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卷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卷二

 

  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卷二

  庚二 明自宗无边。分二

  辛初,立相违诤。辛二,答无相违。

  今初

  [若如菩萨地,至,岂不相违耶。]

  义为说依他起是胜义有不应道理,解深密经说凡是有为皆非胜义。辩中边论本释俱说,唯圆成实乃是胜义。庄严经纶说胜义谛无有生灭。摄抉择分说依他起是世俗有。皆相违故。

  辛二 答无相违。

  [不违之理兹当解释,至,差别而已。]

  依次略释,安立世俗胜义,总有二理。一唯由名言增上安立为有,是名世俗。非由名言增上安立由境不共本性而有,是名胜义。二清净所缘,是名胜义。杂染所缘自性差别言说所依,是名世俗。若依第一道理,则依他起及圆成实,是胜义有。以非唯由名言安立,是由境不共本性有故。遍计所执是世俗有,非胜义有,以彼唯由名言而安立故。

  如是明依第一道理安立世俗胜义无相违已。次依实有假有亦明无过。

  [又抉择分云,至,则成相违。]

  兹当略释,若由无始名言习气熏习之力,谓此青是色,此是色生等,于自性差别名言所依之想事现似实有,由此所建立缘青眼识,及识所引念智等心,缘色等自性差别名言所依之想事,计为色等境界自性。此现似实有之性,非实物有,非胜义有,由是之故,谓此青是色等,自性差别想事名言所依。非真实有,唯由名言分别计有自相,是遍计执。即此遍计所执,应知假有,非实物有,非胜义有,唯由假名所安立故。

  若由遣除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缘色眼识,此识如其色等想事,缘离言自性,即此自性,应知是实物有,是胜义有,以是胜义,不待所余即能施设自体性故。浅易言之,缘青眼识,见其青色,于自性差别名言所依现似实有,此现似有,是无自相唯由名言习气熏习之力现似有故。又其青色缘青分别所执之分,是无自相,唯由假名所安立故。离言说事,是实物有及胜义有,以是胜义复不待余能立自性故。

  此处所明实有假有,亦如摄抉择分说[若有诸法]等。其实有之义,谓任何法,不须待他能明自体,不须依他能设自相,应知即是实有之义故,假有之义,谓任何法,若明自体,必待余法,由依余法安立自相,应知即是假有之义故。

  如阿赖耶识上所有习气及补特伽罗,于此所立实有假有之理,虽是假有,然彼二法是有自相。以彼二法是有为故。彼二即是此处所说之假有,以不依诸蕴则不能明补特伽罗不依阿赖耶识则不能明彼习气故。虽由假名所立之假有,与有自相,有相违过。然总云假有则与有自相无相违失也。

  由依安立世俗胜义第二道理显示与前诸教无相违过者,谓如辩中边论云[胜义谛亦三,谓义得正行。]此说胜义差别有三,一,义胜义,二,得胜义,三,行胜义。其初胜义是究竟清净所缘不变圆成实。第二如涅盘。第三如圣根本智。上文所引解深密经等说依他起非胜义有者,非说依他起法无有实体。是说于究竟清净所缘之胜义,非胜义有。故与彼诸教皆无相违。次引辩中边论本释说[净所行有二,[净所行有二,依一圆成实]者,是显唯依法无我性所立之圆成实,是清净所缘。智藏集论云[识离能所取]等,是说离二取之识,依止安立胜义第一道理,为真实有。无著兄弟论中,亦多依于清净所缘胜义之理,安立胜义。

  次云[初二自性世俗有者]等,解释摄抉择分说遍计执及依他起,是世俗有之密意。复引解释正理论成立彼义。

  次释摄抉择分说圣根本智是胜义有,说后得智通世俗有及胜义有之义。其文易解故不广说。辩中边论云[谓假行显了]等。谓如前说胜义有三,世俗亦分三种,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显了世俗。如其次第,依三自性密意而说。

  [如是能辩]等,谓于上下诸宗别别所立实有假有,二谛道理。及一宗中所许多种不同之理,须善辨别也。

  戊三 余论所说。分三

  己初 庄严经论所说。

  己二 辩中边论所说。

  己三 陈那法称论中所说。

  今初

  [庄严论云,至,如前已释]释般若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所有密意。[论又云,至,坏灭作用。]解释经说,证得无生法忍之密意。[若谓解深密经]以下,释依他起如同幻事法喻之义。

