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八集) 2012/8/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7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七十五页。今天有东天目山海岛金山寺的法师来看我,机缘非常难得。我们今天的经文从九百七十四页最后一行看起: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在劝导我们,学佛一定要依教奉行,要超出三界,永离轮回,这就对了。如果我们出家,违背了佛陀的教诲,来生还受三途苦报,这就完全错了。为什么会堕落?这个经前面讲得很清楚。这一段劝我们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各自端守』。

我们看念老的集注,上面这段经文是如来,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普遍劝导听闻经法的人应当要专修、要专学。「佛经语」,这一句话说『汝等得佛经语』,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广。因为六道里头人身难得,得人身最难,佛法难闻。人的寿命短,得来不容易,得人身可贵之处,就是人间苦多乐少,容易觉悟。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以佛的身分,就是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度化之,多半在人间;其他五道大概都是菩萨身分,不现佛身,只有在人间现佛身,所以佛法难闻,遇到佛不容易。我们今天生在这个世间,得人身,佛灭度了,但是佛的遗教还在人间,这是无比珍贵的缘分,也就是说我们有机缘闻到佛法。这个我们都得到了,人身得到了,佛法听到了。

「佛经语」,这三个字统指如来的教法,也就是三藏十二分教。佛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背尘合觉」,这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教学的总纲领。背是背弃,我们今天讲放下。尘是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是染污,染污我们身心,障碍我们的自性。有这个东西才有六道轮回,换句话说,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染污来的,没有染污就没有六道轮回。所以这个东西要背弃的,要放弃它。合觉,觉是清净平等觉,诸佛菩萨所证得的,我们要跟它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迷恋世间名闻利养、七情五欲,这个事情万万不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教我们背尘合觉、舍恶修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与五欲六尘相应的就是恶,与戒定慧相应的就是善。这个标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掌握住,这通指一切法门。

「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即本经也」。这是说得佛经语,专指这部经,这部经无比殊胜。近代争议的人很多,批评的人很多,这些没有关系。现在真正修行的人不多、真正护法的人不多。什么叫真正修行人?真正持戒、修定、开慧的人,这是真正修行人。在本宗,真正能够落实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真正净宗的念佛人。在这个基础上,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弥陀弟子,真正的弥陀弟子;如果不是,那就不是弥陀弟子,甚至于也不是释迦弟子。自认为是三宝弟子,佛菩萨不承认、鬼神不承认。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总得搞清楚、搞明白。

世间有明眼人,有疑惑向真善知识去请教,听真善知识开示,这就对了。世间问题我们遇到困难,还要找专家学者,为什么?他是内行人。那关于经教上有问题,你要找专家学者,听他们开示。在经典上没有下过功夫的,没有认真修行的,他说的话往往不可靠,这是普通的知识。无论世出世间法,关键都是在老师,如果老师是真善知识,自己有真诚恭敬心学习,没有不成就的。世法、佛法世世代代传人,要靠这些人,这些人少,不多。为什么?这些人大公无私,这些人有智慧、有大慈悲,怜悯一切苦难众生,自己做出牺牲奉献,深入经藏,他才能搞清楚、搞明白。尤其是净宗法门,这部经、净宗法门,诸佛如来都说难信易行,虽然很容易修,但是很不容易叫人相信。不相信就不肯修、不认真修,什么原因?对这个法门了解深度不够。

一乘愿海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从哪来的?不是阿弥陀佛自己想出来的,阿弥陀佛从来没有去想,他只看到了诸佛如来十方刹土六道众生太苦了,几乎没有开悟的机缘,他怎么能够脱离六道?所以弥陀在因地,法藏比丘,跟我们的身分一样,他发了大慈悲心,想拯救这些苦难众生,让他们很容易圆成佛道。向他的老师请教,老师也没有告诉他,只是叫他去参学。你到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去参观、去考察、去学习,一切诸佛哪些地方你觉得很好,可取的你就采取,你觉得不好,你就可以舍弃不要它。法藏比丘非常听话,用五劫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参观、考察、学习,一切诸佛刹土他一个都没有漏,统统都去看到了。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总结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他五劫参访、考察、学习的总结论,结成四十八条,叫四十八愿。极乐世界就是从这四十八愿里面出生的,所以极乐世界就是个会集本,会集诸佛刹土里头真善美慧,成就圆满,超过一切诸佛刹土。就是说一切刹土里面,优点它统统具足,缺点它统统没有,所以在诸佛刹土当中它独胜,这个要知道。

