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一--佛陀思想的精华(四) |
 
那么,要如何随时保持般若觉悟的理念呢? 老禅师说:〝禅行者之所以能够洒脱自在,主要的行为表现在于面对是、非之时,彻见是非的利与害,却止于明辨而不是参与。〞 并且说:〝但以自我意识分别人与事,好象是自己懂得很多,其实已经陷入了奴才的行列,被人与事迷惑了。一个学佛的行者,于人与事之前,如果能够从分别察觉,以至诚心地返照,必然地可以增上智能,行于菩提道上。〞所以主张以一种读的方式,也就是学习的精神去面对人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 老禅师认为:〝读自己,跟自己竞争;读别人,返照自己,可以攻错;读众生,可以搜集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曾经说:〝佛法不是但说名相而言道,必须从名相中探讨法义的真谛,而且融和于现实生活中,肯定其利乐的所在是绝对可以化解问题。〞 而利乐之道呢?老禅师说:〝在饶益而无憾,犹若阳光、空气、雨水,在滋润大地,维护众生,不论有情、非情、无情,悉皆美满,以致全效之利乐。〞要做到这一地步,必须是禅那思惟修中明心见性的般若行者,所以老禅师说: 〝禅的效益,在运作阇那之质,发挥般若之妙,使行者步出无明烦恼,进入菩提之门,终究撷取圆明绝妙之佛果,得证寂静涅槃殊胜之境,常住自在净乐如如之城。〞 由以上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知道,般若修养的成果所展现出来的便是〝运用思想,发挥智能,完成利乐饶益的价值。〞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才特别说明:本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必须深具愿力、愿行,以救度一切众生为念,而且泯除了四相,所谓〝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佛陀在四十九年的说法中,有二十二年宣说般若,为什么说般若的时间最长?而且称之为〝摩诃般若波罗蜜〞? 佛陀曾经说:〝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更说:〝过去诸佛因是明咒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世诸佛,今现在十方诸佛,亦因是明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之母〞,而赞之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在梵文中是大的意思,〝多〞则是梵文词尾的谐音,姚秦时代鸠摩罗什译经翻〝摩诃般若波罗蜜〞,二百年后,唐朝玄奘大师的译经,则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能因为玄奘大师是中国人,而恰巧中文的多字又有丰富的含义,而般若波罗蜜又为众波罗蜜之基础,所以历来习惯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像寺院僧人做早课,每当心经诵完,便三赞〝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是已成习惯的赞颂。〝多〞字没有实际的意思,老禅师说它是一个概数。 佛陀为什么要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大智度论》里,龙树菩萨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依老禅师《般若学法要》里面的整理,给各位介绍一下。 总归纳有十八点: 第一个原因:大般若经是为最上乘者说,基于众生的业力,根基、根器不同,对于利根上智的,需要以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综合,融会贯通的法理来引导。 第二,佛陀住世的时候,曾经广泛地引说各种譬喻,为小乘行人宣说诸法,一直没有说菩萨法,虽然说阿含时,曾经说过弥勒将来成佛的事,但也不曾提到菩萨修行法要,所以为弥勒菩萨等宣说菩萨行法。 第三,佛陀为了使诸菩萨于修行念佛三昧时,能深入三昧胜境而获得增上的利益,所以特别说般若波罗蜜经。 第四,佛陀具大慈悲愿力,八相成道,得阿耨菩提道果,梵王帝释天欢喜钦敬,请佛陀说最上之法,于是佛陀标出,诸法中之最胜者,莫过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五,因为有少部分众生怀疑佛陀未得一切智,佛陀为断除他们的疑惑,于是宣说般若波罗蜜经,以显佛陀是一切智人。 第六,佛陀所有功德涵盖了圆满的智能,彻底的觉悟,众生不容易建立正见,难能深入了解,常为外道邪师的言句所迷惑,不能步入真正的觉悟,佛陀以大慈悲心愿,誓拔众生度脱苦海,所以宣说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法不离清净实相,以断除众生修证的疑惑。 第七,佛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出无量功德,三界无比独尊,一切如来藏护之中;假使发动一念之恶,必获无量罪业;假使起一念净信,必感人天福乐;假使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必能证得般涅槃境界,所以宣说般若波罗蜜经。 第八,佛陀遭受到外道邪师的嫉妒与诽谤,他们扬言佛陀没有超人的智能,误解了佛陀说〝唯我独尊〞的义理,认为诸法无量无边,以人的能力,怎可能拥有一切智、能知一切法呢?佛陀为破外道之邪见,而说〝般若大我〞,于是宣说般若波罗蜜法,显现一切智真实无虚的般若内涵。 第九,佛陀以三十七道品开启甚深法味,纵令证得了十力的大修行人,也不能全然了解,所以说般若波罗蜜经,使一切众生于般若法藏中吸取法味,证得无量无边之法喜。 第十,佛陀为一切众生自有生死以来,为无尽之烦恼系缚身心,集结生死不得解脱,因此宣说犹若大医王的般若之法,对治众生无始以来造作而成的疾病,使他们出离因烦恼、业惑、果报三障所缠的生死苦海。 第十一,佛陀为断除众生疑惑,以为佛与常人相同,同有生死,而实受饥渴寒热、生老病死等等之苦的错误观念,乃宣说般若波罗蜜经,显示佛已证得般若三昧,法身不可思议,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纵使梵天王及诸天神想于恒河沙的相等劫中,要想测度我身,或者寻究我身,都不可得、不可思量。〞于是佛从三昧中出定,欲宣示一切诸法实相,断一切众生的疑结故,而说般若波罗蜜经。 第十二,佛陀为拔除执二边众生的偏见,令入中道;〝边〞是种偏执,是众生常犯的毛病,比方执有或者执空,执常或执断这种偏颇之见。佛陀为破除众生的偏执而说般若波罗蜜经,示知莫因无有智能但求身乐,或者仰慕有为,执着于苦行,这一切都不得解脱,所以说般若波罗蜜经,务期一切有缘众生,于般若实相了义中能够得到解脱。 第十三,佛陀为了让众生了解报身和法身的供养因缘,与阿鞞跋致相等的果报,阿鞞跋致是不退转的菩萨位,这种法身境界都要有般若的修养,并为破解魔的幻技、魔的伪装,而使行者不为所惑,这只有般若波罗蜜能够对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