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0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10/8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八十五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七这里看起。

十号,「七、无上士。士者人也。人中最胜,名无上士」。我们再看底下所引的《涅盘经》,「《涅盘经》曰: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为最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士,这个意思有几种讲法,第一种,士者人也,中国通常称,你看男士、女士这是称人,人的意思。在中国古时候社会阶级有四种,士农工商,士农工商都是人,什么样的人才称士?一般讲读书人,现在所说知识分子。更深一层的意思,这个士有德行、有学问、有智慧,就是圣贤人这才称之为士。所以社会里面常讲高士,那就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才有这种尊称。佛也称士,上面加了个「无上」,由此可知,这个士在我们一般人称谓里面,这是圣人,圣贤。佛法里面称为无上,因为佛门里面这叫上士,有阿罗汉,阿罗汉还有上,有菩萨,菩萨还有上,那是佛,佛再没有上,所以佛称无上士是这个意思。《涅盘经》上是用比喻来说的,如来称无上士,就是佛称无上士,这底下有个比喻,譬如人身,头是最上,手足、身躯那都不是最上的。所以佛亦如是,最为尊上,比法要尊,比僧要尊,也就是说在法、在僧之上。佛不出世,这个世间没有佛,那什么是最上?给诸位讲,法最上,佛不住世,法最上。因为僧是修学佛法的这些人,这个僧,我们要知道它的本意不是指出家人,在家出家、男众女众,只要依佛经教修行的都称之为僧,僧里头没有出家在家,也没有男众女众,叫僧团。僧是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修学的,所以它有中国「众」的意思,大众的意思,中国人讲三人这称一众,佛法里头四个人才称众,所以僧是众的意思,众多的意思。好像军队,军队人数很多,但是一个人也叫军人,所以他一个人也称僧,是这个意思。这些佛学普通的常识,我们要知道,不知道往往就产生很多误会。

下面说「又曰」,这也是《涅盘经》上讲的,这个地方讲的就很清楚,「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上士有所断的,「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断是讲断烦恼,你还有烦恼,还有所断的;还有所断的,你是上士。譬如我见思烦恼断了,尘沙还没断,无明还没断,还有上;但是见思断了就能称上士,真是上士。我们中国称这个士是士大夫阶级,读书人,但是他们的见思烦恼都没断。能把见思烦恼断了,当然超过他们,这是上士,上士是圣人不是凡人。圣人有小圣、有大圣,小乘这是小圣,包括辟支佛这是小圣,都是断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习气,辟支佛连见思烦恼习气都没有了,阿罗汉还有习气。菩萨断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没断,所以菩萨的地位比阿罗汉高,当然这是上士。佛连起心动念都放下了。世出世间,我们讲世间是六道,出世间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出世间,所以讲世出世间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业因统统断尽,那就没得断了,就变成无所断者,无所断者这称无上士,这名字的意思从这么来的,再没有了,他烦恼断尽了。

「《会疏》同上二说」,这是同《涅盘经》里面所讲的。「疏曰」,这是《会疏》里,这是注解,《无量寿经》注解,「业惑净尽,更无所断,於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无上士」。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里面是主指天人,我们说天当然就包括人,欲界有六层天,愈往上面去这个欲念就愈淡薄。欲要是不起作用,不是真的断了,它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他有定功。这是佛法里常讲的四禅八定,只要得初禅,这个定功就能够把欲望压下去,伏住了,烦恼没断,伏烦恼伏住了,它不起作用。佛把欲望分为五大类,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望都控制,都不起作用。这个里面我们要留意到,为什么?财可以不要,色也可以远离,名也可以不要,能不吃饭吗?能不睡觉吗?这两样东西好像是很严重的。但是确确实实的,如果得到初禅之后,给诸位说,睡眠没有了,永远是清醒的,你不会疲倦,也不需要饮食了。不需要饮食,营养从哪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禅悦为食」。什么是禅悦?我们凡夫无法想像,那我们现在懂得一点科学,有点科学常识,人身体是个机器,机器的活动需要能量,饮食是能量的补充,睡眠也是能量的还原,很重要。有禅定的人他消耗的能量很少,我们看释迦牟尼佛这么一个僧团,当年住世他们每天只吃一餐,日中一食。工作量我相信比我们还要大,我们每天就现在这小道场里,大家能看到的,从四面八方到这边来参学的、来访问的,络绎不绝,从早到晚都要应酬。佛在世还得了吗?谁都想跟他见见面,谁都想提出疑难杂症向他请教,请佛开示,我们能想到他日夜没休息,一天吃一餐行吗?行,他有定功。