四十八愿是会集的,极乐世界是会集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会集的。你看他会集五十三位善知识,人家修行的理论、方法、经验,他统统吸收,成就自己。那要反对会集,就是孤陋寡闻,别人东西你不能学,你只搞你自己一门,别人什么东西完全不知道,这能办事吗?我们跟别人往来,对别人一无所知,行吗?别人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连打仗都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彼,要不要去研究他?对他不了解,你就没有办法胜过他。这是说会集是第一等聪明智慧。善财会集成就圆满的后得智。这是早年,我跟方东美先生学佛经哲学,他告诉我的。他说这个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孤陋寡闻,不是一个人胡思乱想,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理念都有理论、有事实做根据,他是真智慧。我们中国老祖宗常说,「读万卷书」,下一句是「行万里路」,为什么?你要去求证书上讲的是真的、是假的,你要去看看,你要去了解它,不能人家说了就相信,这是很容易造成误会,是你自己失败不能成就的原因。不能怪别人,怪自己,自己没有认真去学习。

所以这个地方经文,接着底下一句,『熟思惟之』,「熟思惟之,从闻而思」,你要多想想。「端守不怠,从思起修」。这最重要的,你想通了,你要把你学习的道理,学习的方法、经验,要用在自己生活上,你得受用了。为什么?过菩萨的生活。什么都不明了,我过的是六道凡夫的生活;我能把所学的这些经教统统都变成生活、都变成我的思想,我就过佛菩萨的生活,这得受用,这叫真学佛。天天念经、天天拜佛,还过的是六道轮回凡夫的生活,这个等于没学。你这个念佛、拜佛,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这一生不能往生,跟佛有缘,要等来生后世。什么时候能往生?什么时候把经典教诲统统变成生活、变成我自己的思惟,你这一生决定得生。

真正得受用,本经讲三个真实,第一个是「真实之际」,这一句话了不起,不能小看。真实之际是什么?就是真如本性,换句话说,这部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是真如本性。第二句话说「真实智慧」,第三句话说「真实利益」。我们果然落实了,用在生活上,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你得到的真实利益,确实身心健康,这我们身体得的利益,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清净淡然,这是享受,佛菩萨的受用我们得到了,我们跟上了。所以落实到生活上,这叫持戒。身心清净,喜乐无比,这叫三昧,我们净宗称为念佛三昧。智慧开了,那就明心见性,只要真修,它真有可能。

大乘教里头佛常常告诉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就是眼耳鼻舌身对着色声香味触法,真正能做到不执着,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对立、没有成见,就证阿罗汉果,得第九禅定。无论在家出家,你只要肯修,你就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能放下分别,不但不执着,分别的念头都没有,没有分别,平等心现前。平等性智现前,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妙观察智现前;最高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都没有,那恭喜你,你成佛了。这什么境界?无明破了,不起心不动念,无明破了。无明破了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三种都是真实利益。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定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同居土,同居土完全是凡夫。不起心不动念,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但是极乐世界殊胜、特别,跟一切诸佛刹土不一样。

弥陀的愿太大了,弥陀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必须深入这部经,你才真正体会得到。这一句名号只要老实念下去,不要怀疑、不要夹杂、不要间断,老实念下去,烦恼不要去断自己断掉了,业障不必去消,到时候自然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名号功德把你的烦恼业障习气,自自然然在无形当中把它化解了。名号有这么大的力量,没人晓得。知道的人不一样,知道的人对念佛是分秒必争。古德所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觉明妙行菩萨说的。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哪有功夫说闲话!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去念佛?坐着念佛,站着念佛,走着念佛,躺在床上还是念佛。

谛闲老和尚教人教得好,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赶快接着念。他有一个徒弟,在家是做锅漏匠的,不认识字,人很愚痴,什么也不懂。出家之后,谛闲法师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将来准定有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不好处,反正师父叫我念,我就念。真的老实、听话、真干,念了三年,你看他往生多自在,预知时至,站着往生。死了还站了三天,等谛闲老和尚给他办后事。老和尚对他赞叹,他说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比不上你。弘宗是禅宗大德,演教是讲经说法的大法师,不如你!天下丛林宝刹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这个赞叹一点都不过分。他念了几年?三年。他的成就在谛闲老和尚心目当中,天下第一人,老和尚看到念佛成佛的,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他什么都不会,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天经没听过,在一起共修念佛堂,他一支香也没念过,他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三年就薰修成了。他有什么本事?一句名号,真信不疑,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他的本事,这个本事一般人做不到。这些教训我们要记住,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

如果马雅灾难预言是真的,那就是今年十二月二十一号,还有五个月,我们还有时间打闲岔吗?这五个月的时间要完全学锅漏匠,了不起,没有一个不成就。如果还是半信半疑,间断夹杂,功夫完全破坏了。如果还贪恋名闻利养、还贪恋七情五欲,那你依旧在搞六道轮回,你出不了。锅漏匠这个人去我们不远,抗战期间时候的人,六十年前,我的上面一辈,说起来大家都知道,做榜样给我们看。信心不能够建立,原因是什么?了解不够透彻。了解不够透彻是闻经太少。我们是凡夫,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能守住自己的本分。中下根性,那就要依靠经教,用经教来薰修,把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提升,我们才能成就。

