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七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10/15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一百九十三面最后一行,经文: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这一段经文是见佛的礼节。我们看黄念老的注解,这是说法藏比丘来到世间自在王的座下。「诣者,往也,到也。所者,处所也」,就是佛所在的处所。佛没有住处,诸位要知道,他的教区(教化的地区)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我们在经上看到,你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称「在」,他现在在哪里,不能说他住在哪里,因为法界虚空界都是他的住处。在古时候,国王、皇上,中国过去历朝历代,这个国家是他管辖的,这个国家就是他的住处。在这个国家不能说他住在哪里,「行在」,皇上现在他在什么地方,称「在」,不称「住」。中国这个文字意思很深。

实实在在讲,我们跟佛没有两样,佛不能称住,我们能称住吗?我们也是你在哪里,这是正确的。说你住在哪里,这个话是假的,为什么?你在这个世间,住在世间几十年而已,几十年之后你又换了地方,六道一转,你转到哪一道去,你到别的地方去了。每一道都不是长久的,都是暂住的,所以讲真话,我们跟佛没两样。佛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自己也如是,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跟佛没有两样。只是佛自在,他自由,我们不自在,我们受业力的拘束。像我们现在在人间,居住在香港,我们就不能同时居住在他方世界,佛能做得到。我们要是成佛了,我们跟他就没有两样,也能做到。所以从理上讲,一切众生跟佛是平等的,大乘教上佛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麻烦就是你现在有妄想,你有念头,这个念头害了你,让你不能见性,不能像佛那么样的自在,还有严重的分别执着。能把这些东西放下,你就恢复你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那你就是佛,你跟十方诸佛没有两样,无二无别。学佛最终极的目标就是回归自性,也就是回到我们佛的本来面目。这部经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回归,我们学经教目的在此地。了解整个宇宙的状况,然后找到我们真正的归宿,不要在六道里流浪,这才叫真正学佛。

法藏比丘给我们做榜样,你看他到了佛的处所,见到佛,这有礼节,先向佛行礼,顶礼。梵语「南无」,我们现在南无是用东南西北的南;无,我们用有无的无。用这两个字,这是古时候中国的古音,好像广东的音,福建有些音还是古音,念这个无念谟,「那谟」。南无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顶礼,我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顶礼;南无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顶礼。南无是「归命,稽首,顶礼」,有这么多的意思。简单称就称作「礼」,我们礼佛,礼拜,简单称礼拜。它有这么多的意思。原文是印度文,南无是印度文。这里面这么多意思,是以归命这个意思最好,归命就是我们一心皈依佛陀,完全接受佛陀的教诲,是这个意思。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一心向佛,接受教诲,这个意思好。「常云,顶礼佛足。」在佛门里面这个常识大家都知道的。人在这个世间,头是顶,最尊贵的,足是最下的,以我们最尊贵的头顶去礼拜佛的双足,这是最敬礼,这是敬礼里头是最敬礼。「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礼敬之极。」所以顶礼是在礼貌当中,我们今天讲的最敬礼,表这个意思,真诚、恭敬,里面的含义是真诚的接受佛陀教育,这是顶礼的真义。

「伽他」也是梵语,「旧作偈」。这个旧,新旧的旧,是指玄奘大师以前所翻译的,这称为旧译,玄奘大师以后叫新译,这是翻译有新旧,以玄奘大师为界限。新译翻作「颂」,赞颂这个颂,古时候翻作偈,但是现在这两个字都通用,而且用得非常之广泛。「颂者,赞也,歌也」,偈也是这个意思,偈也就是赞叹、诗歌。采用偈颂的意思有两种,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偈文少字之中能摄多义」。偈颂跟中国的诗歌非常类似,它也很整齐,下面我们看到经文上的偈颂是七言,像中国的诗一样,诗歌一样,一句七个字,四句是一首。一首里面有讲很多事情,有讲四桩事情、六桩事情都有,也有四句讲一桩事情。它很活泼,而且押韵,押韵没有中国诗词里头那么严格,没有那么严格,它也不讲求平仄的对仗,这些它都不讲求。在佛法里面,这是一种体裁,前面十二分教里面我们都已经读过。这是少字含多义,「易解易持」,读起来很顺口,所以容易记得,也容易理解,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偈音美妙,用之赞咏」,可以把它谱成曲来演唱,偈颂都可以演唱,这是说这么两个意思。

