土,再发愿广度众生,乘愿再来,这就属利他。释迦牟尼佛看得很清楚,阿弥陀佛所说的念佛法门,能够自利利他,利益实在是太大了。因此现在就恳恳切切地告诉大家这个修持的法门。

  ‘若有众生’:若,是假定的,不是肯定的。各人的法缘不尽相同,所有的人不一定都肯念佛。听了我把亲自所见这个念佛法门的利益讲出来以后,假使有爱念佛的,就要即刻发愿念佛,别以为这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专利,自己还年轻力壮,何必急著念佛呢!要知道,人生无常,一口气不来,说走就走。正所谓阎王要你三更死,不能留你到四更。因此应当随时至诚恳切的发愿,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发愿力行,将来一定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

  三、流通分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佛又叫舍利弗道:‘舍利弗!像我现在把所见到的利益,把阿弥陀佛所说修持净土法门讲出来,而且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是因为他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不是一般人的思想所能想像的,也不是一般的言论所能说明的。’

  ‘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思,思想,精神方面的;议,议论,口头方面的。阿弥陀佛的功德、愿力所达到的境界,他一切的一切,绝对不是普通人的思想,可以去想像及推测的,也不可用一般的言论,所能议论或说明的,所以说是不可思议的。

  讲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以上已经讲了很多,现在再扼要地复习几点:

  一、阿弥陀佛本身的‘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光明,时时照耀十方世界所有念佛的众生,只要众生能至诚念佛,即能与阿弥陀佛光光相应,就好像他有一个广播电台在广播,我们这里把收音机打开,电波接上,就能够听到那里的广播。正所谓感应道交。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就一定能获得阿弥陀佛的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样的功德力量,当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够想像得到的,是不可思、不可议的。

  二、由于阿弥陀佛的智慧、愿力与神通妙用,在极乐国土变化而成的殊胜境界:一切的水鸟、树林、罗网,都能演说妙法,甚至连流水声、风吹声,除了演奏音乐以外,也都在讲经说法,使得因念佛而往生的众生,都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道心。这又是另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三、往生西方的众生,在那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现在肚子饿了,要买食物,煮东西;想要穿得雅观一点,就要买衣服,做衣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什么都不需要,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立刻披在身上,一切受用自然具足,不必想方设法地去争取。

  四、阿弥陀佛本身发出无量的光明、具足无量长的寿命。每个生到西方去的众生,都跟阿弥陀佛一样,具有种种相好,寿命无量。岂不是非常的不可思议!

  五、生到西方极乐国土,立刻就跟大菩萨、大阿罗汉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那么好的环境中,一起修学,永不退转,一直到成佛。这又是何等殊胜、不可思议的境界。

  总而言之,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都是那样的不可思议!那种胜境,绝不可以用我们凡夫的心理来思量、测度,也不可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来讨论的!因此,释迦世尊不禁对阿弥陀佛生起敬仰赞美之心,赞叹阿弥陀佛这种伟大的、不可思议功德的大利益,进而把亲自看得清清楚楚的事实告诉大家,并劝大家要发心、发愿,共往极乐净土!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更举出十方世界中的诸佛,也异口同声地赞叹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的事实。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东方的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五尊佛作为代表,还有数也数不清的佛,都在他们自己的佛国里,现出又广大又宽阔的舌相来,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盖起来,并诚诚实实地宣说著:‘你们众生,应该相信,应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对于一切众生有莫大的功德,这部经是十方诸佛,所保护、所惦念的!’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属于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没有人请问,自己说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殊胜境界,恐怕有人怀疑,不肯相信,以为是释迦牟尼佛自说自话。释迦世尊为了证明他所说的,都是‘真实不虚’,特地请出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选些代表来作证,证明他所说的话不是乱说,而是有证据的。首先举出东方的阿閦鞞佛等诸佛来加以说明。

  在《佛说阿弥陀经》梵文原本,提出十方世界。我们所讲的这部经,是依据最流行的版本: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部经里面只提出六方佛,因为罗什法师了解中国人爱简略,所以翻译时省略了四方,只翻了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而省掉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说实在的,讲到四方,已经包括了四维。玄奘大师的《弥陀经》译本里,就保留了原来的十方佛。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功德太大,教化众生念佛往生西方,不可思议的功德,不是释尊一人称赞,十方诸佛都在赞叹。现在来介绍东方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佛名。

