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发菩提心经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发菩提心经论
  吕姝贞整理
  壹、内容大要
  《发菩提心经论》由天亲著,鸠摩罗什译,共有两卷十二品,卷上、卷下各有六品,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内容有劝发品、发心品、愿誓品、檀波罗蜜品、尸罗波罗蜜品、羼提波罗蜜品、毗梨耶波罗蜜品、禅那波罗蜜品、般若波罗蜜品、如实法门品、空无相品、功德持品等十二品,系从劝发菩提心、发十大愿、立六大誓、解释六波罗蜜自利、利他、二利之意义,乃至修学者应远离恶知识、嗔恚、憍慢、邪恶见等,进而信观四谛、十二因缘,成就不退菩提。
  一、卷上
  (一)劝发品
  主旨为:劝乐修集无上菩提。
  首先,礼敬诸佛。接著,阐述佛子说法时,应先称扬佛之功德,乃能让众生发心求佛智慧,令佛种不断。再者,叙述菩萨发心之胜劣,并举“大海生珠宝”、“三千大千世界荷负二十五有”二喻,阐明菩萨发心之殊胜。最后,说明菩萨发心,以慈悲为首,并举“大地尘”、“大海水”二喻,阐述菩萨因众生无尽,所以菩萨之发心,犹如“大地尘”、“大海水”之无量无边无有穷尽。
  (二)发心品
  主旨为:能令众生发深广心。
  首先,说明发菩提心的因缘:有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等十种因缘,及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求最胜果、慈愍众生四种条件。此四种条件,各有五项内涵。此外,又针对慈愍众生发菩提心的五种内涵:因见众生被无明所缚、众苦所缠、集不善业、造极重恶、不修正法,又以四项来详细说明。
  (三)愿誓品
  主旨为:建立誓愿毕定庄严。
  首先,阐述菩萨初始发心,以大悲为首,进而以十大愿持正法行。再者,说明六度为菩提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善行共相助成。最后,叙述菩萨发心应心意非常诚恳,立布施誓、持戒誓、忍辱誓、精进誓、禅定誓、智慧誓等六大誓愿,终不放逸、懈怠、慢缓。因为立决定誓,能坚固其心、制伏烦恼、遮放逸、破五盖、勤修行六度。
  因此,菩萨以十大愿持正法行,以六大誓制放逸心,必能精勤修集六波罗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四)檀波罗蜜品
  主旨为:舍身命财摄伏贪吝。
  首先,说明菩萨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所以布施,并说明布施的心态。再者,阐述布施的利益,有自利、利他、俱利等,因修布施获得转轮王位,摄受一切无量众生,乃至得佛无尽法藏。接著,叙述布施的种类,有法施、无畏施、财物施三种,并举不如法之施物,会恼乱众生,所以不宜施人;须如法布施,才能令众生获得安乐。最后,说明一切施之内涵,及各种布施能具足的内涵,并阐述行布施,若能不执著财物、施者、受者,则能庄严菩提之道。
  (五)尸罗波罗蜜品
  主旨为:修五聚戒化导犯禁。
  首先,说明菩萨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所以持戒。因修持净戒,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而得自利、利他、俱利。再者,叙述持身戒、持口戒、持心戒三种持戒。接著,阐明修十善业戒,获得能制恶行、能作善心、能遮烦恼、成就净心、能增长戒等五种利益。最后,说明戒的种类,有波罗提木叉戒、定共戒、无漏戒、摄根戒、无作戒五种,并阐述菩萨修戒不共二乘及清净戒之内涵。
  (六)羼提波罗蜜品
  主旨为:行毕竟忍调伏嗔碍。
  首先,说明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而修忍辱。因修忍辱,远离众恶,身心安乐,而得自利、利他、俱利。再者,忍辱的内涵,有身忍、口忍、意忍。若人能不观于我及我所相、不念种姓、破除憍慢、恶来不报、观无常想、修于慈悲、心不放逸、舍饥渴苦乐等事、断除嗔恚、修习智慧等因缘,则能成就清净毕竟忍。
  二、卷下
  (七)毗梨耶波罗蜜品
  主旨为:发勇精进安止众生。
  首先,说明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而修精进。因修精进,常勤修集清净梵行,舍离怠慢,心不放逸,于诸艰难不饶益事,心常精勤,终不退没,而得自利、利他、俱利,进而获得转胜清净妙果,超越诸地乃至速成正觉。再者,说明为求无上道、广欲拔济众苦而发起精进。最后,阐述精进的种类,有正念精进、勤行精进、发大庄严精进。
