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0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4/4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二十六面第三行,《笺注》里面所讲的烦恼:

「恼,心所名,小烦恼地法之一」,小烦恼地法有十个。为什么称为小随烦恼?因为这十种法是各别起故,它的范围不大。不像中随,中随它遍所有的不善,全都有。大随它是遍染一切心,也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先看看小随这十个,这是依照《教乘法数》的顺序。第一个是忿,我们常讲忿怒,讲忿。第二是恨,它的严重性相彷佛。第三个是恼,我们常讲,你恨某个人,恼某个人,有时候恼、恨连在一起,有时候忿、恨连在一起。覆是掩藏,自己做了不善事情,尽量的掩饰,不让别人知道,这叫覆。第五个是诳,诳是狂妄,也是欺骗的意思。第六个是谄,我们通常讲巴结。第七个憍,骄慢。第八个是害,或是有意或是无意,伤害到别人。第九个是嫉妒。第十个是悭吝,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它跟贪常常连起来讲,悭贪。贪是贪求,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的舍不得帮助别人。这些称之为小随烦恼。

不要看到小随就好像轻视它,其实它的障碍都非常大,临命终时如果这些烦恼起现行,念佛就不能往生。所以像这些,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容易触犯的,最好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很谨慎的把它伏住。这些烦恼起来的时候,用一句佛号把它就取而代之,正是古人所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要快。净宗,觉悟就是提起佛号,这是净土宗的正觉。实际上,这是说烦恼心所二十六个,善心所亦如是,无论是善、是恶,念头起来,都用这一句佛号把它伏住,这是平常训练。谚语所谓「练兵千日,用在一朝」,平常要不练,到临命终时没有把握,有善友给你助念都靠不住。善友的助念,还得要你平常有功夫,真正把烦恼能伏住,这才决定得生。真正求生净土,对这个事情不能不重视、不能不留意。

临终随烦恼走了,这个麻烦就大了。那叫什么?随业流转,自己做不了主,六道里面去了。善念,那是善心所,临终时善心所出现,三善道去了,烦恼心所起现行,就是三恶道去了。所以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无始劫以来我们在六道,这种烦恼习气非常之深。外面境界,所谓是境界风动,把境界比喻作风,心就比喻作水,风一动,水即被吹起波浪。不善的心所,这个波浪就是这二十六类的烦恼心所,肯定跟着根本烦恼起来,所以它叫随烦恼,随着根本烦恼它起作用。这些用现代的术语来讲,这是属於心理现象,唯识法相可以说是佛教的心理学,讲得非常的透彻、非常的细致。大学里面心理学系所研究的,比不上法相宗所讲的,法相讲得细、讲得清楚。

中随烦恼有两个,遍不善故,所有一切不善肯定有它,第一个叫无惭,第二个无愧。无惭、无愧就是我们谚语当中讲,这人没有良心,良心泯灭了。无惭,用佛家通常讲的话,不知道忏悔。造作一切不善,没有忏悔心,这属於无惭,俗话说没良心,有良心他就会忏悔。虽然控制不住烦恼习气,做错事情了,做错之后他后悔,那就是惭。愧是舆论的指责,别人的责备他不能接受,这是无愧。做错事情别人指责,我们常常讲惭愧。惭愧,简单说就是良心还未泯,这人还有良心,还有救,回头快。如果良心没有了,无惭无愧,非常难回头,做错一切事情,在他认为是正常的,他没有感觉得他有过错。所以这两个叫中随。

大随,遍染心故,染是染污。八个心,阿赖耶、末那、意识、眼、耳、鼻、舌、身,叫八识,八识叫八心王。任何一个,这八种,这一个,八心统统都被它染污,所以称为大随。第一个,「不信」。这个不信是不信善法,他信恶不信善,他认为自私自利是对的,损人利己是对的,他相信这个。他对於伦理、道德、因果,圣贤人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他不相信,我们一般讲他善根没有了。人心本善,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他是善人,善人是骗人的。由此可知,这与教育关系大了。现在不信是时尚,这个社会上有几个人信佛、信圣人?外面人都说你迷信,你怎么信这些东西!

