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七三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2/9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三十一面,看「积功累德第八」:

「本品中法藏菩萨发大愿已,从愿起行,於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教化无量众生,住於无上之道,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功德,说不能尽,是故品名积功累德。」这几句话是解释经题,为什么这一品叫做「积功累德」,简单的介绍。这一品所要讲的,是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之后,也就第六品从愿起行。前面ㄧ品,这是跟我们说明了,「必成正觉第七」是印证,这是求感应。这一品就是从愿起行,要看他怎么样实现他的愿望。於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经上给我们讲的五劫修行,无量劫是泛指很长的时间。下面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就是「住真实慧,植众德本」,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ㄧ般众生修行不能成就,也就是愿是发了,想不想实现?也非常的想,为什么做不到?就是没有真实慧,可见得关键确实是在这一句。如果你有真实智慧,你的愿就可以能兑现,你有能力去做到,才真正是植众德本,自性里面的性德都显发在外面。

下面说,「教化无量众生,住於无上之道」,学习世出世法没有例外,最好的学习就是教学,古大德常说「教学相长」,所以最好的学习是教学。特别是对於中下根性的人,因为你天天要教,你就不能不读,不能不修,这是什么?对治我们烦恼里面的懈怠、懒散。多少发心的人因为懈怠而退堕,这样的人古今中外太多太多,所以精进是菩萨第一善根,这是唯一一个善根。精进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到可真不容易,最好的方法是教学,你天天要修行,不真修境界提不上去,天天要读诵经典,要备课,不读诵,你没有办法教人,你讲不出来。身行言教是菩萨对治懈怠最好的方法,帮助你勇猛精进。教化众生得真干,目的是要让这些众生住於无上之道,目标非常鲜明,教学的目的是成佛,这个方向是成佛之道,有进无退。这一生就像前面所说的,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这一生当中,这是阿弥陀佛最喜欢听的一句话。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上根利智,佛门里面所说的上上根人他就成就。中下根性的,可以逐渐的完成,先求得三菩提心,三翻成中国意思是正,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觉,三菩提心翻成中国就是正觉心,入门。世间人也有觉,但是不能称为正觉,为什么?这个正一定是跟无上菩提同一个方向、同一条道路,这才是正觉。正觉是阿罗汉、辟支佛这两个果位,见思烦恼断了,辟支佛见思烦恼的习气也断了。再向上提升呢?三藐三菩提,三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正等,等於佛,这是菩萨等於佛,还没成佛,提升。再向上提升就是阿耨多罗,阿耨多罗翻为无上,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大乘圆教妙觉果位,圆满的回归自性了。你看教化众生是以这个为方向、为目标。「如是功德,说不能尽」,所以这一品叫「积功累德」。我们要想真干,这一品经就非常重要,教给我们怎样积功、怎样累德。请看经文:

【阿难。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这一大段是如愿修行,这个几句是总说,下面这一段真干。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这是讲建立极乐世界严净净土。我们看黄念老的注解,「法藏菩萨於佛及天人大众中,宣发以上之弘誓愿」,这下面有注解,「弘者,广也。《法界次第》释曰: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这是解释弘誓愿。「弘誓愿者,泛指佛菩萨弘大之誓愿。今言斯弘誓愿,则专指法藏菩萨之四十八愿也。发斯愿已,由愿生起无边殊胜妙行。」前面解释这三个字,「弘誓愿」,广大、普遍这个缘是弘的意思,我们的心量要大,要能包容。心量小了不能成就,小心量的人对世间法都不能成就,出世间法那边都沾不上,为什么?出世间法没有边际的。前面我们读过,空寂心、妙圆心、无碍心这都没有边际,所以菩萨的心确确实实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中国古谚语所谓「量大福大」,ㄧ个人量不大,他有什么成就?我们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的人,你特别注意,开国的帝王各个都是大心量,什么事情到他面前大而化之,绝不会斤斤计较。斤斤计较不行,受不得委屈的也不行。特别是经文里面「住真实慧」,真的是要有真实智慧,智慧的对面就是烦恼、就是情绪,办大小事情不能够用情绪,要用智慧;情绪办事不能成功,纵然成功后面后遗症很多。这是愿不能不大,愿愿你看都是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而发,四十八愿愿愿为众生,没有ㄧ句是为自己。为什么不为自己?众生就是自己。自己本来跟众生是一体,所以念念就包括一切众生,这就是真实慧。

