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2/18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四十五面,第七行看起:

「志愿无倦」,从里这看起。「倦,疲也,厌也。《华严经》普贤大士十大愿王,概括其愿末之意为: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至回向)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乃至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即志愿无倦之义也」。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十愿略略的说了一遍。因为前面都学过,在《华严经》里也学过,虽然学过没落实。所以遍数不怕多,愈多愈好,印象深刻,参透其中的义理自然就会落实。所以凡是不能落实,是我们知见上的问题,我们对它的认知程度不够,够了自然就能做到,这是我们多年学习的经验。古人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听讲绝不是听过一遍就满足,一遍听过了,真的是所谓耳边风,吹过之后就了了,人家问起来:我听过。其中的真实义几个人参透?不能够依教奉行,就不能得真实利益。懒散,自古以来是一切众生的通病,菩萨也不例外。所以佛教菩萨六个科目就是六波罗蜜,其中有精进这个用意很深,精进是专门对治懈怠的。

精进是菩萨唯一的善根。世间法的善根有三善根,具足这三善根就能成就一切善法,这三善根是不贪、不瞋、不痴。世法之善,菩萨当然具足,菩萨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断烦恼关键在精进,所以菩萨的善根只有一条,精进。精进从哪里做起?还是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什么道理?凡是懈怠、懒散都是知之不足,章嘉大师所说的「大乘佛法知难行易」。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知的不足,那就要在知这方面下功夫,真精进求智慧。古人说得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道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知就满足,一千遍念下来,他得三昧了。如果是把《无量寿经》念一千遍,要怎么个念法?一天念三遍,一年差不多就接近一千遍。一天都不能缺课,每天念三遍就能得念佛三昧,能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然后再读这个经,里面意思就懂了。前面一千遍不懂意思,不要紧,不要着急,不必求解,只求清净心。清净心,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受外面六尘环境的干扰,清净心就得到。你要知道清净心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得到不要欢喜,得到不要骄傲,人人都有。一骄傲,这一欢喜,你的三昧就失掉,可惜!得来不容易,下那么大的功夫。这个时候如何保持它永远不要失掉它?就是后头这一句「忍力成就」,你要能忍,决定没有傲慢心,决定没有嫉妒心,你真得道了。真得道的人,这个道就是三昧、就是智慧,三昧是得道的门径,你进了门。智慧是登堂入室,你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就是智慧。果然能保持,若干时日之后必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自性般若智慧圆满现前,这叫成就。

所以普贤十愿要认真修,从礼敬、赞叹,礼敬是入门的头一堂课。赞叹就是随喜功德,赞叹能够对治自己的傲慢,对治自己的嫉妒,这两个烦恼是许多初学菩萨境界不能向上提升的第一个因素,这不能不知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两句话跟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一个意思。后面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三业清净,无有疲厌是勇猛精进。我们现在读得很多,这些句子非常熟悉,随时脱口而出,可是怎么样?没有得到真实受用,於是对经教生不起信心。你要问好不好?好,好在哪里说不出来。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不能说没好处,好处太少,多半人的身上没看到好处,十愿没有一愿能做到,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想在这一生成就,你就不能不认真去探讨、去反省,毛病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决定不在外缘都在自己。古人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才能把病根找到,从根本上消除,问题就解决了。