最初我学佛的时候,年轻,在办公室里面看佛经,长官、同事看到了,「这个东西可以看看,千万不要迷了,迷在里面就错了」,多少人劝我。以后我放弃工作去出家,多少人惋惜,「你看这某人」,指着我,「迷成这个样子」!没有一个说我是走正确路,路走对了,没有,没有人说。只有一个,方东美先生。我出家之后,穿着出家衣服去看他,到他家去看他,一见面,「你真干了!」我说是,老师不是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能不干吗?就他一个人,「对!你做对了」。就他说的,其余没有一个人知道。到晚年,我们这些朋友都退休了,见到我的时候:你走对了!你看三十年之后他们才觉悟,我这个路走对了。你看他们五、六十岁退休了,我八十五岁还没有退休。这个行业没有退休的,愈干愈起劲。佛门当中常说,和尚愈老愈值钱,大家尊敬。确确实实这是个行业,什么行业?社会教育,它是属於教育的,是属於社会教育这种行业。

孔夫子他也是三十岁学业成就,「十五有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你看他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确确实实他立下的大志,是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心中最仰慕的是周公,很想学周公,周游列国,希望有诸侯王用他,帮助他治国、平天下。十几年,没人用他,这是缘分,也是中国人所讲的命运,孔子没做官的命,求官求不到。到六十八岁年岁大了,没有知遇之人,把这个念头打断,回家去教学,培养下一代。六十八岁开始教学,七十三岁走的,所以他老人家教学实际只有五年。五年的教学,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我说夫子当年在世作梦也没想到,如果想到有这种成就,我相信他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三十岁就开始教学。没想到!教育的事业太伟大了。他如果去做官,顶多做到周公,影响不大,影响的范围也不大,时间也很短。释迦牟尼佛聪明,他是王子出身,不出家,回去继承王位,不干!以佛陀的身分,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

在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清楚,佛陀、菩萨、罗汉是佛教育里面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称之为佛陀,佛陀这两个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者,是大彻大悟的人,印度人称为佛陀。觉悟的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大彻大悟,称佛陀。菩萨,玄奘大师翻译的,觉有情。他是个有情众生,但是他觉悟了,他觉而不迷,称菩萨。也就是说,他没有到大彻大悟,到大彻大悟就称为佛陀,他觉悟了,没有到大彻大悟,称菩萨。所以,菩萨是还在学,还没有毕业,好像现在我们学校硕士学位,他上面还有博士学位他还没有学习,或者是还没有毕业。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阿罗汉翻作中国的意思叫无学,小学毕业了,佛门小学毕业,小学的课程学完,小乘,小乘是小学。小乘的课程学完,毕业了,称无学。它是三个学位的名称,所以罗汉、菩萨、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现在一般社会上都把他当作神来看待,搞错了。连本义都没搞清楚,如果真正懂得了,你就知道佛教它完全是教育。

通常你称,这人出家的时候都称他作和尚,错了,他哪有资格称和尚?和尚,一个寺庙、一个道场,和尚只有一个人称和尚,其他的不可以称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等於现在大学里面的校长,校长称和尚。还有一个人可以称和尚,大学里面的指导教授,他是你的和尚;不是直接教你的,没有这种尊称。所以现在对称呼名字,名义都不知道。一般对出家人称法师,这是对的,这也是很尊敬、很客气。像我们一般讲称教授,他是这个学校的教授,教授不一定教我课程的,我们学校教授很多。如果称阿闍梨那就不一样,阿闍梨也是教授,这个教授曾经上过我的课的,我跟他学过的,称阿闍梨;没有上课的,那个就称法师。和尚是最尊敬的,亲教师。这个我们都要了解,了解你就知道它是一回什么事情,学习就不会犯错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

古人好,古人从小教,他时时刻刻牢牢的记住,尊师重道、孝养父母。对父母不能不信,对老师不能不信,不信老师你就学不到东西,不信父母,你的扎根教育一定不牢靠。能孝顺父母,对父母一切都顺从,他的根扎得牢。不过现代的教育,对於传统教育的疏忽,两百年了。满清末后的一百年,从慈禧太后执政,对传统教育就不尊重了,对佛教很不尊重。你看慈禧太后自称老佛爷,这就是对佛不尊重,这个老佛爷比什么佛都大。这是做出最不好的一个样子,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怀疑;换句话说,破坏佛教她开端了。历朝历代的帝王没有不尊敬佛教的,佛门里面一些高僧大德都封为国师,对这些大德,虽是帝王也自称弟子;只有慈禧,她跑到佛顶上去了,老佛爷。这个罪造得深,这个端开得不好,不知道什么人替她出的主意,她采纳了。但是,虽不尊重,还没有破坏它,没有灭佛法,只是不尊重。满清亡国之后,到民国年间,国家政策对宗教不支持也不反对,这么一个政策。就让你自生自灭,国家不再护持,佛门的支柱没有了,流弊产生,教学失掉了。满清时候,清朝末年讲经说法的法师还有几个,民国更少了,抗战以后几乎没有了。经教舍去了,换句话说,佛教是从教育变质变为宗教。现在讲佛教是宗教,我们不能不承认,它的确是宗教。

