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八)

 

  辛二、部中用教

  「部」就是經典。某一部經典當中,所施設的教義,是稱之「部中用教」。

  頓教部——止用別圓二種化法。

  漸教部——具用四種化法。

  顯露不定——既遍四時,亦還用四種化法。

  秘密不定——亦遍四時,亦還用四種化法。

  「頓教部」只用別圓兩種教法,專門攝受大乘根熟菩薩,所以只有大乘法門。(沒有藏、通兩教,只有別、圓兩教。)亦即「頓教部」配合化法四教,只有別、圓兩教。

  「漸教部」;阿含、方等、般若的經典,佛陀施設了藏、通、別、圓四教,四教當中有時秘密,有時公開,有時不定,有時決定,在化法四教的範疇中有各式各樣的變化。

  「顯露不定」,重點在「不定」,它是公開的,但是利益不同。在四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當中,都有「不定」的情形,受益不同。有些人在阿含會上發菩提心了,這就是「不定」的情形。它在四時當中都有四種化法。

  「秘密不定」,佛陀施設「秘密」時,也是遍於四時,也是用四種化法。

  「秘密」和「不定」只有在前面四個時段。法華會上,佛陀是公開的、決定的說出眾生具足佛性,因此《法華經》就沒有「秘密」和「不定」的情形。以上是講「部」,在每一個部頭當中,它所用的四教的情況。

  ※※※※※※※※※※※※※※※※※※※※※※※※※※※※※※※

  辛三、頓漸相融

  前面所講是頓、漸差別情形,以下講頓、漸其實是相融攝的。

  頓教相——局惟在圓,通則前之三教,亦自各有頓義。如善來得阿羅漢等。

  漸教相——局在藏通別三,通則圓教亦有漸義。如觀行、相似、分證、究竟等。

  「頓」的文義,如果約著「局限」來說,當然是圓教才有的。但是就「融通」來說,前面的藏、通、別三教,也有圓頓的義理。舉例來說;如善來得阿羅漢等。(佛陀在阿含會上,有一類善根強的眾生,佛陀見到居士以後就說:善來比丘。佛陀只講「善來比丘」四個字,此人即鬚髮自落,加裟披身,當下證得阿羅漢果。以他證得阿羅漢來說,他特別的「頓」,因為他不必次第去修,直接就證得阿羅漢果,這情形就是「頓」的情況。

  「漸」的文義,約「局限」來說只有藏、通、別才有。但是就「融通」來說,圓教當中也有漸的義理。比如:《法華經》雖然把凡夫跟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以佛性來貫穿,站在「佛性」的角度,眾生跟佛是無差別的。雖然「差即無差」,但可也是「無差成差」,從因緣所生法的觀點來說,就著「佛性」的開顯,也開出了「六即」,雖然同樣是佛,就著因緣所生法的開展角度來說,還是有修行位次的差別。所以《法華經》頓中有漸。此處說明頓和漸融通的情形:「頓」的法門中有「漸」的涵義;「漸」的法門中也有「頓」的涵義。

  ※※※※※※※※※※※※※※※※※※※※※※※※※※※※※※※

  辛四、兼明秘密不定

  秘密教——互不相知,故無可傳。

  秘密咒——約四悉檀,故有可傳。

  不定教、不定益並入前四時中,故無別部可指。

  「秘密教」,既然是秘密的教法,沒有公開,彼此互不相知,當然就沒有流傳後世。

  「秘密咒」,約四悉檀,當然就有流傳。

  解釋「四悉檀」,以大悲咒為例;「大悲咒」就著四悉檀的因緣,第一、從歡喜義來解釋,此咒都是鬼王名字,持咒時,鬼神聽到了,認為與他們的大王有交情,持大王的名,所以要好好保護你,免受大王指責。把咒語形容成鬼王的名字,這是歡喜義,對咒語的理解就是歡喜,稱為世界悉檀。

  二、「咒」,總持諸佛菩薩之功德,使令持者生起種種善根,是生善義,稱為各各為人悉檀。三、總持諸佛菩薩之功德,滅眾生無量罪業,是破惡義,稱之對治悉檀。四、咒語本身就是諸法實相,持咒者,令入真如法性之境界,是入理義,是為第一義悉檀。

  「秘密咒」有四悉檀的意義: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種意義。祂是可以流傳下來的。(每一個人持咒的希求都各不一樣,「咒」所提供給人的功德也就不一樣)。

  「不定教」和「不定益」都普遍的攝入前面的四時中,並沒有特別的部頭可傳,因為前面的每一個時當中,都有不定的教法、不定的利益,沒有特別的哪一部經典,有不定的教法和不定的利益,因為四時當中都有。

  以上說明佛陀在說法時的巧妙,有頓、漸、秘密、不定四種情況在使用。

  ※※※※※※※※※※※※※※※※※※※※※※※※※※※※※※※

  庚二、明觀法 分三 初、總說。二、別釋。三、料簡。 今初

  前面講「化儀」的四教,這裡講「化儀」的觀法。

  約化儀教,復立三觀,謂:頓觀、漸觀、不定觀。

  蓋秘密教,既不可傳,故不可約之立觀。

  設欲立觀,亦止是頓、漸、不定三法,皆秘密耳!