「自制其心,名之曰誓」,这誓是什么意思?誓是对自心来讲的,我们的烦恼很重、习气很重,自己能把它控制住,让烦恼习气不起作用,这是誓。「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要克服你自己烦恼习气,就成功了。能够克服自己见思烦恼,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没有占有的欲望,没有控制的欲望,这就是要自制其心,不自制其心做不到。见思烦恼就是执着,自制其心,放下执着这是声闻,佛法里面断恶是断下品。下品断了再断中品,中品是分别,分别太多了,大乘里面称它作尘沙烦恼,起心动念就是分别,分别之多就像尘沙一样,比喻那么多,无量无边无尽的分别也得要放下,於一切法不分别。不分别比不执着高,不分别的人ㄧ定不执着,不执着的人他还有分别,所以放下尘沙烦恼这是菩萨,比阿罗汉高了。再提升放下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虽然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面没有分别执着,这个高明,这人在哪里?法身菩萨,这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实报庄严土里面的群众。他只要是住在实报土,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出了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还做不到,他做到了,这叫大英雄,十法界里面的佛都不能称为大英雄。所以大英雄最低的条件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真的这三种烦恼都放下了。自制其心,修行总的原则、总的纲领就在这一句!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克己复礼」,克己的功夫就是自制其心,复礼就是志求满足,满足是满足自己所发的愿,我所发的愿兑现了。

下面念老的解释,「弘誓愿者」,如果单单讲这句,就是「泛指佛菩萨弘大之誓愿」,多半都说的是四弘誓愿,可以说这四条是一切诸佛菩萨因地发愿的总纲领。即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不出这四大范围,你看度众生的愿,断烦恼的愿,学法门的愿,成佛道的愿,绝不超越这四个纲领。四十八愿就是四弘誓愿的细说,四弘誓愿是总纲,它是别目就说得更清楚。「今言斯弘誓愿」,上头加ㄧ个斯,斯是此,此誓弘愿,「则专指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发四十八愿之后,「由愿生起无边殊胜妙行」,为什么?以行来实践他的愿望,就他每ㄧ愿他都要做到,真做到,做到不是短时间,是要很长的时间,愿愿都不例外。你要问为什么?答案非常明显,我们自己冷静细心观察就明白,没有发愿之前是凡夫,凡夫在六道十法界多长的时间?无量劫。无量劫染的这些烦恼习气,你说有多广、有多深,那么容易断得了吗?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学习要ㄧ门深入、长时薰修,以行践愿也离不开这个方法,我们还是要烦恼ㄧ桩ㄧ桩的断。断贪、断瞋、断痴、断慢、断疑,这根本烦恼,还断恶见,所有错误的看法都得要断,事上要断,理上要断,相上要断,性上也要断。所以法藏比丘自制其心用了五劫的时间,这不是简单的。

他断烦恼这些行为,种善根这些行为,这都是殊胜妙行,殊胜妙行不是一个,无量无边。愿在指导他,每一愿、每一愿要怎样才能兑现,愿不少,四十八条。如何能够断尽,烦恼习气断尽,良好的心态养成都需要长时间,都需要经历重重的考验,才能成就,禁不起考验不行。一般说顺境善缘好,你会生欢喜心,会生起贪恋的心,这就是烦恼。顺境、善缘里头生烦恼,你要自制其心,在顺境、在善缘不生贪恋。反过来在逆境、在恶缘,环境不好是逆境,恶缘是你所遇到的人不好,都是跟你做对的,他不是帮助你,找你麻烦的。在这里头很容易生起怨恨、不平,你要自制其心,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没有怨恨,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都能保持着你的清净平等,这是功夫,这真修行。唯有心地清净平和,他生智慧,他不生烦恼,智慧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圆圆满满;一生烦恼就坏了,可能就把你的好事破坏了。我们从这一句能体会到,法藏菩萨发愿之后的修行不是容易事,无边殊胜妙行难得他都圆满。

