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00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8/7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一十六面,倒数第五行看起,我们从这个地方念: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上两句初赞诸大士之实德。无量者,其多其大,无法称量」,就是说不出来,「名曰无量」。「《摄大乘论释》云,不可以譬类得知」,譬喻能够知道的,譬喻也没有办法譬喻得那么样的恰当,这称之为「无量」。无量行愿,「行谓六度四摄等大行」,前面我们报告过了。「愿谓四弘誓与十大愿等胜愿」,四弘誓愿是大乘教里面一切诸佛菩萨的总愿,只说了四句,四句把菩萨在因地里面无量的大愿全都包括了。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度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协助,成就他们。众生无量无边,经教里面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佛菩萨决定不会舍弃,为什么?菩萨们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比一家还要亲。一个众生有苦有难,怎么可以舍弃!既然一个众生都不舍弃,现在苦难的众生这么多,佛为什么不度他?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晓得,经上有解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三无差别的意思很广,不是一个意思。第一个解释,这三个是平等的,一而三、三而一,众生、佛、心,是一桩事情,不是三桩事情,是一不是三。第二个解释,这三种力量是相等的,众生的业力、诸佛的愿力、心的力量是平等的。心是体,佛跟众生都是作用,一个是正面的作用,佛是正面的,众生是负面的作用。也可以说,佛是善的作用,众生是不善的作用,力量均等。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罪业没有消除,佛的力量加不上,就是心的力量也加不上。心、佛、众生,必须众生不善的业力能消除,佛的力量就帮得上忙。这个心,它无所谓善恶,它是本体,但是无论是真,无论是妄,都是从体而起的作用。心是随缘的,能随染净缘,众生造罪业,它随染缘现六道轮回,现三途果报,它随缘。诸佛菩萨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它也随缘。华藏世界是心的随缘,极乐世界也是心的随缘,它能随染净缘,它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所以佛才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指的是我们的念头,现代人讲心态,它来作主,主宰这个千变万化,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四弘誓愿,第一愿是度众生的本愿,是真的,不是假的。确确实实,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业障没消除,帮助他消除业障。消除业障又不能勉强,要恒顺众生,众生几时觉悟,悟有小悟、有大悟,等级差别太多了。菩萨对於没有觉悟的众生,总是以善巧方便帮助他觉悟。开始觉悟之后,也以善巧方便帮助他提升,希望他的觉悟愈深愈广,一直达到圆满。圆满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成佛,成佛就圆满了,这是度众生的这一愿。实在说,真正讲到愿就是这一条,后面三条是完成这一愿。我们今天也发了这个愿,愿是发了,没有能力帮助众生,所以后面三愿是成就自己。你看,教别人得先教自己,度众生也是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是佛在经上讲的,没这个道理。你要想帮助别人,一定先成就自己。所以第二个,「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习气得要断除。断除是什么?成就自己的德行,这一点很重要。古今中外圣贤的教育都是把德行放在第一,人要没有德行,他愚痴一点还好一点,不造大罪业;他要是聪明,那他害人就害得多了。所以把品德教育摆在第一。

品德成就了,再底下一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就是讲要求知识,要求智慧;没有知识,没有智慧,帮不了自己,也帮不了别人。最后一愿,智慧跟学术都要达到究竟圆满,你才能普度众生。所以末后一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就是好像我们现在念书拿到最高的学位,博士学位。佛、菩萨、阿罗汉是佛门里面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称为佛陀,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阿罗汉觉悟了,小悟,菩萨大悟,佛是大彻大悟,就这么回事情。这个佛学常识我们也知道。所以四弘誓愿,晓得我们愿要发,为什么?愿是个动力。我们烦恼习气很重,为什么要断烦恼?不是为自己,是为帮助一切众生,这个力量太大了!我烦恼早一天断掉,我就早一天帮助众生,众生就早一天得利益,他不是为自己。为自己懒惰一点没有关系,我迟个两年,迟个一、二劫无所谓。你看到这么多苦难众生,你於心何忍!所以这是大慈大悲的动力来推动,愿力来推动,希望自己赶快把烦恼习气放下。

