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的知与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的知与行
  释圣严
  开悟后获得的,
  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
  能够放下是智慧,
  能够包容是慈悲。
  前言
  谢谢贵校宗教系的邀请,也谢谢史维德(Lenard Swidler)教授为我所作的介绍。天普大学虽然是我初次访问,确已向往很久。尤其贵系所的傅伟勋教授,是我多年的老友,今天相见,特别高兴。
  七天前我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杜克松(Tucson)校区演讲“天台止观”,昨天我在纽约州的康乃尔大学演讲“《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今天我到贵校讲“禅”;好像我什么都会讲似地,其实我每到一处演讲,都是在接受行家的考验。今天的题目“禅的知与行”,也是诸位教授和研究所同学们熟悉的,我能下能通过测验,尚请诸位在听完之后,高抬贵手,把分数打高一点。(掌声)
  不立文字
  禅是不可以讲的,故称为“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只要是用嘴巴讲出来的,都下是禅。曾有一位禅师,在他快圆寂的时候,他的弟子请教他:“师父,您快圆寂了,请对我们说几句话吧!”他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毛病是话太多了,现在,快要死了,你就饶了我吧!”但是今天我还没有要死,既然来了,当然要讲几句话的,等我要死的时候,也希望学学这位禅师。
  各位都知道“拈花微笑”的故事。在释迦牟尼佛临要涅槃之际,召集了所有的弟子,手中拿了一朵花给大家看,什么话都没有讲,弟子们下知道其中的奥义,只有被誉为头陀第一的弟子大迦叶尊者,看著这朵花,微微的一笑。释迦牟尼佛也点头含笑,知道大迦叶已懂了他的意思。所以最好的解释就是下讲话,下讲话就是最好的解释。其实,下一定要拿花,我现在手上拿著一张史维德(Swider) 教授刚才给我的名片,你们看,这是表示什么?没什么?只是名片而已!(全场大笑)
  另外,在中国禅宗的马祖与百丈,他们师徒间也发生过一件公案:有一天,他们两人在外面散步,正好遇到一群野鸭在空中飞过,马祖问百丈:“你看到吗?那是什么?”百丈回答:“看到了,是野鸭!”马祖再问:“现在呢?”百丈说:“已飞过去了!”马祖转身扭住百丈的鼻于,再问:“现在呢?现在呢?”百丈就这样开悟了。各位,想下想试试,也让我来扭住你的鼻子?有效,一定有效果,会痛。(全场笑)
  禅的智慧,看起来好笑,其实不是。首先要把心停留在现在,现在是最重要的。下想过去也不想未来,现在便没有这回事了。心里面如果留著过多的痕迹或回忆,在普通人来讲,是必然的,但在一个禅师的立场,已经有了开悟的智慧,过去已去,未来未来,现在则是心中了无挂碍,下存任何东西,经常保持非常的明净和清静。
  超越依赖
  禅的智慧是开悟,所以下是靠我们的思想去推敲的,下需要用理论、逻辑来辩证的。下面讲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阿难尊者的故事。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大迦叶召集了五百个阿罗汉来编辑审定佛所说过的经典,阿难记得最多,因此他一定要参加,如果没有他参加,这一次的编辑大会就不能成功。他出家很久了,始终觉得自己是佛最亲近的弟子,也相信佛一定会帮助他开悟,结果佛涅槃了,他并没有开悟。这一次,他一定要参加这个五百人的集会,可是他下是阿罗汉,他就想到了大迦叶很慈悲,一定会帮助他开悟。大迦叶却在会场门口挡住他,告诉他:“你不是阿罗汉,不可以参加!”阿难问:“那你如何能帮助我成为阿罗汉呢?”大迦叶说:“谁都帮不了你的忙,你请走吧!”这时的阿难,失望到了极点,觉得世界上谁也帮下上他的忙了,因此回到他的僧房,准备打坐了,他说:“现在,我什么人也不要倚赖了。”结果呢,他还没有坐下呢,就已经开悟证了阿罗汉果。因他放下了所有的依赖;对人的依赖,对理论的依赖,对他自己所知所能的依赖之后,就能开悟。
  自性是空
  另讲一个深一点也难懂一点的案例。
  《楞严经》中,介绍了二十五个开悟的例子,各各不同,称为二十五种圆通法门,其中最著名的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耳朵是听声音的,观世音菩萨即是从听声音而开悟的,先听声音,慢慢再听声音的本性。其实声音的产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产生以前和产生以后都是没有声音的。在产生的时候也是配合了其他的因缘才产生出来的。当发现这样的事实后,他便“闻所闻尽”,没有能闻及所闻,“动静二相,了然下生。”内在看自性,外在听声音,都没有自性。因此他便“人流亡所”,“人流”,是入空性的流,进入自性本空的流。“亡所”,是指所有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环境,都不见了。也就是说,内在的自我和围绕著自我的环境都没有了。既然经验到了内外皆空,被哲学家们当作本体的自性都是空性,那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
