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海集五 第一部分:解脱之道 2 解脱之道 |
 
法海集五 第一部分:解脱之道 2 解脱之道
在【圣道三要】中,「敬礼至尊诸上师」。首先礼敬上师,上师在三宝中属於那一宝?上师是属於佛宝或僧宝之一;当然上师有可能是圣者,也有可能是佛,也有可能是凡夫。在此把上师放在第一的原因,是因为弟子对三宝要生极大信心,生起皈依量之前,首先必须经由根本上师的介绍,才能对三宝生起信心,才能了知教理;见理而生信,是经由上师才能生起。更何况大小乘显密的道谛功德,必须经由上师才能生起功德。藏传佛法从大小乘显密教法,从律学阿奢黎和尚,以及大乘的菩提心学处,都需要具有条件的上师教导;在密续四部,每部都要依止有条件的上师,尤其是无上密有四灌顶,必须成熟四灌顶的内涵,才能成佛。无上密说,在第四灌顶上师个人经验为弟子传授时,一定是佛,非常清楚。所以我们真正从初入佛门到证得佛果,道次第修学,必须依赖上师才能生起,因此首先礼敬自己的上师,其次礼敬三宝。 「至尊诸上师」,藏文可分为至、尊、诸上师来说明;「至」是不求今世的安乐,欲求後世究竟安乐而努力精进。以世间人而言,完全追求今世的安乐,为了今世名闻利养,努力工作,牺牲一切全不顾惜,世间人完全迷惑在名闻利养上;可是上师对今生并无希求心,觉得今生不值得追求,名利带不走,与世间人比,上师是无上的。「尊」的意思,上师不只对今生没有贪欲心,而且对後世生死也无有贪欲心,真正体会到三界不值得他羡慕,没有任何功德值得他贪着的,三界无有一样是圆满的,於是产生极强烈的出离心,因此而努力精进,所以称为尊。至就是下士道,尊就是中士道。 上师在藏文是无上的意思,称为喇嘛。喇嘛是爱他甚於自己,具有极大的爱他心,生起希求菩提的发心,因为完全为利他努力精进,所以是无上,没有人能胜於他;因为具有极大心量,这是喇嘛真正内涵。藏文称为喇嘛,梵文称为咕鲁。喇嘛内涵有二:一以功德称,二以恩德称,二者以功德为主。藏人社会中习俗,听到喇嘛二字,好像是转世的仁波切,一出世就给他地位,其实不是,这是错误的观念。喇嘛必须以个人的功德或证量,真正有喇嘛定义的人,必须如实向我们宣说,无错谬的成佛之道,因此而礼敬,我们称为喇嘛。在此宗大师认为上师有如是的功德,如此的恩惠,因此而礼敬。 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自未调伏,不能调伏他人」。首先必须调伏自己内心,调伏并非只证得些微功德以为自满,必须生起对整个教法的认知,自己对三学,如实修学获得证量,生起道谛的功德;当自己内心调伏之後,也不可以因此满足,应为他人安乐,调伏他人内心,因此说者必须善巧说法;为了能够具足善巧说法,自己应该多学习多听闻教理,深入经藏,才能满足听者的要求。 宗大师在着作【圣道三要】中宣说: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我们今生有幸获得了暇满人身,如不利用修法,而贪着今世,只追求世间乐,逃不出生死轮回的苦海。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就不会有希求解脱的希求心,耽着贪着三界盛事,造作轮回的顺缘,永远不能离开痛苦,得不到安乐,这就是生起出离心的目的。 真正出离心的定义,必须如实厌离三界的安乐,三界的一切盛事,都是苦的性质,因此希求解脱;如果能够自然任运生起此心,就是出离心生起之量。当生起出离心时,应该思惟佛陀初转四谛*轮,思惟学习四谛的内涵,为何因苦集染污二谛让我们轮回?为何由灭道清净二谛,使我们得到解脱?这些内涵必须了知,积极努力学习。修学四圣谛时,可以读【释量论】第二品及【中论】第二十四品,了知轮回及解脱次第。 为了自己能生起出离心,必须了知解脱是否可行,解脱内涵如何?假使对解脱真正的内涵不知道,没有一些概念,出离心也无从生起。