  一、阿閦鞞佛:阿閦鞞,是印度语,译为中文是‘不动’。世间一切都是生灭法,也就是无论任何物体,都是有生、有灭、有去、有来的动相。唯有佛已经证到无漏圣果,他的法身再也没有生灭来去,是常住不动的。东方的这尊阿閦鞞佛就称为‘不动佛’。他的世界,叫做‘欢喜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意义差不多,不过那个世界的人虽已断了YIN欲,仍有男女的形相,所以不及西方极乐世界来得清净。

  学佛的目的是‘不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回事。谈到‘不动’这两个字,使我想起一个‘八风吹不动’的公案,可以看出人生是如何的‘动’,顺便讲给大家听听。

  宋朝时,江苏镇江金山寺的佛印禅师,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是方外之交,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那时,苏东坡在江北瓜州做官,与金山寺只隔了一条江,彼此往来只要坐船,一会儿就可以到达了。

  有一天,苏东坡灵感一来,作了一首偈语:‘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稽首是顶礼、拜,天中天是指佛,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佛的慈光,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我们要虔诚地顶礼他。佛的修持已经达到最高的境界,就算是有八种境界风吹过来,他还是端端正正地坐在紫色的金莲花台上,一点也不会被动摇。这首偈表面在赞佛,实际上苏东坡是藉以说明自己的修持功夫到家。他认为这首赞佛偈,写得非常成功,就派书僮过江送给金山寺佛印禅师,请禅师品一品,一心一意希望禅师赞叹几句。谁知佛印禅师一看,竟批了两个字要书僮拿回去。苏东坡在门口等著,不一会儿,书僮就原船回来了,他看到书僮这么快回来,一定是禅师传话赞叹他,那知书僮把字条递给他,打开一看,竟然是‘放屁’这两个大字。惹得苏大学士怒气冲天,马上过江,想找佛印禅师理论。禅师知道他只是纸上谈兵,什么八风吹不动,回他那两个字的目的就是要看他动不动。所以在他还没有来之前,写了两句话,贴在金山寺门口。苏东坡带著一肚子气过来,看到禅师站在寺门口微笑著,一股毫不在意的样子,气更大了,正想发作时,一眼看到寺门口贴的那幅字条:‘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呆了一下,细细想了想,觉得很惭愧,就向禅师顶礼谢罪。这个公案,成为佛门千古佳话。

  ‘八风’指什么?就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风。

  ‘称’:是当面称赞;‘毁’:是背后毁谤。有的人当面对人称赞,背后又是另一回事,毁谤人家。称与毁是两种相对的境界风,假使我们被人家赞叹,心里飘飘欲仙,感到很欢喜;若是不幸被人家毁谤,我们就会生气难过,你想想,这两种风是不是随时都会动摇我们的情绪。

  ‘讥’:是讥笑;对人当面不客气地讲讽刺的话,使人难堪;‘誉’:是名誉。有些人自以为是个正人君子,值得人家敬仰赞叹,也希望别人来奉承赞叹自己。实际上,个人行为好不好,是听到别人在背后赞扬,那才是真正的好名誉。讥是当面讥讽,誉是背后赞叹,这两种境界风,叫人不动心是不容易的。

  ‘利’:是利益;‘衰’:是衰败。当我们遇到顺利的境遇,好像做生意赚了钱,心里会好高兴,如果亏本失败了,会好伤心。这利衰之间的心情,都是大家免不了的感受。

  ‘苦’:痛苦;一种坏境界来,精神压力大,逼迫身心名‘苦’;‘乐’:快乐,痛苦的反面,心理高兴,适悦心意名‘乐’。这苦与乐两种境界风,也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感受。

  八风、是四顺、四违,一正一反四对。四顺是称、誉、利、乐,四违是讥、毁、衰、苦。学佛就是要接受境界的磨练,对这八种顺违之风,能撑得住,不为它所动。一个人若是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的境地,是非常的了不起。

  东方第一尊佛──阿閦鞞佛,不动佛,已经证得无漏圣果,当然不为世间之八风所动摇了。我们学佛,要以阿閦鞞佛为模范,学习他这种八风吹不动的境地。

  以下三尊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都是以须弥为名。‘须弥’,印度文,山名,译成中文为‘妙高’。依照佛教的世界观来说,须弥山是在四大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罗洲)的大海当中。佛经中说明这座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堆积而成的,所以称为‘妙’;同时这座山出水有八万四千由旬的高度,世间其他的山峰都不能跟它相比,可以说是众山之王,所以又称为‘高’。以下提出的这三尊佛,他们的智慧、道德、相貌、和辩才,都是非常超越,就像是须弥山一般,既高且妙,因此以须弥山立名。

