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三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三集) 2012/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七十九页,我们从经文读起: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这是世尊教我们断恶修善,要『广植德本』,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我们看念老注解,「广植德本者,据《会疏》,德本有二义:一者六度为一切功德之本,故曰德本」。「二者弥陀选择本愿」,本愿就是四十八愿,选择就是弥陀在因地,那个时候的名号叫法藏比丘,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叫他去参访,现在所说的观光、考察、调研。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优点你可以选择,一切不善不取它,一切善美的你把它取出来,这就是四十八愿的由来。四十八愿不是凭空发的,不是法藏比丘去想出来的,也不是世间自在王佛教他的,不是,都不是。是他五劫参学、考察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真善美慧,总结的成果,就是四十八愿。所以是选择本愿。「摄成果德之六字洪名」,这一句就更不得了。四十八愿是总结五劫的时间参访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优点统统采纳,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给十方刹土六道众生做为一个修学、成佛的道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基地,建立这么一个好的地方。同时还有好的修学方法,有好的环境,修学环境,没有好方法,那也是缺陷。所以,他有最好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将果德摄成六字洪名。这是求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佛的绝妙方法,容易简单,就在这一句佛号,六字洪名。「具足万德,为众德之本,故曰德本」。这个德本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德本就是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常常忆念极乐世界,常念这一句佛号,这就是「广植德本」。这个德本比前面的意思还要精深博大,不但包括了六波罗蜜,而且还包括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大乘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小乘的三千威仪,统统在这一句名号当中。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修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这一句佛号,为什么不念它?没有念它、会疏忽它,这就是对这桩事情了解得不够透彻,知道得不深刻。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时间都浪费掉了、都空过了。真正知道这桩事情,彻底了解这桩事情的人,那个人是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他都不空过。什么叫不空过?念阿弥陀佛就不空过,不念阿弥陀佛你就空过了。这个理跟事都得要很清楚、很明了。

我们努力在广植,植是种植,要种德本,这是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人真信、真愿意往生,一天到晚二六时中这句佛号不间断,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是大事因缘,《法华经》上讲,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在世间,什么是大事?第一大事就是劝人真信西方有极乐世界,真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发愿求往生,一心专念名号,这个人就决定得生,这是大事因缘。植,种植,培养的意思。我们要念念种植,心心培养,让心里头没有杂念,一天到晚就这一句佛号,你就圆满成就了。真正做到的,那就像密宗所说的,这是大成就者。

早年,我在四十岁的时代,亲近李老师,老师常常提醒我们,告诉我们世间有大修行者,我们往往瞧不起他,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这些大修行者是什么人?一般人说的阿公阿婆,这些老太婆。她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甚至于很多根本不认识字,也没有听过经,可是她们有善根。他只知道有极乐世界,真想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他真念佛,一天到晚口里头不停,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串念珠从早念到晚。无论见什么人,你看他非常慈悲,非常喜悦,笑脸迎人,口里头就一句佛号。你无论跟他讲什么话,他就一句话回答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不知道他听懂没听懂,也不知道他回答你什么意思,他没有,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非常可爱。这种人是什么人?这种人叫真念佛人,这种人是真正的弥陀弟子。他往生极乐世界,不要小看他,他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决定是上辈往生。

这就是古来祖师大德所说的,这种人暗合道妙,他虽然什么都不懂,他全合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不就是说的大事因缘吗?他大事因缘做到了,他落实了,这是念佛人的好榜样。但是这种念佛人都没有人瞧得起他,很多人见到这个还讨厌他,招呼都不打。但是他对你一定很恭敬,一定对你笑咪咪的,念阿弥陀佛。李老师那个时候常常提醒我们,看到这种人要尊敬、要礼拜,那是了不起的大德,那是真正在做榜样。「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他全做到了,没有一句他没做到。这些人在世间表演一日一夜,就超过他在无量寿国行善百岁,这什么原因,底下会说到。

「道禁」,就是戒律,「望西云:为佛道故,制禁诸恶,谓之道禁。故勿犯道禁,即六度中之戒度也」,持戒波罗蜜。为佛道,为了我们这一生要想成佛,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这里头有许多障碍,必须要认识。所以佛给我们制定很多戒条,这些戒条都是菩提大道的障碍,你认识它,你别去惹它,你就顺利通过了。这些戒条里面的根本戒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一切戒律的大根大本。十善里面讲身口意,五戒里头也是讲身口意。前面第三十六品,我们学过的,「浊世恶苦第三十五」、「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这两品讲得很详细,经文上是说的五戒。祖师大德给我们的注解分析得很清楚,五戒里面的饮酒戒,里面的内容包括了意业的贪瞋痴。所以这部经上讲的五戒是圆满的十善,因为酒醉犯贪瞋痴。所以,我们选择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段经文,做为我们的晚课必须读诵的经典,这有道理,每天提醒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广植德本。广植德本,专念阿弥陀佛,就是广植德本,这一点认识的人不多,认识真干的人很少。这是什么原因?章嘉大师说的,只要没有落实,你对于经文这句话就没有透彻理解;如果透彻理解,哪有不干的道理!