  ------6○竟  7○起------

  根據「化儀四教」可以建立三種觀法:頓觀、漸觀、不定觀。(所謂不定,是它可以是頓,也可以是漸,頓者見頓,漸者見漸,受益不決定,叫不定觀。)

  「秘密教」它的教法既然是不可傳,就不能立觀了。是秘密,沒有教法,是不能安立「觀」的。(觀是依教安立的)。假設一定要安立「觀」的話,也只是就著頓、漸、不定的觀法當中,有些涵義甚深,所以也有「秘密」的成分在裡面。「漸」表面上的施設是有次第,但是也有人可以在次第中找出圓頓的道理來,故說也有「秘密」。故知,若說有「秘密」義的話,頓、漸、不定當中也有甚深不可思議的秘密義在裡面。

  ※※※※※※※※※※※※※※※※※※※※※※※※※※※※※※※

  辛二、別釋

  個別解釋頓、漸、不定觀法的差別。

  今此三觀,名與教同,旨乃大異。

  三觀的名稱與教法相同,化儀四教有頓教、漸教、不定教,觀法就是頓觀、漸觀、不定觀,名稱相同。但是宗旨則完全不同。也就是;頓觀跟頓教是不同的。

  何以言之?怎麼說呢?(以下解釋)

  頓教——指華嚴經,義則兼別。

  頓觀——唯約圓人,初心便觀諸法實相。

  ——如摩訶止觀所明是也。

  「頓教」的教義是專指《華嚴經》(或梵網經等,講頓的部頭),就教義來說,兼帶有別教的義理在裡面。

  「頓觀」就不同了,完全只攝受「開圓頓解」的人,直接就觀諸法實相(觀察自己的清淨心)。對於圓頓解已經明白真如佛性道理的人,就要你直接觀察到內心的深處,觀察那一念不生不滅的本性,煩惱自然調伏下來,不隨妄轉。(正念真如、不隨妄轉)。

  如智者大師所做之《摩訶止觀》,一開始就說明:明止觀所依。你今天修止觀是依止什麼?這個很重要,你是站在什麼角度?一定是要依止清淨心。如果你是依止妄想修止觀,那麼這個「止觀」你不能修。故禪宗修止觀有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殺」,這是以清淨心的角度來說,佛也不可得,魔也不可得,依止這樣的真如的理性,而稱性起修。這就是「初心便觀諸法實相」,不管因緣所生法的,直接照到非因緣所生法的那個本性,把對待、染淨的因緣所生法完全停下來,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頓觀。

  ※※※※※※※※※※※※※※※※※※※※※※※※※※※※※※※

  漸教——指阿含方等般若,義兼四教,復未開顯。

  漸觀——亦唯約圓人,解雖已圓,行須次第。

  如釋禪波羅蜜法門所明是也。

  漸教法門,阿含、方等、般若,義理上都兼有四教,但是沒有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

  漸觀所攝受的,也是圓教根機的人。有些人在解門上已經開了圓頓解,但是要他直接觀不生滅的本性,雖也可以,但是他有某一方面特別粗重的煩惱,那就必須另外配一個對治的藥。亦即以圓頓止觀為根本,再另外加一些對治的藥,比如:釋禪波羅蜜(智者大師作),「釋」是解釋,「禪」是禪定,指的是禪定法門,「波羅蜜」是到彼岸,義為「智慧」,只有「智慧」使令我們到達涅槃的彼岸。因此這就包括了「禪定」跟「智慧」。因此「釋禪波羅蜜」它有很明確的道次第,解釋修止觀要具足五種因緣:一、持戒清淨。二、息諸緣務。三、閒居靜處。四、衣食具足。五、近善知識。在整個過程當中,都有明確的道次第,因為從「本性」的觀察,自性是清淨的,但是在因緣所生法上,我們也熏習了很多如夢如幻貪瞋痴的煩惱,因此從「對治」的角度,也不妨要根據次第法門來修學。所以「漸觀」也是約圓頓人——解雖已圓,行須次第。

  不定教——指前四時,亦兼四教,仍未會合。

  不定觀——亦唯約圓人,解以先圓,隨於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

  如六妙門所明是也。

  「不定教」在前面的四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有,也具足了藏、通、別、圓四教,但是沒有開顯佛性。

  「不定觀」也是約圓教人,對「佛性」的道理明白了,但是他所修的法門,不管是哪個法門,不管是頓法(超)或漸法(次),都能夠悟入諸法實相。(隨修一法,都能悟入諸法實相。)

