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武学与禅学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现代社会流行一句话: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的确,官场上的一步步谋划,商场上的一次次竞争,这都是属于因果关系的攀缘。而禅学讲究的是机缘,不准备、不谋划,全凭真心本性的直露。武术中的搏击也如禅学中的机锋乍现,要用瞬间的本能反应才有机会克敌制胜。过去人批评武术套路的那种虚拟式的搏击方法连不会功夫的小流氓都打不过,挨了打还像“彪哥”那样责问对手:你怎么不按套路打?
  一、剑客与定力
  在古代的一个春天,日本著名的剑客柳生在自己的花园里正在观赏那如武士生命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樱花,他似有所悟,借观花入定了。定中突然感到身后隐现出一股浓重的杀气,以一位剑客的本能,他本该在这一瞬间拔剑翻身劈刺。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以一个禅者的定力慢慢地转过身,看到的只是替自己拿剑的侍童,原来是剑童“心想”在主人没有防范的情况下,自己能否一击必杀所产生的剑气。
  由此看来,将剑道修炼至禅境的柳生,因为定力深厚才能用第六感察觉到身外之剑气,并以定力沉着应对,不致于误伤剑童。中国的武学大师之定力绝不比日本剑客逊色。心意拳大师车毅斋于1914年游天津时有日本剑道高手邀车先生比较剑术:日人奋然临,毅斋慢然应,倭败色沮,愿师之,毅斋婉谢焉。定力因修心而生,按铃木大师的解释:“所谓的‘定’,意思是‘平衡’、‘一致’、‘安详’,或一种‘宁静状态’。”
  那么武学的修心生定与禅学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最早将这两者相融合的是少林派武学,少林僧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拳禅合一”的理论,依据《俱合论》的“心意识体一”之学说,创少林心意把,将思维、意念与搏击招式融合为一。300多年前姬隆风又将六合大枪与少林心意把糅而化之,再创心意六合拳,进一步提出了外三合、内三合的理论,使“心意识体一”更加具体化。可以说内家武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脱离过“修心”的范畴。心意六合拳谱有云:“何为心意?心是‘君主之官’,人身灵敏之主;意是识见宗灵知其艺,识变其法。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处处着着以心意应用,心有所感,意必至动,心的灵敏,意的知机,所应必快,所动必疾。心意的运用,能使元神稳于周身。”心必定,而后能灵敏。
  如使“元神稳于周身”必要具备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之定力,因此炼心关系到武学修炼的成败,如何炼心,王芗斋先生日:“心比洪炉,杂念雪花纷飞,人炉即融,从而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旺盛,邪气自败,犹如烈日当空,浓雾消散,舒适缓中,以应无穷。”王芗斋先生晚年的拳学思想一改早期的锋芒毕露,对于用意也有新的见解:“神动得自有象处,意存妙在无念中。”以上见《大成拳精义》一文。
  二、临济的禅机与临敌时的无我
  铃木大拙的《禅宗的自性概念》引用了《临济语录》:“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道流,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所以铃木先生在解释“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这句佛语时认为:“这个‘我’也就是‘无’,现代我们可以说这个‘无’、这个‘我’,以及这种宇宙意识是三而一,一而三的东西。”而参禅就是要“‘沉入’整个生命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这种“沉人”甚至要穿透阿赖耶识。那么武学及丹道的修炼也同样要以无我为追求的境界。如太极拳谱日:“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忘我”、“无我”就“意味着甚至超越了所谓的‘集体无意识’”达到真正的“禅境”。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修为就曾达到过“无我”之境。只有“无我”才能领悟到“真法无相”。
  临敌时“无我”才能“无畏”,只有“大无畏”,才能无往而不利。这种“大无畏”首先就是不能有胜负心。在日本剑道史上,泽庵禅师曾培养出了柳生流的开山鼻祖宗矩。泽庵大师是这样教导宗矩的:“剑家不可有争胜负之心,只有超越了胜负这一差别之境,才会得到自然的剑法。只有凭无心无欲的剑,才能到达剑禅一如的境界。”“无心则可自由自在地活动,一旦受了束缚,就会不自在,执着于胜负、生死,则心就会变得冥顽不化,剑也就没有了活力。”这也就是中国内家拳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吧。
  中国古代《叔苴子》中写道:“教剑者有法,及其能(用)剑,忘其法并忘其剑矣;未忘法而用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
  三、武学的修炼与禅定
  禅学最初传到中国主要是禅定之法,在东汉时期有禅师安世高由西域来中土,弘扬佛学禅法。早期的禅师都真修实坐,以修炼禅定的深浅,来印证开悟的层次,因禅定而出神通者很多,不像后期玩点口头禅,几句话就传了衣钵。少林乃达摩驻锡之地,早有立禅融入武学,后又根据五百罗汉的造像发明了多种桩功。王芗斋先生早年访少林,得立禅之法,后练出了功夫,双臂如电,与中外武者较技多一击得手。道家的站桩原称住法修炼,是与丹道相结合的桩法,如本门的太极桩,阎志高师爷早年就练出了阴劲,家师门下的弟子亦有多人练出了功能。
  东汉时安世高曾译《安般守意经》介绍禅定的入门之法,所谓“安名为人息,般名为出息。”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数息观”,通过数出入息来守住心意,不使散乱。修炼内家拳之前也要先调息、调身、排除杂念,才能将功夫练好,如息不调,心不静则练完拳后对身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有学生问我:练太极拳是否要配合静坐,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太极拳的练习者:我的两位太极拳师傅都打坐。王辉璞先生曾传授过我打坐的窍要:先有意无意地照着丹田,然后慢慢地把身心都忘掉。刘常春先生在天柱山上修炼时,是将太极桩、转天尊和打坐三者结合在一起连续不断地每天上午都要练上几个小时的时间,达到所谓的亡心、亡我、亡亡的目的,多次出现丹气绕身的景象。另据王芗斋的再传弟子王安平介绍“浑元桩”的修炼时,强调习武者每天要站6个小时以上才能练出电击的功夫,王先生要求学生要过定静关和虚静关。
  近代,随着内家拳的兴起,太极、八卦和形意不仅汲取了丹道修炼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禅学修行的具体方法。

 
 
 
前五篇文章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三教互补的伦理精神

苏州佛寺谈之三·东禅寺杂谈

禅宗与中国古典美学

禅宗与文艺美

三论宗纲要(1)

 

后五篇文章

禅意灵秀普陀山

禅理与书画

禅与书画艺术

禅心入境琴筝清韵

元代因陀罗禅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