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孙全文:禅与代谢派建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孙全文:禅与代谢派建筑
  摘要日本代谢派建筑理论虽然采用的是西洋的名词,但实际上代谢派之根本理论来自于禅之基本观念。二次大战后以理性与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建筑面临重大的考验,现代建筑几乎被视为违反人性的代名词,日本代谢派建筑师们试图以禅的观念克服人性与科技之间的矛盾,使现代建筑在观念上仍可兼顾人性与科技文明。因而代谢派建筑在观念上仍可兼顾人性与科技文明。因而代谢派建筑在表面上是利用高科技,但基本空间概念是全然来自于传统日本与中国的城市与建筑。
  前言有关日本代谢派建筑理论中所引用的一些名辞,如变易、进化(Evolution),变形(Metamorphese),演化(Transformation)等名辞,会让人混淆,究竟日本代谢派建筑理论来自于何处。实际上代谢派建筑在英文名辞上则用Metabolism,而Metabolism一辞来自于希腊文,它包含交替、变化、革新、循环等意义。代谢派建筑上则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未来主义建筑与都市理论。但西方建筑师却忽略了代谢派理论在根本上与日本的神道与中国禅宗之间密切关联。
  神道虽然是日本传统的宗教,但顾名思义与中国之道家哲学颇为相似。神道将整个自然看成一个神灵,并相信宇宙之间的无穷变化。由此观之,神道之一些主张与中国古代易经中之宇宙变化观不无关联。
  从1960年所发表的代谢派宣言中所揭橥的观念,与其说是一种生物学上的进化论,不如说是一种易经中的整体变易观;「我们将人类社会视之为一种强而有力的演化过程,我们所以采取生物学上的名词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由于我们相信改良与科技,更想有助于维持人类的活力(Vitality)。我们认为,代谢主义不仅主张自然的、历史性的社会演变,我们也主张透过我们的改良刺激一个积极变化而发展的社会。」由于可见代谢派之主张是将一切社会之演变也全含在宇宙万物无穷变化之一环来看,这种观念十分接近易经中天、人、自然三者之间永恒变易之关系。代谢派不只将社会现象视为生物学之进化过程,也视为如道家的变易观,以试图在我们急速变易的社会中,如何解决问题以保障人类生活。
  禅与代谢派之反二元论(]Antidualism)日本代谢派建筑师所揭橥的观念中较具体的是禅宗的基本观念,此点由代谢派建筑师黑川纪章在他的理论中也充分阐述。禅的基本道理是如何改变一般人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换句话说,人类的烦恼及内心的冲突来自于人的二元思想,禅宗主张改变思考方式,甚至主张彻底的无念。所谓停止思考或无念是一种不分别不二分的态度。代谢派建筑师们则以禅之不分别不二分的态度,试图克服人性与科技之间的矛盾。「我们深信,科技是人性的一种延伸,此种信念与西方人的想法不同。他们认为所谓现代化是一种人性与科技之间不断冲突之延续。」代谢派借助于禅宗之观念,不把科技当作与人或对立的东西,而是一种人类活力的象征,并且试图将科技、人、自然三者合而为一。高科技在代谢派建筑之地位可以从它们的超大结构超高建筑,以及海上城市等计划案中充分显示(图一)。代谢派在这些未来的建筑中,要求空间的变易性、机能之弹性以及个体建筑之可变性。
  克服个体及群体之间矛盾禅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以领悟人生之本质。在禅的修练过程中主要对象为自我,但禅的自我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的观念截然不同,禅的自我讲求的是超越自我。禅不求消除自我(本体)与超越自我(客)之间的差别,而求两者之间和谐地并存。
  所谓Capsule Space ,依黑川纪章之解释是表现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空间观念。Capsule 代表一种绝对保障个人生活的空间。它不仅保障个人精神及心理上之独立性,也同时保障维持社会群体之间的秩序。
  依据黑川纪章之解释是一种有机体,以克服人与机械、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在建筑中Capsule 是一种与建筑相连而又对立的东西,同理,代谢派之建筑与都市是相对立而彼此不可分的东西。它们虽然经常处于对立状态,但又相互联结在一起。黑川纪章在东京所设计的Nabokin Capsule 大楼(1972)是一栋典型的Capsule 建筑(图二)。
  禅与集体形式代谢派所称集体形式概念源自于弹之正反之合一道与之变易观。代谢派寻找一种形式反映变易之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集体形式代表一个社会或都市而具有下列特点:
  1.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
  2.各种机构与个人之间冲突与共存。
  代谢派将超大结构也视为一种集体形式,并认为安排一种密集的机能最合理的东西。超大结构(Mega structure)中的某些部份之变易较缓,由此建筑师必须认清那些机能属于较大的变化而那些机能变化较小。在东京湾计划中,丹下提出一个超大结构方案,其中,由许多可变换的单元组成(图三)。这意味着二个趋势;即一种短生命的个体之与长生命的结构。
  克服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在禅的观念中,「空」是克服有与无二分观念和第三种状况,如同易经里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人在天与地相反因素之间扮演第三种因素。代谢派空间观念,出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第三种空间观念,中介空间就是这种第三种空间概念。其既不属于内与外的相反空间,亦不属于哲学里的有与无的对立观念。中介空间亦称灰色空间,有许多不同方式存在者。自然与建筑、城市与景观之间以及个体建筑与公共空间之间。黑川纪章试图将中国与日本传统中的中介空间,即如街巷、走廊与檐廊为建筑与环境之间联结要素:
  街巷为共存的空间代谢派建筑师中,黑川纪章为以禅的观念最早发现中国与日本传统街巷之意义的人。在传统中国城市中并没有广场,广场的功能被街道取代。如在唐代的长安城,北京及京都皆为由街巷所划分成的棋盘式的城市(图四)庙宇与公共建筑皆沿着街道配置而非集中于市中心。因为大部份建筑内的开放空间向街道开启,因而街道同时具有交通与生活空间的双重机能,并使城市与建筑成为一体(图五)。依据黑川之观念,建筑与都市之并存,并不代表消除对立,而是发展第三种空间,使相对的内外空间和谐的并存。在黑川在1962年所设计的Nishijin劳工中心中,恢复了传统京都的街巷形式,在此他将街道处理成生活与居住空间之延伸,而取消了分离的步行区,并容许车辆进入(图六)。