  二、须弥相佛:须弥相,是形容这尊佛的相好,为百福庄严所成,与众不同,无与伦比。平常只要一谈到看相,大家都感到特别有兴趣,都想听听凭自己的面相,会有怎么样的命运。佛教讲一切唯心造,相由心生。一个慈善平和的人,面貌就会和蔼可亲,自然得到众人的尊敬,人和万事兴,好运一定会随著而来。学佛人学习菩萨的精神,最终的目的是成佛,就要心怀慈悲,随时以笑容对待别人。你可曾看过相貌不很庄严的佛像吗?当然没有。佛像雕塑得庄严,自然令人生起恭敬心、自动虔诚顶礼;相反的,如果佛像雕塑得很不庄严,一看已产生厌恶心,那里还会去礼拜他呢?‘须弥相佛’专修相貌庄严的法门,相貌非常美满。佛的相貌庄严,从何而来?是由福德庄严得来。在座诸位,假使想要相好圆满,就要多多修持福报。

  三、大须弥佛:这尊佛是以德行著称,他的德行非常高,简直比须弥山还要高大!正如《维摩经》所讲:‘名称高远,踰于须弥’。

  四、须弥光佛:这尊佛是修智慧的。世间上的人,有的思想敏锐,高深远见,具足聪明智慧,前途自然无量光明。有的却很愚痴,没有知识,不管理论或是行为,总是迷迷糊糊,常常犯错,前途是一片黑暗。‘须弥光佛’的智慧光芒,仿佛须弥山一样,普遍照耀世间的一切,所以称为‘须弥光佛’。

  五、妙音佛:这尊佛的音声非常微妙,大家听了不要以为他是歌星,而是指他很会讲佛法,每次讲法都能观机逗教,深入浅出,恒顺众生。佛经中常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两句话来形容。意思是说,‘妙音佛’只以一种语言来讲说佛法,中国人听到他讲的是华语,菲律滨人听到他讲的是菲语;大学生听到的是一种境界,小学生听到的又是另外一种程度。更进一步,不只是人类,所有六道的众生,也都听懂他的话,了解他讲的意义。说详细一点,就是在同一时间,同样几句话,能够依个人的程度,个人的环境,了解他所讲佛法的真正意义。他讲说佛法的技巧,已经到了微妙音声的境界,所以用‘妙音佛’为名。

  ‘如是等’:当佛陀在讲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时,讲到虚空有无量无数的世界,科学还不发达,一般人都以为是神话,如今科学昌明,证明太空中的确有无量无数的星球、太阳系。因此,‘如是等’是指东方世界,除了前面所列举的五尊佛以外,还有无量无数的世界,当然也有无量无数的诸佛了。‘如是’、是指前面所列举的五尊佛;‘等’是包括无量无数的世界,无量无数的一切诸佛。

  ‘恒河沙数’:是表示非常多的意思。恒河又名殑伽河,又称冈底斯河。是印度的四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大雪山顶的阿耨达池,高一三八○○呎。从南方流出,注于印度孟加拉湾。它的阔度有四十里,其中的沙粒,非常微细,而且粒粒分明。释尊经常在恒河两岸说法,恒河又是印度著名的河流,为了让人容易了解,每当形容到难以计算的数目时,就以恒河沙来作比喻。

  ‘各于其国’:在自己的国土中。

  ‘出广长舌相’:形容每尊佛,都在自己的国土中赞叹宣说净土法门。广长舌相,是佛陀具足的三十二种瑞相之一。‘舌’是舌头,‘广’是左边到右边的阔度,‘长’是从舌尖到舌根的幅度。‘广长舌’是形容佛陀的舌头相貌。怎么会得到这种相好呢?佛陀多生累劫,口离四过,得到口业清净,所以成佛后,自然成就如此瑞相。

  平常我们形容人家很会讲话,都说:‘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可见我们一般人的舌头,最多只有三寸长。佛经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说诚实的语言,三世不打妄语,他的舌头伸出来,就可以达到自己的鼻头。这算是一种‘贵相’。假使舌头只广不长,或是只长不阔,甚至非常短小,伸缩不灵活,话讲不出来,口吃或哑巴,这就是前世爱骂人,喜欢欺骗别人、搬弄是非,所遭感到的不好报应。所以做人要修口德。又有一些人的歌声很圆润,讲话很动听,这都是由于养成口德修来的;有的人讲话声音像乌鸦,沙哑不清,人家都厌恶,不想听,佛教讲因果,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不修口业的关系。所以希望具足广长舌相,平时讲话要慎重,千万不能随便乱说话。