  以上的这段话,诸位听懂了吗?能够听懂的人,当然是有智慧的人,不过,听不懂的才是更有智慧的人。
  禅的智慧,作用在于安心,如何能使心安呢?由于禅的智慧,本身就是无心,例如声音本身并无不变的自性,能听的心也下是真实的有,所以不论内在与外在,都是现象的有,自性都是空的。由此可知,我们平时的心理现象,都是虚妄下实的,若能体验到无心,就能安心了。
  无心与有心
  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到中国后在嵩山面壁,后来被称为禅宗第二祖的慧可禅师前来向他求法,要求替他安心。菩提达摩问他:“你若能把你的心拿来给我,我就替你安啦!”慧可回过头来找自己的心,结果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心可找,这时菩提达摩便说:“好!你既无心可找,我已替你安好心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简单,其实很下简单。由于我也时常教人打坐、参禅,所以也常遇到有人来请我替他们安心,我也学菩提达摩,教人把心拿出来给我,我来替他们安心。哦!可惜我的运气下够,来找我的人,部下是慧可,教他们找心,他们能够找给我成串成箱的很多心,他们会告诉我:“我现在心很难过、心很困扰、很痛苦、很烦恼,难过的是……困扰的是……痛苦的是……烦恼的是……下得了的是……。”因此,我已不像是一位禅师,倒是常常被人家当作垃圾桶来丢垃圾,我收下了大堆大堆的垃圾之后,总算也帮助了一些人,但是并不能帮助他们以无心来达成安心的目的。
  你们的心能安吗?要不要我来帮忙?我想,在各位心中,也有下少的垃圾。凡有垃圾在心,便不是无心,便下能真正的安心。我们要了解,二祖慧可为何找不到“心”?一定是他自己先已用过功的,一定先已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行才会达到找心“无心”的境界。
  所以禅的智慧,并无定型的模式,是可因对象、时间、空间的不同,而作灵活的运用。目的在于因势利导,使得众生去粘解缚,远离烦恼。因此,需要不同的经典,说不同的法门。所以法无定法,真法无法,真心无、心。
  无与有都对
  马祖有一位弟子叫智藏禅师,有一天有位在家居上前来向智藏问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禅师说:“有啊!”居七又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禅师又说:“有啊!”居士问了很多问题,智藏禅师都说:“有啊!”
  可是这位在家居士曾经听过径山禅师说法,不是说有,而是说无,所以使他觉得奇怪,便追问智藏禅师:“你大概是弄错了吧!我在径山和尚那儿听到的,与你说的完全相反,他说,一切都是没有的。”禅师立即问居士:“你有老婆吗?”居士说:“有!”禅师又问:“那径山和尚有没有老婆呢?”居士说:“唉呀!他是个和尚,当然没有老婆罗!”这时智藏禅师就告诉他说:“径山禅师说没有是对的,你说没有,那就错啦!”因为径山和尚已是悟后的人,已证实相无相、真心无心的境界,他说一切皆无当然是对的,至于这位居士,心中的问题太多,岂能说无呢?现在最亲切
  禅的智慧,就是现实的生活,有人说“活在现在,佛在现在”:不必论过去未来,现在最亲切。
  例如仰山禅师问他的师父鸿山禅师:“您过世之后,如果有人问我们,您传的法是什么?叫我怎么回答?”鸿山禅师说:“很简单啦!每天一餐粥、一餐饭。”(丛林寺院的僧侣,每天过午不食,故仅早、中两餐己
  又如百丈禅师的弟子问他:“什么是释迦牟尼佛传到中国来的佛法?”又问他:“什么是您用功的方法?”百丈回答说:“肚子饿的时候吃饭,身体累的时候睡觉。”他下讲仁义道德的大道理,只是教人照顾好现实的正常生活。
  再如赵州禅师,曾经找了两个人间话,一个是刚刚来到的出家人,赵州问他:“你来过没有啊?·”回说:“是新到的。”赵州说:“那你去喝茶吧!”赵州又问另外一位:“你是新来还是旧住?”回说:“是旧住。”赵州也说:“那你去喝茶吧!三道时,立在一旁的一位院主感到不解,便问:“和尚啊!真奇怪!对于没有来过的人,您叫他去喝茶,对于已在这里旧住的人,您也叫他去喝茶,到底是什么道理呀?”结果赵州禅师招手说:“院主,你来!”院主问:“做什么?”赵州说:“你也去暍茶吧!三这个时刻,正好是寺中喝茶的当口,让每一个都去喝茶,如此而已。
  再讲一个赵州禅师的故事:一日上午的早餐后,有位出家人问赵州:“我非常的愚笨,而且烦恼很重,请和尚给我开示!”赵州说:“好啊!你吃过粥了没有A·”那个出家人答说:“我吃过粥了!”赵州说:“你吃过粥了,那就去洗碗好了!”