再看下一段,「本品开章明义,其第一句直曰:住真实慧。此一句子,乃一切妙行之大本,为无量人天开正眼。」《无量寿经》有三种真实,这是其他经里很少有的,经里面告诉我们,「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讲了三种真实。积功累德头一句就说「住真实慧」,你要把心安住在真实智慧。这一句就是我们在前面一品,末后《无量寿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十种心,是「住真实慧」,住在自性本具的空寂心、妙圆心、无碍、无住、无作、无外、无内、光明、平等心,这是一切妙行的大根大本。为无量人天开正眼,人天要想修行、要想证果,就不能不依法藏菩萨这一条道路,他走的是这个路,我们跟着这条路走,他成功了,我们肯定也会成功。

「本经《德遵普贤品》」,这第二品,「曰: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大教缘起》曰」,第三品里面有这句话,「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今云:住真实慧。此三句虽各有异,而其真实则不二也。」三种真实。「真者,真如也。实者,实相也。」十法界六道里面,大家要知道没有这三种真实,六道众生的心行果报,诸佛如来都叹为可怜悯者应知,为什么?因为没有这三种真实。换句话说,六道十法界里没有真实这回事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来的真实?真实之际是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这是真实之际。真实的利益是永远不会失掉的,那是什么?那是破迷开悟,你永远不会失掉,这是真实利益。这个地方又给我们讲「住真实慧」,真实智慧能成就万德庄严,能成就积功累德。真如、实相都是自性的别名;换句话说,这三句是性德,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有的。

「《观佛三昧经》云: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什么叫第一义空?第一义空是术语,《佛学大辞典》说,「对於小乘之涅盘而云大乘至极之涅盘为第一义空」,小乘叫偏空,「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盘者空亦空」,空都不执着,这另外给它定个名词叫「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其实着了名相都错了,老子《道德经》头一句话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说不出来,能说出名相,名相全是假的,这是学佛的同学不能不知道。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听教诵经,这是我们最平常用的,听教就是上课听讲、读诵,必须要懂得三个原则。第一个,不着言说相,我们听经不要执着他的言说,要听他所讲的意义。他长说短说、深说浅说都不要紧,都无所谓,要听他的意思,不执着言说相。看经呢?看经不要执着文字相,执着言语相错了,执着文字相也错了,不能着相。第二个,不能执着名字相,譬如这里讲小乘是名字,涅盘也是名字,第一义空也是名字,偏真但空还是名字,这个名字相是假的,也不能执着。你明白它的意思就行了,随便他怎么说没关系,只要我在这个里头把意思体会到。第三个,不着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们中国人讲望文生义,就是听了之后我有自己的意思,不行。为什么不能?因为佛没有意思说出来的,你怎么听了会有意思出来?那意思是你的,不是佛的。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自己意思生起来不是如来真实义。这样才叫会听,读诵的时候会读,这样读诵、这样听经会得三昧、会得定,会开悟。

如果你着相,着相无论是着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你都不能得定,都不能开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着这三种相你学的是佛学、是知识;你不着这三种相,你是智慧,你会得定,你会开悟。这是世法跟佛法修学心态不相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今天学佛学的是什么。佛法修学,无论用什么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全都是戒定慧,离开戒定慧不是佛教的法门,佛教的法门决定跟戒定慧相应。譬如你诵经,诵《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初学的人大概念两个小时,字字句句念清楚,不着文字相、不着名字相,一直念下去,自己没有一个念头起来。有念头是什么?就像照,一看到这个就觉悟,那是照见,你没有去思想;我想想这个意思是什么,一想就落意识里去了,不能想。一听,明了就明了,不明了不要紧,再念第二遍,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总有一次意思一下出来。所以你守这个方法就是持戒,你真的去干那就是修定,所以他会得三昧、会开悟。这是佛法学习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一切时、一切处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七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六八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七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七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七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七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七六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