其实他不吃也行,能量可以从自己自性里面去提取,自性里面有圆满的能量、有圆满的相好、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真的。我们是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里面这些东西一样都拿不到,只能靠临时打工,每天吃饭就像临时打工补充能量,这是一桩苦差事,浪费多少时间,浪费多少精神,可以不必要的。一定要饮食讲求这种营养、那种营养,那都是什么?那都是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也跟着干。试问一问,你看牛羊一生就吃青草,不长得那么肥、那么壮吗?它没有吃这种营养品,没有那么多。从这个地方你就能体会到,咱们求学老师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其实饮食之道也不例外,也是一门专修。释迦牟尼佛曾经给我们表演,六年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麦,麻是什么?芝麻。是不是吃一粒?我们不要这样去想,这样想不太合情理。一种,他只吃这一种食物,这个合情合理,能不能维持?能,一切都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跟李老师在一起十年,他的饮食习惯我懂得,非常简单,每天就是一点面条,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每天就是一点点面,分量不多,几片青菜叶子,他没有人侍候,自己煮。那个锅也是碗,大概就这么大一个小锅,带把子的,所以水烧开之后,面条下下去,再一滚的时候把菜叶放进去,大概再焖五分钟,火熄掉焖五分钟那个菜就熟了。拿出来吃的时候,再放一点油进去,放一点盐进去。我那个时候很奇怪,我说:老师,油盐为什么不先放进去?洗碗麻烦,这个它不沾,洗碗容易。所以他这一餐饭,从开始煮到吃完不到半个小时,干净俐落省事!他一天一餐,早晚都没有,就是中午吃一餐,几十年如一日。他告诉我,他三十多岁就开始过这个生活,走的时候九十七岁,生活非常简单。在台湾,他一个月生活费用多少钱?台币六十块钱,合美金一块半。那个时候美金在台湾,大概是一块钱换三十多块,换到最高的能换到四十块的样子,你看换四十块不就一块半吗?我那个时候也跟他学,我看到他那个样子,我跟他学。因为我原本一天是吃两餐,晚上不吃,所以早晨那ㄧ餐断掉很容易。跟他老人家学,我学了五年,我那个生活过了五年,不难!但是我们年轻,烦恼比他多,妄念比他多,他一天两块钱就行,我一天必须三块钱,我吃的量比他多一点,多不到好多,多一些,我一个月需要九十块钱生活费用,在美金是超过二块钱。我吃到第八个月向他老人家报告,他听了头一句话问我,「你身体有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我说:没有,很正常。他桌子一拍:「好,永远这样下去。」人到无求品自高,生活简单不求人。

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得禅定的人、心地清净的人,这饮食可以断得掉,睡眠也可以断得掉。我们就能想到,四禅十八层天,这个里面的众生他们不需要饮食、不需要睡眠,精神饱满,那个精力永远用不完,禅定当中得来的。我在饮食营养这个里面有一点悟处,曾经跟老师请教过,我提出一个看法,也是一个想法,我们身体的能量,能量消耗我总感觉得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至少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正念消耗不多,劳力消耗也不多。为什么?我是从李老师那里得来的这个看法,李老师的工作量,大概是我们普通人五个人的工作量,你要跟他见面,一定一个星期之前约好,把时间给你;你临时去找,他没有时间,他时间统排好了。每天从早到晚都排满,大概都排到夜晚九点钟,晚上有一堂课,这样繁忙的人那么简单的生活。你看那个动作,我离开他的时候他八十岁,我跟他的时候那一年七十岁,离开的时候那一年八十岁,八十岁你看他就像五、六十岁人一样,动作非常敏捷。以后我在国外的时间多,他老人家九十七岁走的,我们估计他至少也要活个一百二、三十岁。