  (八)禅那波罗蜜品
  主旨为:集诸禅定为知众心。
  首先,说明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而修禅定。因修禅定,善摄其心,不受一切乱想所影响,行、住、坐、卧皆能处于念念分明之择法中,逆顺观察髑髅,而得自利、利他及俱利,进而获得八解脱乃至首楞严金刚三昧。再者,阐述禅定由闻慧、思慧、修慧,精勤摄心,渐渐而生一切三昧。接著,叙述菩萨修定,有十法行别于声闻、辟支佛。最后,说明菩萨修定,具足一切通智方便慧。
  (九)般若波罗蜜品
  主旨为:修行智慧灭除无明。
  首先,说明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而修智慧。因修智慧,悉学一切世间之事,舍贪、嗔、痴,建立慈心,怜愍、饶益一切众生,常念拔济,为作引导,能分别说正道、邪道及善恶报,而得自利、利他及俱利,获得初地乃至萨婆若智。再者,阐述菩萨修行智慧有二十心。最后,述说菩萨修行智慧有十法、十二善入法门,进而善观三世方便。
  (十)如实法门品
  主旨为:入如实门离诸执著。
  首先,阐述修习六波罗蜜、求无上菩提者,应远离恶知识、男女色、恶觉、嗔恚、放逸、外道书论、邪恶见;欲疾得无上菩提,当修亲近善知识、亲近出家、不贪自身、常行和忍、修集精进、修习菩萨藏、修习第一义谛。再者,说明若有所得见,将轮转三界、永离出要,终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最后,阐明发菩提心者,应当观察心空相。
  (十一)空无相品
  主旨为:宣示甚深空无相行。
  首先,阐明诸法无自性、自性空无所有,若如是知阴、界、入性,即不取著,是名法忍,进而得授记忍。再者,举释迦牟尼佛本生广修诸善行,到值遇然灯佛时,见佛闻法即得一切无生法忍,乃得授记,以显空义。最后,阐述菩萨修信忍、顺忍,当能成就最上法忍。
  (十二)功德持品
  主旨为:称赞功德使佛种不断。
  首先,阐明菩萨为修善根求菩提,不舍有为;为诸众生修大悲,不住无为;为一切佛真妙智,不舍生死;为度无边众生令无余,不住涅槃。再者,说明菩萨成就劝发菩提心、供养诸佛、听法无厌、勤求和合、舍身护法、施以无畏、求大乘法、行大乘法、劝导众生入法、教化众生等十法,终不退失无上菩提。最后,阐述听闻此经之利益、书写读诵此经之福报及供养受持此经之成就。
  贰、作者介绍
  一、世亲生平略述
  世亲(约320~400),又译为天亲,梵名Vasubandhu,音译为婆薮槃豆、筏苏槃豆、筏苏畔徒、婆薮槃头、婆修槃头。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的婆罗门种族之家,寂于阿逾陀国。父亲为当时的国师憍尸迦,在家排行老二,兄为无著(梵AsaGga),弟为师子觉。
  兄弟三人,原跟随父亲信婆罗门教,后归依佛教,均在说一切有部(小乘部派之一)出家。
  兄无著天资独厚,具有甚深夙慧,凡所修学经论,过目即能理解,潜修禅定,而得离欲,曾反复思维空义,总不能深解辨析。宾头庐阿罗汉闻知此事,特来为他说小乘空观,他依教修观,便得深入。无著虽学得了小乘空观,但是还有不少疑团,仍未得到圆满通达。他曾数次在定中用神通力到兜率天,虔诚就学于弥勒菩萨,悟得大乘空观。这使他如拨云见日,许多疑点尽释,并悉皆通达大乘经义,造大乘经论,解释佛所说一切大乘教。而弟“师子觉”,得阿罗汉果。
  世亲初抨击大乘佛教,认为大乘非佛所说。后以无著之方便开示,始悟大乘之理,转而信奉、弘扬大乘要义,并尽全力于瑜伽、唯识之学的弘扬,奠定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发展的基础,更成为古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之一及重要学者。世亲与其兄无著,致力于大乘法门的弘通,并为中期大乘佛学瑜伽行派的两大核心人物,对发展大乘佛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大小乘学者均以他们兄弟二人的著述作为蓝本,不论大小乘学者,甚至外道对他都深为畏服。1
  有关世亲之生卒年,众说纷纭:据诸书记载,依卒年先后排列:有公元350年殁2、320~380年3、320~400年4、390~470年(荻原云来说)5、420~500年(高楠顺次郎说)6等诸说。
  二、同名异人之考察──世亲二人说
  在佛典中,名为Vasubandhu之人物,有若干名。如《杂阿毗昙心论》卷一所载之“无依虚空论师”唋,以及《景德传灯录》卷二所载之“付法藏第二十一祖”圁,其原名皆与世亲相同,但可能不是无著之弟。甚至于瑜伽行派中之若干署名为世亲所撰之书,也有人以为并非同为一人所撰。
