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六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2/17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四十四面,第一行看起: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两句是经文。下面是念老的注解,「计者,计较执着也」。佛经里面常常用这个字,就是我们所说的计较,佛法说执着,执着就是计较,所以斤斤计较,严重的执着。苦,这不计众苦,「苦者,《佛地经五》曰:逼恼身心名苦」。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压力,精神的压力、物质环境的压力,这就叫苦。「众苦者」,这是苦多,苦太多了,佛经把它分类,有内苦、有外苦,内就是身体,外就是你的环境,给你压力。「三苦」是佛学专有的名词,它把苦分为三大类,下面这个苦字是名词,「苦苦,坏苦,行苦」,上面这个字是动词。属於身心苦恼这一类的苦,称为苦苦。苦苦里面又分为八种,生、老、病、死,这是苦苦,环境上有求不得苦、有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不喜欢的东西,不愿意看到、不愿意听到,偏偏叫你常常看常常听,这一类叫怨憎会;爱别离,喜欢,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希望常常能在一起,偏偏要离开,叫爱别离苦,这都是属於环境上的苦。另外一种叫五阴炽盛苦,这个五阴内外都有,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包括身体,身体有病痛,这都是身苦;精神,受想行识,你的感受、你的念头。这些苦它永远不离开你,一切时、一切处都会遇到,它不会终止,这叫行苦。最后一个识,识就是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所以合起来八种苦,佛经上常讲「人生在世,八苦交煎」。

底下说,「分类不同,均表苦类众多。菩萨了达一切诸苦皆是虚妄」,这一句重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苦的相、二苦的相、三苦的相,「毕竟不可得」。谁在受这些苦?身体,身体不是我。这个道理就深了,我精神上受苦,精神也不是我,我到底是什么?我有没有?真有,灵性是我,没人知道。世间聪明一点的人,他认为灵魂是我,算很不错了。灵魂是不是我?是我,是个迷惑颠倒的我。灵性迷了就叫灵魂,觉悟了就叫灵性。灵魂出不了六道,它的活动范围有局限。六道的范围已经相当大了,上面到二十八层天,下面到阿鼻地狱,活动空间大多了,但是它出不了六道。灵性就超出,灵性超出它到十法界,再要超越,那就是遍法界虚空界,它什么障碍都没有。灵性里面时间跟空间都没有了,换句话说,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它没有远近。谚语所谓「无远弗届」,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宇宙的边际它看起来就在眼前。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最后的目标是教我们回归自性;回归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能力现前,叫万德万能。能力现前,意思就是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没有你不知道的事情,那是智慧,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这是能力,另外还有个相好,你的自身跟你的环境非常美好,里面挑不出缺陷,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经上讲的极乐世界就是的,《华严》讲的华藏世界就是的,全是自己本能所现出来的。

那我们现在的环境没有离开本能,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迷了自性,这个形相扭曲了。只要我们把心态改过来,也就是念头,念头恢复正常,外面环境全部就正常。这不是难事,难在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情难。这六十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佛法确确实实是知难行易。行是什么?就是放下。我跟老师第一天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知,难!放下容易,只要你肯放下,境界马上就提升,马上就可以恢复正常。障碍是什么?障碍是我们怕苦,我们讨厌这个苦,我们的欲望太多,欲望放不下,这是障碍,这是堕落的障碍,这是把性德扭曲的因素。这个东西一定要懂得,不要去计较,不要去执着,你就自在,现在的话说你就解放了。

菩萨了达一切众苦皆是虚妄,不但苦是虚妄,乐也是虚妄。极乐的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是相对的,不是真的,不是真乐,那是苦暂停了一下,你觉得很快乐。譬如我们这个身体,这身体不是个好东西,身为苦本。「我的身体不苦」,没错,你吃饱了,你不知道苦,如果你一天不吃饭,那饿得很苦,两天不吃就更苦。苦是真的,乐是假的,肚子饿了吃饭很快乐,吃一碗很快乐,吃两碗还不错,叫你吃个二十碗、三十碗,乐就变成苦了。乐会变成苦,乐是假的,苦永远不会变成乐,这个苦是真的。打你一鞭子你很痛,痛苦,打你一百鞭你更苦,不会变成乐。苦不会变成乐,乐会变成苦,这叫乐极生悲!喜欢跳舞的,不错,跳舞很快乐,叫你跳上七天七夜,你得喊救命了。乐会变成苦,这肯定的。这都不是真的,假的,苦乐二边都是苦,二边都离开才是乐。所以极乐那个乐很少人能体会到,那个乐是什么?清净心是乐,真实智慧是乐,惠以众生之利是真乐。这句话就是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别人有困难,伸出援手去帮助他、去救济他,这乐事。所以要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它的真相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真能看破,自然就放下了,放下就得大自在!