古圣先贤这老祖宗们对得起后世,为后人设想得太周到,留下这些典籍,这些典籍里面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们真正得到了、消化了,都有很大的受用。得到而没有消化、没有受用,那个可惜,那个得到不是真的得到。我们今天学院保存这个典籍,儒释道,可说是相当丰富,没有人去阅读,没有人去研究,身在宝所,依然是空手没得到,你说多可惜。你说我根基不好,可以补救,用一、二年的时间就全补足,时间不要长。一个人带头做,就会影响二、三个人,这二、三个人带头做,就能影响整个学院。如果这个心不肯发,说发心求生净土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一生未必能去得成。发真心就在当下,是不是真干也在当下,前面说过,请转法轮要请自己,请佛住世也要请自己。普贤十愿纲领是普贤菩萨说出来的,我们如果要是会,恭恭敬敬接受过来依教奉行。首先用儒释道这三个根来接受十大愿王,换句话说,十大愿王我们用儒释道三个根来落实,然后举一隅以三隅反,境界才能大幅度的向上提升。世法说,《学记》里面讲的七年小成,我们今天可以这么说法,两年扎根,再五年就是七年,小成,小成是什么?得三昧。九年或者十年就大成,大成开悟了,纵然不能大彻大悟,大悟是非常可能的。大彻大悟是佛,大悟是菩萨,我们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这一段讲的是「志愿无倦之义也」,志愿一出问题,人马上堕落,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古时候就不少,现在更多。现在人确实禁不起考验,稍稍有点不如意,他就不干了,他就走了。而真正修道人是天天在考试,人对你的考试、事对你的考试、物对你的考试,看你能不能通过?外面人事物都在诱惑你,你对外头诱惑明了、通达,长智慧,再怎么诱惑,我如如不动,这是增长定功。天天都在诱惑,合你意思的,你受它诱惑就增长贪心;不合你意思的,它在外面诱惑你就增长瞋恚心,就会生起怨恨心,这是禁不起考验。你说你修道,那些魔王站在旁边笑话,假的不是真的;禁得起考验的,那是真的。所以这些考验的人事物,都要用真诚恭敬心感恩他们,没有他们,你的功夫怎样提升?你怎么知道你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就不受诱惑了,不受外面环境干扰,我自己的清净平等觉重要。他们所作所为各人自己负责,我不能代替他,他也不能代替我。业因果报无法逃避,只是来早来迟的问题,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肯定有恶报。

「忍力成就。忍力者,忍辱之力。」就是六波罗蜜里忍辱波罗蜜,这个名词的翻译是特别为中国人起的。早年这些翻经大师到中国来了,中国人把辱看得很重,杀头可以忍,耻辱不能忍,把耻辱看得这么严重。所以翻经的法师把忍波罗蜜,就下头用忍辱,这讲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取这个意思。这是翻经大师的智慧,他们的善巧方便。「法住师云:忍有三种:一者安苦忍,谓於世违事能受故。」就是违背你的喜爱,换句话说,你讨厌的、不喜欢的这些事情,你都能够忍受。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三衣一钵,树下一宿,这是安苦忍,佛为我们表演。人能够安贫乐道,这个社会就安定和谐,你看这个功德多大!我们要积功累德,这点就很了不起,为什么?能忍的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心是安定的。安定心生智慧,他不生烦恼,所以处於贫贱,他仍然是快乐,像颜回一样。在社会上没地位这叫贱,没有财富这叫贫,颜回这两种都没有,没有财富、也没有地位,可是颜回的生活幸福、快乐、美满,从哪里来的?安贫乐道。世间人不知道他、不认识他,佛菩萨认识他,圣贤人认识他。现在一般社会说迷信,其实并不迷信,真有鬼神,鬼神尊重他。这是安苦忍的功德。

「二、他不饶益忍」,他是别人,别人对自己不饶益,用现在的话来说,别人对我或是毁谤,或是侮辱,或是加害,这都属於不饶益,能忍。这底下一句也说清楚,「谓他於己有违损能受故」。违背自己的意愿,伤害自己的名利,能受!像我刚才举的例子,这个我们在一生当中肯定遇到的,我们修行,帮助社会、帮助大众做点好事,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障碍,在现在这个社会,你想像不到的障碍。你好心好意帮助他,他在那里问我:「你为什么帮助我?你有什么企图?你的目的何在?」你说:我没有企图,也没有目的。「那你不是神经病吗?你怎么干这个傻事?」这都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常常碰到的。我们也了解,遇到别人问我们,「我们想修一点福。」修什么福?「来生福报。」你相信有来生吗?「是,我相信有来生。」我们把因果教育送给他,告诉他有来生,信不信随他,信很好,不信也好,为什么?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到哪一天发现到真有来生,他很感激你,以前某人跟我说过,我不相信,现在知道是真的。这要学菩萨的善巧方便,能忍。