因此首先对解脱要有定解,才能生起出离心。如果对解脱生起决定信解,应该先了知灭谛是否真正能够证得。在解释灭谛和解脱时,佛教的四部宗义论师,有部、经部、唯识、中观,都认为解脱必须从内心上所得的功德作解释;四部虽然一致的说法,但印度有些外道,认为解脱是到达某胜地之後,就没有痛苦。另一些外道则认为没有前後世,续流会断灭等。虽然他们有这种错误的想法,但是我们佛教所说解脱是正确的,不过四部见解的内涵,也有深浅的差别。 真正要了知无误的解脱,要透澈圆满,必须认识空性的道理,因此对空正见的修学,就极为重要了。认识空性的道理,应该依龙树菩萨的着作,因为他所诠释空性内涵,是正确无谬,而且非常圆满的;但是龙树菩萨所诠空性的理论,极为深奥,可以依照提婆、佛护、月称菩萨等,对龙树菩萨着作所作的释论,来了解空性的正确内涵。 当我们对空性有所了解时,才能真正了知产生烦恼的主因,及最细微的烦恼是什么?可以远离吗?以正确的知见断除邪见及颠倒执着,而这种认知可以经由学习不断提昇,甚至达到究竟。首先经由四谛的认知,让我们知道解脱是存在的,因此必须多多修学大论典的内涵。解脱并非宗教揑造的理论,有真正的事实让我们追求,使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固。 如何修出离心呢?先修断除对今生的贪欲,最後间接断除对来世的贪欲。 断除这种贪欲,必须思惟暇满人身难得,以及念死无常的道理,了知今生名利是不值得追求,死了什麽也带不走,断除对现世的贪欲;接着对因果的理念,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业果不爽,轮回痛苦的认知,反覆思惟,死了所以带走的只有业力,间接断除对後世生死的贪着,生起希求解脱的心。 轮回是不断在生老病死四大瀑流中,一直漂泊在瀑流旋涡中旋转,永无止息;如果在苦海中手足灵活,仍有挣扎脱离的机会,可是手足被业绳紧紧的缠缚住,动弹不得,又何况被丢进我执的铁网中,更加无有机会脱离。 我执分法我执及人我执,又分俱生我执及遍计我执;俱生我(执)见,是缘五取蕴执为我,依法(五蕴)所生的法我执。当我们缘一切法时,因为无明执着为真实,见到身体就执为真实,因而生法我执;因为看我也是真实,我是依蕴体安立,依法我执而生人我执、我见;在无明大黑暗的法我执生人我执,因此陷入我执铁网中,被我执所生的业绳系缚,丢入生老病死四大强猛的暴流中漂浮,无法脱离。 生死轮回是由烦恼及业,因此就必须认识烦恼的因,以及烦恼的害处,这些道理一定要知道,那是痛苦的根源。学法修法就是要认识正法,正法是指到达涅槃,远离痛苦;痛苦既然是由烦恼造成,所远离的就是烦恼。如果不知烦恼行相,就不知要远离什么?如果认识烦恼,而不认识烦恼带来的痛苦,不会想要远离,那麽学法何用?无法达到离苦的目的,因此必须认识烦恼带来的过患。如果不想远离烦恼,反而受烦恼控制,就不可能生起出离心。 我们对烦恼的认识,能够知道这是贪心,这是瞋心,是由於内心唯明唯知的体性,因此有所感受,乐受及苦受,以及不乐不苦受;因为有苦乐的感受,对苦受生排斥,乐受生爱执,自然而然瞋心贪心随之生起。如果我们只感觉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仅仅如此尚可,但主要问题是我们会刻意的生起贪心瞋心;因为贪心瞋心生起时,内心有极大的起伏不平,强烈的苦乐感受。当我们有强烈的快乐感受时,会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才是多彩多姿的生活,人生才不单调乏味;如果遇到痛苦的感受时,内心起伏不平,怨天尤人,咆哮发泄,错不在己,以为是理所当然。我们会刻意生起贪心或瞋心,制造苦因,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真正产生痛苦的原因,就是由贪心及瞋心造成。