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伦理的特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伦理的特色
  净心长老
  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国际佛教学术会议论文
  今天佛教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举办日韩佛教学术会议,承蒙邀请,让净心有讲话的机会,在此,谨向佛教大学校长水谷教授,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坪井教授以及仁科先生等担任事务局的诸位先生们,深致谢意。
  这次学术会议的主题是“佛教和社会伦理”。我认为,这是有感于“世风日下,道德沦亡”,希望藉著阐扬佛教伦理,以唤起人们善良本性,树立社会秩序,实现人间净土为目的而订定的主题。
  所谓伦理,是人类应该走的道路,实践道德所根据的道理。人类的生活,虽有各式各样活动的区别,但不论是政治家、经济家,或是学者,艺术家,宗教家等,都有其遵循的途径。政治家的伦理和科学家的伦理,虽不尽相同,但在心里常应自问“在此立场之下,我应该如何去做”,应该依照应尽之道行使才可。因此,伦理的问题,是有关于全人类生存之道的问题,是和人类生活共存的问题。当然,这只局限于文化进步的文明世界,如果在一个没有文化,暴力嚣张,不讲道理的野蛮人的世界里,这种伦理观念是不复存在的。
  伦理与道德,是和习惯与习俗有著深切的关系。人类身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在社会共同体中活著。在社会,有所谓社会的习俗。而这习俗是在社会共同体中,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法,而且是历经几代而逐渐形成的历史产物。这种习俗,包含著种种规律、社会共同体生活的教养、礼法,理仪和律法。在这习俗中,含藏著构成社会的法则,也可以说,在习俗中,有著人类经过长时期的生活经验所得的智慧功能。形成这社会共同体生活的法则或理法就是伦理,伦理的观念就是道德意识。
  人类不论喜爱与否,总要为做某个共同体的成员而生活著。而在共同体中,一定有它特有的生活方式或规则;个个不同的社会当中,有它各别的习俗和伦理法则,这是必然之事。
  因此,同样的伦理,在西洋的伦理思想和东洋的伦理思想之间,有著差距。西洋的伦理思想里,又分有一、希腊,罗马;二、基督教;三、近代等思想。在东洋的伦理思想里,也分为一、佛教;二、儒教;三、日本的伦理思想。而且从上述之中,可以再详分其思想。
  大陆固有文化道德,是以儒教的伦理道德为代表。儒教的伦理道德是五伦和五常。所谓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的人际关系。五伦和五常、五典具有相同的意义。孟子滕文公上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教人处于社会中,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应如何相处的道理。也就是说五伦是人类平常应该履行的正当行为。又因五伦有它阶级差别的关系,故称五品。明朝宣宗皇帝御撰五伦书六十二卷,其第一卷是五伦总论,从第二卷至第二十三卷是为君之道,第二十四卷至第五十三卷是为臣之道,第五十四卷和第五十五卷是为父之道,第五十六卷至第五十八卷是人子之道,第五十九卷是夫妇之道,第六十卷是兄弟之道,第六十一卷至第六十二卷是朋友之道,详细地论述著五伦的理法。这五伦书,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出版,颁布于全天下,由此可以想像当时的皇室是如何重视伦理道德之一斑了。
  五典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因为这五种是人类应该常行之道,故称五常之教,也称五常。又五常之道有仁、义、礼、智、信。根据儒家的伦理思想,一个家庭里的父、母、兄、弟、子等,有其上下的差别,各人应在其立场上履行应尽之道,依据它,才能保持家庭的秩序。而且,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从家族的关系遍及所有社会的人群,而“仁”更是普及于动物。这种儒家五伦五常的伦理思想,长时期以来,不但成为中华民族依据之道,支撑著中国的家庭,维持了社会的秩序,同时,它的思想也大大的影响了日本与韩国。它成为日韩两国人民的指导原理,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其次,考察佛教的伦理。在佛教中,对于伦理思想有非常具体的说明。而且,佛教的伦理超越于儒教的伦理,而有其特色。
  佛陀所教导修行的实践之道,一言以慨括之,那就是道德性的,去恶行,净化生活的道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有名的七佛通诫偈。过去七佛都以此偈教诫弟子,它表示著堂正的道德,是贯彻古今永远不变的理法,并非释尊新创出的东西。又以佛教伦理的基本立场来说,它不但明确地规定出善与恶的定义,而且更进一步强调应该超越善恶的观念。这说法,在大乘佛教中特别强调,但在最初期的佛教里也有说明。心中若存有恶念,不道德的行为随之即现,这当然是不可以的。若执著于善,名誉薰心,为了名誉而行善,也是不纯粹的善,因此必须超越行善的念头。从佛教的立场来看,如果能远离执著,行为自然与善不谋而合,这时就是不费力地去谋求,行为自然而然归向正道。“超越善恶”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也是佛教所强调之处。佛陀为了让人类正确的生存,而说了八正道。这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项道理。在阿含经中处处皆可见。根据著八正道,外表的正当行为,是以内在的正确思想为基础,而论其范围,是从外表的行为,普及到内心的净化。这是儒家伦理所无法见到的特色。
  对于一般的社会人士,佛陀开示了夫妇之间、父子之间、主仆之间、朋友之间的伦理,这在六方礼经中有详细的记载。佛教虽然是以超越世间,出世解脱为最高目标,但还是重视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还是在为这个现实世界的人类,都能过著安祥乐利的生活而努力。