  浅易言之,庄严论云[自然自体无]等,释般若经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密意之理,谓在未来诸有为法,不待因缘无自然生之自性。诸过去者,无重复生之自性。诸现在者,无有安住第二刹那之自性。又诸有为法,无如凡愚所执常乐我净及异体能取所取之自性。故密意说皆无自性。亦有宣说无生等之密意,谓如无自性,如是无生及无灭等,故密意说言无生灭等。

  庄严论又说[于始自余相]等,义谓佛于经中说得无生法忍,亦有诸法无生之理,谓生死中无初始生,已生诸法体不重生,于生死中有情先无非有新生,遍计所执无自相生,依他起相无自然生,圆成实相无变异生,阿罗汉身无杂染新生,法身无有差别之生。即于彼等密意说得无生法忍。[若谓解深密经]等,谓梦幻等喻譬虚妄法。说依他起犹如幻事不应道理。答,说依他起犹如幻事之理,如庄严论说[犹如起幻师]等所释。谓于木石等物,诵以幻咒,与虚妄分别依他起相,由其二取习气所染,法喻相合。由幻咒物为所依止,其木石等实非象马现似象马,与由二取习气所染虚妄分别实非二取现似二取,法喻相同。故说依他起犹如幻事,无有过失。余文易解兹不详释。

  己二 辩中边论所说。

  辩中边论说[虚妄分别有]之义,谓虚妄分别依他起性,非唯略有,是真实有。安慧疏云,[谓有自体之增语。]非总说云依他起有便为满足,定须说是由自体有或真实有,此是为破中观师说依他起非胜义有,故论说云,虚妄分别有。如疏中云[有作是思,一切诸法皆无自体,犹如兔角。]故谤一切为遮彼故颂曰[虚妄分别有。]

  他作是难,若依他起是真实有第二转法轮说一切法皆非实有,则成相违。答云无违,第二转法轮说一切法皆非实有者,是于依他起虚妄分别由二取空,依此密意作如是说。故颂说云[于此二都无。]

  若无异体能取所取,则由二取空所显之圆成实相,亦应非有,答曰,虽无异体能取所取,然有二取空所显之圆成实相,此即依他起相所有法性。为显斯意,故论颂曰[此中唯有空。]

  若于虚妄分别上有法性究竟实体圆成实者,然彼分别何故不证圆成实耶。答曰,虚妄分别不证实体圆成实者,由于彼中有二取乱相能障碍故。故论诵曰[于彼亦有此。]

  [虚妄分别有]之敌者,是中观宗应成诸师,唯识三十颂释中亦说,经部师等,如识实有则许外境亦是实有。随瑜伽行中观诸师虽无外境,而许内识是真实空。应成诸师,则许外境内识俱无自相,皆世俗有,为破彼等故造此论。

  此许通达依他起识由二取空之道,即是迦叶问品所说远离二边之无上中道。

  己三 陈那法称论中所说。

  [陈那论师,至,故不详述。]

  余唯识师,解释般若经之密意既如上说,陈那法称云何许耶,答曰,陈那菩萨所许,如八千总义论说,[般若到彼岸,正依三自相,凡说无等句,破一切遍计。]谓般若经中凡说诸法,皆无真实自性者,意在宣说遍计所执是无自相。成立遍计所执是无自相,依他起圆成实,是有自相,为般若经义。增益自性差别遍计所执由自性空,为一切法究竟实体,是故有说通达异体二取所空之见是陈那法称之宗。通达遍计所执由自相空之见,是无著兄弟之宗者,斯乃知见太狭之谈。陈那所许既如上说,依正教理抉择通达二取所空之见,摄大乘论,较释量论等,尤详尽故。法称论师说[其中由无一]等,成立由二取空之空性,为依他起究竟实性。又说[诸事异相住]等解释第二转法轮说一切法皆无实性之密意。谓般若经说一切法皆无实性者,由离丙识别无外境,故能取所取,无异体实性,依彼密意故作是说。此是唯识自宗不其之义。若其经部义。解释般若经说一切法皆无实性者,则谓能相所相作用非实,依彼密意故作是说,如颂云[由蕴等差别]等。如上所说辩中边论陈那法称,皆许遍计所执是无自相,依他起圆成实是有自相。故亦许第三转法轮是如实语,是真了义。初二转法轮不可如言而取其义,是不了义。