通常在大乘教里面,也有说两个意思,跟这里讲的不太一样,这个地方讲的两个意思,实际上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一个意思,旧译里的一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特别对重颂来说的。佛讲经教学,学生不固定,不是像现在学校很整齐,都是报名来参加的,佛讲经法会不是如此的,所以就有先来后到。先来的,佛讲的他都听到了,那后来的,后来的没听到,前头讲的意思没听到。佛常常用偈颂这种方式再讲一次,让后来的人也能够了解佛前面讲的什么意思,这种偈颂叫重颂。长行文讲了,后头用偈颂又讲一遍,用意在此地。说明佛的教学很慈悲,连后来的、后到的这些学生,他统统都顾到,都兼顾到。显示出佛法所说的不舍一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在讲经教学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

「法藏比丘到佛前礼佛赞佛,并发以下广大誓愿」,这个誓愿就在这些偈颂里面,「现在当来一切众生,皆依此一乘愿海而得度脱」,这是说他在此地赞佛发愿,对遍法界虚空界许许多多众生产生的影响。大愿,实在就是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发这个大愿,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特别是六道的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悟一定要讲到究竟悟,也就是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离苦,永远脱离六道十法界,这真正叫离苦,没有脱离六道十法界,你的苦是没有办法真正摆脱的。这是佛法的教学主要的目标。我们现在看下面偈颂,前面两首这是赞佛,两首是八句。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这八句,前面一首是赞佛的光明相好,这个世间没有能够跟佛相比的。第二首是讲佛的音,言音、身相,用这个来教化众生。我们中国人常讲的身行言教,法藏比丘统统做到了,佛做到了,他也做到了。这两首偈颂的大意,我们看黄老居士的注解。此颂在汉译每一句是五个字,魏译是四个字,唐宋两译都是七个字,吴译没有这个偈子,缺了这个偈子,这是先交代会集这四句偈是从哪里来的。「唐宋两译义理文字均较胜,故今会本亦为七言」,是取唐宋两种译本。「本颂首段」,这就是光相无等,首段是「赞叹佛德」。「微」是细小的意思,精妙的意思,「妙」是好、善的意思,精的意思,这都是「赞美之辞,具不可思议、无比之义」。「佛之报土报身,色相不可思议,称为妙色。」佛所居住的,有形相的,实报庄严土。佛有实报庄严土,我们每个人都有实报庄严土,这个诸位要知道。身跟土也不是真的,从哪里来的?用现代科学家的术语来说,是从你心态变现出来的;用佛法的术语来说,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说,很多同学都非常熟悉,「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佛讲得很多。《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怎么来的,这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简单,这一举就道破了。

可是,我们学佛的人,我们的根性很钝,能听得懂吗?听了好像懂得,实在似懂非懂。你说真懂,你说不出所以然出来,你能说出来为什么是心现识变?你把这个道理讲给我听听,你说不出来。到近代的科学家,也不过是最近的二、三十年,量子力学家说出来了,跟佛讲的一模一样,他给我们说出个道理出来。我们才翻翻佛经,佛三千年前所说的,他们现在发现了,不能不佩服。这发现得好,发现了说明一桩事情,什么一桩事情?佛教不是宗教,他们是科学,那佛教是科学,它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所说的,三千年之后科学家完全证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此,只要是精神的现象、物质的现象,都不是真的,现在科学家也肯定了。到底什么是真的?这真的科学家现在还没讲清楚,佛讲清楚了,佛说真的叫自性,真如、本性,这个东西是真的。《百法明门论》里面所讲的「真如无为」,这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科学家没法子,发现不了,为什么?因为它不是精神现象,它也不是物质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本体是哲学的名词。它虽然什么都不是,它能现精神,它能现物质,物质、精神是由它所生所现,它是能生能现。因为它不是物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不到它,眼看不见,它不是色法;耳朵也听不到,它不是音声;鼻也闻不到,它不是气味;舌也尝不到,它不是五味;身体接触不到,摸不到它,这就是它不是物质现象。我们这个六根,前五根对它不起作用,这个科学家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它不是精神现象,所以第六意识也缘不到,第六意识是我们的思想,你想不到。它确实存在,无时无刻不存在,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