  如「六妙門」(智者大師作),智者大師的《天台止觀》有三種法門:圓頓止觀、次第止觀、不定止觀。此三止觀都約圓頓人,「不定止觀」指的是「六妙門」,「六」是法門數目,「妙」是指這法門的不可思議。「門」就是通達涅槃之門(大般涅槃)。六個法門就是「止」跟「觀」,不過把它開出六個次第,即:數、隨、止、觀、還、淨。

  一、數:以「息」(出息、入息)為所觀境。「數」就是數息,數出不數入、數入不數出,從一至十。「心」注重出入息,從一數到十。(數到十以後,放掉;再重新開始;如是次第)。

  二、隨:經過「數息」,慢慢心比較寂靜了以後,會發覺一到十的數目太複雜了,會干擾你。此時就不要這個「數」了,便「隨,」知道「息」進來,知道「息」出去,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就是「知」——稱之「隨」。

  三、止:到了「止」時,發覺雖然「隨」,但是「息」是流動了,知道它出去、進來(從丹田到鼻端,又從鼻端入到丹田),「息」的流動還是干擾內心,此時把「息」給放掉,將「心」住在丹田(看到丹田膨脹再縮進去,再膨脹、縮進去),注意丹田,這個時候就是「止」,內心當中明靜不動。(數、隨、止都是修觀的前方便,修禪定)。

  四、觀:到了「觀」時,就開始觀察了,或者觀四念處,或者直接觀第一義諦,(從我們的真如本性來觀察,一切的雜染法,一切四聖的萬德莊嚴,都是了不可得,都是因緣所生法)。「觀」有四念處觀、有諸法實相觀,都是可以的。

  五、還:重複的意思。「觀」了一段時間以後,心思散亂了,再回覆到前面的數、隨、止,使令內心安定下來。

  六、淨:最後是「淨」,這是「心無所依,萬波不生」,到了一念不生的境界,「一念不生」就是「淨」。

  數、隨、止、觀、還都是因地,「淨」是指果地的功德。

  以上即是智者大師所開的「六妙門」止觀,止觀的關鍵在「觀」,它到底是「頓」?是「漸」?就以「觀」來作判斷,看你修的是什麼觀?如果你是從無常觀契入,那就是「漸」,如果是直接觀第一義諦,那就是「頓」。因此「六妙法門」屬於不定,它可漸可頓。

  以上所講即「化儀四教」的觀法,有三種:頓觀、漸觀、不定觀。全都約圓人,已經開示悟入佛知見的人才有資格修的。

  ※※※※※※※※※※※※※※※※※※※※※※※※※※※※※※※

  辛三、料簡

  問:但說圓頓止觀即足,何意復說漸及不定。

  答:根性各別。若但說頓,收機不盡。

  問:既然三種觀行都是約圓頓人,那就直接講圓頓止觀就好了,為什麼要說漸觀和不定觀呢?

  答:根性各別。雖然這個人智慧很高,他已經開示悟入佛的知件,他已經深信理解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但是煩惱粗重,不得不還須用漸教的對治法門。

  圓頓止觀並不是在靜中修的,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直接就觀第一義諦,不管是山邊、林下、都市紅塵,到處都是道場,因為他內心直接就是觀因緣所生法如夢如幻的,不迷不寂不動,不能障礙他的清淨心。

  但是有些人雖然已經明白「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但是他還是必須到寂靜處去調伏他如夢如幻的煩惱。因此由於根性的不同,如果只講圓頓法門,攝受根機就不能窮盡,所以必須要有頓、漸、不定的差別,因為每一個人的煩惱粗重不同。

  問:既稱漸及不定,何故唯約圓人。

  答: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又未開圓解,不應輒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

  問:既然也講了漸觀、不定觀,為什麼只有圓人能修呢?

  答:圓頓根器的人,不管他修什麼法門,這個法都是圓教的法門。(法門本身並沒有實性,完全是那一念「心」,心的智慧高,法門用起來就是妙,心的智慧差,你讀什麼法門都不妙,是「心」的問題。)

  其次,「未開圓解,不應輒論修證」,未開圓解,沒有資格談修證。(禪宗亦是;未發明本來面目,沒有資格談修行)。因為最初的起點都還沒找到,怎麼往前走呢?「稱性起修」?稱的是何性呢?又如果非要修不可,那就是「日劫相倍」的結果。(你修了一劫的成果,比不上人家修一天)。

  佛法對生命、現象的解釋是:一切法因緣生。

  因緣生簡單說就是如是因、如是果。「流轉」是因緣生,「成佛」這一大事因緣也是因緣生,換句話說;沒有把成佛真正的因找出來,作再大的加行也不能成佛。因為你的因地不是成佛的因,這一念心並不是成佛的心,你依止它,怎麼能成就佛果呢?蒸沙不能成飯!

