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四--一体三宝之识(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于千佛山的家风,我们可以看到,老禅师培育僧才的风格,那就是:

  〝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对,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了赶紧忏悔〞。

  这是很平易的一句话,可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以及修行之路来说,都是很贴己而且很受用的。因为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转化身口意的造作,禅师通常有一个风格 ── 一针见血。

  因为在经当中,很多的道理方法都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认识自己的心,怎么样去了解自己的那个五蕴的内涵。华严经里面就曾提到:

  〝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

  〝五阴〞在经论里面有不同的翻译,般若经里面说〝五蕴〞,华严经里说〝五阴〞,大智度论里面则用〝五聚〞,还有叫〝五众〞的。

  说〝阴〞说〝蕴〞,这因为是我们的心识作用,它是隐藏在内的,所以谓之五阴、五蕴。它是内在的心识变化的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现象,依于我们的根与外界的色尘缘境相应之后,起了一种作用,色蕴形成,引发了感受,接著发动思想,然后依于自我意识去编织,一种习惯的运作。比方:

  有个人讲了一句话不好听,也不问他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就只是随著自己听闻的习惯去接受或者排斥,好听的话我们才接受,所以一般人说忠言逆耳,事实上人家讲的话是一番好意,只是因为我们听话的习惯,不顺耳就没有办法接受,所以觉得逆耳之言是不好的,其实要知道,逆耳的常是忠言。

  但通常情况是,我们不管它的内涵如何,只要听了感觉到不舒服,就不能够接受,而且常常依著自己的想法,然后就确定如此,之后就变成一种肯定:认为他在吹毛求疵、他实不怀好意、他是刻意找麻烦的,所以呢?马上就有一个行为动作、或者是言语动作反射出去,其实这就是一种业的现象,所以经中说:〝一切因果世界,因心而成体〞。

  佛陀告诉我们:〝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说明五阴事实上它是如幻的,它是不实在的;是基于我们的根与尘打交道,心识与尘境相应,而形成的一种虚幻变化作用;接著又随著我们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就是五蕴,便作某样的肯定,然后就继续再造作;此即〝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注意下面接著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这是说,所有世间的种种法,不外人与事种种的现象,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六个根 ── 眼、耳、鼻、舌、身、意,所谓的六根门头,是我们跟外面接触的六个门户,依于这六个根跟外面打交道,于是就会形成心识上的种种的变化现象,那就是我们的五蕴。

  从能所相应,到色蕴形成,而后感受,经过想、行,直到一个肯定的结果(识)。肯定了之后,接著就会透过我们的意念,我们的心念为主宰,指挥我们的身、口去跟外面再打交道,于是又形成造作的种种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业上再加业。只不过,造作的业它并不一定完全是不好的,造作之业通常有三类──善、恶、无记,好以及不好还有好坏分不清楚的,业通常有这三种内容,此外还有一种道种性,只不过这不是普遍性的,有的人就缺乏,只有善、恶、无记是每个人都有的现象。

  通常我们说业的内容有这三种,只是这三个内容呢?都是基于我们的自心去跟外面相应的。所以佛法它教我们,认识世间的种种的现象,透过经典,让我们知道道理与方法:比方佛陀会跟我们说,〝YIN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或者帮我们去认识生命的种种现象。好比经里面会说:

  〝同想成爱,异见成憎〞,说明人是情识作用的动物,心心相印、想法一样,常常会成为知己、爱侣、伙伴;看法不同,利益对峙的,他就会变成冤家、死对头,反目成仇。可是奇怪的是,常常有的冤家他也会结成夫妻,为什么呢?同想时成爱,异见时就成憎,可见人生的无常,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这种事情,我们常常可以看得到。

  很多的事业,或是利害有冲突的时候,比方最容易让我们看到的是,政治上见解不同的它会成为党派,各党对立、对峙,当利害相冲突相互攻诘的时候,就是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呢?如彼此怀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就会结为同党,但一旦看法不同的异见一遇利害冲突也会成憎,世间的种种的现象,就依于我们自己感性理性的相应而形成了种种的森罗万有,只是这个〝我〞的内容,它是有理性的,同时也有感性的,感性的它会成为一种烦恼障,它来自身、口、意的造作,也叫做事障碍;理性的就会成为一种所知障,这是知识经验的理障碍,好比人在教育成长过程当中,在家庭、社会、学校熏习的种种的知识经验,日后慢慢就形成为我们的原则、见解、观点,成为我们的执著了。比方做事的一种原则性,而这即是知见所形成的障碍;只要你认同的,你就会认为〝是〞,你不认同的,就会认为是〝非〞,这就会形成〝我执〞的结果,于是造成一种与人敌对的现象;因为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是〞,别人是〝非〞。

  佛法的信息告诉我们,一个人从他降生下来,他已然带著与生俱来的习性,所谓之本性,为什么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已经带著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性,只是这种习性在襁褓的时候还看不出来,慢慢的,从周岁、二、三岁开始,就渐渐显现了他潜在的一种习性,人自我的一种本质,它会慢慢的流露出来。就像民间小孩周岁的时候,父母长辈要给他〝抓周〞,从〝抓周〞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每个小孩子他拿的都不一样?有的直接拿算盘,有的会去拿笔,有的会去拿金饰,有的拿听筒,有的抓颜料,不一而足,各有所好;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潜在的一种习染,他有一种本能,这本能即是本性、本质。只不过这本性是带染的,不是原来清净的自性;所以云公上人特别解释〝自性〞为〝自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本体性里面带有了什么〞,让学佛者平平实实认识了自性。

 
 
 
前五篇文章

禅与诗词创作

禅的实践方法和证量

秉受菩萨戒的种类

《香山大悲菩萨传并赞》注

“六祖坛经生活禅”普说

 

后五篇文章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五--一体三宝之识(三)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一--佛陀思想的精华(四)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妙法莲华经决疑--安乐行品第十四(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