  丁二 别破增益边。分二

  戊初 明增益边。

  戊二 如何破彼。

  初又分二

  己初 数量决定。

  己二 断诤。

  今初

  [此宗,至,乃是增益。]

  唯识宗说正理所破总有两种,一者损减,二者增益。损减谓计依他起圆成实非有自相。若如是执,即执损减边。此执唯是邪宗妄计,唯中观师身中乃有,已如上说。

  增益有二,一人我执,二法我执。人我执中,又有分别俱生二种。其分别执,谓执补特伽罗有量成立是自立体,其俱生执,谓不观待邪宗妄计,任运而执补特伽罗有自立体。以二我执所执之境即增益边,亦即成立补特伽罗无我之正理所破。

  法我执中亦有分别俱生两种。其分别执,谓执能取所取有量成立是实异体,及执增益自性差别遍计所执有量成立是有自相。此二种执,在诸外道及小乘二宗身中方有。其俱生执,谓执二取有实异体,及执遍计所执是有自相。此二所执境之法我即增益边,亦即成立法无我之正理所破。

  彼二法我执中,此处正破经部所许从坚固习气所生无乱根识,见色等境,是自性差别名言依处。复从色等本性而有。为破彼故,须先明根识所引意识,执其色等如现而有。次说[由名前觉无]等,破彼所执之境也。

  己二 断诤。分二

  庚初 他诤。

  庚二 答释。

  今初

  [其破色等,至,彼等相违。]

  他作是难,说增益自性差别遍计所执无自相空,是唯识不其法无我性,及是究竟清净所缘,不应道理。以计色是缘色分别所取事之分及是色名所诠之分,无自相者,经部亦知,对经部师不须更成立彼无自相故。又缘色分别所取之色是依他起,彼有自相不能破故,又汝所许遍计所执无自相空,于小乘部已极成故。转有经说[由彼彼诸名]等。除彼所说,未见更有过上空理,是遍计执自相空义。然彼教文于小乘部已极成故。

  又许上说空理,是唯识宗不其法无我性,不应道理。以彼空理之中,全无少分破异体二取之唯识义故。若许彼空,非唯识宗不其法无我性,及非究竟清净所缘者。解深密经说遍计执无自相空,即圆成实。菩萨地说如是空性,即是究竟清净所缘,亦成相违。故当解释无违之理也。

  庚二 答释。

  [兹当解释,至,下当详答。]

  此极切要兹当详释。谓遍计执无自性空。非小乘部已其极成,非于彼空无唯识义。以菩萨地说彼空性即是净所知障之究竟清净所缘,通达此空之道,即是无上远离二边契中道故。摄大乘论说由通达遍计所执无自相空为所依止,即能悟入无异体二取之唯识理故。

  小乘部师许遍计执是有自相,以菩萨地破遍计执有自相时,引圣教破,故此敌者定无外道,唯识中观亦非此敌。故唯小乘二部,更无余故。又菩萨地破许遍计所执有自相时,亦不引申解深密经,唯引小乘自许三经,而破斥故。然小乘部释彼三经之义,为说色等是分别所取境之分,为无自相,非说色是缘色分别所取事之分是无自相。故与此宗不同,无相违失。

  次明此宗于遍计执执有自相增益法我之理,前虽略述今更说之,摄抉择分说诸愚夫由五因缘如名如言于所诠事执有自性。义谓当知愚夫由其二取乱相所迷,依名所诠依他起事,如名说云此是色等,其缘色分别,即如其名执为自性。若问彼云缘色眼识所见色事,何为自相。彼必答云,彼自性即色。而不答云,名即是色。是第一因缘也。