  ※※※※※※※※※※※※※※※※※※※※※※※※※※※※※※※

  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 (分二、之二)p.22

  己二(p.28)化法四教 分二

  初:總明設教之義。二、別明四教之相。 今初

  智者大師把佛陀的一代時教分成五時八教。「五時」是一個總相,「八教」是別相。蕅益大師在解釋《教觀綱宗》時,首先標出「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五個時段攏總的說出佛陀說法的次第,也是全部的內涵,這也是佛陀教法的一個總相。

  「別相」中,第一個是「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是說明佛陀說法的儀式。從頓、漸當中就安立了「五時」生起的次第,由華嚴的「頓」,到阿含、方等、般若的「漸」,乃至於到法華涅槃的「會漸歸頓」。所以頓、漸兩教就建立了「五時」相生的次第,而秘密和不定是把每一時的內涵融通了,使令每一時都能夠通前也能通後。因此「五時」和「化儀四教」兩個配合運作,就使令「五時」有所謂的:別五時、通五時。由此說明了佛陀施設教法的整個儀式。

  接下來介紹「化法四教」——說明五時當中每一個教法的內涵。換句話說;即整個佛法修學的內容,如何的修因,如何的證果,整個修行的緣起、次第,全部都在「化法四教」裡面。

  化儀:佛陀施設教法的儀式。

  化法:佛陀教法的全部內涵。

  初、總明設教之義

  化法四教說。法尚無一,云何有四?乃如來利他妙智,因眾生病而設藥也。

  見思病重——為說三藏教。見思病輕——為說通教。

  無明病重——為說別教。無明病輕——為說圓教。

  標題是「化法四教」。

  法尚無一的「法」是指什麼呢?這個「法」就是平常我們所皈依的——「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內心所皈依的法,事實上就是佛的大般涅槃。這「法」可分兩方面來說明:一、「證法」。二、「教法」。站在佛陀自受用的大般涅槃來說是「法尚無一」,佛陀在祂自受用的大般涅槃中,那一念無分別智親證真如理的境界,那是「如如智照如如理」,能所雙亡,諸相叵得,當然是無有少法可得。因此「法尚無一」是指佛陀親證的自受用境界,從「證法」的角度來說,法尚無一,那麼云何有四?「四」又怎麼安立的呢?——乃如來利他妙智,因眾生病而設藥也。這是約「教法」而說,佛陀自受用的大般涅槃是佛的自受用,不共於九界眾生。但是佛陀的大悲願力,從大悲心出發依止利他的「後得智」,開展出很多的語言文字,因為眾生病的差別,就施設了很多很多的法藥出來,故知「四」是為眾生的病而施設的,是「後得智」他受用的境界。

  眾生又有哪些病呢?此處提出兩類:見思、無明。

  天台宗說眾生的病有三大類: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迷於真諦理,主要是迷於我空的真如理,認為五蘊身心裡有一個「我」,生起了邪見,依止這樣的邪見,在境界裡生起貪瞋痴的煩惱,就是「思惑」。總之它是迷於真諦所引生的煩惱,是屬於三界裡的煩惱。

  無明惑:三界以外的煩惱是無明惑,無明惑是迷於中諦理。

  塵沙惑:塵沙惑的意思是它數量很多,像恆河沙這麼多。塵沙惑是沒有自體的,在界內依止見思,界外依止無明,它通於界內、通於界外。在唯識學稱它為「所知障」。

  在界內來說,不明白諸多的世間學問;在界外來說,佛法裡很多的三昧、很多的陀羅尼還是不明白,這都屬於「塵沙惑」——障礙所知的境界。

  佛陀為見思病重的眾生開出三藏教;見思病輕就說通教。此二教法都是以真諦理為主的,用來破除眾生對真諦的迷惑。

  無明病,佛陀也開出兩帖藥,是別教和圓教。如果無明病重,佛陀就開別教;無明病輕就用圓教。

  藏、通、別、圓四教的操作上,有一個地方要瞭解,剛開始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剛開始要依止圓教的道理,明白這一念心當體即空即假即中,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一開始要明白圓教的道理,但是我們在面對無始劫來的煩惱和罪業時,我們還是須要採取前面的藏、通、別,也就是「權法」。尤其是藏教,藏教對治見思煩惱病重,在末法,尤其契機。

  ※※※※※※※※※※※※※※※※※※※※※※※※※※※※※※※

  庚二、別明四教之相 分四 辛一、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初中分二:壬一、釋教相。二、明觀法。

  初中又三:癸一、解釋名義。二、所詮教義。三、修行位次。 今初

  各別說明藏通別圓四教的相貌。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九)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一)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二)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十三)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七)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六)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五)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四)

净界法师:教观纲宗(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