要知道人的寿命很短,纵然活到一百岁,也是一弹指之间,所以每分钟、每秒钟都非常非常可贵。应该把时间拿来干什么?念佛,不要有任何的念头,任何的念头都是妄想、都是杂念。念度众生也错了,也是个杂念,为什么?度众生是个缘分,有缘一定要做,没有缘不要去攀缘。为什么不去攀缘?我们自己没有成就。什么时候可以攀缘?我们到极乐世界成就之后,可以制造机会、创造机会。现在自己还没有成就,自己没有成就,把度自己摆在第一位,这是正确的;自己已经有成就了,是把度众生摆在第一位。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包括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菩萨,都是把度众生摆在第一位。为什么?因为他们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同居下下品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普通人。在极乐世界,同居土、方便土没有真正得到,但是得到老师的加持。老师的威德、老师的光环,今天讲老师的磁场,你就跟明心见性的菩萨智慧、神通、道力平等,所以你可以广度众生,没有妨碍。这就是一切法门,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念佛法门,一切诸佛刹土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极乐世界,道理就在此地。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是空的,佛号是真的,极乐世界是真的,我们要求真的,要把假的放下,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心量要扩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量大福大。世出世间谁的福报最大?佛最大,为什么?佛的心量大。我们要发佛的心量,要什么都能包容,福就大了,福大智慧就大。中国古谚语有所谓「福至心灵」,福报现前,人忽然聪明了,有智慧了,这就是福跟慧有连带的关系。智慧大了福报也大,福报大了,智慧也现前。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的人,福报最大,智慧最大,得肯念。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我念几个小时?黄念祖老居士往生前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表演,这是他告诉我的,往生前六个月,每天念阿弥陀佛十四万声。他是追顶念佛,念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念,一天十四万声佛号,念了半年,他往生了。这叫什么?分秒必争,绝不含糊,往生的时候,瑞相、境界都稀有。

「忍辱者,忍度」,非常重要,修净土,求往生,什么都能忍。世间人为什么不能忍?他没放下。真正肯放下,忍辱就圆满了。不肯放下就是不能忍,为什么不能忍?没看破,以为这个世间法是真的,放不下。如果知道万法皆空,《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话,这不是假话,我们一定要把它记住。所以,放不下的时候是没看破,真看破了没有不会放下的,放得愈多你愈自在。统统放下了,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那就是方老师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不犯道禁,世间法里面,《梵网菩萨戒经》教导我们两条重戒,过去李老师常说的,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做国贼,不谤国主」,这个重要。如果要犯了,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决定要遵守。另外两句是《优婆塞戒经》,在家居士受的菩萨戒经,「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国制是国家的法律,决定不能够违犯。这是佛弟子必须要遵守的基本的大戒。个人修身、积德,那就是不犯十恶,勤修十善,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净宗是普贤法门,我们这第二品品题「德遵普贤」,所以知道净土是普贤法门。净宗的修行人都是普贤菩萨,那得要落实普贤十愿。

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在行门就定了五科,五个科目,很简单,都能记得住,记不住没有用。能记住,时时刻刻提醒、观照,不可以违犯。这五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净业三福,三福里面就包括儒释道的三个根。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底下一句「修十善业」。所以,净业三福第一条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第二条,三皈、五戒、十善,包括所有的禁戒、戒律。律仪戒是有明文规定的,没有明文规定的是摄善法戒,这个事情是好事不是坏事,佛虽然没有说也要遵守,摄善法。譬如香烟,戒条里头没有戒,抽烟样子不好看,对身体健康有妨碍,佛虽然没有说,我们也要把它戒。这一类叫摄善法,是自利的,对自己有好处的。

