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六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4/30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十五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这四句偈所讲的,第一句讲的是学佛,我们同学要注意到,学佛是学什么?就是求佛慧。佛慧在哪里?佛慧是本有的,虽然本有,我们迷失了。求佛慧就是把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找回来,这就叫学佛,这是真正学佛。大经里面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句话,佛说得太多次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慧找到了,自性里面无量功德全都找回来了。佛常讲的智慧德相,这是举其大端,细说说不尽,无量无边的智慧德相全都找回来了,这是真学佛了。求佛慧最重要的就是发菩提心,这个地方的通跟达都是发的意思,通是畅通,没有障碍,达是到达。菩提心是什么?昨天跟诸位说过,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圆满了。我们现在怎样把它找回来?第一个,我们的心不真诚,为什么说我们的心不真诚?我们的心有执着、有分别、有妄想。曾国藩先生跟诚字下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我有一念就不诚,跟佛在经教里所讲的是一个意思。我们平常用很白的话来讲,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真心,起心动念那就是妄心。

妄心怎么来的?佛说得好,「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就是无明,叫无始无明。无始不是过去很久很久找不到了叫无始,不是这个意思,无始,给你说没有开始,真的,就是当下一念。弥勒菩萨所说的,这一秒钟,我们现在用秒作单位,一秒要是五次弹指的话,一千六百兆的念头,那里头的一念,那叫一念不觉。不是我们想像当中说,我们的想像不知道多少念头了,一个妄想都是用兆来计算的,就是最短念头的一弹指,一弹指已经三百二十兆,佛讲的是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无始。念念都无始,所以念念也不灭,不生不灭,这是真的,你找不到它生灭,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常常能体会到生灭同时,速度太快了。不但我们言语没法子说,我们的第六识都抓不到,第六识这个分别是最灵敏的,它都抓不到。这样微细的念头,这个一念不觉,佛怎么知道的?佛告诉我们,八地菩萨以上都知道。我们就晓得,八地菩萨是什么样的定功,修禅定修到八地你就见到,要那么样的清净心才能感觉到这个极其微细波动在那个地方生灭,起灭了,跟生灭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八地菩萨见到,九地见到,十地见到,等觉见到,妙觉见到,很多人见到,不是一个。因此菩提就是当下一念觉,无明就是当下一念迷。一念觉是不动的,惠能大师讲得好,「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是一念觉;一念迷是妄动,就是动了,无明是个动相,所以阿赖耶的业相就是无明,无始无明。

所以我们求佛慧一定要发菩提心,我们现在心不诚实,这个我们明白了,真的是不真诚。我们要学佛陀,学法身菩萨,我们用真心,我们用诚意,现在就要开始,不能等待,等待就完了,就在当下,我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都用真诚心。大家晓得,在这个社会上用真诚心很吃亏,别人都骗你,你不骗人。你要觉悟到,别人骗我,我也骗他,别人搞六道,我也搞六道,别人搞三途,我也搞三途,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你要想脱离三途、脱离十法界,你就学佛菩萨搞真的,不搞假的。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叫觉悟!你一念觉了,不再随波逐流,这是六道苦海,不干了,用真诚心。真诚心的自受用是清净心,确实不再染污了,这要功夫。为什么?我们这个世间,特别是现前的社会,五欲六尘都在诱惑你,财色名食睡,样样都在诱惑你,你能不为所动,你才得清净心。你要为它所动摇,清净心马上就失掉,菩提就不通,这条路就不通了;清净心,这条路就通了。得清净心之后,还要能再进一步得平等心,平等是佛心,十法界里头有佛,佛心;再往上提升一步就真佛了,不是假佛,菩提心就畅通,就达到,就圆满了。