「三、法思维忍,谓於法无分别故。」这要忍,这个不忍真不行,这就你修学佛法,学佛的经论,或者学世间人的经典,四书五经这一类的,你要不要去思考?想这一句话、这一段是什么意思?这很平常的事情。圣贤佛菩萨叫我们要忍,忍什么?别去想它。为什么?你去想它,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圣贤、佛菩萨的意思。为什么?因为佛菩萨没有意思。经典上的话是从佛菩萨清净智慧流露出来的,所以它没有意思。我们要离妄想分别执着心去接触它,你就真正体会到它的意思,那个它的意思不是它,是什么?是自性的意思。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智慧德相,佛菩萨是恒顺众生,随心应量,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它没有意思,没有浅深,也没有广狭,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众生听到个个都欢喜,众生根利的他听的意思很深,众生根性很薄的他听的意思很浅,听的人个个都得利益。这个得利益就像古人的比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听懂的人他自己心里明白,妙就妙在这里,所以法叫妙法。你听经闻法能得多少,全是你自己,与外面不相干,与老师也不相干,全在自己。老师为我们讲解,老师的境界我们不知道,世间老师讲,意思就很浅近;有修有证的老师去讲,高深莫测。得不得利益?得利益,肯定得利益。如果要不得利益,他不就白讲了!哪有这种道理的?

所以马鸣菩萨教给我们,读诵、听教要懂得三个原则,第一个不执着言说相,读诵不执着文字相;不执着名字相,这名词术语;不执着心缘相,心缘相是你只恭恭敬敬、诚诚恳恳读下去,不想文字里的意思,都不要去想。这样的读诵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学成功,遵守这个方法去读、去听,遵守这个方法这是持戒。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修定,没有分别不用第六识,没有执着不用第七识。你不用第六识,妙观察智就现前;你不用第七识,平等性智就现前。换句话说,你的心是清净平等的,清净平等心叫三昧。久久薰修,自然开悟,开悟之后你看到这个经文字字句句无量义,这是法喜充满。为什么说无量义?自性无量,自性无量就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真会念。听教亦如是,听教就是听讲,像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我们分享。你要能守住这个原则,这一堂课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修什么?修戒定慧,用这个方法将戒定慧一次统统学了,每天都用这个方法。人家真用功的人一天八个小时、十个小时,最好是十个小时,听经可以听光碟,或是在网路、在卫星。读诵就用经本,一本书不更换,没开悟不看第二种,开悟我再广学多闻。开悟的样子是什么?最普通、最普遍的答问,别人有疑难问题提出来,你应对如流,不用思考,智慧开了。你没有去想想这个问题,这问题我应该怎么回答他,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提出来,自然就回答。往往答完之后自己感到欢喜,我答得很好,我怎么会这样答覆。自己要想想这个问题,想怎么答,还答不出来,妙!这是什么?智慧现前,就这么回事情。

「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一个安苦,安贫乐道;第二个能够忍受一切人的批评,特别是恶意的都能忍受。不但不计较,而且还有感恩的心,这个难,真正有感恩的心才得到受用。为什么没有感恩的心?你没有得受用。得受用,听到别人批评,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他批评得对,我真有这过失,我从今就改掉,感恩他,他提醒我;没有,更要感恩他,他出这个考题,我通过了。通过这个考试,自己提升了,你能不感恩他吗?他要是有恶行恶念,他造业,他造业帮助我提升。不但我感恩他,我还有行动,把自己修学功德回向给他,帮助他减轻苦报,这应该的,礼尚往来。你没有真实智慧,你看不到这一层,那别人毁谤你,你怨恨他,这一怨恨可麻烦了。怨恨什么?将来的果是冤冤相报,冤冤相报就没完没了,苦不堪言,双方都痛苦。所以这种现象现前,立刻就化解掉,没有了。学佛学这么多年,这是小本事、小聪明一定要有;这种小本领都没有,那我们佛就白学了。菩萨,大乘经里面常常称菩萨为「仁者」,仁慈,仁慈的人,菩萨都是仁慈的人,仁者无敌这是菩萨。菩萨永远不会跟人事物对立,为什么?边见破了,边见是对立,二边。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三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九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