第二种,对众生有好处的,佛也没定,这利益众生的,也要做,不能说佛戒律上没有说,我就不做,不可以。饶益有情戒。我们这是想不到的缘分,这个缘来了,找上门来了,能不干吗?戒律里头没有这一条,说参加联合国和平会议,戒律上没有这一条的。可是这个机会找来了,我们想想这是大事,这个能帮助全世界的众生,如何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这大事,这不能不去,所以我们要参加。没有这个缘,我们不去找这个缘,不攀缘;有这个缘来,是他来找我,我们觉得这是好事,符合大乘慈悲的精神,这个要做。

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必须要遵守,要学忍辱,要忍让、要谦让、要礼让。首先要学到,佛门弟子「于人无争,于世无求」。释迦牟尼佛做出了榜样给我们看,佛真的一生没有跟人相争过,没有。佛一生一世没有求过什么东西,生活很简单,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连这棵树,只住一晚上,明天找别的树,不在这个树下。为什么?如果这个树大很阴凉,怕你起贪心,这个地方不错,我每天都到这里来,你看你动了贪心。佛给我们示榜样,每个地方一晚上,第二天移到别的树下,于一切境界随缘,没有贪恋。佛做出来给我们看了,我们要会看,要学佛的不执着。

这是忍,唯有忍才能得定、才能制心一处,所以忍后面是精进。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精进,这经上说给我们,专一就是精进。『斋戒清净』,「斋戒者」,望西大师告诉我们,「斋戒者,八斋戒。故云一日等」,这个后面有说到,八关斋戒。『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这一句,「如《宝积经》中文殊师利授记会云」,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八斋戒主要是讲清净心,就是讲住清净心。住清净心,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执着,当然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清净心现前。清净心是自己的真心。六道凡夫从早到晚,古人讲从初一到腊月三十,那是讲一年,没有一天住清净心。要有一天住清净心,这一天太可贵了。为什么得不到?因为这个世界是染污的世界,五浊恶世,现在浊恶到了极处,从来没有像现在这种浊恶。

前些时候,有个同学送一本书给我看,叫《阴律无情》,我没看,没时间看;前天又送来一个,内容是一样的,大同小异,版本不一样,题目也是《阴律无情》。这书是怎么来的?这个居士蒙佛菩萨接引,到地狱去参观,把地狱里头现象一条一条写出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我相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这个书不能流通。为什么?不是佛经。现在这是乱世,乱到极处,这一类的信息非常之多,有没有好处?劝善的确有好处。教我们认识哪些是善哪些是恶,是好书,是一本善书,它不是佛法,这个我们要辨别清楚。当作世间善书可以流通,要看它作佛法是决定不能流通,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对于现在的人,他们要看到,确实会受利益,可是我相信信的人不多,信的人多就好了。真正相信因果的人,他会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的人,他也不会相信因果报应。

所以斋戒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斋戒什么意思?《佛学大辞典》里头有术语。「清心之不净,谓之斋;禁身之过非,谓之戒」,这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我们的心不清净,心有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把这些东西统统都放下,心就清净了。所以,斋是斋心,叫斋戒,要懂这个意思。现在一般人认为斋是什么?斋是吃素食。素食当然是能帮助身心清净,不是它的本意,一定要了解它根本的意思。戒是戒律,通常讲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斋戒的这天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八关斋戒还有另一说,这叫戒。《大乘义章》第十二卷里头有解释,「防禁故名为戒,洁清故名为斋」,把斋戒两个意思说出来了。《周易》,这中国书,韩康柏的注解:「洗心曰斋,防患曰戒」,意思都相同。

所以,佛门里头有八关斋戒,有修这个法门的,这个法门是一日一夜,时间不长,二十四个小时。八关斋戒,我们这一段是从《三藏法数》里头节录出来的,出处《毗婆沙论》跟《杂阿含经》。意思是说,「关者,禁也,谓禁闭」,禁闭什么?「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这重点一定要知道。在这个时间里头,二十四小时,能够把这些东西全都放下,把你的清净心找出来。「论云」,这是《毗婆沙论》里头说的,「夫斋者,过中不食也」。注意,过中,不是过午,因为午时是十一点到一点,这是午时。过中是什么?太阳在日中,太阳过了日中,就不能再吃东西。太阳的日中每天不一样,所以持这个戒的人必须要有一本天文日历。天文日历里有记载,每天日中是几分几秒,它注得很清楚,你要依天文日历。古时候没有这个日历,用日晷,他有个仪器,让太阳这个影子不能过中,他用这个方法。现在有天文日历,非常方便,所以过中不食。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一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四集

印光大师因果思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