  [此中义者]以下,即释彼义。谓唯识宗说,善解名言之士夫,其注意观青之眼识见青色时,非但见彼青色现为青色及现为外境,而且现为自性差别名言所依,此所依相复是现为由彼青色自体而有。以缘青眼识所见青色,即忆念境。其耽著彼境谓此是青,此是青生等施设名言之分别,即由缘青眼识自力所引。若问所言青色之义,何为自性,彼由耽著缘青眼识自力所引。若问所言青色之义,何为自性,彼由耽著缘青眼识所见青色,答云自性即是彼色。此同答之分别心,亦是缘青眼识自力所引缘青眼识见青色时,非见青色唯名假立,是见青色由自体有。即缘青眼识,见彼青色,由其自相是青名言所依之义。其执如现而有之分别心,即法我执。其所执境即是法我。故破此分别心所执之境,与破缘青眼识所见青色如见而有,其义相同。然非许缘青眼识是法我执。

  唯识师说,缘青眼识,及眼识所引分别,俱是错乱。尤许分别于所执境,为颠倒心。其经部师,则说缘青眼识是不错乱。执彼眼识如见而有之分别心,亦是如理执。虽说青色为青名言所诠之分,是分别假立。然许青色是青名言所诠之事,则自相有。故小乘两部与唯识宗,极不相同。不同之理浅易言之,谓唯识师若说青色为缘青分别所执之事无自相者,是说坚固习气所生之根识,见其青色为青名言所诠之事,亦无自性。在经部宗则许根识于境无误,故许根识所见之义皆有自相也。

  故唯识宗,说见青色为自性差别名言依处有自相者,是名言习气所生见境之识。说见青色为青色者,是等流习气所生见境之识。虽缘青分别心所执事之青色,是有自相。然青为缘青分别所执之事,则无自相。当善分辨彼等差别。

  戊二 如何破彼。分二

  己初 正破。

  己二 断诤。

  今初

  [解深密经,至,略示观察之门。]

  解深密经,未显了说成立依他起由遍计执空之正理。菩萨地及摄抉择分,为令通达彼故,各说三种正理。摄大乘论则说[由名前觉无]等。今先略释菩萨地义。如菩萨地说[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即于彼法彼事有自性者,如是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何以故。以于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义谓若色等法,依他起事,如名说云此是色等,随多所诠即色等法依他起事自性由自相有者,则唯一色法唯一瓶事,应成种种众多体性,以于一色法于一瓶事,亦可制立多名,假说为多种故。此文之义,例如若说大腹之瓶,不待假立瓶名,唯由彼事自体而转者,大腹物体即为瓶名所诠之事,是自相有。破云大腹物体,若于汝上立多名时,如名众多汝应成多,以汝是多名所诠之事自相有故。

  又如菩萨地说[要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先未制立彼假说时,彼法彼事应无自性。]义谓若是先有大腹之事,后乃于彼随所欲乐而立瓶名。则于大腹,施设瓶名之前,尚未安立瓶名之时,其大腹事应无瓶性。以于尔时无瓶名故。若许尔者,前说大腹事是瓶名所诠之事由自相有,则己失败。又可知如是观察,若大腹事即是瓶名所诠事者,为是先有彼大腹事,后乃于彼随所欲乐立瓶名耶,抑是随有大腹事时,即己俱有瓶之名耶。若如初问,则于大腹立瓶名之前,尚未于大腹事立瓶名时,其大腹事应无瓶性。以彼瓶名诠大腹事是要先有大腹之事后乃设立瓶之名故。若如二问,则不善解瓶名之人,见大腹时亦应生起是瓶之觉。以大腹事为名诠表非待假名,是大腹事自体具故。又如菩萨地说,[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等,义谓青为色名所诠之事非自相有,若自相有,则此青法无色名时,略见青法应生起是色之觉而实不起也。

  如是略说菩萨地义,次当宣说抉择分文,如云[问何为彼法自性。答,离言说性。问,当云何观彼法行相。答,是如幻相非是全无。] 此明遍计所执依处依他起相己,说彼如幻及是实有。小乘师问云,遍计所执依处依他起法,未遍计前,自性云何。答云,未由假名分别立名之前,其依他起是离言说性。次问,云何当知依他起相。答云,其离言说依他起事,当知其相如幻,然非无实,以有生果功能性故。

  抉择分又说[若谓诸相自性安立,即称其量假立名言,此假名言依相而立。] 此出敌者所许,谓问小乘师云,于离言说依他起上,云何施设遍计所执。彼若答云,遍计所执自性,由能遍计假名分别安立彼相要以称其依他起法,如于大腹事,乃可安立为瓶之名。故立假名必须依仗依他起相也。在唯识宗非全不许彼义。然小乘两宗,既许大腹是由自相为瓶名所依,复说大腹要待假立瓶名,瓶觉乃转。为显彼二相违,摄抉择分云,[是则于假立名前,应有彼觉如己立名。又于一相所立名言有众多故,有差别故,应有众多差别体性,是故名言依相而立不应道理。

