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唯识研究举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唯识研究举例
  唐大圆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6册
  1978年03月初版
  页289-303
  --------------------------------------------------------------------------------
  .
  289页
  今日治唯识学,应知唐人注疏只是基础,为第一步﹔其
  第二步,尤在抉唐疏之隐而使之显,或补其所未足,乃至变
  更文体,别设方便,发挥而光大之是为至要。若徒抄撮唐疏
  成语,可解者前人已解,何必屋下架屋﹖不可解者,仍旧不
  解,亦有等于无,何劳空费笔墨乎﹖
  但须注意者,非解唐人注疏,不可轻谈作第二步功夫。
  以法相唯识之学,苟道听途说,则差之毫厘厘失以千里,驷
  不及舌,罪咎不少。然洞彻唐疏,或以文字方便接引初心者
  ,粗观之,似与唐疏迥异,而实则对照唐疏丝毫不差。犹记
  昔日初作心经口义,解受想行识之行字为行为,见者斥言行
  是迁流造作,汝作行为,岂不大错特错乎﹖当时余未深了法
  相,胸无主宰,因亦从改,由今思之,迁流乃行,造作即为
  之异言,岂不可笑﹖是故应悟知二五而不知一十者,亦难与
  谈佛学。余迩年来所作唯识诸论,往往有全不用古注而别开
  生面者,虽为接引初学之最大方便,然易使粗心偏执,为实
  法者之误会,今为救济此弊,特为更开一千稳百当之研究法
  。
  290页
  凡治唯识学,最初入德之门,即在解八识之如何建立。
  关于此等建立之论著,予曾有多种之不同,表面视之,似乎
  毫未依唐疏而凭空构架者。其实不然,试先读吾唯识新着、
  唯识易简、唯识的科学方法后,再依之读瑜伽师地五识身相
  庆地及意地,又读解深密经心意识品,乃知从一阿赖耶中出
  前七识之由。条条是道,如夙所习,一目了然者。否则,试
  读瑜伽云﹕种子依谓一种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之句,
  将不能断,遑言知义耶﹖
  凡诸经论名心为识者,为其有分别之作用也。心之体虽
  是一,而依其作用,随根示现,有种种之不同。故又约分八
  识,既先如是了解识有八种已,然后可读解深密经心意识相
  品云﹕
  尔时广慧菩萨摩诃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心意
  识秘密善巧菩萨,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
  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
  识秘密善巧菩萨﹖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吾
  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
  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
  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
  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
  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此段全是建立阿赖耶识之状。阿赖耶识译言藏,谓能藏
  一切种子,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谓之心,不过不是生理学家
  之肉团心。今观其为何建立耶﹖则先作为问答秘密之义。云
  何秘密耶﹖谓
  291页
  此一心,又有时名意或识,实是一物,自于六趣生死至或在
  化生。言此识常在六趣四生中受生,自身分生起至不具二种
  ,则说此识最初身分生起,及后增长广大,皆依二种执受,
  有色界中有色心二种执受,无色界只心之一种。如是细读其
  文,反复吟讽,思维其义,自然了解,不待再说已,次读其
  下一段云﹕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于身随逐执
  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
  同安危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
  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此段继言彼识随其作用不同,有三种名﹕一名阿陀那,
  译云执持﹔二名阿赖耶,译云藏﹔三名心,义为积集。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
  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
  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
  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
  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此段因前已说三种名,更详释其义而建立之,其建立之
  法,谓以赖耶为依,则有六识转生。又详言五识随一转起时
  ,必有一意识与之同起,斯名五俱意识。
  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
  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
  292页
  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
  转。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
  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
  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
  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
  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如是广慧,由
  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
  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
  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此言前五识与意识转起之相,凡某时前五识任起一识,
  则有一意识随彼俱起,若二三乃至五识并起时,亦仅有一意
  识与之俱起。次呼广慧说瀑流镜影二喻,以证其说,于此就
  镜影喻中,亦宜了解阿赖耶中诸法种子虽起现行,并非将阿
  赖耶识自体转变为诸法,致似于常见外道。又种子虽现行,
  而受用非有灭尽,不同于断见外道。此二句虽专谈赖耶与转
  识之相,实有简别外道之义,不可不知。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
  意识秘密善巧,然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心意识一切
  秘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