我们都不想要痛苦,却紧紧抓住痛苦的因不放,手执火把不放,终将被烧伤;那末,怎能远离痛苦呢?我们总以为痛苦完全由外在造成,尽量远离外缘所造成痛苦的因缘,令自己得到安乐,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外在造成痛苦的因缘,是永无止境的,只在苦蕴在,永远存在;我们要想得安乐,绝不可能把所有造成痛苦的外缘去除,生起永恒的安乐。 那麽应该如何呢?首先要了知痛苦是如何生起,当然也有些外缘令我们生起痛苦,如果内心没有生痛苦的主因,外缘再多也无法令痛苦生起,因缘聚合才能生果。因此要灭除痛苦的主因,是减少烦恼或断除烦恼,如是外缘再多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内心烦恼减少,痛苦也随之减少。我们不想要痛苦,这才是学法的目的,是想要离苦得乐,依自然的心态,加上真实的理由,必须减少内在的烦恼,才是真正痛苦的主因,这样才能获得安乐。 人人都想离苦得乐,先要了知真正的痛苦是什麽?如同瀑流般的苦苦、坏苦、行苦三苦的性质,一直跟随着,形影不离;不想要的饥渴、寒热、疾病等痛苦,这种痛苦感受,不只人类,就是畜牲道的众生,也尽量想法避免,远离这种痛苦的心态,是属於苦苦,并不是出离心;因为这是所有众生都不想要的痛苦,这不是出离心所要思惟的痛苦。坏苦是世间人所积极追求的乐受,这种快乐的感受,只是苦性暂时减低,误以为是乐,这不是乐的究竟性质,这种乐也不永恒的,一切无常坏灭,乐消失了仍将变为苦性,我们称为坏苦。如果要想远离这种苦,就要深入思惟,否则不会想远离,因为这是世人梦寐以求的快乐感受。坏苦不只是内道想要摒弃的,外道修无色禅定的修心者,也想舍离这种乐受,因为世间快乐的感受会带来烦恼;为了远离世间乐受,修四禅及无色界禅定,是处在非苦非乐的舍受中,所以他们对坏苦产生出离心,但这并不是内道所要求的出离心。我们所感受痛苦的出离心是行苦,这是由烦恼及业所控制,不能自在;因为受烦恼业控制,只要烦恼存在,我们就会不断地轮回,生死流转於苦海瀑流中,这种痛苦称为行苦,由这种苦产生出离心,是我们所要修学的出离心。因此必须先认识烦恼的过患,当我们对烦恼认识越深,所生的出离心越坚固。 当我们认知烦恼所带来的痛苦,而且了解烦恼是空正见可以对治的,解脱是有可能,灭谛是可以证得。如果生起这种胜解时,反观暇满难得之身今已得,利用如此良好的机缘,精进不懈努力修学。但是烦恼不是只依靠信心就可以断除,必须以智慧断除,信慧二种配合,才能断除烦恼。至於智慧方面,我们已有良好顺缘,有善知识的指导,在众因缘和合中,如不努力修学,岂不是白白浪费人身。这时真正体会到暇身难得,加上念死无常的思惟,人必定死,而且死无定期,死时除了善法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走;这样的思惟,更会珍惜今世难得暇身,因此将会善为利用人身,努力地修学。经过这种有次第的思惟,有了体验及感受,就会认识这样修学是最圆满的。 既然具有暇满人身,是非常良好的工具,让我们成办殊胜的果位,如此有利,假如无法做到,岂不是浪费目前所拥有的机缘;虽然无法一下圆满自利,得到圆满果位,自己事业无法完成,这已是自身的最大损失,如果再去造恶业损害他人,那就太不应该了,如同把金庄严具,拿来藏纳秽物。因此必须守护十善业道,避免害己害人。 十恶业杀生、偷盗、邪YIN、妄语、两舌、离间、绮语、贪、瞋、邪见等,除了邪见不完全是贪着外,其余九种几乎皆由贪着而引起。认为今生的安乐是最重要的,是所追求的究竟目标,因此而造作不善业,其目的只为了今世的快乐。当我们了解「暇满难得寿不留」的意义时,自然而然会对今世的安乐,不会看得那末重要,慢慢的放下对世问各种贪执,把目标放在来世的安乐或解脱,就不会造作十恶业。 在我们恒常修心时,要对这些道理反覆思惟,把烦恼的过患,从内心深处真正厌离,用智慧深入体会,烦恼的根源是真实的执着,而实际上诸法并不是如所见的真实;这种真实执着所执的,是与实际情形完全颠倒。