什么原因走的?食物中毒。他是医生,也就坏在是医生,医生胆大,那个不干不净的东西吃了之后,他有解药。是同学们,也是我们都认识的,煮的面送给他吃,他老人家的习惯,总在当你面吃完之后碗给你,让你生欢喜心。那没有知道,他那个面条防腐剂很重,就是外面买的一把一把的,你看能放很久,那个要没有防腐剂不可能放那么久。吃的时候味道已经不太正常,我们一般就不敢吃,他还是一样吃掉,第一次吃掉之后,他回去用解药,真的把那个毒解除了,没事。过了好像半年以后又碰到这么一次,他也不在乎,这次回去用解药的时候太迟了,这个毒已经散开,这下吃亏了,病了两个月。我去看他,看了好几次,每一次去看他头一句话告诉我:吃东西小心,千万不要到馆子吃东西,馆子都不干净。所以饮食不能不注意,过了期的东西,味道变的东西,决定不能吃。不要说佛门里要惜福,你是惜福,可是一生病好多人去侍候你,那叫惜福吗?不麻烦别人叫惜福。所以健康不能不重视,学佛的人没有个健康的身体,这个表法就不好。一看你学佛人是这样,谁还敢学佛?所以饮食要特别注意。我跟老师在一起,参加过不少的宴会,宴会当中通常我都坐在老师旁边,老师看到那个菜里头不太对劲的时候,他就碰碰我别吃,豆腐馊了,味道变了。

这些地方戒律懂得通权达变,譬如五辛,五辛是葱、蒜、小蒜(荞头)、韭菜还有洋葱,这五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五种不能吃,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现在能不能吃?现在要吃。为什么?这是解毒的,现在哪一样没有毒?我们早年在华藏图书馆,我们就唯一这么个小道场,韩馆长她在统理大众,规定每个星期一定要吃一次大蒜,大蒜好难吃,生的大蒜辣得不得了,逼着大家每个人至少每个星期吃ㄧ片。为什么?这是解毒,帮助你抵抗力,特别像伤风感冒那很管用,治病当作药用。这个不叫破戒,这在佛法叫开斋,有开缘。还有酒,素菜里面用料酒可不可以?可以,那不会醉。酒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把它放在五戒里头?五戒就重戒,其实五戒里头前面四条叫性戒,就本身就不可以。酒叫遮戒,遮是预防,预防什么?预防你怕你犯戒,是这个用意,预防酒醉之后犯杀盗淫妄,是这个意思。

所以老师有一次告诉我们,跟我们大家讲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们的酒量,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一样,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会制了。中国读书人都知道三百杯的典故,这个典故是真的不是假的,就郑康成(郑玄)。郑玄的老师马融,在马融那里三年,马融的学问,他大概全部都学到了,这么一个年轻人。马融讲学还喜欢听音乐,他拉了一个帷幕,像我们这帷幕,他在那里讲学,背后都是女孩子在那里唱歌、弹琴,他有这种雅兴,马融官做得也很大。学生听他讲演,哪一个不想这样看看幕后那些女孩子,只有郑玄一个三年如如不动专心听课,所以马融知道他的东西全部他得去了。这个老师是很难得,也是汉朝的名人,《汉书》里有他的传记。心量还是小一点,学生超过老师他知道,他还有点嫉妒,想害他,害他怎么害?把他灌醉。郑康成离开的时候,马融带着所有的同学到十里长亭给他饯行,每个人三杯酒,就真的三百多杯,醉的时候就好整他了。没想到三百杯喝下去之后,小小的礼节都不失,这真叫人佩服。在中国饮酒的,郑玄以后没有这个人,郑玄之前也没听说,郑玄之后再也看不到了,三百多杯一点没事,典故从这来的,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有其人有其事。所以老师说我们酒量都像郑玄的话,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必立,就没有了。这个道理要懂,他是怕你醉后乱性。佛是很讲道理的人,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持戒才有方便,你才有分寸,才不至於死在戒条当中那又错了。死在戒条你不就执着了吗?佛法头一个教你破执着,所以这道理不能不懂。每一条戒都是活泼的,所以戒律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时候有开缘,戒一定要开;什么时候一定要持,就是决定不能开。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六五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五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一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