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1/22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量寿经解》第三百零一面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如《维摩经.香积佛品》云: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此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这是《维摩经》上一段话,说香积国的菩萨根性与我们这个世间不一样。由此可知,《易经》上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一个真理,物总是一类一类的。人也是志趣不一样,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因缘互有差别,兴致相同的很容易聚在一起,兴趣不同的就不太容易聚集在一块。譬如喜欢娱乐场所唱歌跳舞的,喜欢这些的,跟我们喜欢听经念佛的人,永远走不到一起。我们的佛堂、讲堂他们不会来,他们的舞厅、歌厅我们也不会去,跟这种情形一样。十方世界诸佛菩萨,他要接引各个不同根性的众生,也分别不一样的国土,相同的根性他会生在一起,他有一个引力。在佛法里面讲他能看到光,这个光看到他很熟悉、很欢喜,自自然然他就到那个地方聚会,诸佛世界亦如是。娑婆世界耳根最利,用耳根用习惯的人,也自然到娑婆世界来了。香积国这是闻香,闻香是五根里鼻根最利,他闻香能开悟,舌根最利,他尝味能证果。

所以维摩居士「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这个香积国教主这尊佛,「以何说法」?用什么方法来度化众生?「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不用言语,不用文字,「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律行就是戒律威仪,用什么方法教他?用众香就可以。众香,我们相信这个香的气味众多,品类不一样,这是那个国土的天人,凡圣同居土的。「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此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菩萨至少是方便土的众生,他不是同居土的,同居土的是天人。就如同世尊教六道众生,我们讲普世的教育,讲什么?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这一定是相同的。佛说这些都在《阿含经》里面,所以阿含这最初十二年是普世教育。菩萨是大乘里面才有这个称号,小乘里面有声闻、有缘觉,这个世界人天接着就是菩萨,佛教导他们,是让他们坐在香树下。我们知道这个香树品类一定非常复杂,代表不同的法门,不同的善根福德因缘。闻此妙香就能够开悟,就能够证果,契入如来的境界。

「今极乐妙香亦复如是,功德无边,普熏十方,广作饶益」。极乐世界的宝香,前面我们看到过,不但是性德的流露,而且有阿弥陀佛本愿德行的加持,所以它有无边的功德,也能叫十方众生闻到佛的香,见到佛的光,最普遍的利益是帮助他增长正念,增长信心,这是最普遍的。如果善根深厚,福德因缘在将成未成之时,这个关键的时刻,闻香、见光都能触发他的开悟。这个我们在古大德、祖师大德记载里面看到很多,所谓六尘说法属於这一类。《华严经》上有一句话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句话意思很深,很不容易理解。这些经论我们读多了,慢慢就能够体会到,那是为什么原因?我们现在也模模糊糊知道一些了,因为没有一法不是性德流露,既然是性德,那一切都是能会通的。我们讲三种现象,自然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它是通的,它当中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才体会到佛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高下差别,都在众生自己根性不相同,外面境界确实没差别。我们讲这三种现象都没有差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能令闻香众生,皆修佛行」,他开悟,他契入了,「尘劳垢习」这是烦恼,我们这边大乘经上所说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华严经》上所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自然不起」,用这个方法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开智慧。下面说,「见经中第二十品」,第二十品是「德风华雨」。「极乐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这是第二十品经文上说的,「其香复熏十方世界」,这些都为我们显示事事无碍的法界,这是诸法实相。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愿,第四十四愿,「普等三昧愿」。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

这是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章里头两愿,我们看黄念老的注解,「右章中」,右面这章,「从至於成佛以前,表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定中以下,表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从第四十四以下诸愿」,一直到四十八愿,「皆为彼国以外,他方菩萨,闻弥陀名,得殊胜法益之愿」。文字不多,交代得很清楚。前面四十三愿,全都是说十方世界念佛求生净土的,弥陀加持他们。向下,四十四愿以下五愿,最后这个五愿是没有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彼国是极乐世界以外的,不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的菩萨。也就是讲十方佛国一切菩萨,如果有这个缘分也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号,正如同古大德所谓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菩萨级别不一样,有十信位的菩萨,有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十地菩萨不一样。无论是哪个等级的菩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没有不得利益的,这个不可思议!

