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七·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七·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

 

  【论文】

  七·一○三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疏翼】

  第三释第三能变九颂﹝第八颂至第十六颂﹞三段文分别九义门中,第三段文两颂﹝第十五颂及第十六颂﹞分别第七六识共依门,第八六识俱转门,及第九起灭分位门。

  【述记·卷四十】

  今明第七门、六识共依;第八门、六识俱转;第九门、起灭分位。

  此有二颂1,此2、结前生后,寄问征起,次、举颂正答,后、释本文3。

  问:虽但有“现起分位”,颂中义有所依、俱转、现起4。“现起”相显,“依”、“俱”,隐故?

  【颂文】

  七·一○四 颂曰: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疏翼】

  第三段文二颂﹝第十五颂及第十六颂﹞分别三义门中,第二举颂正答。

  【述记·卷四十】

  “依止根本识”者,此句通下5第六识,二俱依止第八识故,显其共依。

  然“依止”有二:一、依种子第八识,即是因缘亲依,《达磨经6》中“无始时来界”也。二、依现行第八,即是增上缘依,即《达磨经》中“一切法等依”也。此7言六转识皆依本识种子现行,而得现起。

  五十一说:谓有阿赖耶识故,执受五根,乃至由有此识故,得有末那,第六意识依之而转8等,是也,下长行自解。此句总通六识。

  “或俱、不俱”二句,释俱转。

  余,明起灭分位差别。

  第二颂9中“及无心”之言,通次10四位。由下四位不言“无心”,乱有心故,意得起失。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于此当作是思:如何眼等五识虽同时遇合所缘缘,而由阿赖耶识唯一生起,非二、非多耶?或如有﹝律天释文,谓是经部﹞作是思:非二、非多俱时,以缺等无间缘故,唯一识生。谓由一识,无有力能可作多识等无间缘。抑或当说实无有定,若一得缘遇合,则一生起。如是若二、若多得缘遇合,则二或多生起耶?是故颂曰: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论曰:言“五识”者,谓眼等诸识。彼随行﹝藏文作“rjes su rgyu ba/”﹞者,谓五俱意识。阿赖耶识由是种子依故,由此生起,及执受﹝藏文作“be bar len pa/”﹞五趣诸生体故,说为“根本识”。言“随缘”者,谓遇彼彼众缘现前,即有彼彼决定出现;“现”者,即获得自体。谓俱时,或次第义;如经﹝即《解深密·心意识品》﹞说云:广慧!譬如大暴水流,若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三﹝经文无此二字﹞、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暴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中略“善净镜面”喻﹞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赖耶识﹝原经作“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若二、若三﹝原经无此四字﹞,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若二、若三,乃至﹝原经无此六字﹞五识身转。

  又此经复说颂云:

  阿陀那识﹝藏文作“len pa'i rnam par wes pa/”﹞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如识所缘缘各各别异,如是,等无间缘则不许尔,以一切识生起,可许为一切识等无间缘故。若遇所缘缘现在前时,则由此一等无间缘,或二、或多识转,不相违反。若无别异等无间缘,则汝说五识同遇所缘缘时,唯一识生,不许五转者,有何因由﹝藏文作“gtan tshigs/”﹞耶?是故应许若有所缘,或五识俱转,或并不起。

  【论文】

  七·一○五 论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

  【疏翼】

  第三段文二颂﹝第十五颂及第十六颂﹞分别三义门中,第三释本文。

  【述记·卷四十】

  下、长行中,文分为二:初、正解颂文,后“是故八识一切有情”下,总料简前三种能变。初中有三:初、解所依11,次、“五识者”下,解俱不俱相12,后、“由五转识”下,解起灭分位13。此即初也14。

  “根本识者,阿陀那识”,以与染、净15识为依故。“净”,即无漏。至二乘、菩萨等位通故。16言阿赖耶者,位便局故。言“根本”者,生之由始。义同大众部“根本识”也17。

  解第一句下三字讫。

  【论文】

  七·一○六 “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

  【疏翼】

  第一解所依中,第二却解初句上二字。

  【述记·卷四十】

  却解上二字。

  七转识中前六转识,除第七也。以第七识缘恒无碍,又于彼18文,已明“依彼转、缘彼”,故除第七。

  又解:第八、七识,并明断有漏分位。此六转识,但明起灭分位,不言断有漏分位。第八、七,一切时行,显今六识亦有断位,影显文也。下转依中,自当解故19。

  此“前六识”,以根本识为“共依”,即现行本识也,识皆共故。

  “亲依”者,即种子识,各别种故。

  即此一句通二颂20讫。

  【疏翼】

  以上第一正解颂文中,第一解所依﹝即第七分别六识共依门,及第十五颂第一句颂文﹞讫。

  【论文】

  七·一○七 “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

  【疏翼】

  第一正解颂文中,第二解俱不俱相﹝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文分为三:一、解﹝第十五颂﹞第二句,二、解第三句,三、解第四句。初中又二:一、解第二句上二字,二、解第二句下三字。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二、解诸识俱不俱相。