可是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当前在这个社会上,佛教可以说有六种不同的形式,生存在这个社会。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传统的佛教,那是教学,很少。我们一生走这条路,这条路,章嘉大师指示的,我听话,依教奉行。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於它非常有兴趣,锲而不舍。如果是搞经忏佛事,我早就不干了,可能就还俗了,这不是我理想当中我想学习的,不是。最初跟方东美先生学,受他的影响大概有三年,把佛教完全看成哲学,到以后慢慢发现它超过哲学。方老师到晚年,愈学愈深入,我跟他学的时候他老人家才四十多岁,这个地方一张照片,就是我跟他学的那时候的照片。他告诉我,佛经里面有高等哲学,有一部分,另外有一部分是迷信,他老人家教我的时候是这么教的。哪一部分是哲学?性宗是哲学,相宗是哲学,性相两宗,禅宗是哲学。其他的,他都放在那里都不理会,专门找这些经典看,天台的、华严的、法相唯识的、禅宗的,他看这些东西。所以他有选择的,到晚年他完全承认了。最初以为是哲学的,这是佛法的大门,富丽堂皇,里头没进去。以后登堂入室了,看到里头,那不是迷信,那是更殊胜的佛法,无比殊胜的教学。

我们初学的时候,对净土宗毫无兴趣,认为这个是迷信,认为这是佛教老太婆的,这里头没什么道理的。没想到隋唐时代那些祖师大德真有学问,那不是假的,《华严》、《法华》统统导归极乐,我们看到这个地方,真的非常感到惊讶!确实,法相、《华严》、《法华》在佛经哲学里面那评价是最高的,到后来统统归净土,这是什么道理?我们在这个地方认真去研究。最后的结论,净土是大乘的归宿,净土是大乘究竟圆满的成就。《华严》怎么成就的?念佛能成就,能入华严境界。你不真正去修,你所学得的是知识,哲学、科学是知识,你入不了它的境界。入它的境界,华严修法界观,几个人能修成?法华修《摩诃止观》,那都不容易,很难!

所以,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大学开这些佛学课程,我还有这个缘分,去参观英国伦敦,欧洲的汉学。我看牛津大学、剑桥、伦敦大学,访问他们的汉学系,跟他们的同学交流,跟他们的教授们交流。跟我最初跟方老师前面三年那个时候相同,把佛经哲学当作知识来研究,他们走这个路子。可是真正的佛学它不是知识,它是智慧,它是真干的。从认知到力行,他能把他所学的东西完全应用在生活上、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佛法表现在这里。实学,不是玄学,不是空谈的,真得受用。我们愈学愈深入,二、三十年之后才发现佛学确实,方先生所说的,世界上真是最伟大的学问,而且是最实用的学问。无怪乎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国,印度没有了。汤恩比博士修学的渊博、深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这个话很不容易说得出来的。

我在英国访问,我把他的话在汉学系的学生重复了一遍,我连这些同学们,包括他们的教授,我说汤恩比博士说的话你们能相信吗?英国人说的。没有人回答我,每个人看着我笑。我反过来说,难道汤恩比是不是说错了?你们有没有以为他说错了?也没有人回答我。最后我向大家解释,我说汤恩比博士说得没错,非常可能我们解读错误了。为什么?你们现在所研究的,全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佛家的经典。有个同学告诉我,他写博士论文就是《无量寿经》。我当时问他,《无量寿经》中文翻译九种不同的版本,你用哪一个版本?他用夏莲居的会集本。我说你选对了。还有一个用《孟子》写论文的。另外一个同学告诉我,他是用王维,唐朝文学家。难得!外国人,一口的北京话,能看中国的文言文,读中国古书,不能不佩服!