「首第四十四」,这个末后五愿,四十四是第一,「为闻名得诸三昧,至於成佛之愿。逮者,及也。《易系辞》水火相逮。注曰:水火不相入,而相逮及。」我们常讲水火不相容,可是《易经》里确实有水火既济这一卦,那换句话,真的不相容吗?不是,能相容。能相容而不相容,那是缘不同,这个里头意思很深。不要说法界虚空界,太大了,我们单单讲这个地球,或者再缩小我们单单讲这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再缩小我们这个城市,这里头的居民能相容吗?能不吵架吗?能不冲突吗?能。什么时候能?大家都觉悟了就能,如果迷惑颠倒那就很难了。这就说是用真心就能,用妄心就不能。妄心为什么?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就发生冲突了,就不能相容,水火不相容了。如果一旦开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个清净圆明体,所有一切对立全化解了,不再对立,那不水火就既济了吗?对於我们现前众生来说,佛陀教育太重要了。

在过去陈大会先生跟我做过两次访问,访问的题目叫「和谐拯救危机」,有第一集、第二集。这一次在这个月初我们在马来西亚又遇到了,也做了一次访问,我们叫这次访问「和谐拯救危机第三集」。我们也邀请了马哈迪,马哈迪长老从外国回来,身体很疲倦没参加。他把这个题目改了两个字,他说「教育拯救危机」,很有道理,可见得他这个长老很重视教育。不过教育两个字太笼统,教育很多,所以我又想了两个字再冠上去,「圣贤教育拯救危机」,这样就很圆满,这两个字不能不加。不加,现在每个地方都办教育,教育挺发达,学校挺多,为什么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所以讲圣贤教育,圣贤教育好,包括所有宗教、所有族群的圣贤。「圣贤教育拯救危机」,用这个名称,也把圣贤教育突出了。这是讲到水火既济,它本来是相同的,它是一个自性变现的,没有不相入的。不相入,它不是正常,相即相入才是正常的。也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当中,找不到有冲突的,为什么?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怎么会有冲突!

「又逮者,追也。据《会疏》意,令闻名人,即时得诸三昧,故言皆悉逮得」。这个意思也好,这追是什么?赶上了,勇猛精进他追上来了。让闻弥陀名号的这些人,名号功德确实不可思议。我们这个世间闻名号的人多,很多,念佛的人多,闻名的人比念佛的人更多。有很多闻名,你问他晓不晓得阿弥陀佛?晓得。他念不念?他不念。阿弥陀佛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了,他说那是宗教、那是迷信。念阿弥陀佛能得好处,得什么好处?他没见到。可是他阿赖耶识里头有没有净宗的善根?有。这一生当中不成熟,有来生后世,遇到缘的话这个善根会增长。换句话说,我们每个善根成熟的人,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的人,都是过去无量劫以前也跟他们一样,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所以我们对这些人也祝福他们,要称赞他们;不能轻视,不能小看他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帮助阿弥陀佛宣扬德号。差不多也是在十年前吧,我在香港讲经,有一天在路上我坐在车里,看到马路上的行人穿上这衬衫、T恤,上面印的是奇奇怪怪的花纹。我这一想穿这种衣服到处走,为什么不穿衣服印上阿弥陀佛?让大家不都种了善根吗?我这一提倡,果然就有人印,还有人印上经文的,甚至於还有人把佛像印上去的。我说佛像印上就不太好,衣服流汗再要去洗,不太恭敬,写名号就可以了,用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了。这是什么?这就是让一切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人,或者对佛法有深重误会的人,让他一历眼根永为道种。我们走在路上是也能念佛,不要太大声,太大声很耗力气,不费力气小声念,从我们身边走过的人,他能听见我们在念佛。还有一种方便,现在有念佛机,很多人身上带着念佛机,到处都听到佛号,真的冥阳两利,令许许多多众生得闻弥陀名号,肯定他得殊胜法益。

下面说,「《宋译》曰:所有十方一切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号」,都是跟弥陀极乐世界缘分浅一些的人,要帮助他们,这些菩萨众听到弥陀佛号,「应时证得寂静三摩地」。寂静三摩地是什么?就是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为什么这样讲?你要是真正了解阿弥陀佛这句话最浅显的意思,我们就能体会到。名号可以翻,并不难翻,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慧、或者翻作觉悟。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完全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智、无量觉,好翻。智慧从哪里生的?从清净心生的。觉从哪里生的?从平等心生的,跟经题相应。所以本经,佛告诉阿难,你要不要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谁?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名,阿弥陀佛就叫清净平等觉,就是无量觉、无量智,就这个意思。所以应时证得,这一听到之后,菩萨根性利,烦恼轻、智慧长,所谓是一闻千悟。我们中国人讲人聪明,闻一知十,闻一知百,菩萨一闻千悟,尤其是级别高的菩萨,像十地菩萨,我们一点都不会怀疑。「其中应时证得,亦即皆悉逮得之意」,这意思都能够相通的。

「清净者,所住之三昧,无染无著」,因为他没有执着,见思烦恼断了,得清净心,所住之三昧无染无著,「故曰清净三昧」,这他得到的。「如《会疏》曰:寂静三摩地,无缚无著,故名清净。」缚是烦恼的代名词,好像绳索把你捆绑起来,你不自由了。所以断烦恼也叫解缚、解脱,你把烦恼解除了,脱离苦难得大自在。着是着相,跟缚的意思是相通的,这个地方统统都是烦恼的代名词。「又解脱者」,念「谢」是动词,念「解」是名词,也就是说把烦恼解除了,脱离六道轮回,脱离三界,这叫解脱。「所住三昧,离一切系缚而自在,名曰解脱三昧。如《会疏》曰:止观无碍,故名解脱。」解脱这个名词境界差别很大,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华严经》上将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从初信位到等觉。初信烦恼解开了,脱离初信位,他就到二信;二信的烦恼再解开,他脱离二信就到三信,这叫解脱。他要没有办法解开,他就没有办法脱离,就不能提升。所以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每个阶级都很不容易解开,头一关是最难,头一关我们现在都没有办法解开。头一关就是小乘的初果须陀洹,《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要解什么?见思烦恼里头,要把见烦恼解开,就是见惑。

