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八集) 2012/8/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六0页,九百六十页,从第一行看起。经文: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这一段在科题上讲,「情义俱无」。一个人,人生在世,情没有了,情叫亲情、感情;义没有了,义,我们今天讲的义务,就是你应该要做到的。五伦十义,做父亲的对待儿女要慈悲,儿女对父母要尽孝,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哥哥要友爱弟妹,弟妹要尊重哥哥。这是什么?这就是义,就是你应该要这样做法。一个人在世间,情没有了、义没有了,人跟动物就没有差别。这些东西为什么没有了?没有人教了。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义之邦,最重视的伦理道德,伦理里面最主要的精神就是情义(人情义理)。中国人对这个是懂得最透彻,做得也很彻底,几千年来,这块土地上没有大灾难。我们把这桩事情疏忽了两百年。满清最后的一百年,西方文明侵入中国,中国人有个毛病,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有这么个毛病。所以迷信于外国的科技,把中国传统老祖宗的东西冷漠了,认为这个比不上西洋科学。加以当年执政的慈禧太后,确实她没有很好的文化基础,也就是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认识,对佛法了解不多,所以她疏忽了。满清世代帝王都是皈依三宝,以佛为师,出家人有德行、有学问的都封为国师,时时向他们请教,只有慈禧不肯干,慈禧自称为老佛爷,把佛菩萨摆到两旁边,这个头带得不好。为什么?中国人讲的上行下效,你居最高的这个地位,对祖宗怠慢、对佛法不敬,老百姓那种诚敬的心就慢慢降温。降到清朝亡国,一百年,确实很冷漠了,讲的人有,依教奉行的人没有了,年轻人愈来愈不相信了。到民国,不但修的人没有了,连讲的人也没有了。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讲佛法,确实咱们很多中国人比不上外国人。外国人对这个东西有研究,他是知识,谈不上学问,可是中国人连这点知识都没有了,叫可悲的现象。

日本人自古以来学中国,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它的底蕴全是从中国学去的。日本人善于保守,我们深入日本农村,中国传统文化依旧保存,我们看到非常惊讶。可是都市的人民疏忽了,都市跟农村差别很大。我是在去年有这个缘分,在日本冈山乡下讲经两个星期,讲了四十八个小时。在农村里面住了十几天,很感动,觉得很可爱。可是都市的人民、县市里面的领导完全西化了,对于传统的东西疏忽了。他们丢得比我们还久,因为他们接受西方文化比中国早,早两百年,也就是日本人把中国传统丢掉了四百年,我们中国本身丢掉两百年。现在必须要把它找回来,不找回来救不了国家、救不了世界。

提倡找回来的人是英国人,不是中国人,前一个世纪英国的汤恩比博士,这个人是专门研究世界文化史,研究得很透彻。我们可以说,在近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大乘佛法真正认识的,他是第一个人。他提出来,「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是指导我们一个大方向、大方针。这两句话很多人知道,但是半信半疑,包括欧洲专门研究汉学的这些大德,他们不能完全相信,我跟这些人接触过。最后我告诉他,我说汤恩比的话我相信,我一点怀疑都没有。大乘佛法是什么?孔孟学说又是什么?我们把它精简成一句话,孔孟学说就是仁义忠恕,大乘佛法就是真诚慈悲。今天这个社会就是缺乏这个东西,所以它动乱。如果每个人都用真心,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慈悲是怜悯众生、爱护众生,真能解决问题。

孔孟学说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他走的道路,一定有正当的理论依据,他不乱来,对人真诚。忠就是真诚心,没有偏心、没有私心,这就是真诚对人。恕,现在人造的恶业很多,要原谅大家。为什么要原谅?没人教他,他学坏了是自然现象。他要是学好了,那就奇怪了,没人教怎么会学好?所以今天无论造什么样的罪业,我们要学阿弥陀佛,五逆十恶、毁谤大乘,只要他能够认错、能够忏悔,念佛往生,佛都接引他,这是恕。那换句话说,汤恩比就用这八个字就能拯救全世界,「仁义忠恕、真诚慈悲」这八个字,我相信能收到效果。可是怎么样去落实?这是智慧,真实智慧,也是真实功德,一定要落实在教育,老祖宗所说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中国人最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经验,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中国。可是我们今天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赶紧要把它找回来,国家民族有救,整个世界都有救。现在这个使命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能把它做好,下一代接着干,我们相信三代之后,国运就转了,整个世界的世运也就转了。人不能没有情义,无情无义,这个社会没救。情义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只是从小没有人教,学坏了,今天把好东西拿给他看,他不相信,他不认为自己有。

