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七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七集) 2012/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五十七页第一行,科题「苦极悔迟」。这是说的妄语,妄语所造的罪业,堕落在无间地狱,这个时候后悔太迟了。请看经文: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又其名籍』者,「名者名字。籍谓记罪之简牍,简牍类似今之档案」。『记在神明』,这个意思就是说「神明将恶人之罪行记入案册也」,我们现在常讲的资料、档案。前面读过,一切众生出生在世间都有两位神,一个叫同名,一个叫同生,这两位叫俱生神。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投胎的时候就有他,到最后,在这个世间寿命终了,他就没有了,他跟我们生死同时。这两位神,一个是记善,一个是记恶,一个专门记好事,一个专门记坏事,把这些记载的事迹都报告给阎罗王。所以阎罗王里面就根据这个报告做成了档案,命终之后,阎罗王审判罪人,这就是证据。不是别人记的,别人记的也有,没有他这个完整,没有这个详细,最完整、最详细的,从起心动念都有记载。俱生神很多经上都有,《华严经》上也有,由此可知,这不是佛偶然说的,佛讲一切大经,常常带着都讲到。由此可知,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人做恶事,不愿意让人知道,鬼神全知道;动的恶念,甚至于自己忘掉了,阎罗王那个地方档案记载得清清楚楚。

我们如果冷静观察,在这个人世间虽然不长,短短几十年当中,看透了、看穿了,怎么回事情?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一生一世所造的因,感得来世的果报,这一生的果报,上一世干的,无论是受罪还是享福,在这一生当中不能不造业。不造业的是什么人?佛菩萨再来的,他们不造业,所谓是再来人。不是佛菩萨再来的,哪有不造业的道理!我们真正感觉到这种事情可怕,今天我们遇到这个路,这就是一条正道。这是什么道?了生死、脱轮回的大道,净宗法门。真正聪明人,有大福德的人,下定决心,把这个世间一切舍得干干净净,一心一意去念这一句阿弥陀佛。

就像过去谛闲老和尚对锅漏匠所说的,你一直念下去,将来决定有好处。锅漏匠真听话,他圆满具足了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所以他三年就成就了。这个人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一生是苦不堪言。锅漏匠这个行业,抗战胜利以后就没有了,我再也没见过,抗战期间当中我见过。战前,那我很小,住在农村,一年会见过几次。抗战期间在农村里面偶尔还看见,以后再没有了。这个行业非常辛苦,跟乞丐差不多。人只有生活在这种苦难、艰难当中,才会觉悟,他觉悟什么?觉悟人太苦了。现在有个机会让你离苦得乐,他欢喜,他真干,真干就真有成就,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所以这段经文是真实的,世间每个众生的名字都有俱生神详细记载,阎罗王那里头收藏这个档案。

『殃咎牵引』,「殃」是灾祸,叫灾殃。《会疏》里面说,「无能他人牵我者,唯缚自业,自入恶趣」。人在临命终的时候,有人来牵引你吗?没有。有,无常大鬼,无常大鬼从哪里来的?自己阿赖耶识里头变现出来。你行善,往生到天堂,临终时候有天人来接引你。说真有天神、无常大鬼来接引你,讲得通,真有其事;说阿赖耶识变现的,也讲得通,为什么?一切法离不开阿赖耶。所有的身相,这个物质现象,是阿赖耶的相分,精神现象是阿赖耶的见分,离开阿赖耶无有一法可得,都讲得通。由此可知,唯独是缚自业,这个缚是捆绑,纠缠你,业力在纠缠你,业力在牵引你,业力变现无常大鬼。自入恶趣故,地狱自然现前。这个地狱,『火镬』,我们一般叫油鼎,下油锅,火镬是下油锅。

『身心摧碎』。「自入于狱火与镬汤」,这地狱。「摧碎,摧毁破碎。」「神形,精神与形体」,你感觉得有肉体在。在这个刑罚里头,人立刻就死了,死得很凄惨、很痛苦。不是一死就了了,地狱里面的阴风一吹又活过来,活了再下油鼎,所谓是「一日一夜,万死万生」,这个罪就可怕了。受到什么时候你这个罪业消了,这个地狱就不见了。所以地狱是业力变现的,你的业力有多大,你的业力时间多久,这不关别人的事。这些可怕的事情都是我们错误念头造成的,永远要记住佛经上一句话,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不从别人心想,从自己心想,于别人没有关系。