放下之后才能够成就法门,智慧才能成就。如果烦恼习气没有放下,就来广学多闻,那你所学习的全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跟知识的差别就在此地。知识里头没有烦恼习气,就是智慧;还带着烦恼习气,那就叫知识。所以知识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肯定还有后遗症。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就看得很清楚,有人说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一点都不错,人人都在求知识,可是不懂得伦理道德。也有人说,现在人会做事,不会做人,这个话说得有道理。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尊长,甚至於年轻的父母不知道怎样来教儿女,这就是烦恼习气没断。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家庭教育(从前的私塾是家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把伦理道德摆在第一位,伦理道德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把它摆在第一位。人没有知识没有关系,会做人,知道孝悌忠信,知道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他是个好人,他不会造罪业。他对国家社会纵然没有贡献,他不会伤害,这个教育你就想它多重要!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求知识,那个知识就是智慧。烦恼习气断尽,在佛法里面讲,这叫根本智,你的智慧有根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根;所求的知识全变成智慧,叫后得智,后得智的作用就叫善巧方便。这个智慧它不用来求自己的利益,它用来为一切众生谋福祉,这是好事。但是如果不成佛,你的德行、智慧没达到圆满。没达到圆满,你度众生就不圆满,为什么?你只能帮助福慧比你低的,你能帮助他;福慧比你高的,你就帮不上他。所以发愿要成佛,成佛能够帮等觉菩萨,只有成佛才帮得上他;不成佛,帮不上等觉菩萨。你是等觉菩萨,你帮不上等觉菩萨;如果你是十地菩萨,那你连十地、等觉都帮不上。这是四弘誓愿里头的大意,一定要要求究竟圆满,我们中国人叫完美,完美就是没有缺陷,到佛陀才没有缺陷,等觉菩萨还缺了一角。

与十大愿等。十大愿在前面略说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等,等是等其余,像法藏比丘在这一会里面所发的四十八愿,诸菩萨们他们在因地上发无量无边的殊胜大愿。「愿以导行,行以满愿」,愿是引导你修行,如果没有愿,你的行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它没有方向,它没有目标。好像在大海里面行船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我们知道这很危险,不但达不到目的地,随时有灭顶的危险。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所以人不能没有愿,在佛法里讲愿,在中国一般世俗里面讲志,人不能没有志,所以志跟愿常常合起来,佛家叫愿。一切诸佛菩萨共同的一个愿就是度众生,普度众生,普是平等的意思,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平等的意思。菩萨应化在世间,为什么?就是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种种帮助的行动当中,有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太重要了。佛菩萨晓得众生所有一切的苦难、果报,不善的果报,他的根源都是迷失了本性,迷而不觉,这是一切苦难根源果报的总源头。佛菩萨的教学从这里开始,从根本抓起,才能产生殊胜的效果,所以救苦救难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教学,每天没有间断过,只要遇到他,都是有缘人。遇到一个人就教一个人,遇到两个人就教两个人,他的教学没有时间性,也没有一定的处所,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了他就会教人。这样的老师,古往今来很少见,那么样的热心,为什么?他知道人跟自己的关系,他知道。这是佛家的伦理,伦理也讲到圆圆满满。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一体,遇到了,他迷了,他造作不善,那怎么能不教!不但要教,一定要帮助他觉悟,这叫不舍一人。所以愿非常重要,愿正确,方向目标正确,我们的行就正,思想言行就正了。思想言行不正,换句话说,他的志愿没有立,志愿不坚固,所以在日常思想行为他才有偏差。

