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终关怀──面对死亡 “未知生,焉知死?”是圣哲孔子不正面回答子路如何祭祀鬼神时的反问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进一步应对,没想到却成千古疑云公案,也影响汉民族对避谈生死的心理找到一权威理论。其实人若无法透视生命的意义,不认真生活,也就无法参透死亡的奥秘。因此,生死意义是互相发明的。 《一起面对生死》一书是译自日本医师山崎章郎所作,书中十一篇死亡过程,详细描绘出当事人、家属、医者当下心情,恐慌、错误、迷惘或庄严不一而足。本书大概可分成“医疗→临终”及“绝望→解脱”二模式。兹分述如下: 一、自医疗救助开始,须先建立正确观念──未在当事人同意下做没必要的短暂延续生命的医疗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医院是以医疗为目的而建立,对进入医院的病患是以“救治”为前题而进行此目的之行为;但对末期患者而言,不必要的医疗救治,才是痛苦的根由,尤其是华人社会里,常以“为当事人好”为理由而隐瞒,或淡化病情,令当事人误解、误判己身病情,来不及完成“未竟之事”或余愿未了,致带著深深不舍、遗憾、懊悔而离开世间。所以医院对临终者不是最适当或唯一去处。 二、听到噩耗开始,绝望即相随不弃;不论王侯将相、大亨或小民,皆同等面对──死亡将来临。届时,孤独是唯一仅存心底的感觉,只有信赖而真挚不欺的爱之关怀,才能连结死亡并转化生命历程,使末期者能在“信赖”基础下对生命挚爱,进而产生共鸣,告别这美好人生。 安宁照顾是针对末期病人及亲人所提出支援设施、计划。协助病人在生命末期,犹能愉悦、自在地做自我选择,且在自己意志下存活。在医疗时,能减轻甚或除去痛苦才是一大重点,而非延续生命。以病人的意志作选择,随时将正确讯息告知,以提供作抉择的依据;如此,病人的人权才会受到最大的尊重与保护,其生命的尊严也才能圆满。 举凡医生、护士、社工员、营养师、宗教家、或志工,只要是达成病人需求的团队,皆是缺一不可;且家属亦同病人一样可获全方位支持。故不论在设备上、心理上能面面俱到,使即将的别离,能在人特有的情感交流下同悲、同喜、同泣;也因中间不夹杂虚伪成份,病人才能具体感受到爱与被爱,并在这样的情感中活著。 〈给儿子的一封信〉中,令四十三岁中年的我热泪盈眶,尤其家有幼儿者,感受特深。当身为父母,穷一生精力尚不能陪伴子女成长、茁壮就要离去时,那是多么的不舍,一种不甘的无力感无法逝去。文中病人(父亲)告诉子女:“能陪我超越死亡的,既不是勇气、也非放弃,而是爱;当我们感受到爱与被爱时,所有恐惧将会消失。”这句话令我盈眶泪水汩流,也更坚定爱的信念。 死亡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也是另一生命的开始。既然已知生命的意义,当死亡来临时,在充分安宁照顾下,就能通过高度心性体认,克服死亡的恐惧,以便维持生命最后的尊严。 《妙心法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