  “五识”者,牒颂也。“谓前五转识”,显是眼等五根所生之识也。

  何以一处而总言者,“种类相似”,故总说之:一、谓俱依色根,二、同缘色境,三、俱但缘现在,四、俱现量得,五、俱有间断。“种类相似,故总”合说,即是第二句上二字21。

  【论文】

  七·一○八 “随缘现”言,显非常起。

  【疏翼】

  第一解﹝第十五颂﹞第二句中,第二解第二句下三字。文又分二:一、总解三字,二、别解“缘”字。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随缘现”者,牒指颂也。

  “显非常起”者,显五识随缘方能现起,非是常生,缘非恒故。第六虽亦随缘方现,时、缘恒具,故不言也,至下当知22。由此五识多间断故。

  【论文】

  七·一○九 “缘”,谓作意、根、境等缘。

  【疏翼】

  第二解第二句下三字中,第二别解“缘”字。

  【述记·卷四十】

  问:何者为缘?

  若小乘,五识有三类:即以五、四、三缘而生23。

  今大乘稍别:眼识依肉眼,具九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五同小乘;若加根本第八、染净第七、分别俱六、能生种子,九依而生。若天眼,唯除明、空。

  耳识依八,除明。

  鼻、舌等三,依七,复除空。以至境方取故。

  第六依五缘生:根,即第七也;境,一切法也;作意;及根本第八;能生,即种子;五依生。

  第七、八,以四缘生:一、即第八——七识24为俱有依,并25无根本依,即为俱有依故。二、以随所取为所缘。三、作意。四、种子。故有四缘也。

  或说:第八,依四;第七,依三;即以所依为所缘故。此据正义26。

  然若取等无间缘,即如次十、九、八、六、五、四缘而生27,即所托处,皆名为缘故。有此别,故论言“等”。

  【疏翼】

  以上第二解俱不俱相中,第一解第十五颂第二句。

  【论文】

  七·一一○ 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

  【疏翼】

  第二解俱不俱相﹝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中,第二解﹝第十五颂﹞第三句。

  【述记·卷四十】

  但由“五识”内托“本识”,即种子也;外藉众缘,方得现前。以虽种子恒,由28外缘合29,有顿、渐30起,五,或四、三、二、一识生故;或五至一,生不定故。

  “或俱不俱”:七十六31、《解深密》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32。......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33,即于此时,一眼识转34,乃至五缘顿现在前,即于尔时,五识身35转等36故。

  五识由缘具不具故,生有多少,或俱不俱。

  【论文】

  七·一一一 如水涛波,随缘多少。

  【疏翼】

  第二解俱不俱相﹝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中,第三解﹝第十五颂﹞第四句。于中分二:一、引瀑流喻,二、例镜面等余喻。此即初喻。

  【述记·卷四十】

  彼《解深密》等37说:广慧!如大暴水流38,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乃至39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40诸识亦尔,如瀑流阿陀那故,乃至诸识得转等41。

  此以五识喻于“涛波”,本识喻“暴水42”。

  【论文】

  七·一一二 此等法喻,广说如经。

  【疏翼】

  第三解﹝第十五颂﹞第四句中,第二例镜面等喻。

  【述记·卷四十】

  如《解深密》等言,彼经唯有五识,此论亦已例同彼说43。

  唯有喻中,即44彼更有一,谓如善净镜面,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乃至多影,应知亦然45。故此言“等”,等彼镜喻。

  今此应言“此法喻等”!以法46中无“等”,故此中47通说,总致“等”言48。

  前之七识,皆似“涛波”;独说五者,五俱定有第六49,七恒生故。

  【疏翼】

  以上第一正解颂文中,第二解俱不俱相﹝即解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及第十五颂﹞讫。

  【论文】

  七·一一三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

  【疏翼】

  第一正解颂文中,第三解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亦即解第十六颂。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三、解起灭分位。于中有二:初、解“意识50常现起51”,后、解“除生无想天”等。初中,二复次解52。

  将明第六常现起故,却结解五识由缘故生、不生——即眼等识53也。

  “行相粗动”者,“粗”者,唯取外境54;“动”者,浮嚣之义。又“粗”者,行相易知;“动”者,由缘外境,数加转易。乃至佛果五识,势与因同55。

  “所藉众缘”,如前已说。

  “时多不具”,以缘多难办故,不可恒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如是今当说:意识为与彼诸眼识等俱生耶?抑为虽无彼等,亦自生耶?是故颂曰: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论曰:言“常”者,谓一切时。即与眼识等俱时及非彼俱时义。颂中特作简定,故说“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论文】

  七·一一四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

  【疏翼】

  第一复次解中,第二正解意识起时多。于中又二:一、意识缘常具有,二、附辨七八二识。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虽亦粗动”,“亦”者,显不定义,谓亦五识;又显自识行兼有细,以“粗”亦细也;又显与第七、八识、行相异,彼微细沉审故;又所藉缘少、易办故,无时不具。

  若尔,何故不一切时,如第七、八相续生耶?