如果对空性智慧无倒了知,以及反覆思惟,烦恼是一定可以断除的。因此对烦恼过患的认知,以及空正见的思惟,二者双运,我相信可以由内心深处生起希求解脱之心。一旦得到解脱,就可以得到真正永恒的安乐。因此,能够真正任运生起希求解脱之心,这时才是生起出离心之量。 虽然有强烈的出离心,如无菩提心辅助,不论修任何善业,也不能成就无上菩提,因此必须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具有二种希求的发心,首先希求他利发心为主,再次希求菩提发心;希求菩提的发心,须先认识什么是菩提?以智慧观察;希求他利发心是悲,所缘一切有情,生起利他之心,以悲智双运相辅相成。前面已说明解脱是可能的,达到究竟解脱就是大菩提,如何成办大菩提呢?要了解心的光明性质,也就是如来藏,内心的污垢是暂时的,不是与光明心同体,是可以断除的。可以参考【究竟一乘宝性论】及【现观庄严论】,希求大菩提的内涵。 生起希求他利发心,也名为清净意乐,生起之前,必须生起悲心,悲心是不忍他人轮回痛苦的悲愍心,这种心是要圆满一切众生的利益。悲心要坚固,必须具有二种主因,一是爱他心,二是应该了知他们所受的痛苦;就是认识他们痛苦的心,及爱他人的慈心。爱他心可参考【入菩萨行论】的静虑品,以及龙树菩萨所着的【宝鬘论】。 修习禅定必须与空正见相应,如果不具空正见,不必说有禅定,纵使长时间修出离心及菩提心,也无法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因此,应该努力通达缘起法;真正空性的内涵,是经由缘起的道理现为空性,因为诸法是依因缘而现,所以无有自性,究竟性质是毕竟空;诸法是同性异体,缘起性空,世俗所显现的法为缘起,胜义的性质是毕竟空。因此要通达空性的道理,必须了知缘起法。【缘起赞】说:「由见说何法,智说成无上,胜者见缘起」。由见缘起及说缘起的道理而成无上;因为了知世俗的因果法则,一切善恶等缘起法,如幻而有,证得空性而断无明。无明实执的正对治,就是空正见,如【缘起赞】说:「世所有衰损,其根为无明,见何能还灭,是故说缘起」。缘起的智慧,虽然不是无明的正对治,但由缘起的智慧现起一切法无真实的自性空,了解自性空,才能生起断除有边及无边的特殊能力。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谓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唯有依缘起道理,才能断除常边断边的恶见。因为缘起是依他而有,不是独立自性有,所以断了常边;因为诸法依缘而生,断除了断边。【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缘起二字就是显示中道义。如果法是因缘生,就不是自性生,因为是依他缘而有,不是真实独立自性有的;如果是真实的性质,寻找之下,应该清楚可以获得,可是无法得到,但这样,还不是空性的道理。【宝鬘论】中说:「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空,非识非一切,异此无士夫」。在六界中寻找士夫,找不到士夫之後,但也不是离六界有士夫之名言,并未即说士夫无有真实,而接着说:「如是六界集,士夫无真实,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这有极大用意,是因缘和合而现,不是真实存在。当我们在六界中寻找士夫时,无法获得,并不能说是缘起内涵,无法去除断边,空性是离常断二边的中道。所以在六界中寻找不到,而说离六界也无士夫,而说士夫依六界和合取名安立,因此士夫无真实;说出缘起道理後,而说非真实,这有特殊意义。真正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究竟内涵。 