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浅议东华家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浅议东华家风

   浅议东华家风

  内明法师

  各位法师,居士菩萨晚上好!

  首先让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感恩党和国家,在和谐稳定的宗教政策下,我们才有了如此宽松的修行大环境;二要感恩当地政府及护法居士们的大力支持让我们生活有了保障,能够安心办道。三要感恩尊敬的上师给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可以自由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四要感恩同参道友们能够在一起互相摩擦,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只有把感恩深深烙在骨子里,时时提起觉照,感恩的心才会自然升起来

  今晚要讲的是东华家风。

  一、信教先爱国

  何为信?信有虔诚,是世间法的基础之一;虔信,是修道的基础之一。信仰,是我们内心深处坚强的精神支柱。您如果没有信仰,那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20世纪末,信仰一词被人们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究竟何为信仰呢?信仰在汉语中的字面意思是:信任并且尊崇。深究信仰是人的终极追求与向往,是人的精神寄托与支柱,是人获得灵魂栖居归宿的指南针。信仰既是人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人生的力量之源。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道路和发展。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层面和形态之一,它给人类带来光芒,带来梦想,带来尊严,同时帮助人们抵御心灵深处的黑暗、寒冷、孤独与绝望。某些时候,信仰比温饱重要,比爱情重要,甚至比生命都重要。

  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千年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发展并拼搏的历程,以及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就会发现影响未来中国发展的因素不在物质层面,而在精神层面。每当我们说到今天中国人信仰什么的时候,一些人总会感到迷茫。不少人会说,中国人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唯物论的,那么国家的信仰是否等同于个人信仰、民间信仰呢?答案是否定的,有的人在信仰问题上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空虚与混乱之中。

  纯洁的信仰是文化的灵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最高境界,是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至高标准,是人类文明的精神骨髓和脊梁。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不会有高尚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不会有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永恒的凝聚力,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信仰,就不会有高尚的道德风气和稳定的意识形态基础。

  真正的信仰可以将人的精神生活提升到最高境界,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人生提供奋斗的方向和目标,赋予人生以意义和动力,充实人的精神生活等。因此,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大到维护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小到维护家庭单位的安定和谐,都应当树立自己的信仰,有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目标。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存在宗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宗教信仰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无论是哪个种族,民族,地域,也不论是什么样的历史阶段,人类都会有宗教信仰。因此,它可以看做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特殊的历史文化,所以对于宗教信仰,我们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以自己的宗教信仰否认别人的宗教信仰,也不能以自己的不信仰否认别人的宗教信仰。

  信仰是一种创造的力量。一个崇高的信仰,往往可以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让平凡的人变得伟大,使人格得到升华!一个人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往往会坚持不懈地克服重重困难,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自己的信仰。其实,爱国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虔诚的信仰。这种信仰历经千年未曾被磨灭,反而愈加饱满凸显,奏出了新世纪的最强音!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它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和行动航标。一个人对祖国的情感和信仰,来自于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曾经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实,从根本上来讲,爱国主义也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信仰,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没有这种信仰,它是一种可以凝聚起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伟大信仰,具有一种强大而神奇的力量。它能让有限的生命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这种爱国主义信仰不能只标榜在口头上,也不应该沦为炒作和作秀的工具。那我们怎么做呢?这就进入了我所要讲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就是上师提倡的守本位、听招呼,安分守己,各尽其职,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地干好自己的工作!从政的就好好地从政,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谋利益;经商的就好好地经商,使商品能够更好地流通;上班的就好好地上班,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二、学佛先做人

  学佛,就是外学佛的言行举止,内学佛的思想,您学得几分,就与佛接近几分,信佛成不了佛,要想成佛,只有学佛,学佛才能成佛。

  成佛的基础是做人,而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上师说的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戒律很多,但不离五戒的基本原则,一切戒律都由五戒中分支出来,一切戒的目的也都为了保护五戒的清静。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伦理的基本准则。五戒的究竟处,又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我们学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脱死,五戒能持得绝对清静,离佛国的净土,也就不远了。

  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于佛弟子们的一种束缚,实是佛子的解脱道,也是僧团的防腐剂。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规范的准则,了生脱死是不容易的,僧团如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也将是一盘散沙,乌烟瘴气。

  因此佛在行将入灭之时,示意在世佛子,应当以戒为师。正像一个国家,元首可以死,死了一个元首,再选第二第三个乃至一百一千个元首,只要国家的宪法存在,大家依法而行,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也将不动不摇,并且达于永久。佛教以戒律存在,佛教的弟子及其僧团的本质也必然能够与世长存了。

  什么是五戒十善呢?