  少半个括号

  浅易言之,小乘两宗,于大腹上施设瓶名,而云彼名要待名言分别假立,不应道理。以彼二宗,许大腹事是由自相为瓶名之所依故。

  许大腹事,是由自相为瓶名之所依复有过失,谓大腹事末立瓶名之前,见为大腹事,即应发生是瓶之心,如己立名,以汝是由自相为瓶名之所依事故。此与摄大乘论说 [由名前觉无 ] 等,同一义理。

  又由于一依他起相,既可制立多名故,及可立种种差别名故,应一依他起法,即有众多差别体性,以彼是由自性为多名之所依故。

  今当略说摄大乘论所说之理。论先设问,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答云,[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此说三种正理。其初理时由称体相违,明依他起由遍计执空之理。浅易言之,谓小乘两宗,说大腹事是由自相为瓶名之所依。破云,大腹之事,立汝为瓶名之所依,应不待假名,以汝由自相为瓶名之所依故。若云许者,即前有法,应不待假名,以汝由自相为瓶名之所依故。若云许者,即前有法,应不待假名便能于汝发生瓶觉。是汝许故。若亦许者,即前有法,于汝未立瓶名之前,由略见汝应生瓶觉,是汝许故。如是破己,次应立云,大腹之事汝非由自相为瓶名之所依,以于汝未立瓶名之前,不生瓶觉故。

  次第二理,由于一体成多体相违。如帝释之上有天王,帝释,坏聚落等多名转时,汝上诸名,由事体而转,以汝是由自相为彼诸名之所依事故。若云许者,唯一帝释,如名有多体亦应多,是汝许故。次成立云,帝释非由自相为多名之所依,以汝非多故。

  次第三理,由无杂体应成杂体相违。如东西二乌波笈多,汝二同一乌波笈多名共转时,乌波笈多名应由事体增生于汝二转,以汝二上是由自相为乌波笈多名之所依故。若云许者,即前有法,汝二如名同一体亦应一,是汝许故。次应立云,如东西二乌波笈多,汝二非由自相,为乌波笈多一名之所依,以汝二法体非一故。

  [若执色等分别依处]等,义谓未善言说不知大腹是瓶之幼童,亦执大腹由其自相为分别依处。以彼眼识见大腹事为假名依处时,是见从其大腹自体为彼依处故。此即执大腹事,由其自相为分别依处之俱生法执。破此之理如前应知。

  [菩萨地破云要先有事 ] 等,义如前释。

  [小乘两宗]等明小乘救上难。谓彼救云,若说大腹事是假名亲境,从彼事自性由自相有者,则见大腹了知是瓶,不须观待于大腹事施设瓶名,容有上过,谓见大腹即起瓶觉。若许大腹于瓶名亲境上为自相有,则无彼过。虽作彼说仍不能救,谓大腹事于瓶名亲境为自相有故。广如上破。由是应知唯识所许,谓大腹事上瓶名所依之分,虽是假名安立遍计所执,然由量成立可许为有。若大腹事上瓶名所依由自相有之分,虽亦是假名遍计所执,然于名言亦不许有。故由假名安立之中,有量成不成二类差别。但凡假名安立之法,即便不许因果建立。凡因生果,即许实因而生实果。故唯识宗不同应成派师,唯于假名安立之法,而建立因果。由此故说若依他起非是实有,则依他起成毕竟无。小乘两宗所许亦尔。

  小乘两宗,若破色由自相为缘色分别及诠色名之所依者,则彼不能立色为有。以彼两宗许缘色眼识,见色为自性差别名言所依者,是由彼色自性显现,如现实有故。又非但于色如是,于任何法,若破缘自分别所依方自相有即便不能立彼为有。例如虚空若破虚空于缘空分别所依为自相有,彼则不能安立虚空。此处自相之义,是如上说,与因明论中以有作用名为自相,有所不同。故小乘两宗,若就有作用名为自相,虽亦了知虚空是无自相。若就上说自相之义,则仍执虚空是有自相也。虽作是难,若色为分别所依是无自相,则识为分别所依亦无自相,若尔则识应无自相也。答,识是分别所依,其是分别所依之分非有自相。然识有自相。譬如无瓶是为灭无无瓶之地即是无瓶。灭无与有为虽无同事,然无瓶之地是有为法不相违故。