经文第一句,『放恣游散』。「放恣者,放荡自纵」,没有任何拘束。「游散者,游乐散漫」,现在的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真的放荡自纵。底下一句,『耽酒嗜美』。「好酒贪杯。嗜美者,爱食美味」,就是贪杯、好吃,对于饮食非常讲究。又耽这个字,这个意思很深,「耽者取乐过度。嗜者贪而无厌」,这问题就严重了。这八个字在现在的这个世界,无论到哪一个国家地区都能看到,所以这个病不是局部的,已经扩散到全球。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引发全球的灾难。确确实实人做得太过分,贪瞋痴慢、杀盗淫妄太过分了,天理不容,感召的灾难现前,灾难是自作自受。

联合国的报告对全世界公布,在现前这个世界上,每一年被杀、被吃掉的这些动物,地上走的、水里游的、空中飞的这些动物概略统计超过三千三百七十亿,单位是亿。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一年杀害动物杀害这么多。再讲杀人,杀人是什么?堕胎。全球统计,每一天堕胎超过十五万人,一年超过五千万人。这是什么?杀自己的儿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儿女跟父母的关系最密切,到你家来投胎,不外乎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有这四种缘不会到你家来。如果是报恩的,这个小孩是孝子贤孙,你把他杀掉,恩变成仇,下一次来的时候他报仇来了。如果是报怨来的,他跟你过去生中有怨恨,这一生来是败家子,会搞得你家破人亡,你现在把他杀掉,怨上又加上仇恨,来世怎么得了!这个仇恨愈积愈深,那个报就是愈烈愈残酷。佛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要把它化解。化解的方法就是教育,用伦理、用道德、用佛法、用因果常常教导他,把它化解。讨债还债原来只有债务关系,你这一堕胎,这个债务里头又加上仇恨,这个事情怎么都不能做!所以这邪淫,如果想到这一层,知道这个因果关系,自然你就不敢了,后面的果报太可怕了。

这讲一个杀、一个淫,当中还有个盗,盗是什么?损人利己这个念头就是盗心,巧取豪夺、横行霸道,那造的是盗业。虽然你夺取到了,你欢喜,时间很短,现前来生的果报太苦了,你没有想到,想到,谁敢去做!这个地方的两句话,取乐过度、贪而无厌,这种现象在现在社会上,每天你都可以看到,然后你就相信,地球上会有灾难,无法避免。要想自救,这一切不善应该赶快远离,断恶修善,改邪归正,救自己、救家庭、救这一个地区,我们居住在这个地区,希望这个地区灾难减轻、化解。佛法善行有没有效?今天被科学家证明了,有效。怎么知道有效?物质环境是随着念头在转变的,这个被科学证明了,我们的念头善,没有一样不善。真正有修行的人心地纯净纯善,他百病不生,为什么?他是健康的,他身上所有的细胞、器官,没有一个细胞是带病毒的。凡是有带病毒的,他的贪瞋痴慢疑没断掉,不干净。自己身心健康,这就是有福的人,中国人所说的「福人居福地」,他住的这个地方不遭灾难。

贪心感应的是水灾;瞋恚感应的是火灾,火山爆发,地球温度上升,这都是瞋恚惹的祸;愚痴感应的是风灾;傲慢感应的是地震;怀疑感应的是山崩地陷,山会倒下来,地会陷下去,就是怀疑。贪瞋痴慢疑,佛叫它做五毒!外面山河大地跟着你的念头在转,如果真正觉悟了,于这个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事物不贪就没有水灾,不瞋就没有火灾,不痴就没有风灾,不傲慢就没有地震,不怀疑就没有山崩地陷。物质环境永远是随着念头在转的,所以念头不能不善,身口意的造作不能不善。佛给我们定的标准,十善。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身的三善;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口善;意,这起心动念,不贪、不瞋、不痴,叫十善。人能够断十恶、修十善,灾难就能化解。自己的灾难是疾病,外面的灾难是我们居住的环境,生活环境,统统随着念头转。所以取乐可以,不能过分。贪吃,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总想多吃一点,多吃可以,不要太过分,太过分,麻烦就来了。

