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宗教心理学在美国的复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宗教心理学在美国的复兴

  陈永胜 陆丽青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是美国的宗教心理学逐步走向复兴的时期。复兴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一批有影响的宗教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宗教心理学研究得到美国权威心理学学术组织的认可;专业刊物的增加使美国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有了更广阔的平台。

  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宗教心理学研究成果中,以奥尔波特(G.W.A11port,1897-1967)、弗洛姆(1900—1980)、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成果影响最人。奥尔波特在《个人及其宗教:一种心理学的解释》(1950)一书中,把成年人的宗教人格区分为“不成熟”与“成熟”两种形式。具有不成熟宗教人格的人过分关注自己,喜欢批评他人,缺乏同情心,这种情况与儿童时期的宗教特征颇为相似:具有成熟宗教人格的人对自己要求很高,待人宽容,富于同情心。后来,奥尔波特以“外在的宗教取向”和“内在的宗教取向”取代了前述两个概念,并和罗斯(Ross)一起研制出“宗教虔诚定向量表”(1967),为测量宗教人格提供了工具”。《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体现了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姆对精神分析与宗教之间关系的看法。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把宗教理解为幼时经验的再现,是集体的神经官能症,因而被信教者视为“宗教的敌人”;荣格(C.G.Jung)把宗教经验理解为“对高于我们本身的力量的服从”,得到信教者的认同,被视为“宗教的朋友”:这种简单化的做法其实是有害的。无论我们是否信仰宗教,只要我们关注核心而不是表面形式,关注经验而不是语言,关注人而不是教会,我们就会发现更多的人性利博爱,从而对精神分析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作山恰当的判断。马斯洛的《宗教、信仰与高峰体验》(1970),系人本主义与超个人心理学对宗教问题给予世俗化解释的代表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斯洛把宗教体验区分为“个人的宗教体验”利“制度化的宗教体验”两种类型,认为“个人的宗教体验”是宗教体验的基本成分,“制度化的宗教体验”服从于“个人的宗教体验”;“个人的宗教体验”在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体现了人类对终极精神或真、善、美的追寻,冈而从存在与价值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本性上是宗教的,建立一种非制度化的宗教也是可能的。

  除了奥尔波特、弗洛姆、马斯洛等人的研究成果外,艾里克森(E.h.Erikson)、沃茨、普拉瑟、斯皮尔卡(B.Spilka)、巴特森(C.D.Batson)、斯佩里(R.Sperry)等人在宗教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推动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复兴也起到积极作用。

  根据尼尔森(M.E.Nielsen)的推荐,1980年后在美国出版的宗教心理学专著和教材多达120余部。这一数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至20世纪末,美国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出现初步繁荣的景象。

  专业学术组织的建立为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复兴提供了可靠保障。1971年,美国天主教心理学会(简称ACPA)这个局限于单一宗教的学术组织被改组为“对宗教问题感兴趣的心理学家”(简称PIRl)联盟,使得宗教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展。1976年,PIRI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简称APA)的一个分支机构,并在1993年更名为宗教心理学分会,即美国心理学会的第36分会。现在这个组织约有2000名成员,大部分是临床或咨询心理学家。宗教心理学分会的建立,表明宗教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已经得到美国权威心理学学术组织的认可,这对于提高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他一些与宗教相关的学术组织,如宗教研究学会(简称RRA)、宗教科学研究会(简称SSSR)、超个人心理学会(简称ATP)等,对推动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专业刊物的增加对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复兴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的宗教心理学领域没有自己的专业期刊,研究成果只能发表在与宗教心理学相关的宗教学杂志中。《宗教研究评论》、《宗教科学研究杂志》为其中两份重要刊物。这两份杂志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宗教,刊登了一些与宗教心理学有关的高质量论文,为美国宗教心理学的重新振兴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后,先后有3份宗教心理学专业刊物问世。《心理学与神学杂志》创办于1972年,《心理学与基督教杂志》创办于1981年,《国际宗教心理学杂志》创办于1990年。这几份杂志的问世为美国宗教心理学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关于美国宗教心理学逐步走向复兴的原因,赫斯特认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矛盾的增加(暴力、偏见、性别歧视等)是极为重要的原因,因为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无不与宗教有关:胡德指出,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复兴反映了一些心理学家与其哲学渊源保持联系的一种努力。我们认为,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的意识经验包括宗教经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美国心理学特别是宗教心理学的影响,这些心理学发展中的内在因素不可低估。

  摘自《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前五篇文章

宗教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歧与整合

宗教的经济学阐释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参考资料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在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扬和光大我国佛

 

后五篇文章

唐代佛教的兴盛孕育了茶文化

香港佛教发展史简述(下)

香港佛教发展史简述(中)

香港佛教发展史简述(上)

文化史上一块巍峨丰碑——《中华大藏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