  [由彼彼诸名] 等,虽是小乘极成之经,然唯识宗与小乘两宗释彼经义有所不同。唯识宗与小乘两宗释彼经义有所不同。唯识宗说,例如大腹为瓶名所依是自相空,即彼经义。小乘则说如大腹事是瓶名所诠之分,非有自相,为经义故。如大众部经说根本识,小乘诸宗许为意识,唯识说是阿赖耶识。

  次云[若执前说增益自性差别]等,是略显示妄执是有自相,即所知障彼所执空,即是究竟清净所缘。次问[由此诸理云何悟入唯识义耶,至,略示观察之门。]是为广释。谓若破诸法从色乃至一切种智名言处所分别所依非有自相。即能通从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一切诸法全无外境唯有心性。以若能破色等诸法,是有自相为缘色分别及增益自性差别名言所依。则知分别见彼色等为增益自性差别名言所依者,非由色等本性,如是而见彼相,是由内识名言习气增上力故,见为增益自性差别名言所依,外色等相。唯由分别于彼迷乱著为实有。故能悟入能所取空真唯识义。为欲将彼二种义(遍计执空与无外境空)与摄大乘论,说由四寻思四如实遍智悟入唯识义合并解说,故引摄大乘论[以诸菩萨]等为据。

  今略释文,谓加行道菩萨,由四寻思门,悟入四如实遍智为体现证唯识性之见道,初由名寻思门悟入唯识者,谓于似文大腹之瓶名意言,及于似义大腹意言分别,推求大腹之文名曰瓶,唯是于大腹事上假立客名,便能了知唯以意言分别而为体性。是由大腹之名寻思门悟入亲证名之如实遍智。第二由义寻思门悟入唯识者,谓推求依此瓶之名文假立彼名所诠大腹之义,便能证知亦为意言而为体性。是由义寻思门,悟入亲证义之如实遍智。

  第三由自性假立寻思门,悟入唯识者,谓推求大腹事上假立瓶名之自性,便能证知唯是假立自性谓此是瓶,假立差别谓是瓶生。由是因缘名义自性唯以意言而为体性。是由自性假立寻思门,悟入亲证自性假立之如实遍智。

  第四由差别假立寻思门,悟入唯识者,谓推求由依大腹与瓶名义关系,名曰瓶生。是由差别假立寻思门,悟入亲证差别假立之如实遍智。

  次云[若谓此是观待分别意识,至,亦得善成。]此明以上诸理,亦破根识所见异体能取所取。次又云,[若尔正理破除内识]等,是释外难。依次略释,谓他难云,由四寻思四如实智悟入唯识者,是就分别意识破除异体能取所取。非就坚固习气所生根识破除异体能取所取,而云悟入全无外境唯有内识,云何应理。

  答无彼过,谓由通达色缘色分别之所依非有自相。依此为依,便能通达色离缘色根识无有别体唯识性故。由达色为缘色分别所依,非由色法体性而有。以此为依,便能通达见色为名言依处之缘色根识,于境迷乱。若缘色根识如所见色而非实有,则知彼色离缘色根识无异体故。他复难云,若达内识非由自相为分别之所依,以此为依,亦应通达彼自证分于境迷乱。以自证分见自内识是由自相为分别之所依故,若许尔者,则彼内识应非由自相为明了领纳之体性,以自证分于境迷乱故。因亦成立,以许缘色根识见色为分别所依是有自相,自证于彼理相同故。

  [答无彼过]等,是显无彼所出之过。谓虽缘色根识见色为分别所依是有自相。然领纳内识之自证分,则不见内识为分别之所依。以缘色根识见色之时,要有二相乃能见色。领纳内识之自证分见内识时,要无二相乃领纳识故。此因决定,以于内心见为分别所依时,要有二相乃能见故。以分别心见色为分别之所依时,定须显现有二相故。其自证分见识之理则不同彼,以唯见内识为领纳相故。