  对于个人应遵守的道德,释尊定了五戒。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把这五戒和儒家的五常之道相配合,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相当于智,但佛教的不杀生戒,比儒家的“仁”更彻底。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故君子远庖厨也”。这是说对于动物给予同情心,然而那是属于表面的,如果拿佛教凡有生命不可杀生主张相比较,那就极其肤浅了。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的宗教,其慈悲的精神,由人类到所有一切动物,都给与平等的对待,由此就可发现佛教伦理的特色。
  又五戒之一“所谓不邪淫,是男女之道不可乱”。这对于夫妇间的伦理是非常重要的。不邪淫是使夫妇和谐,家庭幸福的基本条件。因此,世尊虽然自己离家修行,证得正觉,成为出世的圣人,但是仍以在家信众的家庭幸福为念,而制定了不邪淫戒。
  世尊对于僧团提出了六和,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等僧伽的生活伦理。这似是为僧团所制定之特别的伦理。但,事实上,如果这世间上的人们,大家都能行动一致,口无诤论,内心同欢悦,同遵法律和规则,思想一致,利益同分享的话,这世间就没有斗争,没有恶人,大家都能过幸福快乐的生活,人间净土的实现就可近在眼前了。所以,与其说六和的规定是僧团的特别伦理,不如说它是社会伦理的指导原理来得适当。
  法华经里有常不轻菩萨品,里面叙述世尊从前行菩萨道的事迹。根据常不轻菩萨品的记载,威音王如来灭度,正法灭以后,有一位菩萨比丘名常不轻。这比丘一见了人,不论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都要礼拜赞叹:“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这位比丘,不专事读诵经典,只修礼拜之行,甚至遥见四众,也要特意前往,礼拜赞叹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故”。这里虽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实际上应说包含了所有的人类,才合乎佛教的大慈悲精神。
  依大乘佛教所说,每个人与生具有成佛的尊贵佛性。这佛性不论善人恶人、愚人智者都具有之。又大乘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说人类固然有佛性,而且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具有佛性,禅宗所主张的“狗子有佛性”就是这个道理。常不轻菩萨以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的理念为基础,不轻视所有的人类,从内心对人类深致诚敬。把这世间上的人类当作佛陀般的尊敬,这就是大乘佛教伦理的特色。
  人际关系之所以不能和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差别对待他人,轻视对方,将是导致人类摩擦,纷争的根本原因。把父母当作佛陀般地去尊敬,将比因是父母而尊敬的心来得深切。夫妇之间彼此把对方当作佛陀般去尊敬,夫妇之间就能和睦相处,喧哗之事就无从发生了。兄弟姐妹互相尊敬和尊敬佛一般,兄弟姐妹自然能和乐融融生活在一起了。又,把自己的儿女当佛陀般地看待,就不会以父母的权威去命令儿女,处处尊重儿女的意见,若能如此,父子之间将会相处的更亲密。把对方当作佛陀般地去尊敬的理念,由家庭扩充到社会各层面,在工作场所,不论长官或部属,在社会,不论亲朋或陌路,大家都能敬对方如佛陀的话,这社会的人们,就能和谐相处,任何的纷争无从发生,社会秩序自然就能调理井然了。
  这种把人人都当做佛,无差别,平等的对待,互相尊重,来维持家庭或社会秩序的伦理,我把它称之为平等的绝对的伦理。相对的,儒家的五伦,那就称为差别的相对的伦理的。根据旧的解释,五伦中,父子有亲的亲是父慈子孝;君臣有义的义是君令臣共;夫妇有别的别,是夫主外,妇主内的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序是兄友弟恭。在这里就有上下尊卑的差别。父子、君臣、夫妇、兄弟之间,都有上下尊卑的对立关系,所以我把五伦称之为差别的相对之伦理。
  当今自由世界的思想潮流,盛行著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现代的人们,希望从旧礼教中得到解放,都希望以自我意识去行动,自己的事自己决定,不愿他人加以干涉。又只要是人,都不喜欢有上下尊卑的差别。像这种思想在年轻一辈中更是显著。有一次我曾问及美国的友人:“贵国父子之间的关系如何?”,朋友回答的是:“像兄弟一般”。我想这大概就是当今自由世界的平等思想吧。在这自由、民主、平等呼声极高的时代里,有著上下尊卑差别的伦理制度,当然就会逐渐崩溃了。但是,但这社会里是不能没有伦理道德的。如果缺乏伦理法则,人们就失去遵循之道,社会秩序将为之混乱。现在社会犯罪事件之所以逐渐增多,这乃是受了时代潮流的冲击,旧人伦道德崩溃之所致。如果不再对这时代的人们灌输新的伦理思想的话,这社会的秩序势必更加恶化。
  所谓的“伸出自己的手腕运动虽是自己的自由,但不可因此而碰到他人的鼻子”的说法,是西洋人的自由思想。这是一种重视自己的自由同时也十分尊重他人的思想。这种尊重他人的思想,和佛教教义极其相似。在社会上,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历史还不太长久,但这种思想,在佛经里却处处可见。换句话说,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是释尊首先提倡的。释尊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教义,比起其后由社会人士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彻底。因为现代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与佛教教义很相近,佛教的平等性之绝对性的伦理思想,应该是很容易为现在社会人群所接受才对。
  身为世尊弟子的我们,必须学习常不轻菩萨行,把世间人类都当作菩萨一般地尊敬对待,并要向世间上的人们弘扬这佛教的特色--平等的绝对的伦理,以净化社会人心,整顿社会秩度,期望人间净土早日实现。
  以上,陈述了自己未纯熟的私见,请诸位多多指教,并诚心的预祝这次的学术会议圆满成功。

 
 
 
前五篇文章

海涛法师选辑:素食主义(1)

海涛法师选辑:素食主义(2)

上师忆念佛爷恩德

弘大乘法之两兄弟--无着及世亲祖师

慧远大师早期经历与白仁岩禅寺

 

后五篇文章

从缘起论角度解析法相唯识学(之一)

白族密宗(5)

白族密宗(4)

白族密宗(3)

白族密宗(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