「以上指肆情酒食,贪饮无度,正明酒恶」,这是用杀盗淫妄酒来解释这一大段经文。这一段讲的是酒,因酒而引起杀盗淫妄、引起贪瞋痴慢,就是引发的,这里头说得很多。那换句话说,这就包含十恶里面的意业,三恶,贪瞋痴。酒醉了,意识里头贪瞋痴三毒很容易爆发,你不能控制就容易爆发。这个爆发易引起你造作杀盗淫妄,会带来未来的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神智清楚的时候他懂,他能够控制住,不造这个业;酒醉之后不能控制,酒乱性,他就造了,造这个业因,后面要受果报。

『鲁扈』,义寂法师《无量寿经述义》里头说,「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粗鲁,我们一般讲没知识。「扈者跋扈」,傲慢自大,以为别人都比不上自己。『抵突』,前面讲过「蒙冥抵突」,蒙冥是没有知识、没有智慧。抵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冲突,很容易跟别人发生冲突;换句话说,破坏和谐。僧团里面,佛法常常讲六和敬,为什么六和敬的僧团在这个世界上一个都找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究其原因就这四个字,蒙冥抵突。蒙冥是无知,不了解事实真相,成见很深,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跟别人思想上发生冲突、见解上发生冲突,然后言语、肢体上发生冲突。言语发生冲突就是吵架,肢体发生冲突就是对打,所以家庭,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朋友乡党就更不必说了,全都是自私自利,有利可以合作,利失去了都是敌人。这样的人,这一生多辛苦!起心动念要害别人,同时也要保护自己,这累死了,身心都不安。今天这种人在社会上还特多,到处都是。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修行不容易,但是如果你真正懂得佛法,这环境不是坏环境,好环境。为什么?所有一切人事物天天在折磨你,你禁得起折磨就提升了,提升得很快、提升得很高,所以它是个好环境,不是坏环境。那禁不起折磨,那你就堕落,你就掉三途去了。所以我们处今天世间,如果上升,升得快;要往下坠落,也堕落得快,也很快就堕下去,全靠自己。这是险道,不是普通之道,怎样保持自己?那就是天天不要离开经典,经典天天在提醒你,你可以不堕落,你可以不被诱惑,你就成功了。

外面诱惑你的是财色名食睡,这是诱惑你的,你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不要上当。一生确实要明了知足常乐,你才能保持得住。我每天吃得饱、穿得暖,有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不贪求了,这才能保得住。还有贪心、还有享乐的那个念头,你就很容易堕落,很容易受外面境界诱惑。读经重要、念佛重要,一生当中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从早到晚,我不离这个方向,我不失去这个目标,这比什么都重要!稍稍有一点偏邪就完了。逆境要能忍,不发脾气,没有怨恨心;顺境也要忍,没有贪恋的心,真正能放得下。经教是佛陀教诲,对我们有大利益。这一句,念老底下有个解释,「谓愚狂抵触,无所了知,无所不作」。这就是讲一些蒙冥抵突之人,这样的人到处能看得见。特别是在饮酒过量的时候,我们一般人常讲发酒疯,饮酒过量他不能控制自己,他的怨恨、他的不平、他的牢骚就发出来。修行的人、念佛的人,在这种场面只有静静的远离,不要靠近。

《辅行》,这是天台智者大师作的,辅是辅助,行是修行,天台讲的止观,说「鲁扈等者,无惭不顺之貌」。惭愧是善心所,无惭无愧是烦恼心所。惭的意思是指自己的良心责备,做了不好的事情,伤害别人之后自己后悔,受良心责备,这叫惭。但是他有惭,他不肯认错,那是面子问题。外面表示的时候,他不肯认错,自己晓得是错了,不愿意对外公布,就是说,他不忏悔。这个有,我们也见到很多。愧是什么?愧是怕别人指责。有些人不敢做坏事,怕别人指责他,这叫愧心所。那无惭无愧,这个人难办了,就是内不会受良心责备,他没有良心;外面也不怕人批评,怎么样批评,他听到都一笑了之,根本不闻不问,坏事还是继续干到底,这叫无惭无愧。这种人很难教化,佛菩萨遇到也远离他们。为什么?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他一定毁谤佛法,那罪上加罪。所以菩萨远离他们,避免他们造更重的罪业。佛菩萨这些做法都是做给我们看的,我们遇到这个情形知道进退,能劝就劝,不能劝就走开。