底下接着说,毕竟不可得,毕竟是究竟,「故能安忍,住於平等」。菩萨明白,菩萨见到事实真相,所以菩萨再不会为自己,自己没事,才真正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苦难众生服务。虽然为苦难众生服务,他没有辛苦,为什么没有辛苦?他把我丢掉了,他不再执着我、不再计较我。没有我,谁受辛苦?觅受辛苦了不可得。我们今天做事情为什么觉得很苦?因为你还执着这个身,我做这么多事情我很累,妄念在作祟。境随心转,你有这个念头,身体确实就感觉到累,劳累了,就觉得不舒服,因为你还执着这个身体是自己。菩萨,我们要是真正了解了,菩萨是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有缘众生。你说他在没有证得菩萨之前,凡夫,在六道里头,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结了多少缘?无论是善缘是恶缘,反正只要有接触都是有缘人。证得菩萨果位成佛了,这些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感是什么?他所放出来的信号,无论是意念,无论是身体,身体是物质,物质它有频率。这些信号佛菩萨统统收到,收到就有应,就有回应。我们从这里就能体会到菩萨的工作非常忙碌,每天收到的信息那是无法计算的,他全回应。应有显应、有冥应,显应是让你感觉到,你见到、听到、接触到了;冥应,我们讲暗中来保佑你,你自己不知道,你感触不到。没有一样不应的,冥应的多,显应的少。你要说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不知道,哪有这种道理!我们自己修行,证得这个位子之后那完全了然。我们证得的境界,展开经卷对一对,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叫正知正见,你这个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邪知邪见。

所以菩萨能安忍。实际上安忍是说给我们听的,菩萨还要有安忍这个念头他是凡夫,念头都没有,他住的境界确确实实是清净平等觉,不起清净平等觉的相。所以这些话都是非常不得已说给我们听的,在他们境界里头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所以他不累;也就是说,说跟无说二边也不沾,这才叫真清净。由此可知,不计众苦这个话也是对我们讲的,菩萨无论在心里、在行为上没有苦乐,根本就没有。心里没有这个念头,身体上就没有这种感触,苦乐没有这种感受,这叫真乐,所谓是二边不着,中道不存,这是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有的境界。这叫不计众苦。我们能体会到,就是这个世间没有苦乐这桩事,像普朗克所说的,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物质这桩事情。佛在这里说这个事情,根本就没有苦乐这桩事情,物质是物质环境,苦乐是精神环境,精神跟物质都没有。现象有,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有,这个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现象确确实实是了不可得,毕竟空寂,这是圣哲、佛菩萨他们证得的境界。科学家现在也沾了一点边缘,对於物质跟精神知道了,是不可得,它是从极其微细、极其快速频率振动里面产生的幻相。这种振动,科学称为能量,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从能量产生的,能量遍法界虚空界。能量是个动相,绝对不是自性,自性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

这极其微细的振动是什么?在佛法的名词叫阿赖耶的业相。业就是动,代表动,所以叫一念妄动。佛法讲得很好,那一念动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实的,叫一念妄动。一念不觉,不觉就是动,觉就是不动。禅定是觉、智慧是觉,禅定是智慧的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有体有用。所以心不动,起作用就是智慧;心要是动了,起作用就叫烦恼,我们现在讲知识,起作用是知识,心不动起的作用叫智慧,差别在这里。不动是真心,动是妄心,这一动就叫阿赖耶。真正能把事实真相明白、了解,不计众苦;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你都会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幸福、快乐与外头环境不相干,你真正得到乐!你对於所有的环境,你认识得太清楚、太明白,全是由於众生心念,善念、不善念、无记念所变现出来的。这就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实际上是心想在那里主导的,一切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从念头,念头在做主导。念头太杂、太多了,《还源观》上讲「出生无尽」,就是这个现象。