由此可知,平等心是最接近菩提心的。你看我们这个经题,清净平等下面就是觉,平等才能觉,不平等不会觉,那要把我们傲慢习气彻底拔除才会平等。从这个地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学谦卑,我为什么要对人谦卑,对一切众生谦卑?原来是通菩提心的。我那一丝丝骄慢的习气都是菩提心的障碍,不通了。你说谦卑对谁有好处?对自己有大利益!不是对别人,是让我们畅通菩提心,你说这个问题多重要。通达菩提心就从谦卑做起,对人谦卑,对一切动物谦卑,对蚊虫蚂蚁都谦卑,我们都称蚂蚁菩萨、蚊虫菩萨,从内心里有恭敬心对它,它有感受。现在我们总算是明白了,学了《还源观》,知道一一微尘、一一毛端,用现在科学的术语来说,一一细胞、一一粒子(基本粒子),都是色想行受识五蕴所现的。换句话说,它有体积,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它有受想行识,这个东西就是阿赖耶,它能够变现万法,一切万法都是这个基本粒子组成的。有科学家说这些基本的粒子是一种振动的现象,没错,确实是振动的现象,一念不觉是波动,它从波动出来的,讲得一点都不错。不动,不动就没有了,五蕴就没有了。所以般若现前,照见五蕴皆空,那个五蕴我们现在知道了,那是基本粒子,比细胞还小。

真能通达,「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这两句话是说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只要你用菩提心,你决定能证得;净宗这个法门保证你一生成就,这个不可思议。所以真正修行,是真功夫,就是在生活上不再起心动念。在工作,在待人接物,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成佛了,圆满了。这一点做不到,不起心、不动念做不到,太难,那不是普通人,佛法里面讲上上根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的示现,在中国唐代惠能大师也给我们做了一个表演,上上根人。中下根人,烦恼习气重,无始劫所薰修来的。那我们遇到的缘,这个就是善导大师讲的,这一个人一生当中修行能不能成就,他说了一句话说得很好,「总在遇缘不同」,缘是机会,你要遇到很好的机缘,你这一生能成就,能回得了头来。遇到圣教,遇到大乘,遇到净土,缘!遇到好的善知识,这是老师;好的善友,同学;遇到好的修学环境,这个真难,真不容易。这些你都遇到了,你这一生肯定成就,缘具足,善根具足,福德具足。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是真干,那你就是速证大觉位。

再看底下,「又诸经之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是《华严经》上说的,我们念过的。我们修行把菩提心忘掉了,真会忘掉吗?真会,甚至於你在学习经教,你在讲台上讲经说法,菩提心都失掉。怎么失掉?不是真诚心了,还夹杂着名闻利养,还夹杂着自私自利,菩提心就忘掉了,忘得干干净净。我再换一句话说,还有妄想分别执着,菩提心没有了,那是什么?那是六道众生心,那是轮回心。轮回心讲经也是轮回业,不过它是轮回业里面的善业,将来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是魔业。所以修一切善法、修佛法,都叫魔业,就是六道的福报。你修到色界天,修到无色界天,还是不行,无色界天寿命尽了还往下堕落,谚语所谓爬得高、跌得重,爬到非想非非想天,死了以后,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般都是堕阿鼻地狱。为什么?他信心动摇了,他是误以为非想非非想天就是诸佛所证得的大般涅盘,他在那个境界以为是自己证得大般涅盘,不生不灭了。到定功失掉的时候,经上讲他的寿命,也就是他的定功,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的时候,他的定会失掉,失掉的时候他就想,从前诸佛菩萨骗我,证到大涅盘就不生不灭,为什么我现在烦恼起现行?这一念就造阿鼻地狱罪业,毁谤圣贤,谤佛、谤法、谤僧,这个罪业就堕地狱,你说多可怕!他不知道错在自己,他把过错推到三宝那里去。「发心之要,不言可喻」,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元晓师等」,这前面说过的,「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因」。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取的是这个意思,蕅益大师注的《弥陀经要解》,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看,正因;念佛功夫的浅深,是往生极乐之后品位的高下。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品位高下是在你念佛功夫,蕅益大师讲的也就是元晓师他们这个意思。「我国善导、灵芝与日本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祖师大德他们看法不一样,他们认为,这些人认为,持名念佛这是正行,发菩提心是助行,正助要双修,有正没有助不能成功,有助没有正也不能成功。所以莲池大师就把它会和了,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真正持名就是发菩提心,为什么?这里有道理,持名念到一心不乱不就是菩提心吗?持名没有到一心不乱,那不是菩提心,这个诸位要知道。菩提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心里是阿弥陀佛,口里是阿弥陀佛,把其他东西全放下了,这就是菩提心。如果我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东西没放下,夹杂在里面,这就不是菩提心。各说各有理,莲池大师他把它会通了,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二法门,菩提心跟持名是一不是二。真持名念佛,确实他是圆满的菩提心,否则他往生怎么可能有那么好的瑞相,预知时至,走得很潇洒、很自在?菩提心!莲池大师《疏钞》里说,「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

