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唐代木构建筑的“双璧”———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唐代木构建筑的“双璧”———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
  作者:张霞,张放陶
  摘 要: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是令山西人自豪、令全世界瞩目的1000多年前的唐代建筑实物,它们的屋顶、斗拱、大叉手、“丹柱素壁”、“侧脚”和“生起”、梁架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等等诸多细节都是唐代建筑特有的标志和符号。它们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建筑营造制度,体现着中国唐朝在建筑领域的科学力量。
  关键词: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斗拱
  “我国公元9世纪以前的地面建筑,几乎都未能免于历史上的种种劫难,而极少数留存至今的,都是宗教建筑”。在傅熹年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作者告诉了我们上述结论。该书的“唐、五代佛寺建筑实例”部分一共举有5例,其中4例在山西,而山西的4例中又有2例在五台山,那就是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
  有的建筑,能在你邂逅之初就如同一道闪电般击中你的眼眸,让那些在雕梁画栋中闪现出的雍容华贵封存在你的记忆中,让你在想象中佐证属于某个时代的繁荣与张扬;有的建筑,则以一种处惊不变的姿态穿越时光的隧道,轰然而至地走进你的视野,它将自己浑厚质朴的外表与远逝的曾经动荡的历史叠合在一起,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建筑营造制度。佛光寺东大殿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让我们隔着岁月的河流依然能够辨认出那曾经的气魄和辉煌。
  这间面阔七间的大殿,背靠陡峭的山崖,雄居在10m宽的平台上,通面阔达34m之宽,进深四间,17166m,出檐深远,斗拱硕大,正面8根朱红大柱,粗壮敦实,给你的瞬间感觉不是“高耸”“、巍峨”之类,而是雄浑、厚实、庄重,仿佛宽银幕电影的画幅一般,横向宽阔地在你面前横铺开来。
  1这就是唐朝!这就是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的炮声已经炸出弥漫硝烟的艰难岁月中,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跋山涉水、苦苦寻觅的唐代遗构!它的存在印证了一代建筑学家的猜想,为今人提供了1000多年前唐代建筑的实物,让我们看见了什么是唐朝!单檐庑殿顶的屋顶举折平缓,正是我国早期建筑的标志之一,远远看去,仿佛一只雄硕的大鸟,权威地、胸有成竹地打开了它的双翅。由于屋顶坡度平缓,你站在殿前是看不到顶面的,最抢眼的是檐下每个柱头上开出的结实的斗拱之花。它们的建筑学名字叫“双抄双下昂七铺作”,斗拱的总高度相当于柱高的一半,这种坚实有力的支撑承托着伸出深远的屋檐,传递着梁架承载的殿顶荷重,将压力分解传递到各柱。它们比起后代如明清时期以装饰性为主的斗拱富有更多的结构性、力学性意义。
  外层檐柱共有22根,每根直径54cm,粗壮结实壮观;柱头一律微微向内倾斜,建筑学称这种做法为“侧脚”;大殿四角的檐柱略略升高,使檐口的标高从明间分别向稍间逐渐抬升,形成了一条柔和、平缓的檐口曲线,建筑学上称之为“生起”。正是“侧脚”和“生起”的设计,大大增加了佛殿的稳固性,同时又将大殿转角的屋檐高高挑起,形成了视觉上“斯翼如飞”的效果,使庄重、伟岸的殿身增加了灵动之感,这便是唐代建筑特有的轮廓线。
  檐柱与檐柱之间是依赖横材———阑额相连接的,阑额横向地插入柱中,但并不出头;柱头之上没有后代相当普遍的普拍枋,而是直接承托斗拱。所有这些细节都是唐代建筑特有的标志和符号。在阑额之上、补间铺作之下的各朵斗拱之间,有六段形状接近长方形的白墙,与土红色的檐柱、门板形成了唐代特有的“丹柱素壁”之美。