  关于“世亲二人说”的看法,是由奥地利学者E. Frauwallner 所主张,而再由L. Schmithausen 增补修正的。其观点认为:世亲转向大乘之后,对弥勒五法中的《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法法性分别论》,或无著之《摄大乘论》等之注释,完全看不出有经量部的要素;而《阿毗达磨俱舍论》、《成业论》、《唯识二十颂(论)》、《唯识三十颂》等留有经量部的要素,因而被视为与受无著感化的世亲,是不同的两个人。
  日本学者多半认为同一的世亲是经过经量部而转向大乘的,而未积极支持二人说的看法。无论如何,世亲的作品中有经量部的要素,是必须加以考虑,并注意今后研究的进展。
  此外,根据现代学者之考证,著《俱舍论》之世亲与无著之弟世亲,为同名之二人,前者为说一切有部之论师(新世亲),后者为瑜伽行派之论师(古世亲,无著之弟)。历来将二人混同的原因,是来自真谛所译〈婆薮槃豆法师传〉的记载,该书以两人为一人,其中间部分主要为新世亲的资料,前后部分则为古世亲的资料。新世亲曾以佛陀蜜多罗为师,属于有部,然又倾向经量部;传说,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罗帙底也(梵BAlAditya)的礼遇。其年代约在四○○年至四八○年间。《俱舍论》、《七十真实论》等书均为新世亲所著。圂
  三、回小向大埌
  世亲聪明过人,识解深广,更具辩才,出家之后,笃信小乘,精通十八部经义,善于妙解小乘学说。
  无著专事讲经说法,宣扬大乘。晚年,看到世亲始终不信大乘,且常常毁谤大乘经典,感到非常遗憾,恐其造论破坏大乘。因为当时大乘学子无人能战胜世亲,于是,无著希望在生前能说服世亲改信大乘。由于他们兄弟感情非常好,世亲放弃信仰婆罗门教,也是受兄无著的影响,只是后来无著接近弥勒,改宗大乘时,世亲已到别国。
  无著考虑了很久,推说病危,想请世亲火速回来会面,于是派人往阿逾陀国告诉世亲:“我今病笃,汝可急来!”世亲得知此事,不分昼夜,加速兼程赶回国。但出乎意料之外,只见无著精神奕奕,正在讲堂上为大众说法。他心想:兄长为什么要叫我回来呢?他知道无著改信大乘,现在他既在讲经,我就在窗外听一会吧!世亲细心谛听无著讲《瑜伽师地论》,越听越觉得大乘学说有道理,其义理完全没有脱离佛陀的精神,而且自己也未曾听过大乘的般若妙义,因而发现自己确实对大乘存有偏见。
  无著讲经结束后,兄弟相见。世亲说:“哥哥不是身体很好吗?”无著说:“今天还不差,可是我已经老了,在世间的时间也不长了,而且我因为你而内心有重病。”世亲问:“那么你要我回来做什么呢?为什么又是因我而生起重病?”无著说:“我们都是佛门弟子,可是你却偏执小乘,不信大乘,且生毁谤。以此恶业必定永沦恶道,我今愁苦命将不全。”
  世亲听闻后,惊恐害怕,就请无著为他解说大乘要义,无著说:“现在我刚开始讲解《瑜伽师地论》(一说听到无著或在阿逾陀国听人读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堲),你先听听,是否有意义?如果你认为大乘学说没有价值,再请你立论批驳。”
  世亲初闻大乘法要,才领悟到大乘佛法的慈悲伟大,以及无上甚深的智慧。非常感动,于是天天出席讲堂,听兄讲解大乘。遇有不明白的地方,晚上则再请无著开示。由于世亲绝顶聪明,越听越领悟大乘理应胜过小乘;于是就依无著遍学大乘义,不等无著讲完,世亲已归向大乘。
  有一天,世亲后悔以前所造毁谤大乘的恶业,悔恨地对无著说:“哥哥,怪我过去太固执,治学态度不严谨,以致于没有认真研究大乘,又多次地毁谤大乘。我的罪是由舌头所造的,我愿意割去舌头来赎我的罪过。”无著阻止他说:“兄弟,你错了,即使割掉你一千个舌头,也无法灭除此罪。而今你已经知错,既然过去你以口舌毁谤大乘经典,如果想要灭此罪,你仍可用你的口舌赞叹大乘佛法,补偿过失。如果断了舌根无法言语,那又有什么利益呢?”
  从此,世亲于是更加精进研究博学审思大乘佛法。无著辞世后,他开始造大乘论典,解释大乘经,于是成为弘传大乘学说的杰出继承人。
  四、著作
  世亲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系学者,他的著作比无著更丰富,且文义精妙。其著作有:《金刚经论释》、《习定论释》、《十地经论》、《唯识论》等,还有注释《法华经》、《缘起法门经》、《无尽意经》等都广泛流行于当时,对推进中期大乘学说起了极大的作用。
  相传世亲造论与注释之典籍很多,有“千部论师”(或称“千部论主”,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的雅誉,其重要著述有四十多种,译成汉文的约三十部,现存的有《佛性论》、《十地经论》、《涅槃论》等二十九部。
  参、译者介绍埕
  一、鸠摩罗什生平略述