科学家现在把精神跟物质的源头找出来了,从哪里来的?他说无中生有。这讲的也是道理,自性它什么都不是,只好说无中生有,说得也好。物质现象是无中生有,精神现象也是无中生有,物质现象无中生有他讲得很明白,我觉得比佛法讲的好懂。他说是意念,就是念头,念头累积连续产生的一个幻相,物质是这么来的。科学家知道,所有物质都可以还原到能量,能跟质很早很早就发现了,能跟质是可以互相转变的,能量会变成物质,物质可以恢复到能量。量子力学家讲得清楚,他认为什么?能量的背后还有一个操纵它的力量,就是意念,就是念头,发现这个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的发现,对现代的人有非常大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什么?我们今天遇到困难了,什么困难?灾难。自身的灾难是疾病,现在人的病痛很多,没法子治;居住环境的灾难,是地球上的现在所谓是自然灾害。我们遇到这两种,没法子解决。科学家这个发现带给我们一个喜讯,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精神跟物质都是从意念发生的,所以他说只要我们把心态改变,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就随之改变了。

我们身体疾病是心态不好,什么样的心态?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个心态不好,就是佛法里讲的烦恼,分别执着。这个东西要能够放下,恢复到好的心态,好的心态与自性的性德相应。中国古人,老祖宗教导我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思想好,这个念头好,如果有这样的念头,我们身体的病就复原。身体病是我们的细胞变成病毒,这个病毒的根源就是不善的念头;换句话说,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这样的念头带给我们的疾病,我们念头一转变,身体就好了。同样的道理,地球今天出了麻烦,根源在哪里?根源还是我们不良的心态,如果我们的心态转过来,地球上所有的灾难都没有了。这个我们今天放下佛法不谈,科学家告诉我们的,佛告诉我们也是这样的,我们不信佛,佛是宗教、是迷信,人家科学这样讲法你相不相信?三千年后的科学跟三千年佛法讲的一个样子,一个道理,一个方法。所以科学家现在大声疾呼说「我能做到」,我把心态改变,我就能做到,恢复健康长寿,居住的环境恢复安定和平。我们也把大乘佛法的信息传给这些科学家,告诉他们,你们所发现的,三千年前大乘经上都讲过,比你还讲得清楚,让这些科学家重视大乘佛法。那真正是汤恩比博士所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解决二十一世纪地球变异的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说得一点都不错,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如来微妙色端严』,色是物质,这是说他的身相,他的相太好了。那是什么?纯善,没有一丝毫的恶念,没有一丝毫自私的念头,他有这么样的相好。诸位要记住,我们每个人本来的相好跟此地经文上所说的一模一样,佛有,我们都有,我们为什么不恢复?良心良心,你的心本来是善良的,纯净纯善。现在你的心是什么?现在你的心是垃圾桶,你把自己跟别人所有肮脏的东西全装在心里头,垃圾桶。你要知道,你是错用了心,应当把这个垃圾桶清除,洗刷干净。别人一切的善法可以放在心上,一切不善法都要把它抛弃。如来,告诉诸位,不但不善的抛弃,善的也不要,那什么意思?连善也不执着,这叫真善。心里还有个善,还有个善法,你出不了十法界。心善行善而不着相,完全回归到自性。刚才不是说过吗?自性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真正回复到自性,善恶都没有了,纯净纯善,那是自己的自性。诸佛如来回归自性,对我们六道这些众生,天天造作恶业的,乃至於畜生、饿鬼、地狱,他用什么眼光看?用真诚、慈悲、恭敬的眼光来看,为什么?他知道这些众生本来是佛,跟他没有两样,一时迷惑,他觉悟、回头了,跟他没有两样。我们是瞧佛菩萨,现在的人:佛菩萨那是宗教,那是迷信。他对我们不是这样的,他对我们是真诚、慈悲、恭敬,为什么?他知道我们迷惑,知道我们在胡说,他了解,他度量很大,他不会责怪我们。我们修学契入境界之后,才知道我们从前错了,对不起他,现在改过自新,就像法藏比丘一样,见到佛要顶礼膜拜。这是什么?这是忏悔,从前错了,现在明白了,要向佛学习。

经文上说他是「妙色端严」,「微妙者,精妙之极也。色端严者,色相端正庄严也」。经文,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学习经教最重要的,你要知道回归自性,古人讲的话叫「消归自性」,跟回归是一个意思。这经教你学了能消化掉,消化掉回归自性,你真得受用,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觉悟之后,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会跟诸佛一样,你用真诚、慈悲、恭敬,你不会轻慢任何一个人,包括蚊虫蚂蚁都不会轻慢。再更进一步,你才晓得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跟自己也是同根生,是一体,你的真诚、慈悲、敬爱就到山河大地了。这个时候你看一切法、看一切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佛经上讲的「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你能看到事实真相。