  佛、菩萨从无量劫以来,都是真语者、实语者、绝无妄语,才能修得这种广长舌相。根据《华严经离世间品》告诉我们,菩萨有十种舌头妙相:‘(1)分别解说一切众生无尽行舌,(2)开示演说无量法门舌,(3)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4)说法无尽辩才舌,(5)演说无尽大乘法门舌,(6)普覆十方虚空界舌,(7)普照一切佛世界舌,(8)平等赞叹一切众生舌,(9)随顺诸佛令欢喜舌,(10)降伏一切魔及外道、除灭生死至涅槃舌’。再进一步修持,即能获得佛的‘广长舌相’!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讲这些似乎近于神话;但将来成佛时,一定可以亲证。

  每尊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讲到应化身,又分两种:一是胜应身,一是劣应身。释尊当年在印度出世为太子时,属于‘劣应身’,虽然看来跟我们一般人一样,但是由于累劫生中的修持,却具有跟我们不一样的广长舌相。佛经中说,他的舌头伸出来,不只到达鼻头,还可以遮盖著整个脸面,甚至到发际,这是修持功德所招感的。

  ‘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刚刚谈到佛的舌头,可以把整个脸孔遮住,可以伸到头发,已经不容易让人相信。更何况是经文中告诉我们,舌头伸出来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老实说,这种讲法,更是怎么说也会让人怀疑的,一般人都不肯接受。事实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到那种境界,不管怎样解释,也说不清楚,等修到佛的境界时,自然能体会得到!

  现在可以举一则‘公案’来说明。

  佛未成佛以前,当时印度的传教师,只有婆罗门,从未见过什么‘佛’。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度著托钵的生涯,他不管是穷的或富有的人家,只是沿门一家一家托钵化饭,每每只在门口站了站,不给饭,就走了,并不久留。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托了一上午的钵,人家也不知道他是‘佛’,当然没有人供养他。这个时候,有一位老太婆吃饱后,正要把吃剩的半碗饭,拿出门外去倒掉,刚好碰上释迦佛在她门外,问明原委,知道佛陀是要化一点饭吃,老太婆非常婉惜地说:‘真是可惜,要是早一点来,这碗饭就供养您。’

  ‘不要紧,只要把你手中的这半碗剩饭给我就可以了!’佛陀非常慈悲地回答。

  ‘这真不好意思呀!’老太婆怀著一种恭敬心,也可说是一种惭愧心,把剩的饭供养了佛陀。

  佛接受了她的供养以后,同时赞叹她说:‘以你今天供佛的功德,种了成佛的善根,于无量劫以后,一定会成佛。’

  谁知道,当佛托钵的过程中,有个外道一直跟踪著他,想看看佛陀究竟在搞什么把戏?这时,听到佛说了这些话,以为抓到了佛的把柄,就不客气地质问他说;‘你是谁呀!不是净饭王的儿子吗?为什么会成为讨饭的呢?’

  ‘是呀!我因为出了家,就要过这种清苦的生活。’

  ‘既然出了家,就该受得了苦,如果受不了苦,倒不如回到皇宫去享福!’随后更不客气地痛斥他:‘为了吃半碗剩饭,向人家奉承讲好话,还说将来会成佛,简直是打妄语!’

  佛听后,不但不生气,还誓言,他三大阿僧祗劫从来没有打过妄语,随即伸出广长舌相将整个面都遮盖了,舌尖一直伸到头顶发际间。这虽然使得外道惊叹,但是他还是不相信,认为佛所说的,有关供养一点点剩饭而能使自己将来成佛,仍然是一种妄语!佛于是再举个譬喻说:‘我们(印度)不是有种多罗树(像中国的榕树)吗?又高又大,可是它的种子只不过是芝麻那么一点点大而已!’

  ‘长了几十年,时间一久,当然长得高大呀!’外道说。

  ‘对了,你明白这一个道理,就应该相信我没有打妄语。我是说她因为今天供饭,而种了善根,将来无量劫以后才成佛,并没有说他今天就能成佛啊!’

  这则‘公案’,说明当时佛为了需要而显神通,了解‘劣应身佛’的广长舌相,伸出来尚且可以盖覆整个脸部,由此推论,‘胜应身佛’的广长舌相,伸出来可盖覆三千大千世界,那是不足为奇的!