「今崇」,这个今是现在,我们崇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本经之宗」。这就是发心跟持名合起来,这是本经的宗旨,本经修学指导的原则。换句话说,本宗是净土宗第一经,也就是说,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就这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是双取两家」,这个两家是两派,古今两个学派,他们所主张的,把两家合起来了。「复又摄归名号,正与莲池大师之意相契」。发心往生,往生当然品位愈高愈好。愈高愈好,这是在持名,认真老实念佛,你的品位就高。这些意思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对自己的修学就大有帮助。「且此八字,展之则为彻悟禅师之教」,这八个字把它展开,就是彻悟大师所说的四句话,「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彻悟禅师说的。老人家是念佛往生净土的,禅宗的大德,回过头来念佛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我们要把它记住,真为生死,不再搞生死轮回了,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我们脱离六道之后,在极乐世界成就了,实在讲不成就也行,一到极乐世界马上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也行。为什么?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你,你虽然是凡夫,可是你的智慧德能与七地菩萨相等,你是阿惟越致菩萨,只要见了阿弥陀佛,你就有阿惟越致菩萨的待遇,你就取得了。所以你证得阿惟越致当然更好,普度众生;没有证得,你有大慈悲心,看到众生太苦,也行,你应化在六道里面,阿弥陀佛、诸大菩萨会常常照顾你。真的在极乐世界证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圆证三不退,在《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菩萨就是。他到六道里面来应化,他会不会迷?他不会迷,为什么?他见性了,明心见性怎么可能会退转?没有这个道理。什么样的菩萨会迷?十法界里面的,十法界里头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法界到六道里面来应化,他有隔阴之迷,法身菩萨没有了。十法界里面的这些菩萨,他只有位不退,他行有退,念就不必说了,他只有一个位不退。到了明心见性,脱离十法界,证得圆初住、别初地,不退了。这个地位上,诸佛如来还是加持他,增进他的智慧道力,帮他一把,他在那里成就教化众生的功德。