  答:“由违缘故,有时不起。”何者是“违缘”?即下五位,或厌于心56,或异缘57碍。遮识生起,故名“违缘”。

  【论文】七·一一五 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藉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

  【疏翼】

  第二正解意识起时多中,第二附辨七八二识。

  【述记·卷四十】

  “第七、八识,行相”恒内缘,一类沉审,起藉缘少,“一切时有”。以“行相细”,故无多58“缘碍,令总不行”。

  “总不行”之59言,谓第七识无漏灭定,违染一分不行,非体总无也。又但可令转变,非“总不行”,故与前别。以第六识粗动故,亦为缘碍。

  此即第一番60解“常现起”言。以八识相望,不同前五,复异后二,名“常现起”。取次第二番61下文云:“由斯”,颂中“不说”此第六“随缘现”,于此第一番解末,亦应说之,彼双结62故。

  【疏翼】

  以上第一解“意识常现起”中,第一复次解讫。

  【论文】

  七·一一六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藉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

  【疏翼】

  第一解“意识常现起”中,第二复次解。于中分二:一、重解五识断时多所以,二、正解不说六识“随缘现”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

  第二番解也。

  “不能思虑”:无寻、伺故;不能自起,藉他引故;缘粗事故。

  “唯外门转”:唯缘外境,不内缘种、根、理等故。有此所以,“起藉多缘”。境界皆定,各有限故。由所依等或缺等时,故断时多,现行乃少。

  【论文】

  七·一一七 第六意识自能思虑,内外门转,不藉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少,现起时多,由斯,不说此随缘现。

  【疏翼】

  第二复次解中,第二正解不说六识“随缘现”所以。

  【述记·卷四十】

  “自能思虑”:有寻、伺故。

  “内外门转”:缘理、事等故,根63、境64等法,所藉缘少,一切时具,无有不足。

  “自能思虑”:非如五识起藉引生,不假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少,现行”乃多。由斯,颂65中不说第六意“随缘现”,但言“常起”,起时多故。五识起少,故颂66中有“随缘现”言。

  此师意者,此颂67中,但明六识行不行,何劳对七、八?前师68对八、七识解内外中,不得约理以为内门,以八、七识与五同故。此第二师“内外门”,以理亦得为内,方第六故。于二解中,第二为胜。

  【疏翼】

  以上第三解起灭分位﹝即第十六颂,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中,第一解﹝第一句﹞“意识常现起”讫。

  【论文】

  七·一一八 五位者何?

  【疏翼】

  第三解起灭分位﹝即第十六颂,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中,第二解除第一句余三句。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二、解“除生无想天”等下三句颂。于中:初、问,次、答,后、总料简。

  问生下也。

  【论文】

  七·一一九 生无想等。

  【疏翼】

  第二解﹝第十六颂﹞“除生无想天”等下三句颂中,第二答。

  【述记·卷四十】

  答中有三:初、举颂总答,次、别解五位69,后、总结之。

  举第二颂70中下之三句,以答所问,“等”言摄故。

  【论文】

  七·一二○ 无想天者,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别解五位。

  【述记·卷四十】

  自下第二、别解五位。于中有三:初、解无想天,次、解二定,后、解睡、闷二71位。

  于无想天中有五,义即有七72:一、显得名,二、灭识分齐73,三、诤一期有心无心,并出报74体、辨性,四、显处所,五、显彼因。此即第一解得名也。

  “厌粗想力”者,谓诸外道以想为生死之因,今偏厌之。唯前六识想,非第七、八75,故言“粗想”,细想在故。

  “生彼天中”者,生第四禅广果天中,别有高楼受此果故76。前之六识名“不恒行”,数间断故。

  “违不恒行心及心所”者,显六转识灭,全不行,非如七、八无不行故。若六识皆灭,何独名无想?“想灭为首”:于加行位唯偏厌之,故言“为首”。“首”是头首,先首义故,“名无想天”。

  【论文】

  七·一二一 故六转识,于彼皆断。

  【疏翼】

  第一解无想天中,第二灭识分齐。

  【述记·卷四十】

  此即第二、灭于六识。

  七、八微细,彼不能知,故不灭也。虽总言“六”,远三77、近一78。

 
 
 
前五篇文章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七·三、别辨共依、俱转、起灭门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七·四、别解五无心位——生无想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七·四、别解五无心位——生无想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六·四、广六位心所——辨随烦恼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六·四、广六位心所——辨随烦恼

 

后五篇文章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七·二、料简心心所为一为异(注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62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61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60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5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