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法明寺】滇境无双寺,宜城第一山 |
 
【宜良法明寺】滇境无双寺,宜城第一山 南诏风格塔庙——宜良法明寺。古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一饱经沧桑的佛家胜境。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部将孙可望路经宜良,入寺瞻佛,解甲挥毫,题书“甘露回春”一匾,悬挂于古刹山门前。历史上,人称法明塔庙为:“滇境无双寺,宜城第一山”。这副对联如今仍在大雄宝殿的门柱上。 法明寺,位于昆明市宜良县县城内,相传建于汉,重修于唐。该寺建于汉代的传说,无凭无据,无从考证,人们大多不以为然。言唐建盖,倒是物留痕,志有载,为群众所公信。明代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载:“宜良法明寺,唐朝摩伽陀建,摩伽陀,天竺人。蒙化时,卓锡于腾冲长洞山,阐瑜伽教,演秘密法,祈祷必应。至今云南士僧阿叱力者,皆服其教。”对此,《滇释记》中写道:“赞陀崛哆尊者,又云室利达多,西域人,自摩伽陀国来,又号摩伽陀,游化诸国至鹤庆,又于腾越州住宝峰山二处,阐瑜伽法,传阿叱教。”由上述文字记载可知法明寺为唐代僧人所建。法明寺为云南大乘佛教密宗阿叱力教庙宇。阿叱力,是梵文的译音,自古用无定字,也译为:“阿阇理”……即密宗教上师之称谓。阿叱力一词,梵文典籍无是说。准确的称谓应为瑜伽密宗。大理一带称其僧人为阿叱力,为阿遮黎耶之讹,后来,以讹传讹,约定成俗,均如此称呼。而阿叱力作为一种宗教变种,并非是纯粹的印度密宗,也并非全盘吸收外来信仰,乃为兼收并蓄,经改造后能适应本土生长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信仰。 1942年,古塔重修,发现塔基金刚基础有梵文密咒以及金刚杵等南诏遗物,更加有力地佐证了法明寺为庙朝所建的密刹,更加为人所信服!也有人认为:由南诏佛教鼎盛期劝凤佑时代高僧摩伽陀建寺的传说不可会信,拉名僧来借以提高寺庙的声望,是建寺者中常发生的情况,但以李根源先生《云南金刚石目录初稿》上所罗列的法明寺历代碑刻有八方之多,可见此寺的确渊源流长而且地位重要。 在民间,拉鲁班为提高寺庙的声望也不乏其人,人称法明寺为“一夜寺”。传说,建寺庙与建古塔所用的材料,全是由寺内一口月牙形的井水里提上来的。一夜,在鲁班的率领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天兵天将,皆争先恐后地来当搬运工,为法明寺的建成略尽绵力。砖瓦木石,从井下滚滚而至,一声“够了!”话音刚落,刚刚欲出井的那棵梁木再也不敢“献身”,只好斜靠在井中。雄鸡高唱天将晓,“天机不可泄露”,鲁班急忙从塔顶举步登云,一慌,把掌墨用的弯尺墨斗落下,任它留在塔身上,后来之寺之人,听到过这个美丽的传说后,都喜欢昂首瞻视,探个究竟…… 据乾隆《宜良县志》载:法明寺,唐僧摩伽陀建,胡敬德重修,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重修,规模大备,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五殿一阁,古塔及僧房百余间。 大雄宝殿雄伟壮阔,气度不凡,保留有印度早期寺庙的影响,坐东朝西,歇山重檐九脊顶上下檐斗拱粗大疏朗,当心间有两朵斗拱,斗拱制作特别,无昂,有两层前伸之拱,顶上一层无横拱,古建筑术语称此为:“双杪五铺偷心造”。此斗拱式样,在昆明地区“仅此一家”。大殿面阔进深为五间,方形楼阁式,非一般寺庙之矩形。明仁宗朱高炽九世孙朱统岑题书“大光明藏”匾,高悬于殿上。殿上以四根巨大的通柱为骨干,上置覆斗状内顶,上下粗细一般,质地坚硬。殿内没有苍蝇蚊虫,更无蜘蛛布网,其中奥秘至今尚为无解之谜。殿内原先塑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以及十八罗汉,大殿周遭有回廊,。 殿前中轴线上,建有宝塔一座,为法明寺重要建筑部份,塔在寺内作为庙宇的一部份,实为早期寺庙建筑特征,大约从宋代开始,佛塔开始独立于寺外。 法明寺塔,塔型与大理崇圣寺三塔、昆明东、西寺塔相似,塔体为方形密檐实心塔,下为石砌,上为砖镶,塔的侧身模印梵文. 宝塔最下面为须弥座。须弥座是古印度佛门中幻想之须弥山巅的一个佛座,也称须弥坛。依佛家所言,须弥山乃处于世界的“中心”,是神山。此“世界”,有九山、八海,“须弥山”,天地释所住金刚山也!与中国人“尚中”、“求固”意识相亲相近,“须弥座”稍微华化后,便成为诸多中华古建筑台基形式,如凡是密檐砖塔皆有须弥座。 法明寺塔束腰砌,有柱子和壶门,也是早期砖塔的特征。塔的第一层最高,约4.5米开有假门。从第二层开始,高度顿减。由第二层至顶层,四面设有券龛,每龛内供铜佛60尊,1951年修塔,用高标号的水泥灌塞充实龛间,塔自第8层开始收身,使塔身具有南诏时期特有的流线型轮廓。各层出檐以七层平砖叠涩而出,第二层为棱角牙子。檐面以白灰平涂,向两边升高,使檐角略微翘起,断面近于枭线而非混线,颇具唐风。塔刹铜制,原有伽楼罗四只。伽楼罗俗称金鸡。佛经中说其翼展三百六十万里,整个浮堤(世界)仅能支其一足。其以龙为食,蛟难作祟,故能镇水患,江南、中南地区鲜有伽楼罗。云南古刹则多将其置于顶刹,好像是云南古代多水患之表现。法明寺塔伽楼罗后殿,曾以宝葫芦代之。 古塔设计严谨朴实,工艺精湛,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昂首屹立匡远镇万寿山巅。公元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883年,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府遭受强烈地震,昆明西寺塔,在弘治年地震中倾倒,东寺塔在道光年地震中倾圯,然而宜良法明寺塔却安稳如初,没有受到地震的丝毫影响。 光绪年间,僧人真有、常向等主持重修后,法明寺形成三进、四合院格局,可惜这已经是昨日黄花,今非昔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