  殿内梁上装有平(即天花板),将梁架隔为明和暗两部分。明部分制作得十分华美,六道加工成弯月状的月梁沿阑额方向一字儿排开,每道月梁下端均有左右两组自上而下逐级缩进的斗拱加以支撑,那种层层叠叠整齐一律又变化多端的视觉形象如同在你头顶上方拉开了一道道帷幕;正是在月梁下方有许多唐代题字,其中就有一款让梁思成先生大为激动、在建筑研究史上最有价值的题记,那段题记成就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幸福“:我们一向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证实了”。
  在暗部分密而不露的是大殿力学结构的核心。唐朝人的做法是在距房脊最近的第一道梁即平梁处安装大叉手,以此来承托殿顶的重力。后人的做法则是叉手、侏儒柱并用直至不用叉手只用侏儒柱。经专家测定,佛光寺东大殿梁架的各部分之间有明显的比例关系,比如面阔为进深的两倍,明间的间广等于平柱的柱高,斗拱的总高度等于立柱高度的二分之一,等等,这些数据透露出的信息是:大殿的总体比例(上接第22页)是有预先控制的,大殿的设计是遵循了一套既定的程式和手法的。
  这种猜测我们在南禅寺大殿找到了印证。位于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的南禅寺大殿是一座禅宗佛殿,有着与佛光寺东大殿相似的朴实无华、疏朗豪放的风格: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檐下斗拱硕大,柱体粗壮“,侧脚”“生起”,丹柱素壁,但两者在总体气势上、细节处理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南禅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比唐代专门用于规定居室建筑物等级的《营缮令》中规定的五品官阶的等级还要低;而佛光寺东大殿为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属《营缮令》中宫殿级标准,南禅寺大殿外檐斗拱为双抄五铺作,佛光寺东大殿的外檐斗拱却是双抄双昂七铺作,比前者要豪华得多;南禅寺大殿室内彻上明造,而佛光寺东大殿室内却施用了精制的平和月梁,??种种迹象表明两殿在总体规模上、结构造型上、局部做法上、用材选料上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等级差异,仿佛遵循了某种既定的程式和手法而建。
  虽然只是一座乡间小村的佛堂,但大唐豪迈的盛世气象仍2然依稀可辨,面阔三间的大殿长11175m,进深三间,宽10m,殿内通梁净跨8m有余,贯穿大殿南北,雄浑大气地撑起了殿内的一片天空。殿内进深10m的距离,只用了四椽架就覆盖了这个禅意庄严的空间,每架椽接近215m,水平长度达到这个数值的椽架在当时是否普遍已不可知,可知的是,在现存古代木构建筑实例中却属罕见!
  南禅寺因位于五台县李家庄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而无法声名显赫,因而躲过了发生在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到五年的全国拆毁大型寺庙4600余所、小寺4万余所的会昌法难而得以保存;同样又因鄙远的原因而看客稀少,香火不旺,也注定没有大笔的赞助,得不到大规模的修缮,因而也就保留了更多的原貌。这是李家庄村的“小”带给南禅寺的幸运。而如今南禅寺大殿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比佛光寺大殿最少早75年)而载入建筑史的史册,同时还拥有了“亚洲最古的木构建筑”的地位,小小的李家庄村也被频频提及,这不能不说是南禅寺给予它身之所处的小山村的迟来的回报。

 
 
 
前五篇文章

2008年《寒山寺》冬季号编者寄语

僧侣在中国书法艺术上的贡献(续完)

楞枷宗与禅宗的历史真相

礼佛、访胜、西域行——玄奘三藏法师圣迹巡礼记实(一)

历史的启迪与回响——解读《太虚诞生百年国际会议论文集》

 

后五篇文章

唐代佛教寺院地理分布的缉补

汤一介:论“天人合一”

王维的诗情画意佛缘

开山菲国饮誉南洋(四)——性愿大师年谱

开山菲国 饮誉南洋——性愿大师年谱(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