「《净影疏》云:恶业所牵」,慧远法师这说得好,一个人死了之后堕地狱,多半都是无间地狱。无间地狱它没有间隔,人一断气就到地狱去了,这个地狱境界就现前,他就堕进去,没有中阴身。有中阴身是鬼道,堕地狱没有中阴,恶业所牵。「鬼神摄录」,鬼神在摄受你,他的手上有你的资料,造恶的这些资料。「将入恶道」,带你到地狱,这个恶道是地狱。「受苦焦焚」,地狱是一片火海,只要是地狱,你所感受的全是火。瞋恚心所感的,人在一发脾气,全身发热。佛告诉我们,六道里头业因很复杂,但是第一个因素是什么?佛告诉我们,饿鬼道是贪心,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三恶道的业因。人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业因,他许多业因纠缠在一起,贪瞋痴都纠缠在一起。现在我们知道,绝大多数都是无间地狱的业因,所造的。「故云苦极」。『神形苦极』,神,我们讲的是魂魄;形,他自己感觉得有身体。「当此之时后悔莫及」,这个时候后悔迟了。

这些年当中,古时候有个谚语说,怪事年年有,没有今年多,现在这些奇怪事情愈来愈多,中国有,外国也有。附体这个事情外国有,我到日本见到,日本有,美国也有。这些堕到恶道的,他们不是鬼,都是地狱,还有能力来附体,都是过去在人道里头积的有善因。没有善因,他这个机会都没有。他附体来干什么?忏悔,来求救的。一般学佛的人,心地善良的人,他来求你帮助,求你超度他。我们不知道造作罪业可怕,他们知道。提到地狱,他心有余悸,你看他的表情、看他的言辞就能体会到,他苦不堪言。造作的时候没有感触,受报的时候可怜,「故云悔复何及」,这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

佛门讲修行,行就是行为,行为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所以修行,今天加几个字进去好,修正错误的行为,这叫修行。念头错误了,这是意业的行为,要把它修正;言语,话说错了,要把它修正过来,语业上的修行;做错了事情,把这个修正过来,这是身业的修行。身语意三业,三业所做的过失都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方法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总的原则、总的纲领就教你放下。章嘉大师当年教我,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放下,不造业了。为什么要放下?自性、真心里面一法都不立。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心。

所有这些业障、罪业,全是阿赖耶的,十法界众生没有离开阿赖耶。但是四圣法界他觉悟了,虽用阿赖耶,他跟自性相应,所以四圣法界称净土。六道不行了,六道迷于阿赖耶,迷了,没觉悟。第一个迷,迷的根就是自私自利,这是根本。根本什么?有个我执,执着身是我,执着能够思惟、想象的是我的心,执着自己有身心。身就有苦乐,心就有忧喜,苦乐忧喜是烦恼,不执着就没有,执着就有。谁能够不执着?阿罗汉能不执着。所以,你能不执着,你就成阿罗汉。《华严》是大乘,十信菩萨的第七信,第七信的菩萨见思烦恼断了,在断烦恼这个功夫上跟阿罗汉平等。但是,菩萨智慧比阿罗汉高,为什么?接触大乘佛法,受大乘经教的薰习,所以智慧超过阿罗汉、辟支佛。放下一切分别,于一切法不再分别,这个人就是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照见,像镜子一样照得干干净净的,不起心、不动念,他一尘不染,这是佛。

佛照见外面境界是什么?五蕴皆空,这个看得清楚、看得透彻。照见的境界,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十法界,十法界全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相有性空,事有理无。所以,他虽然照见,他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法身菩萨都契入这个境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众生有感,菩萨有应。菩萨来应的时候,应以什么身得度,他能现什么身,虽现身相,不着身相,虽有言说举止,他不执着言说举止。他的示现、他的说法、他的度生都是他受用,帮助别人的。自受用,自受用他等于零,今天科学讲零极限。在大乘教里面,他永远住在般涅槃当中,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是阿惟越致菩萨,这是自性圆满的流露。

自性圆满流露是佛对我们说的,他自己没有起心动念,哪来的圆满流露!所以连这个念头都没有。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是自然的。我们身体哪里有痛痒,我们手一定去抚摸它,自然现象。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们是一体,跟佛是一体,跟菩萨是一体。我们现在是凡夫,出了状况,他必须得照顾,道理在此地。所以终极的目标是回归常寂光,回归常寂光就是回归到一体,常寂光是一体,一片光明,光明融入光明,痕迹都找不到。这是修证到极处,叫大圆满。这一大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我们再看后面这一段,第五段,「酒」。你看,五戒上讲的,杀盗淫妄酒,最后给我们讲这个问题。这里分四段,第一段,「负恩违义」。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这第五种恶,「古有二说」,自古以来两种讲法。「一者如前,明饮酒恶,乃净影、嘉祥诸师之说」。中国《无量寿经》注解只有这两家,嘉祥跟净影两家。日本多了,日本有二、三十种,中国只有两个人有《无量寿经》的注解。他们两个人都说,因为经文里头有「耽酒嗜美」,有这一句经文,「后复广举余恶,以明酒之过恶」。虽然有耽酒嗜美,他举出因为饮酒引发很多的恶行,说明酒的过恶。第二者「以今之五恶,实摄十恶。如义寂师云:身业三恶,以为初三」,这品经文里面,开头讲的是杀盗淫,这是身业。「口业四恶,合为第四」,第四讲妄语,妄语里头把口的四种业都讲到了,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我们读过,都讲到。后面这一条讲意三业,就是贪瞋痴,因酒这个引起贪瞋痴,「合为第五」。这个讲得很好,经文里面确实找得出这个意思出来。