三界总有八十八品,佛在教学里面把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我们好记。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我们有没有把它解除?不再执着身是我了,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现在先给你讲这个。往上面,再往上去到相当地位的时候告诉你,我所有也没有,我与我所俱不可得。那是什么?那是开悟的菩萨了,差不多十信心满,就告诉你我所有的也是假的,也不存在,头一个破身见。第二个破边见,「边见」就对立,相对的,我跟人就相对,跟事也相对,跟天地万物也相对,就是你我他,这相对。所有一切冲突、业障、习气,全都从相对里面生出来的,如果相对的解开了,烦恼习气一大半就去掉了。下面第三、第四中国人叫成见,某人成见太深,这是什么?自以为是,就妄想、执着,全是错误的。因为有成见,你不能随喜功德,你不能恒顺众生;如果成见没有了,你就能修随喜,你就能恒顺众生。所以这些东西,我们坚固执着这一关突不破,突不破我们今天是什么地位?佛教小学是十信位,我们在佛教小学的门口没进去。见惑放下,解开了,你才脱离凡夫的地位,进入圣人,初信位的菩萨是圣人,不是凡夫了。他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决定不堕恶道,七次往返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你看解脱了,他就能脱离了。到第七信菩萨就脱离六道,他就生到四圣法界方便有余土。我们就晓得,解脱这个名词,也是从初发心到妙觉果位天天都用它,解脱就是放下,解就是放下,解开,脱就是脱离,提升了,向上提升了。不断向上提升,到究竟果位第五十二个次位,这究竟位。

《会疏》里面说一句,「止观无碍,故名解脱」。止是放下,观是看破,止观没障碍,不但没有障碍,就像前面讲的水火既济,它相辅相成,止帮助观,观又帮助止,互相帮助,这解脱。「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烦恼,能解脱生死,故须名清净解脱三昧。」一切三昧当中,三昧也是梵语,印度话,也可以翻,这些都叫做尊重不翻。三翻作正,昧翻作受,三昧是什么?是正常的享受,也翻作正定。换句话说,正常的享受是定,是清净心。喜怒哀乐都不正常,为什么?心动了。诸佛如来,像阿罗汉就得正受,他在一切境界里不动心了,不会受到外境的干扰,这叫正受,梵语称之为三昧。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烦恼,我们今天念佛烦恼除不掉,为什么?功夫不够,这句佛号没念熟,功效没有把它念出来。怎样是功效念出来的样子?烦恼念掉了,就是念佛三昧的样子。譬如顺境、善缘,人生欢喜心,欢喜也是情绪,也是你动了妄念,你被境界转了,一句阿弥陀佛把这种欢喜心压住,恢复正常。遇到逆境、遇到恶缘,瞋恚心生起来,怨恨心生起来,这都是不正常。儒家用礼来节制,情绪可以发作,不要太过分,这里头有分寸的,别超过,儒不出六道轮回用这个可以。佛要超越六道,超越六道这东西不行,一定要把它除得干干净净。所以这一句佛号功德大!外面境界接触了,里面七情五欲起来,立刻用这句佛号压下去,这就功夫。这是把你的精神专注在佛号上,你就不会受外面境界干扰,这叫功夫,这叫真念佛。

念到什么程度?念到外面境界接触也不干扰,不念佛也不干扰,心也是平静的。这是什么?这就叫念佛三昧你得到了。不念佛也是这样的,念佛也是这样的,统统不受外境干扰,要练习。《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习就是要在生活上练习,要练这个功夫。我们虽然学不知道习,也就说在日常生活上,这句佛号没用上,还是让我们情绪不断的发作,每天依旧生活在七情五欲的世间,这是什么世间?这是轮回的世间。每天七情五欲往外面透,这个心叫轮回心,轮回心所造一切业,都是轮回业,念佛也是轮回业,念佛是轮回里面的善业,来生得福报,不能断烦恼,不能解脱,这不能不知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以修行,我们实在讲只有在学佛,没有修行。修是修正、修理,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业的行为。我们天天学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我们所学的没有对上,两回事情,它不是一回事情,这就是什么?学而不习,学而不修。《论语》上讲的习,跟我们佛门讲修是一个意思,我们天天在学没有修,我们这些烦恼习气没把它修正过来,这时候功夫不得力,谈不上功夫,没有功夫,没有用功哪来的功夫?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八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二集)

《净土三经》之阿弥陀经

《净土三经》之阿弥陀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