  他又难云,其自证分见内识相,次于分别显现之相,与内识见色为分别所依,次于分别显现之相,二应相等以于分别心前,定有二相故。

  答,于分别心虽有二相,然自证分见内识相,则于分别非须定现自有二相。以分别心见有二相,与见彼境自有二相,于一切种义不同故。若不尔者,应许分别全不能见离二相法。然不可许尔。若许尔者,则应全无离二相之法故。

  [若谓青是分别所依]等,谓他难云,青是缘青分别之所依者,于缘青根识显现不应道理。以青是缘青分别之所依,唯是分别之所安立,唯由分别所安立者于离分别不应现故。破云,若尔根识亦应不现幻象马相,唯是分别所安立故。

  是故经说,增益自性差别遍计执空即圆成实。其中亦破异体二取明唯识义。

  [遍计执中一切共相]等,谓一切共相及虚空等总有多种遍计所执,解深密经此品之中,唯说增益自性差别,不说一切遍计执者,以此品中为欲安立依他起上遍计执空即圆成实,彼等一切非所须故。又遍计执中,如声常空蕴无我等亦有众多非唯假名能安立者,此义如前己说。

  [观外破除]等,谓唯识宗观待外境破除异体二取之理,有多异门,摄大乘论说如梦如影像等理。法称论师说破二取相相似而生之理。陈那菩萨说破和合及散微尘为所缘境之理等。余文易解不释。

  己二,断诤。分二,庚初,断违解深密经诤。庚二,断违除害论诤。今初

  [解深密经说,至,亦即此意 ]

  谓他难云,解深密经说,于依他起执为遍计所执自性,以此法我执为本生余烦恼,由彼增上而造诸业流转诸趣。及由通达遍计所执相无自性为所依止,生死还灭。又说声闻缘觉菩萨,皆由此依他起上遍计执空之道,而得涅磐。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故二乘人证法无我,是否此经之义耶。若云是者则违前说。若云不是,则当解说此经之义。

  [菩萨地亦说]等,即彼答难。谓菩萨地说妄执增益自性差别遍计所执为有自相之法我执,是为生死究竟根本。即由如是法我执故,引生萨迦耶见。由彼引生诸余烦恼。令诸有情流转生死,由四寻思四如实智证唯识性,由修彼性灭法我执,由灭彼执诸余烦恼亦皆灭故。清辩论师等亦许法我执是补特伽罗我执根本故。其法我执虽是生死究竟根本,然解脱生死不须断彼。以断法我执虽亦尽断补特伽罗我执,但未尽断法我执者,亦可尽断补特伽罗我执故,虽未灭生死究竟根本,然能解脱生死,无相违故。

  解深密经说皆由此道者是总指依他起上遍计执空之道非定指证法无我之道依他起诸蕴由增益补特伽罗之遍计执空证此补特伽罗无我之道亦能尽断一切烦恼就此唯断烦恼之解脱大小二乘无有差别故经说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

  若尔何故解深密经,唯依法无我义建立三相,不依补特伽罗无我建立三相耶,答,解深密经正为解释般若经义,谓依他起诸蕴,由增益法我遍计所执空之法无我性为圆成实而建立三相。由此当知,依他起诸蕴,由增益补特伽罗我遍计所执空之补特伽罗无我亦是圆成实。如此建立三相,即是初转法轮之经义。故初转法轮所为之机,仅能通达初转法轮所说补特伽罗无我之相无自性。而不能通达第二转法轮所有意趣。第二转法轮所为之机,仅能通达第二转法轮依法无我建立之三相。第三转法轮所为之机,正由通达第二转法轮所有密意,亦兼能通达初转法轮所有密意。此即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转善辨法轮之义。非说第三法轮所为之机,有三类种性之机也。

  庚二,断违除害论诤。

  [若于假立自性善别,至,当是彼造。]

  他作是难汝说依他起性由遍计所执空为圆成实,与除害论相违。以彼论说圆成实性为空依处,由前二自性空故。答除害论说不应道理,以诸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本,是于诸蕴增益法我之法我执。为断彼执,理应显示增益法我究竟依处之诸蕴,由法我空。若证圆成实性由前二性空,全不能损法我执故。譬如欲除毒蛇恐怖应说无蛇,说无狮子则不能遣毒蛇之恐怖,以是当知除害论非世亲菩萨造,以世亲菩萨释正理论说,解释般若经密意须如解深密经,此论与彼极不符故。如古书说此除害论是牙军造,当是彼造也。余文易解,兹不详释。