  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
  ,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
  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
  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
  293页
  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
  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
  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
  说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
  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此段即说菩萨依心意识极深研究,至成唯识观,善巧通
  达,名为秘密,谓如菩萨虽依知法性常住之法住智。于此所
  说心意识秘密之义,得其善巧,如来犹不约此义,说他为秘
  密善巧,所以者何﹖以此尚不是如实能见前来所说识义,必
  须于内观现量真如境各别自相,证得如实不见阿陀那等诸识
  相,即是转识成智之义,古德有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
  ,今当细究,若果毫无分别,则何得名智﹖是应说智者但无
  如识中之妄想分别,而亦有微细正确之分别,亦可云智是无
  分别之分别,识是有分别之分别﹔识是无分别前之有分别,
  智是有分别后之无分别。例如已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则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无计着分别﹔转第七末那识为平
  等性智,则无我执分别﹔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则无遍计
  所执分别﹔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则无一切颠倒缘境分别。
  又如有颂云﹕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
  相无故。盖菩萨依止法住智而建立之诸识相,犹是俗相,故
  见有分别,若能悟入内各别相,如实不见等,即是见到无能
  所相之诸识真相,故云无分别。
  又此经仅说前六识及第八识。而犹未标第七末那之名者
  ,以第七识即是意根,又恒缘第八识
  294页
  执之为我,不离不相舍离,且其行相亦微隐难于分别,故真
  谛三藏尚有指阿陀那为第七末那之说,非真谛不知也。以第
  七识末那即第八识之执持相,可分而亦不可分也。然欲详分
  八识,最好依此经之品目辨之,即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
  六名识,又有二颂分别八识,最为明了,可以据之。一就所
  依而辨八识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
  得生。一依所缘而辨八识云﹕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
  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复次以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之五
  门,抉择诸识之相更为详备者,则当读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
  五识身相应地。如云﹕
  云何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
  、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何等名
  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此段先标抉择五识之目。身者聚义。谓五识之一聚。相
  应谓自性等。五皆相顺应而不相违也。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
  此言眼识之自性即是了别﹔或详言之,即明了分别之作
  用。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
  ,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眼是色,余非色。眼
  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谓眼识
  无间过去识。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
  因﹐
  295页
  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
  右言所依分三段,初说眼根是俱有依,意根是等无间依
  ,阿赖耶识是种子依。既标三依已,以赖耶名义甚深,又兼
  自释其义曰﹕此阿赖耶识是一切种子所依以执受,及异熟果
  所摄者﹔次乃总约所依,可分为色及非色二种﹔再次乃详解
  前说眼根意识及一切种子识,自说自注既是谈理文之通相,
  亦是唯识文之特点,不可不知。又由此亦可作眼意等之界说
  读,如问何名眼根﹖而答是地、水、火、风之四大种所造净
  色﹐又是眼识所依而起者等,意及赖耶亦作此读,必有深味
  。
  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此复多种。略说有三,谓
  显色、形色、表色。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
  、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形色者
  ,谓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
  色。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
  又显色者谓色显了,眼识所行﹔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
  ,长短等分别相﹔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
  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
  ﹐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
  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形色者谓长短等积集差别﹔
  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如是一切显形表色,
  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
  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又即此
  色复有三种﹕谓若好显色、若恶显色、若俱异显色,
  似色显现。
  296页
  此言眼识之所缘者为色法﹐色法可见,又有对碍﹐与前
