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如何读诵、受持、研读《金刚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原夫诸佛说法,本为众生;历祖拈椎,传灯续焰。因众生有无量习气烦恼毛病,故诸佛说无量法门海,一一法对治一一病,无一法而无因缘说。众生因病而服药,所以对佛法要拳拳服膺,不能以凡情而妄加猜测;历代祖师为俾行人一门深入,不杂用心,得到当下的解脱,依诸佛所说大纲而添加条目,对诸佛所说教法分门别类,所以阅读佛经要注意约博得当,左右逢源。应先一门专攻,而后继之广览群经,万不可因贪多而囫囵吞枣。若受持、读诵,则更应专持一经,奉为日课,切莫可三天打鱼,两日晒网。
要知我们阅读佛经,不光是为了优美的语言文字,或是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而更主要的是通过对佛经的深入钻研,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自我;以佛法为指南,树立自己的正知正见,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念,得到生死烦恼痛苦的当下解脱;从而更好地做人,翻邪归正,转恶为善,返染还净,转识成智,发挥自己本有之佛性,补天地化育之不周,为了美好的明天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若能如是,是真佛子。
那就这部《金刚经》来说,我们到底怎么样去读诵、受持呢?
首先,态度要端正。
佛教三藏十二部,是如来法身智慧的流露和结晶,是诸佛慈悲度生的权巧方便。佛法揭露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释迦世尊经过五年的遍处参访、六年的雪山苦行而觉察到的,这里付出了多么艰辛的代价,所以佛子没有理由不尊重经典。
又知佛法从印度流传中国的,为了佛经的翻译和流布,在中国佛教史上不知涌现出了多少为法忘躯的高僧,如来东土译经的罗什大师,被吕光囚笼西凉,过了整整十七年的流浪生活,直到姚兴登基才被迎入长安;去西天求法的玄奘大师,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隔壁沙滩,历游一百六十三国,来回往返十七年之久。还有远渡东瀛的鉴真和尚,七渡六返,导致了最后的双目失明。他们为了佛法的弘扬、佛经的遍布,九死一生,饥寒煎迫,风残露宿,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取佛经,这种违法忘身的精神不得不令人仰慕尊敬啊!
《华严经》云“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高僧传》记载,古人阅藏,为重法故,有跪着阅的,有站着阅的,有刺血书写流通的,有长年拜经的,也有大檀越信施捐资供养流布经卷的。即使是坐着阅,也是战战兢兢,不敢有半点轻慢亵渎。而观今人,实在令人痛惜哀叹。为令行人能以虔诚恭敬之心阅读经书,更希望能净手洁案,端身正坐,如面圣容,专心致志,故抄录保宁勇禅师的《示看经警策文》如下,以资勉励。其文曰:
“夫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
一、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
二、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
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
内心既寂,外境俱消。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辄莫容易,实非小缘。心法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报佛恩。”
实乃肺腑之诚言,应奉之为圭臬,做为自己阅经之宝鉴。
其次,读诵、受持应如法。
大凡三藏十二部典籍皆是佛说,所以是合和一味的佛法。佛陀说法是为了解救众生的疾苦,众生读诵、受持佛经是为了启发本有的无漏智慧,降伏遍计所执的烦恼妄心,凭借如来妙典而得到当下的解脱,即以如来之本觉性德启发吾人之始觉修德。所以,读诵、受持经典与研读经典有大庭径直之异,其功德利益亦有天渊悬殊之别,吾人于此不得不慎啊!否则,即便是满腹经论又有何用呢?那只是说实数宝,在生死烦恼面前丝毫不起作用,将来必遭堕坑落堑之果报,岂不悲哉!
古来大德有言曰,不论是念佛还是诵经,都是念给自己听,既不是念给别人听的,更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所以,凡是读诵、受持经典之人,务必从始至终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夹杂、不间断,专心致志地将心安住在一部经典上。并且不思维经意,只管默默地竟直念去,读诵、受持贵在摄耳谛听,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见到入流亡所,念尽情空的消息。即无能念之人与所念之经,虽说能、所了不可得,但又后念紧接前念,句句字字历历明明,惟有心与境(即指经)的恰合,更无余念,不过这是很不容易达到的。
又受持经典,贵在一门深入,不易五花八门的今天诵此经,明天诵彼经。虽然一切经典都是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论读诵、受持何经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但因用功不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应在自己的日常功课中拟订一部经典,以便于长期读诵、受持。如谛闲法师终生受持《普贤菩萨行愿品》,江味浓居士终生受持《金刚经》。
并且每读一部经,如果是小部头应一气读完,不应中途间断;如大部头经,可以分品读诵,但不可分段间断停读。无论何经皆是如来金口亲喧,故有此经解彼经,彼经解此经;前意贯后意,后文通前文的特点。所以,熟读全经贵在前后文的相互贯通,万不可把原译经文加科文读诵,如《金刚经》的三十二分是梁武帝昭明太子所加的科文,在研读是可以依此科文剖析,但在读诵、受持时不易读其科文,因有违背经文原意之过咎。
再者,应广阅各家注释
历来对经典的注解,可能《金刚经》是注释最多的一部注解,据说有将近百余家的注释,《大藏经》收录了五十三家的注释,可谓是注释最为丰富的一家了。各家领衔人物,都以自家的意旨对《金刚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发挥,虽然各自所谈见解不尽相同,甚至互有抉择,但毕竟各自不免亲临庐山一面。各自发挥意旨有浅深不同,其最后之究竟归元无有二致。
修学佛法者,修应专一学要深广,以学树立正见而导所修,以修实践体会证所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但往往在凡夫地位,因自己领悟不透祖师的意旨而妄加猜测,更甚者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地批此评彼,终日议论纷纷,到头来一无所得,两手空空。对前人的注解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可妄为评论,这是态度问题,除非自己高于前人。在尊重前人注释的原则下,根据自己的实际偏爱有所选择地研读。在广阅前人注解的基础上,进而脱离一切注解的缠缚,依据原文而发挥出自己的心得感悟。
《金刚经》先后共有六译,前后文意也不尽相同。真心研读者佛法者,应在以罗什大师译本为主的原则下,相互参阅是很有裨益的。一般来说,应在熟读原典经文的基础上进而参阅各家注释,而后离开各家注释再还归经文。最好是每天读诵一遍经文,以免因学废修之偏。切记!切记!

 
 
 
前五篇文章

唐密即身成佛的现实意义

龙门与唐密

佛法:跳出轮回的必然选择

止观概述

近现代唐密在大陆兴起的一些根据

 

后五篇文章

《金刚经》的经题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第十》读后感(一)

《金刚经》的主题思想

修行之特别捷径──“念佛法门”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导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