行以满愿,一定要修行才能满足你的愿望。我们要断烦恼,要学法门。烦恼没有断,法门怎么个学法?法门一定要帮助你断烦恼,为什么?你在这个阶段,断烦恼是为主,烦恼不断,法门不能成就。断烦恼的方法,学法门的方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可是在断烦恼,只能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选择几种,不能太多,太多又惹一大堆烦恼,不但断不掉,反而增长了。这种现象很普遍,古今中外都有,没有例外的。所以读诵大乘,这也是八万四千法门的一个法门。我读诵的目的在哪里?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这个目的,是帮助我断烦恼。烦恼里面最麻烦的是妄念妄想,你看,前念灭,后念就生,它绝对不会终止,当然更不会断掉。妄念纷飞,许许多多不善的念头,用什么方法?无量的法门归纳起来只有几种,持戒是个方法,修定是个方法,作观是个方法,就是止观,念佛是个方法,读经也是个方法。读经要怎样读?用读经的方法把我们的妄念打掉,不读经妄念就很多,读经就是要把心集中在一处,制心一处。也就是说,把所有的念头统统放下,恭恭敬敬来念这部经。像《无量寿经》,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让妄想渗透不进去,以这个为目标。我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这就是你修行修一个半小时、修两个小时。读经是断烦恼的,一定要晓得这个目标。所以一部经读下来之后,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功夫不错了!读一部经,两个小时不起一个妄念,这很好的功夫。两个小时不起一个妄念,在一般讲要训练多久?大概训练三年到五年,才能达到这个程度。所以这一部经念下去,起个十个、二十个妄想是正常的。如果到起二、三个妄想大概是三年功夫,没有三年功夫做不到;能够起一个妄想,大概到五年的功夫。你心得定了,定久了就开智慧,读诵是这样的读诵方法。

读诵决定不要想经里头是什么意思,因为你一想意思,意思是妄想,妄想又渗透进去了。只是念,没有意思,用这个来把妄想打掉。念佛、修定、持戒都是用这个方法,目标是相同,用意是一样的。所以读诵这个方法对於知识分子最有效,我这么多年来就用这个办法。我念佛不行,念佛一天念个一万声佛号,照样打妄想,但是看经行,读经,所以这是个人根性不相同。开始学的时候都可以试试看,持咒、持戒都可以试试看,哪一个方法适合自己,用起来很方便,自己也很欢喜,那就用这个方法。所以我现在每天,通常客人少的时候,我读经的时间不会少过四个小时,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的念头打掉。绝不想经里的意思,想是属於求解,那是另一个法门的。我现在读经,我的目的是修定,是要把妄念给它止住,功夫在此地。研究求解,一方面是提升自己境界,帮助自己的止观,止观就是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人生观,提升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境界。另一方面,我们在大众当中分享学习的心得,也帮助大家对经义能够了解。了解之后,知道自己在日常当中怎样去生活,那就是修行,修行是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不过六道轮回的生活,我们在此地要过佛菩萨的生活,会得到清凉自在,世间人所讲的幸福美满,佛菩萨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换句话说,用经典指导我们怎样生活,是这个意思。所以行才能满愿,把我们错误的行为,包括思想、见解、言语、造作,用一个行把它包括了。我们想错、看错、说错、做错,依照经教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在哪里?修行是一切时、一切处。真的,在起心动念之处,这是行的根。起心动念善,你的言行肯定善;起心动念不善,言行当然就不善,它的根源是在念头。所以行以满愿。「行如足,愿如目,互相依持」,这是说行跟愿的关系,愿是领导你的,指导你一个正确的方向目标,你才能走得到。

「具足」,这是佛经里常常用的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这里解释得很好,「圆满无余」,就是圆满,没有丝毫欠缺,这叫具足,具足就是圆满的意思。「《行愿品》云」,《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说,「闻此愿王」,你听到普贤菩萨这十大愿王,这十条大概的意思你也能够明白,能懂了。「读、诵、书写」,这都是做功夫。读,对着经典叫读;诵是背诵,念得很熟,不必看经本也能背得下来,这叫诵。读诵之外,书写,书写是我们现在讲的默写;但是书写的时候也可以看着经本来写,我们讲抄经,不看经本,那是默写,书写是这两种。「是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这几句话诸位想想,如果我们没有做到一心称念,这效果就没有。《遗教经》里面所讲的「制心一处」,一心称念跟制心一处是一个意思,我们世间人讲专心,在做功课的时候,修行的时候,心无二念,经文在自己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个时候,这十愿愿愿具足,皆得成就。一愿里面圆满其他的九愿,愿愿如是,你看,十愿就变成一百愿。所以把它配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再把它配到九世,九世都从时间讲的,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现在,现在未来;未来未来,未来现在,未来过去。你这样一分析,这十愿就变成上千条愿。所以菩萨十善为什么能够辗转到八万四千细行,就从这个地方扩展出去的。普贤十愿当然也是八万四千细行,再扩张,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华严经》上总结的一句话。都在一念心中,念念如是,不可思议!