下面引《法华经序品》里一段文,两句话,「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这是《法华经》上说的,说佛的身相,佛的相好像金山一样。金山是形容、是比喻,为什么不用别的比喻,用金山?黄金在一切贵重金属里被人称赞的就是它不会变,银会变、会氧化,金不会变,取这个意思,圆满而永恒不变。报身真的是这样,报土也是这样的,永恒不变。不像十法界,十法界真的叫无常,你看我们这个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化,世间所有一切万物也是刹那刹那在变化。如果真的能看到不变化了,那就像金山一样,它永恒不变。佛菩萨在经典里面给我们介绍,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那里面的身跟土都没有变化,真叫永恒不变。但是那个永恒是方便说的,不是真实说,它时间很长,真叫无量寿。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时间多久?三大阿僧只劫,你看这么长的时间,永恒不变。我们今天讲,人的寿命多久?亿万岁。那是多少亿万岁?不是一个亿万岁,三大阿僧只劫,人不老!世俗里面所谓「菩萨菩萨,年年十八」,他不老,山河大地永远是那么美好,它不变,没有任何灾害,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所以你要是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不是,那不必说了,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那个同居土也跟实报土一样,这个真不可思议。我们现在居住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这里头有变化。可是阿弥陀佛的凡圣同居土没有变化,跟实报土一样,为什么?我们看到一句经文就明白了,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既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成为阿惟越致菩萨。佛没有妄语,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身分?别教是地上身分,地上菩萨,圆教是初住以上的菩萨,《华严经》上我们学过,住实报土。极乐世界有四土,四土都是实报土,这是真正端严甚微妙,四土都是实报土。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再也看不到变化。

下面有几个字,「匿者,藏也,隐也,亡也」,就这个意思,一个比一个深,隐比藏深,亡比隐还要深。「曜」是明,光明的意思,像太阳。它这里有比喻,『日月火珠皆匿曜』,这是说佛身的光明超过日月火珠。光明也表智慧,所以「首四句义」,前面我们读的四句义,「如来微妙难思之色相端正庄严,一切世间所有诸物无有能与等比者」。等是跟他相等,没有跟他相等的,没有能跟他相比的。这是用白话把四句偈翻译出来。「亦即赞佛偈中」,赞佛偈中有两句话说,「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跟这个意思相同,赞佛偈只有两句,此地这个四句。「佛放无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国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隐蔽不现。火者,灯火、火烛,兼指一切火光。珠者,摩尼也,又作末尼」,这是印度的梵语,音译的,「具足为震跢末尼」,这是梵文的原音,都作音译的,翻译成「珠、宝、离垢、如意」。这里头离垢跟如意意思非常深,我们世间的珠宝,这个意思还不具备。如意珠就称为宝珠,这在什么地方有?天道里有,欲界天、色界天里有,诸佛净土里有。人间以下没有这种珍宝,这是福德不具足,因为这些东西也是心现识变的。我们如果真的能把所有不善的念头统统放下,这些珍宝都会现前。为什么天人拥有这些宝珠?天有二十八层,愈往上面去,珍宝愈稀奇,就是愈往上面去,心地愈清净,心地愈善良,就这个道理。都离不开意念,科学家所谓的心态,离不开心态,心态是一切法的主宰。

合之,这是把它的翻译,用我们现在普通话来翻译,「合之可意译为如意宝珠,有大光明,超诸世品。」在这个世间的物品里找不到。「《会疏》曰,天下至明,无大於日月。」能放光的物体,在我们这个世间能看到的,只有太阳、月亮。太阳是放光的,月光是反射的,是太阳光照的反射到地球上来,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的,也有相当的明亮。「万品光耀,无过於摩尼」,在物品里有这些光采的,那是摩尼宝珠,我们只听说,也没见到过。也有人告诉我,确实有夜明珠,他们看见了,在夜晚灯光统统熄了之后,看到它放光。我们相信它放的光没有电灯放的光亮,如果有电灯放的光亮,就可以不必用电了。由此可知,摩尼宝珠纵然有,也很难跟电光相比。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七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五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八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