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古刹的历史踪迹 |
 
威海古刹的历史踪迹 □ 王福明 公元前一世纪,佛教经中亚从印度传入我国。东汉末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修建白马寺,成为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的一种标志。 威海境内佛教历史悠久,始兴于唐代,金元之际为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寺院如同星罗棋布,遍及各深山幽谷及名川丽水之间。 寺内殿宇雕龙画柱、香火缭绕;僧院晨钟暮鼓,常年讲经说法,朝夕诵读经文之声不绝于耳,别有一番仙山圣境及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据志书所载,威海区域在清代中晚期较正规的寺院庵庙约有164处;其中文登县境内75处,荣成县境内39处,乳山境内50处。胶东第一名刹 威海境内寺院多为古庙,在清代雍正朝见载于地方志书的有90处。其中最古老的庙宇当属无染寺,又名无染禅院,位于昆嵛山主峰泰礴顶南无染山下。因“其地距乡村辽远,居之者六根清净,得大解脱”而故名“无染”。始建于东汉永康年间(167年),唐代《无染院碑》记述其“松萝森邃,岩谷幽奇,大川激沧海之波,极顶峭虚危之宿,院额无染,堂房四匝间松挂,张凤翅以翱翔;殿宇一基架梁椽,砌龙鳞而偃蹇。”该殿宇宏伟,可谓当时胶东第一名刹。 隋开皇三年(583年),建六度寺于昆嵛山东南麓,金水庵之北,明洪武壬子(1372年)赐名洪度禅院,系文登境内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明洪武七年(1374年),六度寺住持僧智政,在寺之北山,以岩石为碑,刻记修建和历代修葺始末,记述该寺分别在唐、宋、金多次重修经历,至清初于七起义,六度寺毁于兵火。 赤山法华院为胶东最大的寺院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强盛时期,境内因年久建置失考于唐代重修或建于唐代的有佛养院(古名天门院)、赤山法华院、宝峰寺、虎础寺、崮山寺 (旧名福昌寺)、桑梓寺、黄垒院、文城莲花院、金溪院、归化院、福昌寺、慈圣寺、显庆寺等多处寺庙。唐代对外交往频繁,其中位处登州的“黄海横断航线”,从山东半岛东端的赤山浦或乳山浦、成山头出发,横越黄海,直达韩半岛西海岸的唐津或瓮津,绕过半岛南端可达日本,是中、日、韩海上航程最短的重要交通枢纽。 赤山法华院位于今荣成市石岛北部的赤山南麓,是唐代胶东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原为新罗人张保皋于公元824年所建。昔时张保皋应征入唐,曾任武宁军中小将。回国后,任清海镇大使。期间他铺设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著名的海上贸易家。鉴于石岛湾系当时最重要的联络地与中转站,为护佑海运事业昌盛,同时给生活在当地的新罗人提供佛事方便,张保皋慕赤山神之名,在赤山建起当地第一座大庙宇,并请来僧人诵经。因诵经的第一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经文为《法华经》,故为此院取名“赤山法华院”。其寺“冬诵法华经,夏讲八卷金光明经”“南北有岩岑,水流庭院,从西而东流。东方望海远开,南西北方连峰作壁”,庙内香火甚旺,在唐代享有盛名。日本高僧圆仁法师曾三赴赤山,客居赤山浦两年零九个月,著有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成为现代人们了解唐代社会、宗教、外交等情况的重要文献,该寺院被毁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时的灭佛运动。 1988年,荣成市政府在其遗址重新修建,并于1990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情系中、日、韩三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平台及享誉全国的旅游胜地。威海古刹的历史轨迹 威海地区在宋代重修和建于宋代的有望浆寺、潮音寺、大圣寺、寿圣院、海云院、埠上寺、洪兴院、龙洞寺、诸往院、洪智寺、甘泉寺、大楼寺、香岩院、上寺院、兴善院、玉皇庙、夏院、嵠山院(原名胜禅院)等庙宇。 据元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望浆院碑记云:“文登县治之东南六十余里,有山曰望浆,南观九顶铁槎山,上有洞府千佛之圣迹,北近浪家桥黄华之神庙,东有龙山,西连海岛,环绕胜区,林木掩映。未知何代创建,至宋天圣五年(1027年)敕赐号曰望浆院。”宋代寿圣院碑原存于乳山市黄山后麓寿圣院中,碑额楷书“敕赐寿圣黄山院之碑”。内有“奇哉黄山院,美羡一方缘”的赞誉。 甘泉寺位于昆嵛山东麓,距文城15公里处,古名“广润院”,始建年代无考,有宋治平二年(1065年)敕赐广润院碑。明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碑中,始称甘泉寺。《废铎呓》称“寺居昆嵛山之东麓,为邑中第一名胜。四山合抱,群峰森然。”《启堂随笔》曰:“甘泉寺嵌岩幽壑,怪石长松,绿竹修修,清泉滴滴,空山梵唱,宝榻幡高,令人有尘外意。” 金元时期,威海境内佛教发展很快,寺院遍布城镇山林。金元代重修和建于金元时期的有龙山寺、香岩寺、集贤寺、石础寺、青山寺、马山寺、牢山寺、寿峰寺、万峰寺、驾山寺、洪教寺、福泉寺、兴隆寺、山麻寺、金岭寺、灵塔庵(古名大明院)、湾东寺、六山寺、福胜寺、弥陀庵等庙宇。据元至正三年(1343年)香岩寺重修碑记载,“文城北,山形东来,地势灵秀,旧有香岩禅院,金大定三年(1163年)敕赐院名。”寺之西北有香岩院,立于大安二年 (1086年)“庭阶皆严静,窗牖洞达,花果敷荣,竹树交翠,集为胜境”。另有集贤寺碑记云,“集贤寺建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明洪武化治间又重新之。近奠百丈口,遥邻不夜城……以故贤士多集于此焉。青莲自託如来,香山居然禅伯,取钵生莲,谈经点石,岂庸俗辈所知乎?” 明代重修和建于明代的寺院有广教寺、峰山寺、宝泉寺、元泉寺、竹林寺、青龙寺、岠嵎院、虎窠寺、崇福寺、回国寺、抱龙庵、准提庵等32处。 清代重修和建于清代的有瑞泉院、白佛寺、黄山寺、执炉寺、凉水庵、观音庙、佛庙、大士庵、太平庵、会新庵、石崮庙、福山院等庙宇。瑞泉院在今乳山市徐家镇境内,据《牟平县志·地理志》载“寺山,亦作四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瑞泉院在其上,山势不甚陡峭……昔日庙宇庄严,香火甚盛。现已改设学校,寺僧星散矣。” 此外,境内还有一些至今仍能寻觅到零星残存基址、但名称久已失考而今世人无从知晓的古老寺院。析其消亡原因,或于历史上的“三武一宗”时期抑佛灭佛运动被毁,嗣后再未重建;或因寺院建置年代久远失修、因无敕赐寺额而任由坍塌所致。皆因史籍无载或无碑记留存,而成永久悬疑难解之谜。 历史上,威海民间信佛者多。除到寺院庵堂拜佛烧香外,不少人还在自己的家中供奉弥勒佛和观音菩萨。自清代晚期,佛教日趋衰落。上世纪初,境内寺院多改充学校,僧侣星散。1940~1942年,为防日军修据点盘踞,寺院多被当地抗日民主政府率民众拆除,和尚尼姑或出走或还俗,佛事停止。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