  段谈眼根之无见有对者异。次继辨别色法,又分四段﹕第一
  彼所缘者下,详列显形表三种色名。第二又显色者下,就诸
  色生起状态以辨别显形表三种色之义。第三如是一切以下,
  就显形表三种差别之义,说到皆是眼根、眼识、意识所行之
  眼根境界、眼识境界及意识境界。唯不是眼根所缘境界,但
  是眼识及意识所缘境界。由是知此三差别,只是名之差别,
  而实无差别。第四又即此色以下,但解显色之义,复有好恶
  及非好非恶 (俱异) 之三种,皆是似色显现,非真实有。
  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所谓作意、触
  、受、想、思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又彼
  诸法同一所缘﹐非同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
  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
  右言助伴,即指心所,谓八种识各有自在生起之力。如
  世国王,故名心王,复有依心王起,助心王现行,系属于心
  王。而不能自在者,名为心所,此心所与心王同缘一境﹐如
  眼识见色,随眼识所起之贪心所,亦同缘色。唯两种之行相
  ,各各不同,如眼识之行相是了别,而贪心所之行相是染着
  ﹐以心所与心王相顺而不相违,故名相应。然虽相应,而心
  王心所各有自己种子,藏在第八识中,各从自己种子起现行
  ,所以因果不相杂乱也。
  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剎
  297页
  那了别。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
  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右言眼识所作之业有六种﹕一、了别自境,即色为其自
  境能了别之,余声香等非其自境,不能了别也。二、了别自
  相,即仅了色境为其自相,余声香等非自相。三、了别现在
  ,如眼不能见过去未来之色。四、唯一剎那了别,过一剎那
  则有意识间断,使不相续。五、有随意识善染转起﹐或发业
  转起之性。六、有得苦乐果之性。
  云何耳识自性﹖谓依耳了别声。彼所依者,俱有依,
  谓耳﹔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
  识。耳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
  种子,如前分别。
  彼所缘者谓声,无见有对,此复多种﹕如螺贝声、大
  小鼓声、舞声、歌声、诸音乐声、俳戏叫声、女声、
  男声、风林声、明了声、不明了声、有义声、无义声
  、斗诤諠杂声、受持演说声、论义决择声,如是等类
  有众多声。此略三种,谓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
  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初唯内缘声,次唯外缘
  声,后内外缘声。此复三种,谓可意声、不可意声、
  俱相违声。又复声者谓鸣音词吼表彰语等差别之名。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识所行耳识境界,耳识所缘,意
  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眼识应知
  。
  此言耳识自性所依等,文皆如前眼识所谈,读可例知,
  至所缘声作三种分别﹕一、如螺贝声以下就声相分别。三、
  此略三种以下就因上分别。三、此复三种以下就声性分别。
  读皆易知,其
  298页
  言因执受大种声者,谓其声之因从有执受四大种之有情中出
  ,如人语鸟鸣是。风林等无情物所出之声,名因不执受大种
  声,若人手击鼓等,则可云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
  云何鼻识自性﹖谓依鼻了别香,彼所依者俱有依,谓
  鼻﹔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鼻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
  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香﹐无见有对﹐此复多种
  ,谓好香、恶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茎华叶果实之
  香,如是等类有众多香。又香者谓鼻所闻、鼻所取、
  鼻所嗅等差别之名﹐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识所行鼻识
  境界﹐鼻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
  伴及业,如前应知。
  此二段谈鼻识之五义,文略如前易解,其云平等香者有
  二解﹕一依四谛论解正量部,香有三种。谓香臭及平等,言
  平等者无臭香也﹔一云长养根大名为好香,损害名恶香,无
  前二用名平等香。
  云何舌识自性﹖谓依舌了别味,彼所依者俱有依,谓
  舌﹔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舌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
  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味﹐无见有对,此复多
  种﹕谓苦、酢、辛、甘、咸、淡、可意不可意,若舍
  处所舌所尝。又味者谓应尝、应吞、应噉、应饮、应
  舐、应吮、应受用,如是等差别之名,是舌所行舌境
  界,舌识所行舌识境界,舌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
  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
  299页
  如前应知。
  此二段论舌识,文亦如前略异。其言味中云﹕若舍处所
  者,乃中容之味也。能生舍受,名舍处所,于中苦等六是实
  ,可意等是假。
  云何身识自性﹖谓依身了别触﹐彼所依者俱有依,谓
  身﹔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身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
  子﹐如前分别。
  彼所缘者谓触﹐无见有对,此复多种﹕谓地、水、火
  、风、轻性、重性、滑性、涩性、冷、饥、渴、饱、
  力、劣、缓、急、病、老、死、痒、闷、黏、疲、息
  、软、怯、勇,如是等类有众多触。此复三种,谓好
  触、恶触、舍处所触、身所触。又触者谓所摩所触,
  若鞭若软,若动若暖,如是等差别之名,是身所行身
  境界,身识所行身识境界,身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
  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此二段言身识各事,说触之异名中,硬湿暖动以土水火
  风如次配之。若依娑婆多部有十一触,皆是实法,并触入摄
  ﹔若依成实论有三十五种触,揽四尘成四大,四大是缘成假
  ,法入所摄。今依此论二十六数等,虽有假实,并触入摄。
  依本论五十四又云﹕四大实有,所余唯假,总读上述前五识
  之所言,可得知者,即所依根有眼耳鼻舌身六根之不共依,
  及意与阿赖耶之共依。所缘境有色声香味触五尘及其细分别
  ,助伴有与彼相应诸心所,作业有六种或二种,至六七八识
  所有
  300页