  我们从这些公案看,好像做一个禅师很容易,他可以随便说,说有说无都可以,只要叫人吃饭、睡觉、暍粥、吃茶;、洗碗就行了。但是禅师们在没有开悟以前,却是要付出长期修学的代价。一旦开悟以后:心无染著,下滞一法,所以他们说什么都是为了对象,下是为了他们自己。如果你还没有开悟,你也可以冒充著像是一个已悟的禅师,你可以胡说八道,但是很快便会露出马脚!悟了的人,毕竟下同于未悟的人,伪装的洒脱,绝对不会像是真正的无我与自在,所以要做一个假的禅师,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彻底解决问题
  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问题,许多人在自己有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解决,有许多问题可以从环境或观念的改变去解决,但是,有很多问题却不是如此就可以解决的。世界上能解决的问题都是暂时的,因为下容易彻底的解决问题,人就很难得到安全感。但是,禅坐能帮助我们得到身心的平和:开悟可让我们的心得到自由和解脱,不受环境和自身的影响。所以若能亲自体验到“无心”,便可以解决一切恼人的问题;那就是面对事实,当怎么做就怎么做。但请下要误解,下可将“无心”当作无用的心,也不得把植物人那样的情况看作禅悟的“无心”。因为禅悟的“无心”是对于现实的一切仍要积极的参与,只是其中没有自己的得、失、利、害等我执烦恼在内。
  日常生活的禅修
  禅的智慧,要能用在日常的生活中,而不是光在打坐的时候才用到禅的。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和经验禅的智慧呢?那就是当我们做每一件工作主时,都要专心,例如在煮菜时专心煮菜、吃饭时专心吃饭、开车时专心开车、睡觉时专心睡觉。既要专心工作,且要放松身心,如果在紧张的心情下去做任何事,就与修行相违背。为什么会造成紧张的心情呢?下外三个原因:一是担心做不好,二是担心做下完,三是希望能做得更好。在做任何工作时,只要能认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用心、很专心,而又很轻松地把它做完,一定能做得很好,同时也下会觉得太累,便是禅修者的生活方式。悟后的日常生活
  如何是开悟以后的日常生活?有位黄檗禅师曾说:“即使整天吃饭,没有咬到一粒米;即使整天走路,没有踩到一块土。”他的意思是说,吃饭、走路等,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事都照常在做,但下是为了自私的“我”在做,所以“我”也未做任何事。开悟的景况在禅宗形容为“黑漆桶兜底戳穿”,连桶板也碎成粉末下见了。这就是从“自我”得到了解脱。另有一句形容的话是“虚空粉碎,大地落沈”。头顶上空的太虚空都消失了,处身立足的地球也不见了,时间与空间都不存在了。这是将全体宇宙的大我,形容成了障碍我们获得解脱的黑漆桶,此时已被彻底爆炸清除。这便是开悟的经验在你面前出现,但它下是可用任何形象和质量来让你取得的东西。其实,开悟后所获得的东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够放下是智慧,能够包容是慈悲。如何清理“垃圾”
  这一赵天普大学之行,正在该校留学的陈美华,给了我许多方便,也托她做了一些事后的打点,故将她给我的一纸短笺附录并解答于后。师父慈监:
  师父送给几位教授的书,已于上星期一收到。上星期三已将之送给长友繁法教授,这星期三,将给Dr.Raine,Dr.Swidler,傅伟勋老师,Dr.Cannon四位教授送去。
  在弟于去见长友教授时(他在日本有过禅修体验),他向弟子表示,师父已得临济真传,教法直接而当下。他除了谢意外,并要弟子代他向师父请教一问题:当师父在演讲中所提到的那些“垃圾”来时,师父如何清除?请就理论和实践而言。恭请慈安
  弟子美华顶礼 93 11. 30.费城
  我的解答是:首先静听对方倾吐他们胸中的“垃圾”,待其告一段落,即以认同的方式接受他们的“垃圾”。次以佛法的因果及因缘的理论,说明世事的实况及世事的无常,然后劝导他们向自己内心求安宁。方法则是试著做禅修的工夫,要他们将怨怒下平的感受、想法、情绪,转移方向,改善自己,他们的麻烦问题便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也不必像心理治疗医生那样,需要他们定时定期来向我“倒垃圾”了。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七日讲于美国宾州费城的天普大学宗毅系研究所,简海兰录音整理,十二月五日圣严修整补充成稿)
  摘自《人生》第130期

 
 
 
前五篇文章

禅对山水画形成的影响(1)

禅对山水画形成的影响(2)

禅非禅宗所独有的

禅光佛影——论王维的佛禅诗

禅贵实践 不尚空谈——真禅法师禅法精神筒论

 

后五篇文章

禅的行动哲学

禅的精神与寺庙园林(2)

禅的精神与寺庙园林(1)

禅的情趣与文人园林

禅的“公案”与园林空间处理的妙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