谛闲老和尚给锅漏匠的供养是一个人家废弃的破庙,没有人住的,叫他去在那个里面住。听说庙里头门都没有,大门都没有,也不给他修。他就孤家寡人一个,一身换洗的两套衣服,什么也没有,也不怕人抢、也不怕人偷,一无所有。附近旁边的有几个居士,谛闲老和尚的在家皈依徒弟,老和尚嘱咐他们每个月送他一点米、送他一点菜,让他三餐能吃得饱。早餐自己料理,中午有一个老太婆给他烧饭,给他洗衣服。他自己一天到晚就是阿弥陀佛,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干,不分昼夜。三年念成功了,往生那个样子就是成绩单,那就是报师恩,老师照顾他。生活非常清苦,记住释迦牟尼佛入般涅槃之前告诉后人,出家的弟子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如果生活过得太舒服、太自在了,你对这个世间有贪恋,你就放不下。那怎么样?那是害你,那不是爱你,是害你,让你在六道永远搞轮回,永远出不去,这个要知道。

我初出家受了戒,我是出家两年之后才受戒。我一出家教佛学院,教了两年受戒。受戒完了之后,台北有个居士,他有个别墅在山上,带我去看,风景非常好,后面还有一个防空洞。这个别墅是日本式的,为什么建的?战争的时候怕美国飞机轰炸,所以后头是防空洞,躲在这个乡下偏僻地方。他告诉我,这里好修行,要供养我,给我做个小精舍。我看了之后,回到台中向老师报告,有这么回事情。我说老师,我在那里闭关进修。老师就告诉我,闭关是有条件的,他说你知道,赵州八十犹行脚。为什么?八十岁了,闭关修行多好,为什么还行脚?没开悟。于是老人家告诉我,闭关住山(这个住山就是禁足,住在山上不下山了,禁足)都是大彻大悟之人,他明心见性,不需要再去参学了。闭关实际上向天下人宣布,我已经明心见性,我已经可以做你们老师了,你们有问题到我这来请教。你是不是开悟了?要没有开悟,你要到处去求学,你怎么能坐在这不动,那怎么能成就!一定要依止善知识。住山就是住茅蓬,亦复如是。我这才明了,因为当时不知道,看到很多同学,同届的,受了戒之后,有好几个都闭关去了,我也很喜欢。结果老师这么一说,我才完全知道,错了,完全错了。闭关那是什么?不再去求学,那自己在家里闭门造车,胡思乱想。这都是没有知识,没有人告诉我们。从此以后一生,我都不敢讲住山闭关,不敢讲这句话。为什么?用古人的标准,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还是要处处参学。

如果精舍,原本佛门的精舍是出家人修行的道场,称为精舍,精修之舍。那个舍都是小茅蓬。精不是精致、不是豪华!豪华的居处,像住在宫殿里面一样,这能修行吗?肯定增长你的贪瞋痴慢,那是拖你下地狱的,不是成就你的。成就的是什么?天天鞭你、天天打你、天天呵斥你,那是真善知识,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但是供养的人他是好心,他并没有害我们,他也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其实我们真的受害了。这都是无知造成的罪过,对修道人影响太大。本来一生可以往生,可以脱离三界六道,这一来又得继续搞六道轮回,不晓得搞到哪一生哪一劫,你说多可怕!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一生吃尽苦头,一生守住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沿门托钵,往生圆寂在树林里头,不是在房子里头。做给我们看的,我们要懂得他的意思,要向他学习。他做给我们看,我们做给后人看,世世代代把释迦牟尼佛的好样子传下去。

从前出门坐的车,牛车、马车。现在的交通工具好,住的是洋房,出门有高级轿车,前呼后拥,像做皇上一样的。这种方式修行,能够不堕落的,那真正是佛菩萨再来,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可是真正佛菩萨再来,肯不肯这样做?不肯这样做。为什么?不是初学人的好榜样,佛菩萨不表这个法。佛菩萨表的法一定是苦行,一定是远离尘劳。居住的环境清净,听不到杂音,在古时候的标准,听不到牛叫的声音。换句话说,修行人所居住的茅蓬,跟农民家里一定有一段距离,现在讲至少有一里路的距离,他们养的牲口的声音听不到。也不能太远,太远怎么?托钵不方便。所以佛门修行人居住的地方,离村落标准是三里路,三、四里,也就是现在讲的二公里、三公里,二公里这种距离,一公里是中国的二里,托钵方便。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六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九集

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

《法华经》的净土思想(义慧法师)

净土探微 后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