  如果我们以凡夫心境,暂时还不容易了解这种境界,我们还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如果修持到高不可测的佛境界,一定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这么说:释尊及一切诸佛所讲的佛法,法音所传播到的地方,就等于他们的舌根所到的地方,这种道理,我们比较容易接受!譬如说,我说我的广长舌,能遍覆整个讲堂,你们会说我讲的是神话,但是我改变一下说法,说:我的声音能遍覆整个讲堂,大家都相信吧?由此可以说,我的声音所到之处就是广长舌相。推而广之,佛的法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可以说是从理论上说明的广长舌。

  又如收音机、电视机,我可告诉你们,所有声音、所有影像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过去讲这种话简直是神话,现在科学进步,就可证明,只要有个收音机,又有个同样电波的电台,随时打开,都可以收到。任何地方有个电视台,你有个电视机,频道一开就可收看得到。目前应用传真,写封信,通过电话线,台北、甚至全世界,随时就可以印出来。进一步,在电脑上上网,天南地北,更是无所不至,甚至连对方的影像都看得到。可见这可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舌相,科学越发达,对佛教的真理,更能有充分的证明。

  苏东坡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有溪水在流动的声音,就像佛在说法的广长舌一样。这前面的一句诗,正好说明广长舌相的定义。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属于佛教的世界观。根据佛经的记载,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环绕四大部洲,就是南阎浮提(南瞻部洲)、东毗提诃(东胜神洲)、西瞿陀尼(西牛货洲)、北拘罗洲(北拘罗洲),往上到梵天,下至阿鼻地狱,有一对日月,这就是一个小世界,以现在的名词来说,就是一个太阳系。集合一千个小世界,成为一个中千世界,再由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成一个大千世界。总合小千、中千、大千,这三个千字,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经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整个世界的形成,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有三个大千世界,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

  每个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宇宙间,大千世界是无量无数的,大梵天王也有无量无数了。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总名为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教区,包括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说佛要分千百亿的应化身,才能教化众生。

  宇宙中,有无量无尽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只是大千世界中微小的一分子,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在科学还未发达的二千多年以前,就讲出了这么高境界的理论,可见释尊的智慧,是何等的深不可测,值得我们崇拜。

  ‘说诚实言’:‘诚’,就是不虚假、不欺诳、不变异;‘实’,就是真实如语,只是按照本来的实况,老老实实地讲出来,一点都不会欺骗人。《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几句话,非常明白地演绎说明了‘说诚实言’的真义。十方诸佛都是说这五种真实语,所讲的话都是真真实实,一点都不欺骗人的,所以说是‘说诚实言’。

  一般人经常不说诚实话,言语虚妄,推其原因,只要把《金刚经》所讲的五种语言反过来,就成为不诚实的话了:

  (1)‘非真语’:佛觉悟后,证得真如佛性,所讲出来的话,能把世间的一切现象,一切体性,原原本本、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却没有那种大智慧,还没能证得真如佛性,所说出来的话,完全凭我们虚妄的执著,而随便讲的,并不能讲出诸法的真相,所以叫‘非真语’。

  (2)‘不实语’:我们所讲的话,所知道的每一件事,或所知道的任何道理,都只知道一小部份,并没有完全了解,可是一般人却喜欢任意虚饰夸张,这就是‘不实语’。

  (3)‘不如语’:凡是对一种境界,所讲出来的话,不能按照原来的意思去讲,只凭自己的执著,跟人唱反调,本来是有的,却说成没有;常常抹煞事实,所以称为‘不如语’。

  (4)‘诳语’:欺诳。讲出来的话不实在,存心不良,诳骗别人,故意颠倒是非,把是说成不是,不是又说成是,乱打妄语,所以叫做‘诳语’。

  (5)‘异语’:异,不一样。说话前后矛盾,开始是这样说,掉过头来又是另一番话,毫无见解,随声附和,就是‘异语’。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说诚实言’,不可犯此五种虚妄不实的话。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释尊告诉大家说:十方国土所有的众生们,你们应该坚定信心,相信这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的经名,完整的全名,是十六个字:《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实在太长,不容易记,又让人觉得太噜苏。玄奘大师所译的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比较短一点,罗什法师翻译时,索性称为《佛说阿弥陀经》这六个字。中国人一向喜欢简单,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部经因而非常流行,就是他取名的方法非常到家。各家所译的经名虽然不同,但意义却是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东方世界有无量无数诸佛,只举了五尊代表,接下去,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同一公式,只把佛名改了,以下相同的句子,就不再重讲了,只介绍佛代表的名字而已。

 
 
 
前五篇文章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十四)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十三)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十二)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十一)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十)

 

后五篇文章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十六)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十七)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自立法师】(十八)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一)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