「此正显从果向因,以弥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成就无量超出十地诸圣之行愿」,《行愿品》里面这一小段经文,显示如来从果向因。普贤菩萨已经证得究竟果位,他是妙觉位,在华严会上他示现的身分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是因位,妙觉是果位,换句话说,这叫众生有感,自性常寂光有应,应身这个相就是等觉菩萨。这就是从果向因,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叫倒驾慈航,他又回来了,他慢慢往上升,现在退下来,下来帮助我们。他不下来,他在那个上位,我们上不去;他来去自由,我们不自由,所以他必须下来帮助我们。他怎么帮助?你看,以弥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倒驾慈航的普贤菩萨,还要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的善巧方便加持回向,这是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看到,明白了,能不依靠阿弥陀佛吗?已经证得妙觉位,回头做这种示现,没有别的,就是劝告我们一定要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这一部经就是阿弥陀佛,这要懂得。我们天天供养阿弥陀佛的像,如果每天烧香磕头求他保佑,那是迷信,那就对不起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当作神仙去看待,错了!供像是什么意思?供像是提醒我们,常常想到《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教训全在这部经典上,听到名号想到经典,见到形像也想到经典,它的作用在此地。时时刻刻用它来提醒我们,教我们念念不要忘记,学佛人供养佛菩萨形像意思在此地。这要知道,要不然就搞迷信了。为什么你们学佛的人供养那么多佛像?我们的性德无量无边,用一个名号、一个形像没有办法把我们性德圆满的显示。

所以阿弥陀佛代表的是《无量寿经》,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是《普门品》,普贤菩萨代表的是《行愿品》,文殊菩萨代表的是《般若经》,地藏菩萨代表的是《本愿经》,我们看到这些形像,就会想到这些经典里面的教训。这经典教什么?《无量寿经》代表的是大圆满,观音菩萨代表的是慈悲。听到这个名号,看到这些像,就要想到我要像观音菩萨一样,以大慈大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是这个意思,不能搞错。地藏菩萨代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教学的根本。世出世间圣贤教育从哪里生的?从孝亲尊师生的。所以菩萨的名号叫地藏,地是大地,藏是宝藏。现在你看,探测大地里面的矿产。这个地是讲的心地,心地的宝藏是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用什么方法去开采?用孝亲、尊师这两个方法就把自性里面的宝藏开发出来,它取这个意思。听到名号、看到这个形像立刻就能想到,你看,你的性德常常往外面透,这是好事情。文殊菩萨表智慧,普贤菩萨表真干,用这个名词就好懂,普贤菩萨是真干,都是开发自性性德的。这些设施,这些艺术品,都是佛家的善巧方便,它一点迷信都没有。所以真正懂得、搞清楚了,我们会对佛法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讲什么?艺术化的教学。艺术化是在近代二战之后,这社会我们听到很多艺术化的名词,样样讲求艺术,连战争也讲求艺术,政治也是艺术,工商也是艺术,都讲求艺术化。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在做艺术化,统统进入艺术化的教学,我们不能不佩服;三千年后,人才想起,才来追求艺术。所以佛法里头非常重视这些雕塑、绘画、音乐、美术、建筑,样样都是表法的,样样都是教学。你真正懂得,不用说一句话,寺庙走一遍,你那一课就很丰富、就很圆满的收获了。这都是讲的善巧方便、加持回向,所有一切都是加持。

末后说普皆回向,我们的心量恢复正常了。正常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中国人常讲「量大福大」。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本来的心量比虚空法界还大,这是你本来的。现在我们要把原本找回来,要把自性找回来,回向就达到圆满,圆圆满满的找回来。平常怎么练法?要练习,现在练习,现在心量很小,在平常日用之中,起心动念不为自己想,常常为众生想,心量就拓开了。真的,智慧现前,福报也大了。念念为自己想,做生意想发财,念念为自己想发财,这财有限,为什么?命中有一定的,你没有办法超过。可是你念头一转,我发财不为我自己,发财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那个不得了,那就不是你命中的财,为什么?你性德透出来了,你的财会无量无边,为什么?所有苦难众生都得到你的福,这是真的。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三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