  诸相,与此稍别,故别立为意地。
  前五识俱已分说,则当稍作总抉择以辨其相,此之抉择
  ,共分三段﹕第一段则言所生之眼识心王,必藉能生之作意
  心所及根不坏,境现前之事,如云﹕
  复次虽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
  眼识,必不得生。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
  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如眼识生,乃至身识
  应知亦尔。
  次依五心轮抉择前五识生起之状,五心轮者,谓心心所
  法起。可经五种阶级﹕一曰率尔心,二曰寻求心,三曰决定
  心,四曰染净心,五曰等流心。此言前五识对此五心,每有
  与意识相互代起之关系。如云﹕
  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
  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
  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
  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
  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次则以两种比喻辨前五识之依缘心所及业等之状,明了
  如画,如云﹕
  复次应观五识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所缘如所为事
  ,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复有差别。应观五识所
  依如居家者家,所缘如所受用,助伴如仆使等,业如
  作用。
  前之五识,依根立名,而所依根皆有形碍,故特称身。
  又以依五识身建立此地,或是五识相
  301页
  应心品,或此地中说五识所摄属法,如自性所依等,故复名
  相应。合之即名五识身相应地,至六七八识同依意根,故略
  去识身相应一语,而但言意,或实义门虽有八识,而随机门
  但言六识,以六七八识同第六摄,就所依名故,但云意地,
  如云﹕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谓自
  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
  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
  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
  右一段言意地之自性,即包括八种识在内,故谓意自性
  为心意识,其言心指第八阿赖耶识,云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
  二句﹕初句显第八现识与有漏种为所依止,故名所随,随成
  有漏等﹔故后句显与无漏种子为所依附所随依止性,虽依止
  义同,而无漏不等,故名依附。言意即指第七末那,其中虽
  通明过去六识为意,而据实惟取第七,言识即指前五识,故
  云了别现前境界等。
  彼所依者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如前说一切种
  子阿赖耶识。彼所缘者,谓一切法,如其所应。若不
  共者所缘,即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
  及一切种子。
  右言所依及所缘,成唯识论言第六意识所依七八,及七
  八更互相依,而此处不言俱有依者,以意识无不共俱有依,
  故略之也。至解所缘中,谓一切法如其所应者,如成唯识论
  第二说第八识缘执受处,即诸种子及有根身器世间等。对法
  论说缘五色根、四尘一分,除声,本论五十五,说
  302页
  缘五色根五外一分,理实亦缘声,然对法论且说恒相续境,
  故不取声。唯识论云﹕第七末那唯缘第八识见分,执之为我
  ,六识缘境,其义可知,又不共境者,不共五识故。何故蕴
  中唯言受想行三,不言识蕴﹖此因六内处中既有意处,故除
  之也。
  彼助伴者,谓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
  、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
  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
  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
  、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
  欲、邪胜解、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
  伺,如是等辈﹐俱有相应心所有法。是名助伴。同一
  所缘,不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
  生,更互相应﹐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
  右言助伴,即与心意识三相应诸心所也。因位第八,唯
  遍行五俱,第七识成唯识论五说,有十八心所俱,谓遍行五
  、四烦恼、八随烦恼、并别境慧,合有十八。意识则能与一
  切心所相应,五识如前说。若无漏位,心意识三皆得与遍行
  、别境及善,共二十一心所俱。
  彼作业者,谓(一)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二)
  复能了别自相共相。(三)复能了别去来今世。(四)复
  剎那了别﹐或相续了别。(五)复为转随转发净不净一
  切法业。(六)复能取爱非爱果。(七)复能引余识身,
  又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耳。
  303页
  又诸意识望余识身,有胜作业,谓分别所缘﹐审虑所
  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
  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
  若死若生等。
  右言作业初文有七﹕一、了自境。二、了自共相者。谓
  意识证量缘法自相,若是比量,知法共相,故正体智证如自
  相。问﹕若尔三法印中何故说二空为诸法共相﹖解云﹕自共
  何定。若说真如别有离相之相,不同于事,即说真如名为自
  相,即此真如理统万品,还是共相。三、世。四、断续。五
  、为二转发业。六、招异熟。七、前方便中作意引起率尔五
  识。又染净位中三性意识为同类因,引等流位中诸识,此中
  窥基法师判第六识通有此七,第七八识除发业招异熟有余五
  分。遁伦记云﹕今判初业,八识通有﹔第二三七业意识全有
  ,余七识分有﹔第四业六识通有,七八分有﹔第五业意识全
  有,五识分有,七八中无﹔其第六业六识通有,七八中无。
  此拟初相,若细分别,准思可解,自又诸意识以下,明意识
  不共业中,初标列十五门,后依门辨,恐繁不录。

 
 
 
前五篇文章

西方净土变相的源流及发展

雪窦人文盛 名山胜迹多——记奉化雪窦资圣禅寺

真禅长老 仍活在人们心中--纪念真禅长老逝世五周年

中国律学研究的方法论检讨——以弘一法师为例

再论《妙法莲华经》之“十如是”译文

 

后五篇文章

唯识问答

唯识教义述要

推广禅宗静坐“数息观” 圣严法师让佛教成为入世间法

天童山觉和尚宏智禅师语录选析

天台学的罪与忏悔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