  回廊回廊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联结各种内部与外部空间。做为外部的通道,回廊向周围景观开放,而且加上了屋顶。由于加盖屋顶,产生一种惊人的双种效果(图七),回廊同时成为公共的与私人的空间,亦同是内部与外部。从外部空间到中介空间,从中介空间再到内部空间,产生一种空间的连续。
  檐廊在中国及日本传统住宅中,各种檐廊同时成为内部与外部空间。事实上此种檐廊既不是庭院也不是庭园,而是一种中介空间,以做为庭院及建筑物之间连结(图八)。
  结论代谢派理论中有许多是源始于禅的观念。代谢派藉禅的观念以克服西方人无法克服的人性与科技之间的矛盾。因此代谢派的理论重点在于科技,以解决现代现会之种种问题。代谢派之理论家Nobow Kawazoe ,斩钉截铁地强调代谢派的科技观:
  「代谢派理论从建筑师的观点来说是一种纯粹的科技观。代谢派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科技文明绝不怀疑,不管未来的科技向何处发展,也不谈好与坏」。
  对如此的科技观我们不得不加以下列题问:
  一个建筑上的问题单靠科技就可以园满解决吗?
  人性与科技之间的和谐是禅之正确尝试?
  实际上禅要克服的矛盾,并非是人所制造出来的矛盾,而是要领悟根本存在的一体之两面,看起来似科矛盾及冲突的事物。由此观之,将人性、科技与自然三者,与禅与道中的天、地、人三者并列,并无依据。如果人类过分依赖科技而所制造出的冲突与矛盾,光靠禅的理论恐无法消除。
  批注
  1.IGMA Report: Japan, Tradition und Probleme der Gegenwarts architecktur, Stuttgart, 1975, p. 45.
  2.Kisho Kurokawa, Metabolism in Architecture, London, 1977, p. 27.
  3.Kisho Kurokawa, Metabolism in Architecture, London, 1977, P. 27.
  4.Fromm, Erich/Suzuki, Daisetz: Zen Buddhism and Psycho analysis, 中译本,台北,1977, p. 211.
  5.Kisho Kurokawa, Metabolism in Architecture, London, 1977, p . 83.
  6.Fumiko Maki: Some Thought on Collective Form, in G. Kepes, Structure in Art and Science, New York, 1965.
  7.Kisho Kurokawa, Metabolism in Architecture, London, 1997, P. 140.
  8.Noboru Kawazoe: Von Metabolismus in Metapolis, Bauen und Wohnen, Heft5, 1967.
  参考文献
  IGMA Report: Japan Tradition and Problemeder Gegenwartsarchitektur, Stuttgart, 1975.
  Kisho Kurokawa: Metabolism in Architecture, London, 1977.
  Noboru Kawazoe: Von Metabalismus in Metabolis, Bauen + Wohnen, Hebt 5,1967.
  Funriko Maki: Some Thought on Collectiue Form, in G. Kepes, Structure in Art and Science, New York, 1965.
  Fromn, Erich/Suzuki, Daisetz: Zen Buddhism and Psychoanalysis.
  Jones, Peter B: Hans Scharoun, London, 1978.
  Blaser, Werner: Mies van der Rohe.
  Blaser, Werner: Chinese Pavillon Architecture, London, 1973.
  Daniel, Michael: Ancient East Asian and Modern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Karea Journal 1, Seoul, 1980.
  Nitschke, Giinter: Die metabolisten Japans, Bauwelt, 18-19, 1978.
  Wilhelm, Richard: 1-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Koln, 1974.
  Suzuki, Daisetz: Zen Buddhism. Taipei. 1975.
  Bollnow, otto Friedrich: Menech und Raum. Stuttgart. 1963.
  Zen Buddhism and Metabolism
  ABSTRACT
  The essential architectural theory of Metabolism in Japan, Whoes idea was represented with a western name, actially originated from the concepts of Zen Buddhism.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madern architecture, which is based on rationalism and Acience, faced great  criticism. Modern architecture was almost condemned of anti-humanism.
  The Metabolism tried to overcome the conflicts between humanism and technology by incorporating essential concepts of Zen Buddhism.
  Therefore, although the architecture of metabolism appeared to be very high-tech, the basic concept of space totally origin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ities in Japan and China.

 
 
 
前五篇文章

谈王维山水画理论中的审美指向和意境展示

自由生长的西藏传统建筑

碉楼 庙宇 园林——西藏传统建筑的沿革

西藏佛教建筑

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

 

后五篇文章

宋元善恶报应信仰之发展及其对戏曲的影响

宋代大足北山石刻装饰特征与巴渝市民意识探微

试论王梵志诗生死观特点

试论福建佛教文化旅游

试论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