我跟他们交流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时间不长,我要把握这个时间告诉他,我们现在修学问题出在哪里?一个是心态、一个是方法。心态非常重要,尊师重道。尊师是尊重你的学术,你对这门功课不尊重,你学它干什么?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方法。方法,《三字经》上讲的,「教之道,贵以专」,教与学都是贵以专。现在学校排课,课程是交叉的,上午一个老师上课,下午换另外一个老师,另外一个科目。所以,你学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因为你同时学很多东西,学杂了,你心不专,你没有办法深入,你所学到的都是些皮毛。中国古人不是这种方法,他就是一部书,这一部书没有研究完毕不学第二本。他的精力用在一点上,专攻,他能得定,他能开悟。你们今天这个学习,虽然很用功,三昧得不到,开悟得不到。所以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在东方,印度跟中国,古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开智慧。所以学习的课程,一门深入,那是方法,那就是戒律,叫你遵守这个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目的在此地。智慧开了,不但你所学的东西贯通了,你没有学过的东西你一见也通了,这就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不能全部通,至少跟你同类的通了,你学起来不会感觉困难。

他们听了我的演讲,我相信很有受用,把他们学习的观念、方法指出来了。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知识,是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没有流弊;知识它有局限,可以解决问题,是局限的,不是广泛的、不是圆满的,而且有后遗症。

所以,古人那套东西好,现在人不知道、不认识。高僧大德已经过去了,没有人讲学了,更没有人能把这些典籍、经典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后学,我相信有人,这些人从哪来的?这些人是佛菩萨再来的,是大圣大贤乘愿再来的。我们只要把这个传统文化的道,薪火不灭,代代传下去,将来肯定会有光大的一天。能够帮助社会恢复安定、恢复和平,恢复一个正常的幸福美满的生活,帮助地球化解灾变,这不是假的。我们的修学跟地球上灾变有什么关系?真有关系。《华严经》讲得非常透彻,真的境随心转。第一个你得到的效果,就是你的身体、你的身心,你果然能够把大乘佛法落实在身心上,你身体健康长寿。你不容易衰老,你头脑清楚,一点不迷惑,你对问题能看得透彻,这些问题它的起因、它的后果统统了解。这就是汤恩比所说的,需要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学,学以致用。

我实在讲,对佛法产生兴趣是相信方东美先生一句话,我把他这句话兑现了,他很开心,「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是地位,不是做大官,不是发大财,是什么?快乐,快乐人生,这是最高的享受,与古圣先贤做朋友。你展开《四库全书》,跟中国,真的古圣先贤做朋友,展开《大藏经》,你跟诸佛菩萨做朋友。我们以谦虚的心,追随诸佛菩萨,追随古圣先贤,多快乐!这种快乐是你找不到的,不是金钱能买得到的,不是高官厚爵能够遇得到的,快乐无比。你一生真的会乐此不疲,这个信心愈学愈坚定,愿力愈学愈坚固。学了几十年了,知道自己生从哪里来,这身体死了之后到哪里去,一丝毫牵挂都没有,人生哪有这种快乐的事情!

佛法总结整个宇宙,六个字,性、相,性是体,相是现象;理、事,万事万法你明了,相你明了,道理也明了。这个里头很复杂的因果,统统知道、统统明了,种善因得善果。不但不善的事情我们不会去做,不善的念头都没有,你心地清凉自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这就是方老师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不信那就没法子,那真叫大烦恼,这不是小烦恼。圣贤人几千年的智慧、方法、经验,总结在这些典籍上,你要是相信,你学习不全变成自己的?你不相信,不要它,那你真孤陋寡闻。你知道的事情太少了,你没有经验,靠我们自己人生经验,活六十年,你只有六十年经验,活八十年,你只有八十年经验。古人读这些圣贤书,几千年的经验,你怎么能跟他比!佛经它涵盖遍法界虚空界,不是局部的。科学家的局限,实在讲,现在看起来,可以说他局限在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外面他找不到,那就相当了不起了。一个大千世界恐怕还没到,为什么?一个大千世界是十亿个银河系,现在科学连一个银河系还没搞透彻,十亿个银河系,这是佛教里最小的单位。到华藏世界,那多少个银河系,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他们所学习的领域你说多大!大千世界里头,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佛经上常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它。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五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0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