下面讲,『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人情」就是礼义。「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合宜就是合礼,我们常讲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将一些不合情理法的事情,把它调解,跟情理法相应,这叫义。「礼」,《礼记》里头解释说,「顺人情者,谓之礼」。父慈子孝是礼,父亲,做父母应该慈爱子女,这应该的;子女对父母应该尽孝,孝顺,所以这属于礼。延伸那就很多了,君仁臣忠,领导人对于自己部属要爱护,做部属对领导要尽忠,就是要负责任,交代做的事情,认真努力把它做好。朋友有信,对待一般大众一定讲信用,这是礼。

礼讲究节度,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过之,形容巴结;不及,就显得傲慢。所以国家规定,人与人之间普通见面之礼,最敬礼三鞠躬,三鞠躬最合礼的。你说,三鞠躬我多一点,我四鞠躬,就显得巴结;三鞠躬太多了,二鞠躬就可以,显得傲慢。它规定的这个礼节。所以礼一定有节度,能够守住礼就好。宴会当中,大的宴会一定是守住礼,酒一定有,但是决定不过三杯。这就叫你什么?不会喝醉,这就是有节度。那个大的宴会里头,国家宴会这重要的,或者是外国客人来参加,喝醉了闹酒疯,那就不好看了。但是也不能没有,所以这个节度就拿得很准。我们也参加过国宴,你看国宴旁边伺候的人,手上拿的酒壶,他给你斟酒都有一定分寸的,决定不给你斟得过分,你一看就晓得,这受过训练的。

「又《会疏》曰」,《会疏》讲得也很好,「决断是非,资宜而行,是为义。甄辨尊卑,不失其节,是名礼」,这个合起来。下面是念老所说的话,就是《会疏》的解释,「盖谓能判别是非,所行合宜,是为义」,就是把事情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能知尊卑大小,不违准则,是为礼」。在一个大会当中,尊卑大小一定有辨别的,五伦里头长幼有序。排座位,哪一个排在大位,哪几个人排在旁边,这你不能不知道,它有标准、它有原则。不能把位子排错,位子排错叫失礼。这些都得要学,不学不知道。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处处留意、处处学习,这个事情交给我们做,我们就知道怎么做法。时时刻刻都要学,中国古人讲的话非常有道理,叫活到老学到老,还学不了。不能说这不是我的事情,我可以不要理会,不可以。样样都要学,学了不用没关系,不能不知道,叫广学多闻。

下面说,「违反礼义,故云无义无礼」。这现前社会,不懂什么叫义、不懂什么叫礼,很多,时时你都可以看到,他没有人教。『不可谏晓』,「谏乃以道正人」,就是规劝的意思,谏就是规劝,他有了过失,你劝导他。「晓乃晓谕」,就是教别人。无礼无义,你没有办法教他,他不接受。你讲得再好,他听不进去,他没有把你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你,你所说的都是废话,反而引起反感,这就麻烦了。不能听劝的,你就别劝他,你赞叹他几句,就赶紧离开,敬而远之。如果他能听得进去,那你一定要说,你不说,对不起他,纠正他的过失。不能接受就不说,不结怨,这是做人应当学习的,其实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会。

『六亲』,念老给我们解释的,「父、母、兄、弟,妻、子」,这是最亲的,一家人。「又《显扬大戒论》曰:六亲者,为身上三代,谓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谓男女」,男女就是儿女,不是指别人,「孙男女、曾孙男女」,两种说法不一样。上面讲的六亲容易懂,现在小家庭确实如此。《显扬大戒论》里面所说的,这是大家庭,中国古代的家庭是这样的。自己上面有父母、有祖父母、有曾祖父母,甚至于还有高祖父母,下面有儿女、有孙子辈、有重孙一辈,这是中国人讲九族,同居在一堂,这大家庭。我们看小说《红楼梦》,《红楼梦》就是讲的一个家庭,你看它里面写的人物两百多人,上上下下,这些关系都清清楚楚。「《无量寿经钞》曰:六亲之外,名为眷属」。六亲之外,有堂兄弟、有表兄弟,家庭里头有堂伯父、堂叔,有表叔、有表姑妈,这都是属于亲属。跟我们没有直系关系,但是跟我们的父母有关系,跟我们的祖父母有关系,这叫亲眷、眷属。「资用,指资生所用之物,如财米」,在现在代替的是金钱。『六亲眷属,资用有无』,常常放在心上,他们生活过得怎么样。年岁大了,经济没有来源,我们有力量的,能帮到一点,虽然少,这是情义。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五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九集

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

《法华经》的净土思想(义慧法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