下面说,约之,前面是展开,彻悟大师所说这四句话,「约之,则为蕅益大师所倡之信愿持名」。蕅益大师讲这四个字,简单。这四个字,印公老法师,我们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一生受持。你看在《文钞》里,他常常教人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他老人家的心传,传法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是印祖一生的行持,十六个字把它说透了。「《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宗」。明宗论用,《阿弥陀经》蕅益大师《要解》里面就是用信愿持名,因为《弥陀经》跟这部经是同一部,大本、小本,所以指导原则是相同的。底下说,「并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这些话都是蕅益大师讲的,「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两句话说得太好!这是净宗修学最高指导原则,「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信愿,我们在讲解《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善根?善根就是能信、能解,这是善根。什么是福德?福德是能念,你真干,真的持名。因缘,那是你外面助缘的环境,你遇到这个法门,遇到修学这些法门的善知识,他们来协助你,这是外缘。善根、福德、因缘这三者具足,决定得生,三者缺一个都不行。你有福德,你有因缘,你没有善根,遇到怎么样?不相信,也没有办法理解它,所以念佛的愿你发不起来,求生的愿。如果没有福德的话,你能信、能解,做不到,敌不过眼前名闻利养的诱惑。你不是不懂,诱惑的力量太强大,明知故犯,这种人很多,不是不多。所以印祖一生提倡因果教育就大有道理。懂因果是什么?懂因果,这生死问题真是大事情!生生世世迷惑颠倒干这个事情,与一切众生结多少冤业。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是把因果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这真觉悟了,不再干了,下定决心不再干了,我这一生一定要出六道、出十法界,这是因果的力量,那你就会真干了,真干就是大福德,无量的福德。行行为正修,念念不离阿弥陀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阿弥陀佛相应。「如目足并运」,这是个比喻话,好懂,我看到了,我这一步就踏到。

又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蕅益大师这几句话说得好,正行里面还有条件的,要怎样念?这一句佛号里具足深信发愿,发愿求生净土。佛道无上誓愿成,既然成佛道了,诸位想想,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不都在其中吗?四弘誓愿四句,后后深於前前,有第一条未必有第二条,有第二条一定有第一条,有最后一条,前面三条一定具足,所以它是圆满的。所以,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合此信愿,那就是净土的指南,依此而执持名号这叫正行,蕅益大师说具足这个条件才是真正正行。「大本阿弥陀经」,这就是《无量寿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四十八愿,十八愿是执持名号,十九愿是发菩提心,往生净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句话也是在第十九愿说的。「可见信愿持名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是同旨」,同一个宗旨。蕅益大师说四个字,《无量寿经》说八个字,一个意思,旨趣完全相同。「蕅益大师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大小两本,宗旨应同。故今曰」,我们现在学习《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蕅益大师之垂教也」,跟蕅益大师所教的完全相应。

下面再给我们解释「一向专念」,「一向二字有数义」,这里有好几个意思在里头。第一,「朝向一方前进」,这一方就是西方,目的地就是极乐世界,一向第一个是这个意思。第二,「偏向一边」,决定不取东南北,他就专取西方,也不取上方下方,偏取西方,跟前面朝向一方也是一个意思。第三是「一味」,第四是「总是」。第五是「一段时间」,第五一段时间也说得好,就是我们现前这一段时间,不说过去也不说将来,我们在现前这一段时间一定要完成,要到达目的地。那个总是,起心动念总是阿弥陀佛,决定没有杂念,一味、总是都是这个意思。「故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重要!我们应当万缘放下,不但万缘放下,连佛法也放下。莲池大师给我们做的榜样,他老人家「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他不再搞了;「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你们喜欢学哪个法门尽管学,他老人家恭敬赞叹。他自己呢?自己是专念弥陀,真专。有一年,他住在杭州,他的道场我去参观过,我去过,现在开茶馆,实在是我们看得很难过。大雄宝殿里面佛像全没有了,做成茶馆,祖师的道场!他那个大殿叫神运殿,所以我们想到就很难过。有一年杭州干旱,非常严重,太守,那个时候的太守,就是现在叫市长,去求老和尚,希望老和尚发慈悲心为干旱求雨。这个在佛门里面,你看大课诵本里有求雨的一个仪规,这是求龙王。莲池大师跟大家说,这仪规我都不会,我只会念佛,我们一起去念佛好了。带着一大堆人,敲着木鱼念阿弥陀佛,就在那田埂上走路,真的,他走到哪里,雨就下到哪里,真灵!就用一句阿弥陀佛,什么一些仪规都没有,诚则灵!莲池大师传记里有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这一句阿弥陀佛非常管用,只要诚心诚意,决定没有怀疑,决定没有夹杂,他就有感应,莲池大师用阿弥陀佛佛号求雨,求到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一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