宗大师详细地解释缘起性空的内涵。大师曾在寻找之下,毫无所得,安住在空朗朗的感受以为是空性,後来他请问文殊菩萨,他所获得是属於中观应成派或自续派?因为他一直认为是中观见解,文殊菩萨回答都不是,说了四句很难懂的偈,嘱咐要研究月称菩萨的论典,必须要祈请上师与本尊无二的修持,净罪积资;当你的因缘具足了,不久之後,我的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空证智慧之门,你就会了解空性。於是宗大师就在日嘎地方,仔细研究提婆月称大论师的论典,同时净罪积资,艰苦修行,於是见到【佛护论】,了解空性的道理,着了【缘起赞】说:「噫!愚坏我慧,於如此德聚,虽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然幸将近终,命相续未没,於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当我们思惟观察时,有许多观察方式,观察究竟性质,如【入中论】说七相推求的道理,最主要是让我们了解缘起,由缘起安立空性,乃是正因之王,了解空性的正因。 中观自续派及应成派的名称,当初在印度并不普遍,但是有唯识及中观论师,二者分得很清楚。自续及应成的名称,传入西藏之後才分清楚;自续派以清辨论师为主,应成派则以佛护及月称,这些都是龙树菩萨的弟子,都对龙树菩萨的【中论】作解释;佛护着了【佛护论】,说无真实就是无自性,清辨论师作【般若灯释】,说无真实不是无自性的道理,有自性无有真实而已,诸法必须要有自性,如无自性一切法无有安立基础,於是清辨论师反驳佛护论师无自性的见解;但是後来月称菩萨着了中观论典,质问清辨论师所反驳佛论师的理由不能成立,他说佛护论师所说并无丝毫错误,於是说诸法如有自性,与正理是相违害,无自性无任何违背,而且正确圆满,把整个道理阐扬的很清楚。由此可见,虽同是龙树菩萨的弟子,一者说有自性,一说无自性,两者见解不同,後来才分为中观自续派,以及中观应成派二种名称。 世间法是轮回,无明未断除,执着诸法真实有而流转生死;远离了无明实执,就是出世间;世间与出世间的分别,主要是有没有无明。要见缘起破除无明的道理,希望真正见到缘起理,灭除了真实执着的所缘境,才能证入佛陀欢喜的解脱道。 见到现分缘起,也见到空分,远离了自性执,得无自性的道理。但现分缘起与空分的无自性,二者不能融会贯通,反而觉得两者之间的距离遥远,不能有同性异体的感觉,缘起是缘起,性空是性空,那是仍然不了知佛说空性的道理,不能了解缘起现性空,性空现缘起,缘起性空是一法的两面,是世俗与胜义之别。 当我们了知一法完全是依他而现时,不依他而真实独立存在,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依他与不依他,二者是正相违。当我们对事法了知是完全观待或依他缘时,就不是真实独立自性的,这就是缘起现性空。诸法必须依他缘或观待他而存在,因此无有真实,无有自性;既然存在是依他缘或观待,就是由性空而现缘起。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一体二面,无有任何相违。当我们见到缘起的事法时,自然就联想到不是独立的,不是真实的,生起了空性的见解,这时圆满空正见的观察。 因为了知诸法是完全依他或观待而有,不依他而独立自性存在的法是没有的,这时自然断除了自性有的有边,由缘起可以去除实执有边。了知诸法是存在的,由世俗如幻而现,是相依观待,无有自性,因为自性空,可以断除无边。因此缘起不但可以断除无边,也可以断除有边;性空不但断除有边,也可以断除无边。这是中观应成不共的胜法,如果了解这些道理,就不会有边执见了。依此通达空性道理,努力修持,趋向解脱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