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法莲华经决疑--安乐行品第十四(三) |
 
妙法莲华经决疑--安乐行品第十四(三) 文:白云老禅师 偈曰: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释义: 常住觉悟之道,必须祛除懒惰的意念,无有懈怠的思想,远离一切忧悲苦恼,于众生,无分昼夜,慈心常说无上妙法,令入佛道。开示众生之时,以因缘譬喻,广弘法义,咸使众生法喜无量;同时,供养衣物卧具和饮食医药时,无所希求回报;唯有一个心念,于敷演妙法,旨在成就佛道,如是供养,得大利益,是安乐行。 偈曰: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释义: 世尊灭度已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此妙法华经,于心身中,不嫉不恚,遭遇诸类烦恼而生障碍时,亦不忧愁,若逢漫骂毁詈时,亦不恐怖惊畏,即使刀杖加身,亦不为之摈出。何以故?为住于安忍,是智者善修其心,能住安乐行;如是之人,功德无量无边,不是算数譬喻所能言说清楚的。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问:“云何无怀嫉妒谄诳之心?” 答:“末世时,法将灭,往往受持读诵妙法华经者,于他人必有两种心态对待:一是自不修学,嫉妒行者安稳安乐。一是自不信解,讽谄诳妄破坏行者。 问:“云何求其长短?” 答:“四众为佛道之成就,三乘道证,各个相应者是,无有高下长短分别,为行者各个根机有所差异故。”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问:“云何戏论?” 答:“不以理而言论,无意义之言论;于佛法而言戏论者,即是无关生死解说之说。” 问:“云何平等说法?” 答:“演说佛法时,于一切众生,不分别,无高下,深浅相应,多少相同,也就是说法公平相待。”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问:“云何第三安乐行?” 答:“四安乐行中之意行安乐者是。” 问:“读诵妙法华经,当如何成就功德旨趣?” 答:“如经中说:来听、能持、能诵、能说、能书,以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佛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释义: 若欲说妙法华经者,首先欲舍弃嫉妒、瞋恚、我慢之心,其次是谄曲、诳乱、偏邪、虚伪之心,恒常修养质直之行;于人莫轻蔑,于法不戏论,于佛勿疑悔,是佛子说法必须具足的条件。 菩萨行道,以大慈悲心愍诸众生,以柔和能忍的胸怀,不放逸懈怠,恭敬化导;于诸佛世尊,犹若慈父,破除憍慢,意行安乐,必然说法无有障碍;如是心行,智者之德养,谨行慎护,无量无边众生,自当恭敬尊重。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如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能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问:“云何非菩萨?” 答:“若依入佛知见,生起信心,亲近三宝,而欢喜者,是名非菩萨。若依声闻与缘觉行者,发起大乘心,而修学摩诃衍,是名非菩萨。若依菩萨地之十阶位而言,自欢喜地而离垢地,以至发光地;此三地住变化位,未入焰慧地之前,其地不坚固,变化不定,故名为非菩萨。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问难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问:“云何第四法?” 答:“即四安乐行中之誓愿安乐之法。” 问:“云何问难?” 答:“学人于经之疑难,于行之障碍等难处,而请求开示之意。” 问;“如何是神力?” 答:“所谓神力,其实就是神通力;神者;妙境不可测。通者、融通而自在。力者、发起之作用。”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 问:“是妙法华经,何以于无量国中,连名字亦不可得?” 答:“是经于诸众生,难信难解,实相法义,唯一佛乘;根下智浅者,在声闻,在缘觉,在梵志苦行,即使机缘遇合,亦难应故!是以无缘得闻,所以经中说:何况得见受持读诵之人!” “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能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问:“云何禅定智能及禅定解脱?” 答:“禅为静虑,是思惟之修法;定为不乱,是心念正受之法。以禅定之修养,培育智能之力;去无明,除迷惑,化烦恼,净诸业障,而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问:“云何无漏根?” 答:“即无漏之根本:一者未知当知根,是见道无漏。二者已知根,是修道无漏。三者具知根,是无学道无漏。”(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