  鸠摩罗什(343~413,一说350~409),梵名KumArajIva。又作究摩罗什、鸠摩罗什婆、拘摩罗耆婆,意译作童寿。东晋时中国北方的重要译经师、僧教育家,且为四大译经家之一。龟玆国(新疆疏勒)人。他的父亲鸠摩罗炎,弃相位出家,东渡葱岭,远投龟兹,被龟兹王迎为国师,后被逼和王妹耆婆结婚,生鸠摩罗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罗什于七岁随他的母亲一同出家。即开始从佛图舌弥诵习论藏,能通大义。九岁时随母亲渡印度河,前往罽宾,师事当地著名大德、罽宾王的堂弟盘头达多,从受《杂藏》、《中》、《长》两部阿含。达多常常称赞他聪明,罽宾国王闻知,邀他入宫,和外道论师辩难。十二岁时他随母亲回龟兹,中途在沙勒停住一年。他在那里自习有部的要典《发智论》,以及“六足”诸论,又诵《增一阿含》。
  沙勒国王为了奖励国内僧众,兼以对龟兹王表示友好,特举行大会,请罗什升座说《转法轮经》,年轻的罗什从此声誉益著。
  学究大小乘,兼通五明诸论和世间方术,善于谈论的罽宾三藏佛陀耶舍来沙勒,受到沙勒太子达摩弗多所敬重,留在宫内供养。罗什后来到了沙勒,曾从耶舍受学,并受耶舍的影响,也于说法之暇,诵习《韦陀舍多论》,研究梵文撰述体制,又博览《四吠陀》和五明诸论,乃至阴阳历算,莫不穷究。他又在此遇到莎车大乘名僧须利耶苏摩,从之参学,听受《阿耨达经》,悟蕴、界、处诸法皆空无相,从此他专务方等,广求大乘义要,受诵《中》、《百》及《十二门》诸论。随后,他又随母北行,经过龟兹北境的温宿时,以论议挫败当地一位名道士,更提高了他的声誉,于是龟兹王亲自来迎他归国。
  他回到龟兹以后,应王女阿竭耶末帝比丘尼之请,弘宣方等诸经,阐明诸法皆空、假名无实的深义,听众都受了感动,附近诸国也一同宗仰。二十岁时他在龟兹王宫受戒,从罽宾律师卑摩罗叉习《十诵律》。不久,他的母亲再往印度,临行特勉励他到中国弘传方等深教,他毅然引为己任,表示当忍受诸苦来弘法。他留住龟兹约二十多年,广习大乘经论。
  苻秦.建元十五年(379 ),中土僧人僧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来,称述龟兹佛教盛况,及有青年沙门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明大乘学。当时高僧释道安在长安,极力奖励译经事业,听到罗什在西域有极高的声誉,就一再劝苻坚迎他来华。建元十八年,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并嘱吕光在攻下龟兹时,从速送罗什入关。建元二十年,吕光攻陷龟兹,因吕光原不奉佛,莫测罗什智量,又见他未达高年,便以常人对待,并强迫他和龟兹王女结婚。次年,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王;罗什相随遂被留在凉州。后来姚苌称帝于长安,慕罗什高名,曾虚心邀请,而吕光父子忌罗什智计多能,不放他东行。罗什被留十七年,隐晦深解,无法弘传。到了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401 )出兵攻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此时,罗什已经五十八岁,才被迎入关。
  二、译经务求达意
  姚兴对罗什十分敬重,待以国师之礼。宗室显贵如姚旻、姚嵩、姚显、姚泓等,都信奉佛法,尽力维护,公卿以下莫不归心。
  苻秦时代,由于释道安在长安奖励译事,创立译场的规模,已渐成为译经的重镇。罗什入关,姚秦奉佛更盛于前,译经事业基本上继承道安所创的旧规,而由朝廷全力支持,加以扩充,遂为国立译场的开端。曾经参加前期译事的名德都参加译场,咨受深义。其中僧肇、僧睿、道生、道融、昙影、道恒、慧观、慧严等人尤其著名,他们既精通教理,又兼善文辞,执笔承旨,各展所长,才能相得益彰。此外,西域僧人在翻译上和罗什合作的,有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律师弗若多罗和卑摩罗叉,相传罗什译《十住经》时,以于理未善,迟疑未著笔,既而耶舍至,共相咨决,辞理方定。罗什助译《十诵律》时,以无本可据,先须诵出律文,所以请戒行著称的弗若多罗为度语(今口译工作),译至三分之二而多罗卒,译事只好中止。其后,他的戒师卑摩罗叉来华,才共补译完成。由此可见罗什对于译事是如何的谨慎不茍。