「其意谓身业之杀盗淫,以为今之第一第二及第三恶」,经文里面讲的杀恶、盗恶、淫恶,讲的这三种。「口业之四恶为今之第四恶,此皆彼此相合。独此第五恶,净影师等谓为饮酒恶」,净影跟嘉祥认为这是饮酒这一条。而「义寂师谓」,这是讲的「意业三恶,贪瞋痴也」。「清代彭际清氏亦同此意」,义寂法师这个说法,彭际清赞同。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他的注解叫《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论》,彭居士造的。他说「五恶之义,特准他经」,准也就是依据,准是标准,用其他经论来做标准,「配以十恶」。所以,这段经文内容是五戒、十善,这才讲得圆满。「其一恶者,杀业所摄」,这我们读过,「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瞋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五恶、十恶翻过来就是五善,翻过来是什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小乘论事不论心,只要事上不犯就叫持戒,心里有这个念头没有关系,你没做出来。大乘戒论心不论事,所以大乘戒难持,为什么?有这个念头你就犯了,就破戒了,它不管你事上有没有,不论事的,它论念头。我恨这个人,想杀他,有这么个念头,在大乘就破戒了。这是大小乘戒的差别。小乘的戒繁多,容易持,大乘的戒,条目虽然不多,不容易持。原因在哪里?小乘不出十法界,大乘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明心见性。意念里头有一点点恶,你就见不了性,明不了心,那是障碍,必须要把它拔掉。心地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才能明心见性。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你只要有一物就错了,一个念头没有。现在我们知道,佛在经里常说「真心离念」,无念是真心,有念是妄心。无念很难,念头没有了,我无念了。你看你还有个无念,那个无念依旧是妄心,不是真心。有无二边都没有了,这叫中道,他还有个中道。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有个中道还是有,还是有念。所以祖师说「二边不立,中道不存」,真无念。真无念,清净平等觉才能现前,不是真无念,清净平等觉就不能现前。

我们想这个事情真难,宗门大德常问「你会么」,这个问得好,如果会了,就不难;不会,很难。会了怎么不难?它就在当下,就在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知道根、尘、识都是假的,确确实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再把它放在心上,就干净了,那就是菩萨。用不用它?用它,天天用它,没有丝毫执着。天天用它,正在用它的时候,也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这是菩萨,这是佛。如果不能用它,那大乘的涅槃跟小乘就没有两样了。为什么?堕在空里头去,它不起作用了。小乘涅槃叫恶取空,他真的堕在空里去,他不动了。而且时间很长,经上告诉我们一万劫,不起作用,不能利益众生,也不能提升自己。菩萨是活用,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活用,真正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看破,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叫定慧等学,定跟慧是平等的。这学了真管用,能提升自己,把自己提升到实报土,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大乘境界高,大乘,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小乘,离一切相,一切法也离了,那个修学的方法笨拙,只能证阿罗汉,跟菩萨比相差太远了。

这一段古德既有两种说法,念老解释这段经文,这两种说法都采取,我们看他怎么把它合会贯通了。「今解」,这个集解,「兼采两说,首重五戒,故说第五是饮酒恶」,我们在科判上也是用这个。「复广劝十善,故兼采后说。上之两说乍睹似异,实亦无违」。乍看好象是不一样,实际上并没有违背,为什么?「好酒贪杯,即是贪恶」,因为这是意三业,贪瞋痴。「醉后易怒」,这也是真的,「是为瞋毒」,喝醉了就发脾气、发酒疯。「酒令神昏」,喝醉了迷惑颠倒,这是痴恶。真的,酒一醉,贪瞋痴全冒出来。所以用这个来解释十善业的意三恶,跟这个经文不相违背。「可见饮酒一恶,常与三毒并行」,三毒就是贪瞋痴,这跟《十善业道经》就合起来了。所以这一品经里面,实实在在论的是十恶,五戒十恶。

《资持记》这里面说,「酒有十过」,十种过失,好酒贪杯的人多,他不了解。《记》里面说,第一个,「颜色恶」。喝酒了,醉了,喝醉了,脸色不好看,酒醉的样子我们见过。第二,「少力」,酒醉最后站都站不稳,要别人扶着他。第三,「眼视不明」,看外面东西模糊,看不清楚。第四,「现瞋恚相」,这括号里头说「瞋毒」,这贪瞋痴。为什么会现这个相?这就说明,阿赖耶识瞋恚的种子力量有多大,在这个时候展现出来了。因为贪瞋痴这三毒是根本烦恼,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它是第七末那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三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九集

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