所以教育重要。我们看到华藏世界,《华严经》上所说的,看到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美好到极处!什么原因?这个世界里的居民一个恶念都没有,一个杂念都没有,原因在此地。有因必有果,所以它这个世界里头美好,这世界里头找不到一点缺陷。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个世界如果人都觉悟了,都回归自性,也像极乐世界一样,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恶念,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就没有两样。由此可知,在这个太空当中,每一个星球都可能变成极乐世界,每一个星球也可能变成娑婆秽土,跟我们现在这样子一样,在人心的觉与迷。佛菩萨慈悲,应化在世间帮助我们觉悟,救济贫苦。佛经上常说。那个贫不是物质生活,物质生活贫苦无所谓,知识的贫苦那才是真正大的问题。所以佛救济贫苦用什么?用教学,帮助你认知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真正认识了,念头一改变,你的环境就转了。一个人觉悟,一个人转变;一家人觉悟,你一家人转变;你这一个地区的人觉悟,这个地区就改变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前我们是在圣贤典籍,经本上找到这些理论、这些方法,我们自己依教修行。「修行」两个字也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很多想法、看法错了,说法、做法也错了,把这些行为修正过来,标准是圣贤的教诲。确实我们自己改变了,真的离苦得乐了,也就是对於苦乐不再计较、不再执着,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真好、真快乐,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没有一样不好。从五十三参里学来的,这些道理,这些方法、教诲如何落实在生活上,读了五十三参完全明白了,会用了。你一家能转,那你的家庭真的是菩萨家庭;也就是什么?觉悟的家庭,佛经上觉者之家,不一样!

下面「少欲者,不多求也」。得少不悔恨。少欲知足,这个人一定很幸福,一定很快乐,他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生活所需要的实在不多。心地愈清净,身体愈健康,真是少病少恼。少病,很少生病;少恼,他很少烦恼,他怎么会不快乐?中国古书里面所记载的,五亩之地能养一家人,一家人的衣食就可以保住,能吃得饱,能穿得暖。外国的亩比中国亩大,外国一个亩是六个中国亩,那中国讲五亩之家还不到外国一亩地。安贫乐道!这么多年来,我们也走了很多很多地方。到澳洲来,感觉得普遍的澳洲人知足常乐。我是十年前移民来的,但是跟澳洲往来有二十多年了,在过去,每一年到这边来讲一次经,大概住一个月,跟澳洲有缘。正式移民到这边来的,在这边建道场,移民到这边来十年了。澳洲人知足常乐,初来的时候看到这边民风,商店早晨大概十一点钟才开门,晚上五点钟就打烊,就不做生意了,星期六、星期天不做生意。他们非常懂得享受,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不做生意,关起门就旅游去了。他们不要赚钱,有一点钱生活能过得去很满足。跟其他地区人不一样,其他地区人是把赚钱放在第一,这边的人是把享受摆在第一,赚钱不重要。这是个好地方,人间净土,极乐世界。最近这几年,外地移民到这地方人多了,外国这些不好的风气逐渐也带来了,现在我们也看到有些商店晚上还在开门,开到晚上九点钟,在从前没有。比十年前好像是开放一些,但是比起世界上其他一些都市,还是好得太多了。这个地方的农村基本上没有改变,人民非常朴实,老成忠厚。他们工作虽然时间不多,但是他们的工作非常认真,这是他们很美好的传统。

「《遗教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谄曲是委曲巴结别人。欲望多的人他多求,他会有这种不好的心态,少欲之人不会,为什么?无求於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处事待人接物有诚敬心,有彼此互相关照的心,有敬爱的心,有互助合作这个观念,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不教都有。在一般童子,你看小孩,他们在一起玩耍你就能看到。现在问题严重。我这个年龄,童年住在乡村,小朋友在一起玩,没人教,都会互相关怀、互相照顾,这一点不假,邻居、邻村的小朋友都跟兄弟姐妹没什么两样。现在问题出来了,这问题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小朋友被电视教坏了;上了小学,六、七岁上小学,上小学就看电脑,所以被网路教坏了。很小在一起他就有坏点子,他有坏心眼,要想占别人便宜,想控制人,夺取别人所爱的。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二十年后这些小孩长大了,在社会服务,社会会成什么样的社会,我们能想像得到。如果现在不回头,不去把老祖宗东西找回来,真的,就像外国人所说的世界末日,末日无法幸免。我们这才真正省悟过来,明白了,几千年社会的安定和谐是老祖宗们所教出来的。他们身行言教,教我们伦理,伦理是教我们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动植物的关系、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属於伦理。关系搞清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应对,这是道德,要遵守道德的规律。五常、四维、八德,这是道德的规律。还要懂得因果的道理,善因善果,恶因恶报。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八一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八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