  罗什翻译事业,在当时是空前的。他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有系统地介绍了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为义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罗什对翻译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他感到翻译上兼顾信与达的重要性。因此,他的译籍在力求不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语趣。他既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有根柢,又因留华日久,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同时他对于文学还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所以能创造出一种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
  他的译文以“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埒为原则,再考虑到中土诵习者的要求,在传译上或增或削,务求达意。因此,他译《法华经》时,常为表达言外的含意而有增文;译《智度论》时,又以中国人好简,裁而略之;译《中论》则将其中繁重乖缺处分别加以删补;译《百论》则反覆陶练,务存论旨;这都是因他熟习华梵语文,所以能斟酌损益,游刃有余。他在译文上有所增削时,极其慎重,如他译《维摩经》时,常一言三复,精求原意;译《大品般若》则与诸宿学对校旧译,详其义旨,并以释论校经,必求文合然后付写,可见他在传译上的苦心。因此他所译经论,特为中土佛徒所乐诵,且对于后来的佛教文学发生一定的影响,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应归功于他。
  罗什为人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人,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他又具有文学天才,曾为《维摩经》译文作注,出言成章,不待删改;所作赠法和慧远偈文,都辞理婉约,韵味深长。在来华的外国译师中,他是最能精通中土语文的人,虽届高年,仍从事传译,未曾停歇。弘始十五年四月,他因微疾,骤卒于长安大寺,时年七十。他临终遗言:所译出的经论有三百余卷,惟《十诵》一部未及删订,自信诸译所传非谬,可供后世流通。
  注释:
  1.真谛三藏译,《婆薮槃豆菩萨传》,《大正藏》第50册。
  2.N.Peri 《A props de la date de Vasubandhu》,BEFE O.11。
  3.E.Frauwallner《On the Date of the Buddhist Master of Law Vasubandhu 》 OR.3。
  4.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1932。
  5.U.Wogihara《Asanga's BodhisattvabhUmi》,1908。
  6.J.Takakusu《A Study of Pa ramArtha's Life of Vasubandhu》,jras,1905。
  7.法救造,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正藏》,第28册,页869c。
  8.《景德传灯录》卷二(大正51.210c):“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
  9.栀谷宪昭撰.李世杰译,〈瑜伽行派的文献〉,《唯识思想》,台北:华宇,1985。
  10.本段落节录、增删自〈弘大乘法之两兄弟──无著及世亲祖师〉,http://ccbs.ntu.edu.tw/BDLM/sutra/tibet/keru/history_B27.htm。
  11.《西域记》卷五;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
  12.本段落节录、增删自〈鸠摩罗什〉,《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8册,页4928b~4931b。
  13.慧观,〈法华宗要序〉,《法华经传记》卷二,《大正藏》,第51册,页53c。
  《妙心法雨》

 
 
 
前五篇文章

佛法的因缘观──读《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第二》

临终关怀──面对死亡

满船空载月明归──试探船子和尚偈中禅意

妙云集导读(二十一)僧伽与律制

妙云集导读(二十一)伽与律制(1)

 

后五篇文章

大乘“念法”法门: 十法行 (选自印顺法师《华雨集》)

禅定寺的塑像艺术

禅定寺的晒佛节

安多古刹禅定寺

《劝发菩提心集研究》代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