  丁三,由此分辨诸经了不了义。分二

  戊初,建立自宗。戊二,观察寂静论师所许应不应理。今初

  [无著兄弟,至,非此观察了不了义所依之处。]

  无著兄弟如上解释依他起上由增益自性差别遍计执空,即是诸法真实之理。则亦成立初二法轮是不了义,第三法轮是真了义。亦善辨别诸经了不了义。

  如何解释初二法轮为不了义耶。谓初转法轮说有色等外六处,及眼等内六处。此密意所依,谓从六识种子功能,发生六识。依彼功能密意说有眼等内六处。依六识上显现色等外六境相,密意说有色等外六处。如二十论云,[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故佛说为二。]由说从内外处生观色等识,则能通达离彼处外无别见者等。为此故说有内外处,如二十论云,[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如为摄受拨无前后生之断见外道,依中有有情密意,说有化生有情。如言违害,即破外境之理。总之说有异体二取之初转法轮经,是有密意不了义经。以是具有密意所依密意所为,如言违害之经故。

  解释第二法轮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是不了义之理,与释初转法轮经是不了义之理,全不相同。以初转法轮说有异体能取所取之密意所依,非初轮法轮经之所诠义。第二转法轮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之密意所依,谓三无性,此即第二转法轮之究竟所诠故。又有外境是初转法轮之正所诠义。其所为之机亦暂可受持如经所说有外境义,佛亦为令彼机暂爱彼义而说。一切诸法皆非实有则非第二转法轮经之究竟所诠,其所为之机惟当了知一切诸法三无自性之理,不可如言而执义故。故唯识宗说后二法轮所诠之义无有差别,唯由能诠之文有如言不如言之殊异,故释第二转法轮是不了义,第三转法轮为真了义也。第二转法轮之密意所依,如前己说。如言违害即谓若于第二转法轮如言执义俱谤三相也。

  次显此义亦是世亲菩萨所许,引释正理论文为证。易了不释。

  辨般若经为了不了义者,要观如言有无违害。唯识所说违害之理要于应成中观派自宗,谓无自相而能安立一切名言建立之义,善修习者乃能解答也。

  [解了不了义虽有多门]等,谓唯识宗说凡是别有意趣之经皆是不了义经。内有三种差别,解释初二法轮是不了义之理,如前己说。经说[父母应杀害]等,解释此说为不了义,是第三理。此以世间共许之恶说,巧许其余甚深法义。此文如言之义,非彼经之所诠,亦非为令所化之机通达如言之义。其密意所依,谓断惑业而得清净,此乃经之所诠,亦为令彼机通达之义也。

  [解深密经说三法轮]等,谓解深密经所说之三法轮中,不能尽摄一切佛语。解深密经所说三转法轮,非以众会,及佛寿量而分,是依抉择无我义而立。故不抉择无我之经,非此所说三法轮摄。其抉择无我之经中,或以无我为依而多说有自相,或说一切法皆非实有,或善分辨三自性中有实无实。除此三理,其余抉择无我之经,亦非此中三转法轮之所摄也。

  戊二,观察寂静论师所许应不应理。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等,谓寂静论师说二万般若中弥勒问品之三相建立,与解深密经无有差别。即由彼品解释全经是不了义。此不应理,以违无著兄弟意故。若如是者,无著兄弟应引彼品证第二转法轮是不了义,然未引彼品别引解深密经等而成立故。此品之三相建立与解深密经极不符故。

  唯识宗安立了不了义经之相,谓如文所说即可如言执义之经,是了义经相。如文所说不可如言执义之经,是不了义经相。此亦即是寂静论师之意。弥勒问品之义后文广释。

  辩了不了义论释难卷二终

-------------------------------------------------------------------------------------------------------

更多法尊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卷三

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卷四

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卷五

法尊法师译:随念三宝经

麦彭仁波切:观住轮番净心法

 

后五篇文章

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卷一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第四十一章-第四十四章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第三十六章-第四十章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五章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第二十六章-第三十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