  五戒,一戒杀生,杀戒以杀人为重,杀旁生异类为轻。二戒偷盗,不义而取的行为,便称为偷盗。三戒邪YIN术,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称为邪YIN。四戒妄语,是不虚不实的言语。五戒饮酒,所以饮酒属于五戒之中唯一的遮戒,因为饮酒可能造成罪恶,为了遮过饮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恶,所以不许饮酒,三杯一下肚,由于酒精的刺激使得神经系统兴奋、胆大、冲动、盲足,失去了理智的控制,可以打人、骂人、杀人、放火,因此佛陀十善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窃,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十善分属身口意的三业,故称为十善。

  三、修道先发心。

  佛教慈悲喜舍的思想告诉我们,作为出家人,应当悲悯众生的痛苦,尽自己的能力救度众生出离苦海。慈是主动关爱或怜悯他人,使他们活得快乐。佛门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发自内心的情况,与世间的爱不同,超越世间的一切烦恼,具有慈悲心,希望一切众生都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悲是拔苦,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佛经常说苦海众生常被各种痛苦烦恼所缠绕,不得自由。因此,诸佛一心希望出离苦海这种悲心不仅是对众生怜悯与关怀,更是用行动来救拔处于痛苦中的众生。喜即随喜,欢喜,恭敬,赞叹,就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与福德,有随喜之心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对他人的嫉妒与不满。在我们周围常有很多人在长相,才能,学识等方面胜过我们,对于这些胜过我们的人,有的人不是为他们优于自己而高歌赞叹,相反,他们对人存有妒忌之心,甚至会想法加害别人。而喜无量心就是让我们因众生能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即便是冤家敌人,如果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心怀喜无量心的人,当看见别人做善事,他们会随喜赞叹,不但是做善事的人心生欢喜,自己也获随喜功德的利益。看见有人学习佛法,要随喜恭敬,学佛将来必定成佛,可以脱离轮回,免除生老病死苦,这是人生一件最大的要事,最应该随喜赞叹。我们看到任何人得到快乐,要时时随喜,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让人欢喜,为别人的成就而欢喜,就应当对人说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谚云:“好言一句三冬暖”,菩萨依众生之根性,使其充满信心与欢喜,藉由爱语与众生结缘,再进一步使其欢喜接受佛法,信守奉行,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而作为现代出家人,在与人相处时,若能够让众生因为你而生欢喜,我们自然能够在人的心中有良好的形象。

  舍是平等心,舍弃我执我慢,等视自他的平等心,及舍弃财物等的布施心,舍弃自心过度的爱憎及烦恼的平等心,舍是没有执著,没有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他人及任何事情的心境。平等的态度是其特相,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偏爱和执著的功德心,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起一点儿憎爱执著,做了好事不记在心里是舍,做了不如法的事,忏悔以后不再放在心里是舍,布施时不执著功德,三轮体空是舍,把慈悲喜舍的功德通通舍掉,不执著那才是真舍,对众生没有贪嗔痴的心,平等对待,那就是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

  舍能使人远离贪心,作为一种乐善好施的行为,舍从表面看是自己的财物受到了损失,但是你却不仅为自己求得了功德,而且还会得到受施者的尊重与感谢,使你感觉到心灵的富足,有时还能够使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回报。

  慈悲喜舍不仅是诸佛菩萨开导众生时具有的四种心,也是一个修行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如果我们都具有这四种心,便不仅能够悲悯他人的痛苦与不幸,也能够为他人的荣誉而欢喜,同时,我们还能够尽己所能解决别人的困难,让他人欢喜幸福。如果现代僧人能够以这四种心来对待他人,不仅能够与他人建立和睦的关系,还能使他人对我们尊敬有加。

  以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保持出家人在公众中良好形象的问题,我想,现代的出家人若能在平时生活中,严格从这三个方面来要求自己,不仅能够使佛法在世人中广泛传播,而且还能使公众对出家人更为敬佩和赞叹。

  最后衷心地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笑口常开,法喜充满,福慧增长,自利利他!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奉献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凡夫分别于住上 菩萨分别也不住(释普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与东华寺的缘份(释明意)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受戒心旅(释华峰)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发心出家难(释仁慈)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学佛之路(华影法师)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降服自心直捣恶习(佛慧法师)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消业(明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发殊胜菩提心(通赞)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生命无常(深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